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朝廷的事朝廷辦(上)

高務實雖然說“掃榻相迎”,但申時行顯然不會在他白玉樓過夜,要不然傳出去心學、實學兩派都會犯嘀咕,實在大爲不美。既然正事已經談完,晚宴過後申時行便起身告辭了。

高務實完全沒有剛纔談判時的凌厲,客客氣氣——甚至可以說是恭恭敬敬地將他這位“師相”一路送出府門外。等申時行的綠尼大轎都得近乎看不到了,他才轉身回去,做足了門生弟子的恭謙模樣。

申時行在回城的路上已經聽下人報告了高務實剛纔的舉動,這讓他更加神思不定。

在申時行看來,高務實這小子實在太難對付了。一般的年輕人雖然衝勁足,但弱點也很明顯,大抵都是順境中得意忘形,逆境下頹廢自棄。然而在高務實身上,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出現過。

從高務實過去的“小閣老”時期開始,申時行就是他的老師,已經很多次觀察過高務實。當時高務實就頂着神童的名聲成爲太子伴讀,又是當朝首輔的嫡親侄兒,還因爲京華香皂的爆火賺得盆滿鉢滿。

順境之順,簡直無以復加。可是申時行注意到,即便在那個時候,高務實也從來沒有表現出得意忘形的模樣,甚至可以說謹慎得過分——申時行有時候覺得,即便換了自己是他,恐怕也沒法比他更小心翼翼了。

當時申時行以爲這應該是由於高拱的反覆交待,不過這個想法在高拱去世之後,他又有些動搖了——因爲那時候的高務實依然保持謹慎。

這是順境中不得意忘形,還有逆境中不頹廢自棄。

高務實也是經歷過逆境的。當初他以六首狀元入翰林院,又有“二百年來真魁首,朕爲文曲落書丹”的加持,簡直是光芒萬丈。

全天下人——包括申時行在內的心學派官員都認爲他的前途一片大好,甚至覺得根本沒有任何人能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然而偏偏就在這種時候,他卻莫名其妙地被貶官乃至外任了,還被派去了在京官們眼中鳥不拉屎的廣西。這般局面,比之當年的楊升庵也沒強到哪去。

可是要知道,楊升庵當年被貶,後來可是大半輩子全耽擱在雲南了呀!高務實會不會也落個這樣的下場?朝野上下衆說紛紜。

但被貶至廣西的高務實卻絲毫沒有半分氣餒,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風格做事。他不僅很快將廣西內部多年的紛爭逐一解決,甚至還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把安南給收復了。

這樣一個勝不驕敗不餒的人,本來就已經極難對付了,偏偏他還政商兩道通吃,動他任意一道都已經難以下手了,兩道相加之下簡直無懈可擊。

然而問題也就出在這兒,既然政商兩道相加的高務實幾乎無懈可擊了,他爲何還要主動要求“朝廷的事朝廷解決,商場的事商場解決”呢?

按照申時行的想法,浙江、應天兩地財閥聯合起來與京華爲敵,從賬面數據來說,只要這場“戰爭”是在東南進行,江浙財閥應該還是贏面更大的。

如此情況之下,高務實卻願意“商場的事商場辦”,這實在有些不合情理。

然而申時行本身並不很懂商場,他思來想去也沒想明白這件事高務實究竟是怎麼看待的、怎麼計劃的,到了最後也只能放棄,打算趕緊派人通知一下江浙的財閥們也就是了。

他申元輔本人,還是先應付一下“朝廷的事朝廷辦”。

雖然“朝廷的事朝廷辦”隨着今晚他與高務實“君子協議”的達成,大致走向已經是很明確的了,不過具體的操作還是要小心一些。

此時申時行開始後悔自己給潘晟的建議,要是潘晟真聽了自己的話,忽然跳出來要把水攪渾,那就壞事了。而且還不知道萬一真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後高務實那邊會怎麼想。

