第529章 退而求其次

君臣二人雖然“暢談”了半宿,但始終沒有將話題挑破。李世民沒有表態說傾向於哪個皇子,房玄齡更沒有去問。

其實,李世民之所以與房玄齡談起這些心裡話,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房玄齡的立場。現在,滿朝文武,都或明或暗的有着自己的立場與陣營,或附庸於長孫無忌與魏王集團;或是與軍方站在一起,看好李恪。在很早晉王監國的時候也有一些人跟站在了李治陣營中,但長孫無忌“離團”時便帶走了許多的“團友”,剩下少數的幾個人數不多聲音也不大,更沒有真正握有實權或影響力巨大的人物。

唯有房玄齡,他沒有傾向於任何一位皇子。雖然在平蕃一役中他是後勤總指揮與軍方的關係極爲密切,但在立儲的問題上,他從不表任何意見,一直保持沉默的中立。

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爲他的身份。曾經,房玄齡受長孫皇后託孤,矢志輔助前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倒臺時,若非是李世民親自出面保護(將他接到了宮中和自己一起養病),恐怕房玄齡也早和侯君集一樣,在那場**之中被清算排除了。如今僥倖仍然立於朝堂之上,房玄齡再也沒有參與過任何與立儲有關的紛爭。

李世民深深的瞭解房玄齡有着怎樣的節操與品德。“忠臣不事二主”的念頭在房玄齡腦海中根深蒂固。從他接受長孫皇后託孤輔助李承乾那一天起,就如同諸葛亮輔佐阿斗一樣,明知是庸主,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己”,寧死不悔。

但天意難違,多行不義自毀長城的李承乾,倒臺似乎是必然。在那之後,再要房玄齡投入任何一方陣營搖旗吶喊,已是絕不可能。

也正是因爲如此,房玄齡反而成了現在李世民最可信任之人,李世民也纔敢與之商討立儲之事。換作是別的任何人,都必有顧忌或是私心。

天已微亮,房玄齡到了交班的時辰。李世民便邀他一起用過早膳再走。君臣二人到了武德殿,宮人安置了早膳給二人享用。

李世民決定,將忍了一夜沒有說出來的一些事情,告訴房玄齡。

“玄齡,朕有一事,如梗在喉不吐不快。”李世民說道。

房玄齡知道事大,放下筷子拱手道:“陛下請講。”

“朕在想,不管朕現在立誰爲太子,在朕百年之後,朕的那幾個兒子之間肯定會生爭鬥。”李世民濃眉緊鎖,表情嚴肅且帶一絲痛苦的道,“朕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因此,朕打算在朕有生之年,杜絕這個後患!——朕現在就是想問一問你,朕的三個兒子,李泰、李恪與李治,誰最有可能幹出這樣的事情?”

“這!……”房玄齡周身一震,臉色都變了。

這樣的問題,誰敢回答啊!

李世民苦笑一聲,擺了擺手,“那換個問法,這三人之中,誰最孝悌寬仁?”

這下換作房玄齡苦笑了,他拱手道:“陛下,知子莫若父,陛下還用問微臣嗎?”

李世民點了點頭,“朕知道,晉王李治的性情最是柔和,天性寬仁敦厚。但他資質駑鈍膽小懦弱,在朝中又無任何根基與後臺。朕擔心他將來鎮不住朝廷,從而滋生出權傾朝野的野心權臣,敗壞社稷。”

房玄齡微微的笑了一笑,“陛下,不就是他最深的根基與最大的後臺嗎?——微臣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拋開其他的不說若只論後臺與根基,其實休說是晉王,就算是在市井之中隨便抓一個凡夫俗子來立爲太子,只要陛下做主,還愁他沒有根基與後臺?這一切,只要花費年月與時日就可辦到。”

房玄齡這話,可謂答得滴水不漏。表面上聽來,他對於晉王立儲沒有意見;更深層的,他是在表達自己的立場——立誰都一樣,都是皇帝你的兒子!

