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歷史的重演

蘇天成的文章,朱由檢已經看了三遍了,越看越覺得,這篇文章是不錯的,前面的部分,他沒有過多關心,那些阿諛奉承的話語,聽得太多,沒有什麼感覺了,關鍵是最後的一部分。

蘇天成居然能夠提到大明面臨的三大問題,而且提出來了自身的見解,特別是給銀子不如給政策的這個思路,令他感覺到震驚,這好像是一個老成持重的朝廷內閣輔臣,提出來的建。

蘇天成的文采,那是不用說的,文章和詩詞,都是頂尖的,戰場廝殺也經歷過了,現在,居然提出來令人耳目一新的從政建議,的確不簡單了。

朱由檢喜下定了決心,欽點蘇天成爲頭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這樣蘇天成就是三元及第了。

令朱由檢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想法,遭遇到了強烈的反駁,而且反對的力量不一般,有些時候,皇上也不是爲所欲爲的,特別是在明朝這樣一個時代。

最大的反對意見,來自內閣首輔周延儒。

周延儒認爲,蘇天成還是太年輕了,若是三元及第了,難免會飄飄然,對今後的成長不利,十九歲的年輕人,需要冷靜一下的,需要磨礪。

表面上看,周延儒是關心蘇天成的,其實朱由檢知道,周延儒是極力推薦另外一個貢生陳於泰爲狀元的。

陳於泰和周延儒之間,有着姻親關係。

朱由檢有些憤怒了,說蘇天成年輕,自己十六歲的時候,已經是皇上了,爲什麼沒有人說自己年輕的,蘇天成十九歲,成爲狀元郎,有什麼了不起的。

朱由檢非常信任和尊重周延儒,視其爲最大的依靠,周延儒的年紀不大,三十七歲,有學識有幹勁有熱情,崇禎元年的時候,駐守錦州的軍士譁變,大臣都要求動用國庫銀兩,予以安撫,周延儒力排衆議,認爲這是錦州一些驕橫的武官,藉機鬧事,要挾當時的薊遼總督袁崇煥,事實證明,周延儒是對的。

朱由檢當時才十七歲,剛剛登基不久,驟遇這樣的大事,慌張是避免不了的,周延儒最大程度的寬慰了他。

想到這裡,朱由檢猶豫了,雖然說周延儒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其實就是想着陳於泰爲狀元郎。

內閣大臣,幾乎都是同意周延儒的意見,朱由檢氣不打一處來,索性站起來了,丟下了衆人,離開了養心殿,獨自走到了外面。

王承恩跟着出來了。

“公公,今日之事,你是怎麼看的,陳於泰是比不上蘇天成的,朕本想點蘇天成爲一甲第一名,但如此多的大臣反對,朕很猶豫啊。”

看着臉色尚有些潮紅的朱由檢,王承恩很爽快開口了。

“皇上,奴婢以爲,皇上欽點蘇天成爲一甲第二名,也是不錯的。”

朱由檢看着王承恩,有些奇怪,王承恩說話,從來沒有這樣的爽快,都是要思索一番的,難道說王承恩和陳於泰之間,有着什麼聯繫,甚至是和內閣首輔周延儒之間,有着私下裡的約定嗎。

朱由檢臉色沉下來了。

王承恩當然知道朱由檢的想法,馬上跪下了。

“皇上,奴婢還沒有說完。”

“講。”

朱由檢的語氣,已經很不好了。

“奴婢以爲,蘇天成是不想在京城爲官的,若是高中一甲第一名,必定是留在翰林院的,強行派出去了,於祖制不合,朝中大臣反對,鬧得沸沸揚揚的,皇上煩心,但蘇天成若爲一甲第二名,完全可以派出去的,皇上覺得在殿試的時候,虧待了蘇天成,可以在授官的時候,照顧蘇天成的,這樣的情況下,滿朝文武也是無話可說的。”

朱由檢的臉色已經緩和下來了,王承恩說的確實有道理啊,不過他心裡還是有一絲疙瘩,他想看看,王承恩後面怎麼說。

“你還有什麼想法,一併說出來。”

“皇上若是欽點蘇天成爲一甲第一名,本不是什麼大事情的,可蘇天成可能真的承受不住的,鄉試解元,會試會元,若是殿試狀元,三元及第,轟動天下的同時,也引發朝臣的議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皇上愛蘇天成的才華,奴婢以爲,欽點蘇天成爲一甲第二名,反而能夠很好的保護蘇天成的,奴婢心裡就是這樣想的,請皇上贖罪。”

朱由檢臉上露出了微笑。

“公公快起來,你何罪之有啊,這些話,倒是提醒了朕啊,朕要是一意孤行,說不定是害了蘇天成啊,也罷,就是一甲第二名,朕在授官之時,下一道聖旨,狀元榜眼,授官之時,品級相同,若是還有大臣多嘴,朕就不客氣了。”