但申時行還是小看了高務實的動作之快,也高看了潘晟的膽量。

潘閣老最終還是沒敢在兩大派系之間作死一般的搞出某些騷操作來,依然老老實實呆在家裡,自我停職反省。

而實學一派在得到了申時行的默認之後,突然發動了猛烈的攻勢。

次日僅一個上午,彈劾潘晟的奏疏如雪片一般飛入通政司,又從通政司遞呈內閣,繼而進入司禮監。

申時行派身邊的觀政進士數了數,發現潘閣老可能無意中創造了一項記錄:一上午的時間,他被彈劾了四十三次。彈劾他的人從科道到翰林院,無所不包;從七品到一品,一級不落!

這局面到了下午,甚至還變得更加失控,乃至於連高務實本人都有些懵了。

因爲他發現,下午的時候不僅實學派的官員在他的示意下正在繼續掀起狂風巨浪,甚至還有其他人加入了戰團——比如說他的同年顧憲成。

顧憲成這個人在後世非常有名,原因在於他是“東林先生”——東林黨的前身東林書院就是他建立起來的。

高務實糾結的一點在於,他個人很不屑後期的東林黨,乃至於一聽東林二字就反感,可是此時的東林先生顧憲成偏偏是個明顯傾向於實學的年輕官員,他高務實作爲實學派的實際主導者,又好像沒有立場能拒絕此人。

這次的情況也是一樣,顧憲成雖然和高務實一樣不過是萬曆八年的金榜,爲官資歷淺薄,地位也不高,只是區區一個戶部主事,但他上疏論劾潘晟時的語氣卻十分激烈。疏文中直接抨擊潘晟“執掌禮部,未見其節;稱老閣中,未見其德。臣不知此等老朽,以何面目忝居其位!”

其言語之激烈,論劾之酷厲,比起實學派的嫡系官員都是有過而無不及。

高務實不得不仔細思考起顧憲成這個人的使用問題來。

他忽然想到一個大問題:明末的東林與早期的東林,真的是同一回事嗎?只怕不然。

最起碼現在顧憲成批評心學的勁頭,怕是不比他高務實來得差。

高務實仔細回想了一下,好像歷史上早期的東林黨人,尤以顧憲成、高攀龍的思想最具代表性。而顧、高二人一直都明確表示對王守仁至善學說不滿,指責王守仁“無善無惡”是釋禪空學,敗壞了儒家實學風氣。其中尤以顧憲成的批評最爲激烈。

不過顧憲成倒也並不是不同意道體之至善,而是不同意至善爲無善無惡。就此他提出了道體的實與空的概念,進而形成其實教概念。由此也就展示了他的實學觀。

然而這裡有一個大問題,即顧憲成的“實學”與高拱、高務實他們這一派的經世實學不同,顧憲成講的是“道德實學”。(這一點前文有述,就是重陽大會前的那一章。)

此前也說過,心學本來也是“實學”大概念下的一類,它早前也是“道德實學”這個流派的主要代表,只是走着走着就岔了。

現在顧憲成這個“新道德實學派”冒出來,一門心思跟心學這個“老道德實學派”爭個你死我活,到底關不關“經世實學派”的高務實什麼事?

其實高務實不是不明白,同佛、老的對抗使宋、明儒學都變成了廣義上的“實學”,而歷史上東林黨人對王陽明的批判部分是出於誤解。在實學意義上,他們仍是一家人,而且同屬於“道德實學”這個流派。

他們同佛家辯論時,都回到孟子告子之爭,因爲他們看到這兩次爭論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意味着“性善”與“性無善無惡”之爭,也就是性實與性虛之爭。

只不過在孟子時,並沒有佛家虛或空的概念出現,因此孟子也就沒有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實之概念。只有佛家思想氾濫的宋、明時代,纔有了實之概念。

如是,從概念上說,實學是在宋明才產生的;而從本質上說,孔孟儒學本身就是實學。

那麼也就是說,在儒家性善實學總特徵下,又表現出各種不同層次的實學。按照體用合一的原則,道或性本體會散入萬事萬物當中。這樣,無論是性本體,還是尋常日用,就皆是實學了。