李世民也放下了筷子,伸手按了按額頭,說道:“原本在幾年前平蕃之役還沒有開打的時候,朕的確是考慮過立晉王爲儲,讓他做個守成之君延續貞觀之風即可。有你和輔機這些貞觀老臣來輔佐他,朕大可以放心。但是現在情形不同了,大唐平定了吐蕃開拓了西域,北定了草原,以後還有可能東進高麗。大唐的版圖幾乎增長了一倍,這也就意味着,今後的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時間裡,大唐都會要承受鄰國很大的軍事壓力。也就是說,如今的大唐已經卷入到了多國紛爭之中而不可自拔。原本我們內部民族融合的任務就相當艱鉅,沒個三五十年不可能徹底完善。處於這種環境下的大唐,便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朕的後繼者不思進取墨守成規,那大唐勢必江河日下。在此期間如果朝野內部還展生什麼紛亂內鬥,那非但是守成守不住,就是天下大亂、社稷淪陷也未可知!”

“陛下慧眼如炬、高瞻遠矚,所慮甚是啊!”房玄齡欽佩的拱手而道,“由於最近這幾年的戰爭,導致大唐損耗巨大,國力已見空虛。今後的至少二十年裡,我們既要休養生息,還要着手處理好吐蕃、北方、西域的善後遺留問題,同時還要應對周邊隨時可能出現的軍事侵犯。所謂樹大招風,大唐取得了這許多的勝利,同時也就豎立了許多的敵人,並招致了許多的嫉妒與覬覦。方纔陛下有句話切中了要害,今後的幾十年裡,大唐便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且,以往大唐這艘船是行徑在小溪湖泊之中,稍進稍退一時之間倒也無妨;但現在,大唐之舟已行於驚濤駭浪的江海之中,退後一步便可能是噬天滅地的激流漩渦啊!——因此,此前陛下想要立一個守成之君的做法,現在的確是有點行不通了。”

“是啊!朕最近考慮得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問題!”李世民點頭道,“朕想要的,是一位能夠善待兄弟的寬仁太子;而眼下的大唐社稷,則是需要一位能夠繼續引領大唐積極奮進幾十年的雄武太子!”

“陛下所思,入木三分,微臣已別無話講。”房玄齡拱手拜道。

李世民眉頭緊鎖的點點頭,“一個是朕想要的,一個是社稷想要的……這二者,難道就不能統一起來嗎?”

房玄齡眼觀鼻鼻觀心,沒有答話。

李世民微微一笑拿起了筷子,“玄齡,吃飯!”

“是……”

“朕已下密詔去邏些,召吳王回京。”李世民突然說道。

房玄齡正要夾菜,筷子微自一抖,沒夾住。

李世民呵呵的笑,動手夾了一塊鹿脯放到房玄齡的碗裡,說道:“既然到了必須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朕與朕的兒子們,就都不可能再回避下去了。”

“陛下……此事絕密,怎可說與微臣知曉?”房玄齡警惕的低聲說道。

“朕還信不過你嗎?”李世民微微一笑,“其實立誰爲儲,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而且這個因素,最爲直觀也近在眼前。”

“請陛下明示?”房玄齡問道。

李世民笑得越加意味深遠,淡淡道:“那就是,被朕放棄的幾個兒子,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房玄齡先是怔了一怔,一時似乎沒有領會李世民的話中深意。之後他明白了,皇帝這是在說——假如立了其中的一個,另一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比如,如果立了李泰,李恪與軍方會善罷甘休嗎?會否因此而引起軍事衝突或武裝政變,甚至有人因此藉口,從而劃地而治導致國家分裂?

如果立了李恪,那以長孫無忌爲的一夥文臣,會否買李恪的帳?大唐的三省六部乃至整個朝廷,會否因此而陷入空前的危機甚至癱瘓崩潰?

如果立李治……那他的兩個哥哥,他一個也鎮不住,一個也惹不起!