王承恩看見朱由檢的態度已經變化了,索性說的更深遠一些了。

“皇上,奴婢覺得,蘇天成年輕,想在在外歷練一番,真真正正做出來成績,這是好事情,朝中大臣,若是都有着這樣的想法,想着踏踏實實做事情,這就是皇上的大福了,皇上愛才之心,蘇天成應該是明白的,想必也一定會竭盡全力報效皇上的,蘇天成才十九歲,放在外地磨礪一番,待到明白更多道理之後,調回京城,那個時候,恐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嗯,你說的是很有道理的,朕已經明白了,可氣的是這些朝中大臣,滿口的仁義道德,其實想到的是自身利益,難道以爲朕不明白嗎。”

看見朱由檢說到朝中大臣的事情,王承恩知趣的閉嘴了,這個時候,他要是繼續開口發言了,朱由檢真的就會勃然大怒了。

皇上負氣出去了,周延儒也是有些忐忑不安的,這內閣首輔的位置,也不是那麼好坐的,朝廷內部的爭鬥那麼多,面臨後金侵襲和流寇騷擾,而且連續幾年都遭遇災荒,戶部庫銀嚴重不足,好多的事情,根本就是無法做的。

這次的會試,周延儒當然有着自己的想法,陳於泰和他是姻親,其族兄陳於廷,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這是一股強大的勢力,至於說那個冉冉升起的蘇天成,拜訪自己的時候,顯得有些不冷不熱的,這令他有些不爽。

周延儒是內閣首輔,很多時候,他的意見,代表了內閣甚至是朝廷大部分官員的意見,皇上是非常信任他的,雖然這些年,發生了一些事情,但皇上依舊未改初衷。

問題也是存在的,去年年底到今年,溫體仁虎視眈眈,總是在找麻煩,溫體仁出手也是很要命的,想當初,溫體仁能夠進入內閣,還是依靠着自己的幫助。

溫體仁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加之皇上也是信任溫體仁的。

種種跡象表明,皇上的想法,在慢慢的發生改變,越是這個時候,周延儒越是需要加強自身的力量。

殿試的名次,參考了會試的成績。

確定考生的名次,還是內閣首先商定的,明確意見之後,呈報皇上御批。

周延儒有些擔心,若是皇上一定要堅持,豈不是說自己的地位,已經開始動搖了。

看見皇上進來了,衆人都站起來了。

“朕剛纔出去走了走,想到衆位卿家說的也是有道理的,衆位卿家都是朕身邊的重臣,能夠爲朕考慮,朕很是欣慰。”

周延儒看見皇上這麼說,內心的一顆石頭落地了,這說明,皇上已經接受了他的意見了,想不到皇上這麼快就轉變主意了。

“朕決定了,陳於泰爲殿試一甲第一名,蘇天成爲一甲第二名,吳偉業爲一甲第三名。。。”

朱由檢宣佈了殿試頭甲名次之後,二甲和三甲的名次,基本上是閱卷大臣定下來的,只要皇上沒有什麼意見,就算是可以了,當然,二甲的第一名,皇上還是關心的。

皇上一旦欽點了殿試一甲、二甲和三甲,馬上就是起草詔書了,接下來,就是再次召集參加殿試的貢生,到紫禁城太和殿,聆聽皇上親自宣旨了,一甲、二甲和三甲的375人,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天子門生了,至於說恩榮宴,就在宣旨之後進行的,今年的恩榮宴,安排在禮部進行,皇上是要參加的,這是朝廷高度重視知識分子的體現。