而尋常日用,就包含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既包括道德文章,也包括世俗功業;既有格物窮理之學,也有經世治國之術。

這樣,宋明儒者在儒學旗幟下所做的所有事情,就都可以稱爲實學了。

這一時期有着五花八門的實學概念,有的提倡儒學之實效性,如徐光啓;有的提倡儒學之格物窮理特徵,如李之藻;有的提倡儒學之性學特徵,如楊廷筠;有的提倡儒學性善一元論,如黃宗羲。不管他們偏重於那一方面,看上去好像互相矛盾,但都屬於儒學實學化總傾向中的一部分。

在以上這些人裡頭,高務實當然更認可徐光啓,因爲理論上來說徐光啓就是他高氏經世實學的後繼者之一,講究的是學問要看到實效。

但此時高務實不能不思索另一個問題:這五花八門的“實學”,究竟有沒有希望統一?又究竟有沒有必要統一?

學術這種東西,按照高務實的看法,本身是應該“百花齊放”的,即便他不認可如今的心學末流,但也不好說心學末流裡頭就沒有一點好東西了。

同樣的,東林黨難道就只有“頭皮癢”、只有“水太涼”?早期的東林黨人裡頭,氣節盈胸的可也不少啊!

我到底應該怎麼區分,怎麼對待?

高務實很少見的坐在自己值房中發起了呆,而且這一“呆”就是一個多時辰。

直到有人來告訴他,說潘閣老一天之內連續上了三道奏疏,每一道都是堅決請辭,高務實才慢慢回過神來。

一天之內,三疏求退?

看來潘晟是徹底認栽了,不過這倒也不奇怪,申時行不救他,他拿什麼勇氣和實力來與實學派的“倒潘”大潮對抗?

三疏求退纔是給自己留最後一點顏面,否則要是皇帝下旨奪職,那可就真是和嚴嵩一樣的待遇了。

高務實沒有料錯,又過了大概只有半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司禮監方面加急送出了今天的硃批,其中就有朱翊鈞對潘晟三疏求退的批覆。

潘晟第一疏求退,用的是“因疾求退”的理由,而朱翊鈞的批覆是“潘先生年老違和,着太醫院派員詳細診治。所請不允。”

潘晟第二疏求退,除了“因疾”,還說自己近來精力不濟,恐怕是油盡燈枯之兆,不如早歸,因此乞骸骨。

這次朱翊鈞的批覆是“已着太醫院診治。所請不允。”

而到了下午的第三疏求退,那是包括顧憲成等非實學派官員也開始參戰之後的事了,這次潘晟除了前兩疏的理由之外,又加了一條,大致意思就是老臣既然已經失去了同僚朝臣的信任,爲自清故,不得不退。

這一次朱翊鈞的批覆就有些意思了,他先是不輕不重的誇獎了潘晟幾句,當然無非是幾句套話,然後表示“潘先生求退之切,朕已詳知。雖心中留戀,亦不得不體諒先生之情。準潘先生辭,賜傳驛送歸。”

客套話不必多看,總之就是同意了。不過朱翊鈞還是遵照了傳統,給閣臣留了顏面,不僅用的是准許請辭這種說法,而且還特賜了車馬——賜傳驛送歸就是要求沿途驛站公費送潘晟回家。

至此,高務實的“倒潘”行動完美收官。潘晟在王錫爵還沒守制結束之前便早早的下臺去職,回鄉養老去了。

不過,這次事件卻還沒有完全告終,因爲根據他昨日和申時行的“君子協議”,潘晟致仕之後所留下的那個閣臣位置還沒有塵埃落定。

“朝廷的事朝廷辦”,也還要繼續辦下去——至少也得等這個閣臣位置定下來纔算完。

於是次日一早,申時行以首輔身份上疏,言潘晟既然致仕,內閣輔臣不宜虛懸太久,請求皇帝同意廷推閣臣。

朱翊鈞很快做了批覆,對這個要求表示同意,下令準備廷推。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系統崩潰”的月票支持,謝謝!