……

“陛下,微臣明白了。”房玄齡輕吁了一口氣,說道,“現在的情形,簡直就是騎虎難下。微臣,真是深爲擔憂啊!”

“現在你知道,朕爲何一直委決不下了吧?”李世民苦笑道,“世人皆說,立儲不過是皇帝家事,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如果真有這麼簡單,那就好了。現在,朕不得不權衡利弊,折中取捨。玄齡,朕跟你說一句真心話,直到現在,朕自己心中也不清楚,究竟立誰纔好。這已經不是朕喜不喜歡、願不願意的事情了。時局,早已脫出朕的掌控之外。朕現在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不奢望立誰對李家、對大唐最有好處,而是……”

李世民頓了一頓,房玄齡全神貫注側耳傾聽。

“而是,危害最小!”

……

房玄齡的心中,頓時驚堂一亮,豁然開朗!

“是因爲他?!”

“沒錯,就是他。”李世民的雙眉又緊鎖起來,輕輕的點了點頭,說道,“劍者雙刃,既可殺敵亦可傷己。他是朕與大唐的一柄天賜神劍,破敵摧城開疆拓土無所不能、無往不利!但同時,他也是一柄懸於大唐頭頂的威脅之劍,如若不慎……”

“陛下,你是否多慮了?”房玄齡小心翼翼的低聲道,“秦郎忠義,有乃父之風。況且,他又是陛下的半子之婿……”

李世民微然的笑了一笑,說道:“房齡啊,連你自己也能感覺到,你這些話用來安慰朕有多麼無力吧?當然,朕從未懷疑過秦慕白會心存異志。否則,朕又怎麼會將全國半數以上兵馬與大唐半壁江山,都交給他?——但就如同當初,朕何嘗想過會在玄武門……”

李世民的話嘎然而止。

房玄齡輕輕的嘆息。

“時局如此,人若奈何?”李世民搖頭嘆息,表情略帶痛苦之色。彷彿眼前,又浮現出當年玄武門之變時的場景——兄弟鬩牆,骨肉殘殺!

“難怪陛下輾轉反側徹夜難眠,現在,微臣能夠體味陛下心中的矛盾與痛苦了。”房玄齡嘆息道,“但是陛下,你切要保重龍體啊!越是這緊要關頭,大唐越不可沒有陛下來主持大局!”

李世民輕輕的點了點頭,“玄齡,朕的心思已經全部說與你聽。現在你最直接的想法是什麼?”

房玄齡不假思索的拱手答道:“此刻微臣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陛下密召吳王回京,將會牽動全局,大唐天下勢必風雲再起!而此刻,吳王的行程安危,至關重大、關乎危亡!”

李世民表情略微一變,隨即讚許的了點了點頭,“房謀杜斷,杜如晦雖是不在了,但玄齡仍不愧是朕的第一謀士,寶刀未老!——但你放心,吳王,他一定會平安到達長安的!”(未完待續)

