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擊敗他們吧。”一邊上,白不信突然發聲。
幾個將領都是一奇。
自衛青升爲大將軍以來,白不信基本不再指揮單獨的作戰,而是以輔助衛青爲主了,這一回白不信居然主動要求指揮作戰,倒是少見。
衛青卻是喜動顏色。
有兩個人,如果他們說出了請求,衛青會毫不猶豫的答應:一個是陳慶之,一個是白不信。
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事不萬全不輕言。對他們而言,如果不是已經十拿九穩,不是特別的有把握,絕不會輕易發言,所以他們一出聲,此事基本可說是等於成功了。
方纔,他一看左側立刻發現了辦法,所以給馬超下令時指向山岡,而馬超身經百戰,象這種地利也是一看就知。右側,衛青雖然還沒來得及想清楚該怎樣對付敵軍,但既然白不信出聲請令,那麼衛青就不必廢腦子了,這一邊已經可以算勝利了。
“白將軍領兵五萬,右側迎敵!”衛青下令。
“得令!”白不信響亮的應令。
幾個將領都興奮的看着白不信轉身往軍中策馬,他們也都想看看白不信是怎麼打這一仗的。
一會兒功夫,白不信已經起軍前行,只走了沒多久,石遷突然叫了起來:“怎麼回事?”
幾個將領都相互看着。
這可不象白不信。因爲這五萬人的行軍方向,不是正對着右側之敵的當面,而是偏對面敵人的左側。這種行軍,按照日常行軍技巧來說,就是嚴重的指揮失誤。這意味着指揮官統帥部隊行軍的方向有大偏差。
只是,白不信會犯這種錯誤?會明明發現自己犯了這個錯誤也不改正?這怎麼可能?
幾個人齊齊看向衛青,卻見衛青笑眯眯的看着白不信的部隊,意甚讚許。
幾個將領都回過頭來,個個拼命思考。
很顯然,衛青是看出了白不信的計劃了,這不是白不信指揮失誤,而是有意爲之。那麼,究竟是什麼計劃?幾個人都把他當成了一次實戰考試題。
五萬士兵繼續向前,雙方近至五里左右,漢軍的陣勢突然一變。兩萬士兵,以騎兵爲主,從陣形中分出來,迅速向左繞去,看方向是直擊敵軍側面!
“高明!”幾個將領幾乎同時叫出聲來。他們幾乎同時反應了過來。
左面是西域聯軍,三國旗號,那就是三國聯軍,三國而兩萬人,顯然力量弱小,白不信沒有全面迎面五萬敵軍,而是將自己的五萬人偏向左側,放棄右側實力強的烏孫軍,現在又派軍側擊三國聯軍,這樣一來,就相當於以五萬人包圍攻擊二萬人,而且由於整個陣勢偏左,其實主要壓力都集中在最左側的一國軍隊上,以如此強大的力量攻擊一個弱敵,可一戰而勝。由此導致敵軍左側失敗,而敵軍左側一失敗,必然向右退卻以求得右側烏孫軍的援助,但這一退,一定會導致烏孫軍被敗兵衝擊而無法正常作戰,結果是全局失敗。
自然,這樣做不是沒有危險,萬一左側敵軍失敗的慢或者沒有失敗,而右側烏孫軍趁機包抄,白不信會陷於包圍,但他身後還有十萬沒有動的漢軍,他完全不必害怕被包圍。
果然是一個高明的戰術!
一切如各將領所料,在白不信巨大的壓力下,左側的敵軍幾乎沒什麼抵抗就告崩潰,敗兵一路向右,白不信的軍隊順勢壓上,大批敗兵衝擊着右側的烏孫軍,烏孫軍拼命維護隊形,卻無法抵擋敗兵的衝擊,白不信將隊伍分成兩批,輪流衝擊敗兵,不給左路失敗的敵軍以片刻喘息之機,敗兵也就越來越大的衝擊着烏孫軍。而烏孫軍則不得不承受敗兵一次次的衝擊,陣形終於開始散亂。
幾個將領大聲談笑起來,事情很清楚,左邊,馬超軍已經開始反擊,右邊,白不信就快獲勝,這一戰簡直就是在練兵。
“你們在幹什麼?”衛青突然厲聲喝道。
幾個人都是一驚。怎麼,現在還有什麼問題?左右兩邊都眼看着要大勝了啊。
“全軍戒備!”衛青急急的發令,“劉將軍佈置戰車,準備機關,石將軍,花將軍,你們兩人立刻督促士兵安放刺柵,陳將軍帶兵巡視,整頓隊伍,各將備戰!”
幾個人都愣愣的去備戰,戰場上不能發問,但他們心裡的疑問卻無法消失,這是怎麼了,敵人都失敗了,卻要備戰?
衛青卻是如臨大敵,滿臉的緊張,他一提繮繩,望雲騅快如閃電,往來考查,何處稍慢一點他都會大聲呵斥。
十萬漢軍開始全部動員起來,人人忙個不停。
“快點,快點!”衛青見刺柵安放的太慢,急的額頭上青筋綻起,厲聲喝道:“動作快點!”