歷史高度的巧合了。

崇禎四年的科舉,狀元是陳於泰,榜眼是蘇天成,探花是吳偉業。

按照之前歷史的發展,陳於泰是殿試狀元,吳偉業是殿試榜眼。

吳偉業本來會被欽點爲殿試頭甲第一名的,因爲周延儒的干擾,屈居殿試榜眼,若不是朱由檢堅持看了他的試卷,甚至會屈居三甲。

這一次,遭遇到潛規則的,是蘇天成,只不過理由不相同了。

吳偉業綽號吳梅村,真正的有學識,可能是因爲殿試的遭遇,對科舉看的有些輕了,以至於對官場,也有這樣的看法,但現在不存在了。

他領教了蘇天成的能力,自忖是比不上蘇天成的,要說蘇天成都是榜眼,他要說成爲了狀元,肯定是羞愧難當的,排名在蘇天成的後面,他心服口服。

至於說狀元的歸屬,他考慮自然少一些了。

第690章 遠沒有結束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763章 開埠的時間(3)第75章 小王爺第789章 大儒的心態第14章 清晰的計劃第55章 真相第999章 分析局勢(2)第41章 收服第1172章 如雷轟頂第940章 危險重重(2)第501章 晉王的去處第704章 隱患第699章 確定目標第1282章 後宮第1040章 漢奸的下場(2)第116章 新的征途第193章 何必當初第515章 機會還是陷井(1)第950章 統籌協調第1275章 遼東的穩定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13章 惱火的現狀第1155章 識趣第824章 準備(3)第1028章 無力迴天(6)第9章 所謂斬草除根第1249章 遲來的部署(1)第1000章 分析局勢(3)第1304章 尊嚴之戰(23)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670章 家人的安排第430章 妥善佈置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1285章 尊嚴之戰(2)第1017章 朱審烜的考慮第683章 憤怒和懊悔第1304章 尊嚴之戰(23)第747章 引發震動的聖旨(2)第18章 詳細的計劃第668章 大膽的推薦第912章 失意人第709章 孫承宗的努力(3)第1249章 遲來的部署(1)第853章 祖大弼的決絕(2)第1275章 遼東的穩定第919章 代善的建議第76章 詩歌后遺症第284章 膽大妄爲第245章 凸顯的矛盾第1064章 決戰遼東(6)第520章 詳細規劃第1038章 表面的統一(3)第676章 分析第87章 禮部第165章 劉鐵漢第731章 威海港口第1233章 遼東危局第642章 各方準備第691章 腦殘的審訊第877章 范文程的睿智(2)第1172章 如雷轟頂第1151章 歷史性的轉變(2)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449章 尚方寶劍第984章 明確的態度第873章 單獨的強調(2)第534章 暗線立功第550章 來勢洶洶第163章 不爲所動第896章 朱由檢的高興與擔心第294章 最大的收穫第526章 謎一樣的達烏爾族部落第716章 范文程的精明(1)第61章 翁同章的再次召見第308章 劉宗周歸心第62章 神秘隊伍(1)第1177章 內訌的代價(3)第581章 尊嚴第1226章 天津決戰(5)第915章 朝貢第30章 連環計第1029章 救贖第913章 精密佈置第456章 鐵血江寧營(2)第893章 多鐸的憤怒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419章 賀瘋子第87章 禮部第659章 城內廝殺第695章 太多的問題第546章 軍隊的凝聚力第118章 秦淮河(2)第607章 朝野震動第1180章 巧妙的部署第295章 江寧營的喜事第1267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1)第861章 皇太極的感悟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1281章 變化(2)
第690章 遠沒有結束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763章 開埠的時間(3)第75章 小王爺第789章 大儒的心態第14章 清晰的計劃第55章 真相第999章 分析局勢(2)第41章 收服第1172章 如雷轟頂第940章 危險重重(2)第501章 晉王的去處第704章 隱患第699章 確定目標第1282章 後宮第1040章 漢奸的下場(2)第116章 新的征途第193章 何必當初第515章 機會還是陷井(1)第950章 統籌協調第1275章 遼東的穩定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13章 惱火的現狀第1155章 識趣第824章 準備(3)第1028章 無力迴天(6)第9章 所謂斬草除根第1249章 遲來的部署(1)第1000章 分析局勢(3)第1304章 尊嚴之戰(23)第469章 大清之痛第670章 家人的安排第430章 妥善佈置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1285章 尊嚴之戰(2)第1017章 朱審烜的考慮第683章 憤怒和懊悔第1304章 尊嚴之戰(23)第747章 引發震動的聖旨(2)第18章 詳細的計劃第668章 大膽的推薦第912章 失意人第709章 孫承宗的努力(3)第1249章 遲來的部署(1)第853章 祖大弼的決絕(2)第1275章 遼東的穩定第919章 代善的建議第76章 詩歌后遺症第284章 膽大妄爲第245章 凸顯的矛盾第1064章 決戰遼東(6)第520章 詳細規劃第1038章 表面的統一(3)第676章 分析第87章 禮部第165章 劉鐵漢第731章 威海港口第1233章 遼東危局第642章 各方準備第691章 腦殘的審訊第877章 范文程的睿智(2)第1172章 如雷轟頂第1151章 歷史性的轉變(2)第84章 小試牛刀(1)第449章 尚方寶劍第984章 明確的態度第873章 單獨的強調(2)第534章 暗線立功第550章 來勢洶洶第163章 不爲所動第896章 朱由檢的高興與擔心第294章 最大的收穫第526章 謎一樣的達烏爾族部落第716章 范文程的精明(1)第61章 翁同章的再次召見第308章 劉宗周歸心第62章 神秘隊伍(1)第1177章 內訌的代價(3)第581章 尊嚴第1226章 天津決戰(5)第915章 朝貢第30章 連環計第1029章 救贖第913章 精密佈置第456章 鐵血江寧營(2)第893章 多鐸的憤怒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419章 賀瘋子第87章 禮部第659章 城內廝殺第695章 太多的問題第546章 軍隊的凝聚力第118章 秦淮河(2)第607章 朝野震動第1180章 巧妙的部署第295章 江寧營的喜事第1267章 創辦銀行與發行紙幣(1)第861章 皇太極的感悟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1281章 變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