第207章 蛛絲馬跡第476章 大唐亮劍第41章 媚娘東家第133章 熱鍋烹魚第304章 扼其喉第145章 派系立場第411章 爲第368章 峰迴路轉第288章 踏征程第480章 輕狂依舊第419章 血戰第268章 高陽的決擇第12章 文才武德第40章 親授曲藝第486章 梟雄歸來第114章 衝突火暴第554章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525章 天命所歸第10章 技驚四座第46章 粉墨登場第249章 皇帝的賞賜第537章 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27章 擇木而棲第157章 賢內助第101章 順坡下驢第171章 四處逢源第107章 迷霧重重第284章 帝王與軍神第391章 盼父第160章 回長安第54章 將進酒第481章 高原狼蹤第217章 較量第467章 瘋狂的狼第15章 牆裡鞦韆第146章 意氣相投第155章 女諸葛第185章 謀定而後動第385章 英雄志,梟雄膽第351章 破東宮第127章 欲擒故縱第381章 與刀爲伍第36章 殺雞儆猴第59章 連鎖反應第258章 二女同臺第262章 風波驟起第336章 襄陽過新年第184章 難以取捨第280章 破繭成蝶第396章 血火天山,白袍無雙第47章 賓至如歸第424章 成人之美第471章 玉石俱焚第458章 參天巨樹,終不過天第522章 驚豔第508章 驚魂第32章 大唐皇宮第511章 新月女王第520章 隻手遮天第196章 老虎不發威第107章 迷霧重重第502章 巍巍崑崙第454章 號令天下第285章 秘密武器第178章 熱鬧的秦府第143章 做客第397章 春風不度,烈火如洪第554章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285章 秘密武器第339章 前無古人第70章 高陽的糾纏第147章 大唐義商第281章 重新來過第24章 真的戰神第87章 皇帝要嫁女第238章 挖牆角第507章 遍插茱萸少一人第436章 無雙詐謀第311章 帝心已老?第215章 暗夜花香第51章 壯心不已第188章 皇帝與公主第248章 託孤第279章 別襄陽第349章 妖星跋扈第350章 天子劍第179章 跳槽計劃第141章 花前月下第67章 妖孽鬥法第307章 駙馬難當第300章 我不活了第199章 盛世長安第76章 受人之託第402章 勳門之戟,龍顏之怒第385章 英雄志,梟雄膽第487章 滴血狼牙第335章 廟堂高遠第327章 重返襄陽第298章 皇帝的家信第13章 門庭若市
第207章 蛛絲馬跡第476章 大唐亮劍第41章 媚娘東家第133章 熱鍋烹魚第304章 扼其喉第145章 派系立場第411章 爲第368章 峰迴路轉第288章 踏征程第480章 輕狂依舊第419章 血戰第268章 高陽的決擇第12章 文才武德第40章 親授曲藝第486章 梟雄歸來第114章 衝突火暴第554章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525章 天命所歸第10章 技驚四座第46章 粉墨登場第249章 皇帝的賞賜第537章 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27章 擇木而棲第157章 賢內助第101章 順坡下驢第171章 四處逢源第107章 迷霧重重第284章 帝王與軍神第391章 盼父第160章 回長安第54章 將進酒第481章 高原狼蹤第217章 較量第467章 瘋狂的狼第15章 牆裡鞦韆第146章 意氣相投第155章 女諸葛第185章 謀定而後動第385章 英雄志,梟雄膽第351章 破東宮第127章 欲擒故縱第381章 與刀爲伍第36章 殺雞儆猴第59章 連鎖反應第258章 二女同臺第262章 風波驟起第336章 襄陽過新年第184章 難以取捨第280章 破繭成蝶第396章 血火天山,白袍無雙第47章 賓至如歸第424章 成人之美第471章 玉石俱焚第458章 參天巨樹,終不過天第522章 驚豔第508章 驚魂第32章 大唐皇宮第511章 新月女王第520章 隻手遮天第196章 老虎不發威第107章 迷霧重重第502章 巍巍崑崙第454章 號令天下第285章 秘密武器第178章 熱鬧的秦府第143章 做客第397章 春風不度,烈火如洪第554章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285章 秘密武器第339章 前無古人第70章 高陽的糾纏第147章 大唐義商第281章 重新來過第24章 真的戰神第87章 皇帝要嫁女第238章 挖牆角第507章 遍插茱萸少一人第436章 無雙詐謀第311章 帝心已老?第215章 暗夜花香第51章 壯心不已第188章 皇帝與公主第248章 託孤第279章 別襄陽第349章 妖星跋扈第350章 天子劍第179章 跳槽計劃第141章 花前月下第67章 妖孽鬥法第307章 駙馬難當第300章 我不活了第199章 盛世長安第76章 受人之託第402章 勳門之戟,龍顏之怒第385章 英雄志,梟雄膽第487章 滴血狼牙第335章 廟堂高遠第327章 重返襄陽第298章 皇帝的家信第13章 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