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五章 串票

聽付知遠的話,林延潮陷入沉思。

這催科之事,對他而言也是很重要。

託老天爺的福,今年歸德還算風調雨順。

眼下夏糧一收,老百姓們就有了糧食。這糧食一來要作朝廷稅賦繳納,二來要作爲青苗錢還款給農商錢莊。

青苗法,已是作爲林延潮的創見,經過丘橓上報給天子了。

此事作爲修堤之外,林延潮又一政績,同時老百姓對於青苗錢還款多少,也關係到農商錢莊的收入。

萬一催科之時,被下面的胥吏橫徵暴斂,那麼一是搞臭了自己的名聲,二是老百姓破了產,還不上青苗錢。

那樣如何是好?只有將抵押的老百姓田地,拿來還債。

拿來還債,對於林延潮而言,自然是不虧。但對於林延潮名聲受損,這貸青苗錢,是解人燃眉之急的好事,但最後弄得老百姓賣田抵債,那還不如不借。

那麼林延潮的青苗法,就變成了巧取豪奪,如此就並非是他的政績,而成了他的惡名了。

但是付知遠相詢時,林延潮沒有立即起身,因爲他不知付知遠心底是否已有主張。

若是沒有主張,林延潮起身說自是無妨,但有了主張,若不合他的意思,那麼二人很容易起衝突。林延潮不願再與付知遠關係搞僵,弄得如同前任知府一般。

這時坐在林延潮下首的吳通判起身道:“府臺,下官以爲催科之事,重在於杜絕官吏侵蝕,若有發現立即監禁嚴追。”

付知遠點點頭道:“此言甚是,請別駕繼續說?”

吳通判道:“下官以爲凡有違律者抓以嚴懲,那麼官吏必不敢抱僥倖之心。治國,唯有治吏二字!”

好一句‘治國,唯有治吏二字!’

吳通判的話,令下面的官員不由點頭稱許。

這一句話,好比八股文章,一下子破題,將題中意思道盡。

付知遠也是點頭,這吳通判確實說得不錯,然後問道:“請吳別駕繼續說。”

吳通判見得到知府大人的讚賞,當下神清氣爽,猶如科場下‘文不加點’般繼續道:“治國先治吏,治吏先正心。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上正則下亦正,只要我等以身作則,心正則身正,身正則明德,明德則吏治清明,吏治清明則天下大治。”

“好!”付知遠開口稱許。

下面官員也是稱是。

一名官員奉承道:“吳別駕之言好比經義之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娓娓道來,有理有據。”

一名官員不由讚道:“好一句‘吏治清明則天下大治’,真畫龍點睛之筆。”

林延潮卻眉頭微微皺起,倒不是說吳通判的話說得錯了,相反他這一番話很有見地。

只是在林延潮看來,都是虛文,沒有落實之事。換句話說,就都是理論上的東西,沒有實錘。

這也是明朝文人一貫的毛病,注重理論,而實踐不行。

林延潮不是反對理論,理論一定是要先於實踐(道在器先),但是理論不能脫離實踐(道不可離器)。

但林延潮沒有表態,這時付知遠察言觀色看得林延潮心底似有想法問道:“司馬有何高見?”

林延潮道:“吳別駕所言極是,下官深以爲然。”

付知遠捏須,心覺林延潮如此就有掖着藏着的意思了,他不由眉頭一皺。

這時林延潮道:“不過可以再補充幾句。”

付知遠聞言眉頭頓時展開,欣然道:“請說。”

林延潮見付知遠倒是個虛心之人,於是道:“下官今日查閱文獻,查得嘉靖時兩淮御史李士翱設一禁約,頗有參考之意。”

其實林延潮胸中這一套理論都是現代來的,但沒辦法,任何理論都要去過去找依據,纔能有辦法說服人。

至於衆官員們則是心想,林延潮博聞強記,不知又被他從哪裡看得典故來。

林延潮道:“李御史主管鹽運司時,置內號簿三扇,並通、泰、淮三分司外號簿三扇。空立前件,刻印空票。每分司若干張,上截於內號簿前件上編都字一號起至若干號止,下截於外號簿前件上編通字、泰字、淮字一號起至若干號止,俱用印鈐。”

“內號簿票,本司收貯。外號簿,發三分司收候。如遇商人赴司領鹽引,即於內號簿附寫商名引鹽賑米數目,就行填票,付商齎赴該管分司處,比對外號相同,如前附寫,照數收完。一面行場支鹽,一面出給實收,給商連票,齎繳運司銷號。”