一排排刺柵安放下來,劉七指揮着戰車依次排列,漢軍士兵們在柵欄後排成陣勢。
左右兩側,馬超和白不信都已獲勝,烏孫軍開始敗退。
“傳令,令馬超白不信統軍急退,退到我軍陣地左右兩側!”衛青發令。
左右兩側,漢軍開始後撤。
“陳將軍去接替白將軍指揮,讓白將軍回到中軍!”衛青再下令。
陳慶之領命而去,心中卻是不明所以。
衛青現在的做法,明明的是應對強敵的準備,但就算對方還有十萬人,漢軍也有十萬人,而且左右兩路已勝,沒必要如此緊張吧?
白不信縱馬疾馳而來,還沒等馬站穩就叫道:“末將建議前面排列方陣,後面列成縱隊,攻防兩相宜!”他居然也是滿臉焦急!
“說的不錯!”衛青點頭,“白將軍,你去指揮佈陣!”
白不信一點頭,轉身打馬而去。
衛青提心吊膽的看着遠處,現在漢軍已經準備的差不多了,敵軍見到他識破了他們的計謀,會強攻嗎?
遠處,塵煙大起!左邊,右邊,正面,到處都是敵軍,看情形哪裡是十萬人,足有二十五萬人!
左右兩側烏孫敗兵迅速整隊,也轉身返攻,新來的二十五萬生力軍加上約五萬倖存的烏孫敗兵,總兵力達三十萬!
轟隆之聲不絕於耳,正面,足有五萬頭駱駝組成的駱駝隊當先,每頭駱駝都覆蓋着鐵甲,左右兩側,數萬鐵騎與駱駝隊並行,打的明明是金國旗號。
每個漢軍將領都變了顏色。
原來烏孫軍並不是這麼簡單的分兵作戰,而是先以左右兩側攻擊,如果成功,自然就發起總攻,不成功,則引誘漢軍兵力分散,然後將埋伏的主力全數出動,以二十五萬精銳攻擊十萬沒有準備的漢軍。
現在事情明瞭了,烏孫人也好,漢人也好,金人也好,都十分明白酒泉的重要性,所以金軍派出大軍來援助烏孫軍,也正因兵力數量巨大,加上衛青進展過快,所以纔沒來得及趕到酒泉,但對方也不是省油的燈,烏孫人乾脆將計就計,一方面大張旗鼓的將自己的二十萬人駐紮在離酒泉七十里處,另一方面卻悄悄的將金軍援兵埋伏下來。
幸而衛青也一樣聰明,甚至比他們更聰明。
如果對方只有二十萬人,爲什麼會分批派出左右兩路?如果要是左右兩路齊攻,爲什麼中路居然不見動靜?難道他們就不怕哪一路一失敗導致全局皆輸?何況就算左右兩路都勝了,中路漢軍仍有十萬,他們怎麼可能用十萬對抗二十萬,另十萬人坐視?所以,這樣做只有一個可能:想分散漢軍兵力。
如果對方只有二十萬人,就算以這種方式分散漢軍兵力也沒用,因此,第二個結論就是:對方一定有更多的軍力,但這軍力不會多到是漢軍數倍,一則是現在雙方就已經各有二十萬人了,再多也動員不了那麼多,二則是,如果真有遠超漢軍的兵力,大可全軍來攻,不必以這種方式分散漢軍兵力。所以,極可能敵軍比漢軍多了數萬兵力,所以想以這種辦法讓漢軍兵力分散,然後以相對優勢擊敗中路漢軍,從而獲得勝利。
事情果然如此,只是衛青並沒有料到烏孫人之所以比漢軍多了數萬人是因爲有金軍援兵,也沒有想到對方有這樣數量巨大的騎兵,不過就算想到了,也同樣是以目前的辦法應敵。
“準備!”眼看對方騎兵連成一線逼近了漢軍,衛青下令。
漢軍防禦陣地前,箭上弦,刀出鞘,每個士兵都做好了準備。
“放箭!”一聲令下,漢軍陣中箭如雨下,弓箭、機弩,卻月弓,一批批射出。
對面的敵軍一批批仆倒,卻毫不停頓,仍是前仆後繼的衝上來。
終於,第一批敵軍衝到了漢軍陣前。
他們看到了刺柵。
這刺柵的尖刺向外,後面支撐在地上,正是防騎兵衝擊的絕妙武器,敵軍騎兵一批批衝上,如同西域人愛吃的肉串一樣被穿在尖刺上,一時間慘叫聲大起。
漢軍士兵們剛剛鬆了一口氣,只見數千駱駝拖着大木頭衝了上來,將至刺柵處,紛紛停下,敵軍士兵冒着箭雨抱起大木頭,直衝刺柵。前面的倒下,後面的接上,一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