第211章 大駕北返第108章 隱情(上)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289章 封賞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068章 現在知道要乖了?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289章 封賞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077章 手握大軍八十五萬第084章 土司威風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八)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67章 倒高風波(一)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一)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二)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063章 海瑞調職(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六)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067章 決戰沙城(一)第123章 大危機第032章 京師潛流(上)第030章 立威(中)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163章 臺吉快走!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050章 直指要引蛇出洞?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162章 二段擊第031章 你下罪己詔吧第286章 藝高人膽大第114章 獨家代理(上)第015章 伴讀之邀(下)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165章 父子不同範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62章 二段擊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第044章 四分土默特第147章 皇帝妙策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019章 伯侄論財(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094章 經濟控制(上)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14章 你讓朕怎麼辦啊!第121章 死有餘辜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078章 太子伴讀(下)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95章 破虜(上)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30章 立威(上)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101章 殺意已決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130章 立威第130章 跋扈尚書(下)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142章 何以如此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
第211章 大駕北返第108章 隱情(上)第086章 凱旋而歸第289章 封賞第137章 我即高黨第068章 現在知道要乖了?第241章 閩浙謠言起第020章 暢論鹽鐵(下)第046章 思播田楊,兩廣岑黃第289章 封賞第028章 朕倒要聽聽你的高論第122章 鹿鳴之宴(上)第4更第077章 手握大軍八十五萬第084章 土司威風第066章 務實回京(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八)第039章 李文進的指點第067章 倒高風波(一)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096章 馮保倒臺(七)第149章 建設遼南(中)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一)第124章 道統之爭(上)第123章 俺答封貢(十二)第232章 大司馬之請第063章 海瑞調職(上)第125章 可戰方和(十六)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124章 奉旨觀政(一)第046章 商政相連(上)第061章 挑唆居正(上)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206章 安南大清洗第067章 決戰沙城(一)第123章 大危機第032章 京師潛流(上)第030章 立威(中)第025章 河運海運(下)第076章 “驕傲的孔雀”第120章 初戰告捷(上)第163章 臺吉快走!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041章 這可如何是好(4更破萬)第139章 兩位侍郎第050章 直指要引蛇出洞?第113章 高戚之會(六)第032章 商場的事商場辦(下)第123章 準備回京(下)第162章 二段擊第031章 你下罪己詔吧第286章 藝高人膽大第114章 獨家代理(上)第015章 伴讀之邀(下)第278章 敵疲我打第165章 父子不同範第212章 歸化戶籍制第162章 二段擊第121章 河南解元第167章 定策(二合一)第045章 務實御下(上)第044章 四分土默特第147章 皇帝妙策第038章 園內收支(下)第065章 派系之爭(下)第010章 新鄭高氏(中)第003章 隆慶天子(下)第019章 伯侄論財(下)第070章 逐保倒張(八)第096章 馮保倒臺(二)第058章 老師法眼第044章 心焦創收第094章 經濟控制(上)第283章 皇上,切蛋糕了第067章 倒高風波(六)第072章 磨刀霍霍向安南第125章 重陽大會(下)第014章 你讓朕怎麼辦啊!第121章 死有餘辜第272章 孝陵衛司香第078章 太子伴讀(下)第022章 輕取案首(中)第055章 碧湘樓閣(上)第141章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上)第094章 貴妃相召(下)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第095章 破虜(上)第053章 最後一課(下)第096章 馮保倒臺(三)第030章 立威(上)第262章 錦衣都督的焦慮第039章 恰臺吉的底線第246章 前鋒之戰(中)第282章 再造暹羅第101章 殺意已決第038章 不是爲了忽悠第130章 立威第130章 跋扈尚書(下)第036章 同往別院(上)第142章 何以如此第074章 朱翊鈞的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