林延潮說的例子,就是李御史主管鹽司時,在總司留底薄,分司留外薄,底薄外薄都編號,一併用鹽司印鈴。

鹽商領鹽引先去總司領底薄,依數目填票後,再領票去分司,依編號從外薄中取票附寫。

然後商人去鹽場支鹽,出給分司實收條子,與兩張連票,最後去總司銷票。

沒錯,這辦法現代人耳熟能詳,但古人理解有難度。

與方纔吳通判一說,就滿堂叫好不同,林延潮這提議一出,卻令在場官員陷入沉思。一來不少人不理解,二來理論只要大方向不錯,怎麼樣也不會被人說。

但具體方法就很有商榷的餘地,落實到做事上,總有弊病,沒有十全十美辦法,總有人贊成和反對。

付知遠聞言沉思道:“司馬所言,本府略有所聞,在蘇杭一帶稱此爲串票。”

一名官員問道:“此法下官略有所聞,下官主管常平倉,平日收谷時,也置二薄,一存州縣,二存鬥級。百姓輸谷,先書縣簿,給小票掛號,發犯人赴倉交納。鬥級給亦書簿,給與犯人收票,赴縣銷繳。此法與司馬之法有何不同呢?”

何通判解釋道:“此法少了連號,雖有執付,收票,仍是容易爲胥吏所乘。”

何通判這麼說衆人都是解惑。

這名官員也是歉然道:“林司馬,是下官愚鈍了。”

林延潮笑着道:“不明則問,有何愚鈍之說?”

付知遠道:“不過此法如何用以催科之用呢?”

林延潮道:“昔年催科,以鼠尾冊爲準,各地設糧長解糧,此乃民收民解之策。”

鼠尾冊又稱“虎頭鼠尾冊”。就是差役以丁糧爲宗,力差、銀差取決於丁糧多少。無論大小戶一律造冊,把丁糧多的大戶、富戶編在前,以負擔重役,把丁糧少的小戶、貧戶編在後,以當輕役。前爲大戶如虎頭,後爲小戶爲鼠尾。

“但行一條鞭法後,朝廷由民收民解,改由官收官解,不許地方里家,先年收頭,將銀兩徑收私家,再繳送官府。”

“官收官解行之,故而若不根除官吏貪墨之害,那麼一條鞭法即爲害法,而非良法。”

衆官員們聞言露出思索之策,一條鞭法對於大明地方徵稅制度的改變是深遠的。

除了不再以丁糧多寡,改以田畝多寡徵稅外,還將原來民收民解變爲官收官解。

原來朱元璋深怕官吏下鄉剝削百姓,故而在民間,設立糧長,讓大戶充當。由糧長向民間收糧再繳納給朝廷。結果糧長有了權力,卻魚肉鄉里。

但結果卻是老百姓既免不了被官府剝削,還要被糧長剝削一手。

張居正設立一條鞭法,就決心革除這個弊病。

一條鞭法,從民收民解,再次恢復爲官收官解,但如此不是又回到老路,你張居正有什麼辦法,杜絕老百姓被官吏剝削呢?

張居正的辦法,就是立櫃頭。

什麼是立櫃頭?就是在繳稅時,令各縣設置一櫃,櫃上開口,納稅的百姓,將銀子封好後,自己填寫姓名銀數,由官秤稱重後,再投入櫃中。

這櫃子官吏上繳前不許開櫃,同時老百姓自己繳銀,不經他人攬收。如此杜絕官吏上下其手,老百姓可以自封投櫃。

不得不說,這辦法實在是高啊!可以咱大明朝爲了杜絕官吏貪污還是想盡了辦法,張居正這等的官員,爲了老百姓不受剝削,可謂是嘔心瀝血。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啊。

官吏還是有辦法的。

什麼辦法?就是在票薄上搞名堂啊!

官府催科是,登簿出票。給付納戶以收執,但在櫃收的流水日收簿上到底登記上。櫃吏們卻可以讓老百姓多交,自己少登給朝廷。

林延潮道:“過去存留,執付二票太簡,故而本官建議改爲三票,每票連號,蓋官府鈴印。”

“三票裡,一票爲存根,存於衙門,以便覈算;一票爲收執,給付納戶,以爲交納的憑證;一票則給催比錢糧人役執掌,以爲催比錢糧的依據。”

林延潮不僅增設了連號之用,還將二票增爲了三票,在收執,增加了存根,如此方便官員追查。

若官吏再行多交少登之舉,有了存根比對,他們做手腳的難度將增加許多。

林延潮這一辦法一解釋,官吏們露出恍然之色,紛紛點頭。

連堂上的付知遠也是點頭道:“司馬所舉之策,實乃良法!”

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師生第三百七十章 申時行的第六感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六百零七章 怒起第三百零九章 盼登第第四十七章 面試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第兩百零七章 巡撫(一更)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出兵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譚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飲酒禮(一更)七百七十五章 祖先之鞭七百二十九章 箭在弦上九百九十八章 儒學正宗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第七十章 德主刑輔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六百三十二章 轟動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五百零一章 船戶案一千三百四十章 離間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師生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第三百五十章 我們家延壽長進了一千五十三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第七十一章 書到今生讀已遲第九十一章 民心七百四十一章 述劍(兩更合一更)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言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四十八章 不早點告訴我五百四十二章 考題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執意五百零七章 家宴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富春江上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第兩百三十五章 申時行(二更)第兩百八十章 人情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人之美九百八十四章 彈劾終於到了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腰間黃金已退藏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一千五十章 水到渠成第兩百六十五章 本官就是驢脾氣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北上一千三百章 大興縣試七百六十五章 請轉告陛下第兩百一十八章 諸生的心情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人情六百三十五章 誰家的小胖子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六百零一章 文章華國第兩百八十一章 連中三元的期望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一千九十八章 彈劾之事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第四百零七章 顯擺顯擺五百一十九 來客四百六十三章 解衣衣我八百八十六章 局九百七十三章 巧遇第二場第一百一十六章 戲弄(第一更)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第一百二十五章 又蒙對題了(二更)第三百五十六章 拍馬屁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四百九十九章 蛛絲馬跡七百一十七章 仍有可爲(兩更合一更)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第九十三章 買房拉(第二更)一千九十六章 實踐出真知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
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師生第三百七十章 申時行的第六感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申時行的謀劃九百四十八章 趙老爺子(謝愛啊書友的盟主)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義氣六百零七章 怒起第三百零九章 盼登第第四十七章 面試四百九十三章 陸翁第兩百零七章 巡撫(一更)一千一百三十章 牙行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出兵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祖制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備無患第二十一章 謝老虎第兩百一十二章 可列經魁四百七十六章 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菜根譚六百五十章 甄家的打算第四百一十九章 東廠聽記第一百三十一章 鄉飲酒禮(一更)七百七十五章 祖先之鞭七百二十九章 箭在弦上九百九十八章 儒學正宗第十六章 一鳴驚人一千兩百九十二章 掛靴而去第七十章 德主刑輔七百一十四章 販售私學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觸動六百三十二章 轟動六百五十六章 露了一手五百零一章 船戶案一千三百四十章 離間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師生第六十九章 君子之爭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一品第三百五十章 我們家延壽長進了一千五十三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三百二十六章 內聖外王第七十一章 書到今生讀已遲第九十一章 民心七百四十一章 述劍(兩更合一更)第一百三十四章 立言第三百二十九章 待定四百九十四章 對錯第兩百五十七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四十八章 不早點告訴我五百四十二章 考題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執意五百零七章 家宴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鎮壓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心腹第一百八十章 賜字七百五十五章 救與不救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富春江上八百五十六章 一粒米都不給你第兩百三十五章 申時行(二更)第兩百八十章 人情五百四十章 日講官值廬第兩百二十二章 洛陽紙貴(第二更)第三百四十四章 成人之美九百八十四章 彈劾終於到了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腰間黃金已退藏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貫之一千五十章 水到渠成第兩百六十五章 本官就是驢脾氣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北上一千三百章 大興縣試七百六十五章 請轉告陛下第兩百一十八章 諸生的心情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人情六百三十五章 誰家的小胖子七百三十二章 給錢六百零一章 文章華國第兩百八十一章 連中三元的期望第六十二章 本經(第二更)五百二十三章 談心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謀劃已久一千九十八章 彈劾之事七百一十五章 青天第四百零七章 顯擺顯擺五百一十九 來客四百六十三章 解衣衣我八百八十六章 局九百七十三章 巧遇第二場第一百一十六章 戲弄(第一更)八百四十九章 板子與戥子八百五十八章 背景強大第一百二十五章 又蒙對題了(二更)第三百五十六章 拍馬屁七百六十三章 天下歸心四百九十九章 蛛絲馬跡七百一十七章 仍有可爲(兩更合一更)七百七十二章 轉機(第一更)第兩百一十七章 好風光第九十三章 買房拉(第二更)一千九十六章 實踐出真知六百一十五章 殿上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