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殿試

蘇天成參加殿試的時候,是信心百倍的,身爲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按說殿試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三月十五日,寅時,蘇天成和衆多的貢生,趕到了紫禁城外。

紫禁城,城門邊,老遠就有軍士把手,所有跟隨來的家人奴僕。

禮部的官員,已經在城外等候,所有人的身份,早就驗證過了。

清點人數之後,禮部官員,帶着衆人,進入了城門。

僅僅走了幾步,隊伍就在城門內停下了。

蘇天成忍不住看了看兩邊的城牆。

他是會試會元,走在最前面。

禮部的官員發現隊伍裡面的異動,再次輕聲提醒衆人,進入皇宮之後,千萬不要東張西望,免得壞了禮儀,自找麻煩。

禮部官員的提醒,令大家清醒了一些,所有人都規矩下來了,垂手低頭,目不斜視。

等候了小半個時辰,蘇天成感覺腿有些發麻了,這麼早進來幹什麼啊,像個傻子一樣站在這裡,皇宮裡面的規矩,真的是多啊,就是喜歡折磨人,以此來體現皇家的威嚴。

禮部官員終於帶着衆人開始進入紫禁城,所有人都很小心,看着前面人的腳,似乎要踩着前面人的腳印走路,蘇天成稍微灑脫一些,反正他的前面,是禮部官員,只要跟着走就可以了。

天還沒有大亮,也沒有什麼好看的。

彎彎拐拐的,不知道繞了多少路,蘇天成都有些奇怪了。幾百年後,他也是參觀過故宮的,沒有這麼複雜啊。

紫禁城分爲外城和內城,內城就是皇上和皇后、嬪妃居住的地方,當然還有太后等人了,這裡面,大臣是不準進去的,裡面只有女人和太監。

至於說外城,六部都是在這裡辦公的。

走的有些暈頭轉向了,天色也漸漸亮了,一行人終於來到了保和殿的外面。

金碧輝煌的保和殿,給衆人的震撼,還是很大的。

終於,一個太監過來了,蘇天成擡起頭,大爲吃驚,這個太監,居然是秦三德。

秦三德早就看見了蘇天成,蘇天成低着頭,閉着眼睛,不知道在想些什麼,要是其他人這樣,秦三德早就呵斥了,不過蘇天成這樣做,秦三德不會開口說的,倒是覺得很有趣,這個蘇天成,不僅會說話,膽子也夠大的,這是在皇宮裡面啊,居然敢閉目養神。

秦三德看着蘇天成笑了笑,蘇天成也對着秦三德笑了笑。

進入保和殿,桌子已經擺好了,沒有凳子,做題目的時候,所有人就是席地而坐。

不一會,朝廷大臣出現了,走在最前面的大臣,當然是周延儒,接着是溫體仁,其餘的內閣大臣、六部尚書、都御使,跟隨後面進入保和殿。

辰時,王承恩出現在保和殿殿堂。

“皇上駕到。。。。”

所有人都跪下了,包括參加殿試的貢生,蘇天成跪在最前面。

朱由檢登基五年,也不過二十一歲的年紀,典型的年輕人。

蘇天成很想擡頭看看,可在這裡,的確是不能夠造次的,如此多的大臣盯着,自己要是亂了禮儀,說不定馬上就被轟出去了。

“衆卿家平身。”

柔和的聲音傳來,蘇天成有些懷疑自己的耳朵了,這聲音,聽起來是中年人的聲音啊,朱由檢才二十一歲,就有着這樣的成熟氣息啊,難道皇帝真的不同於凡人啊。

“諸位貢生也平身吧。”

蘇天成一骨碌的起來了,動作有些快,這個過程中,他居然擡起頭,朝上面瞄了一眼。

朱由檢確實是年輕人,雖然臉上帶着老成的表情,但掩飾不住年輕的心態,而且臉上,透露出來單純的氣息。

這不是一個特別壞的皇帝,甚至是一個沒有多少心機的皇帝,這種表情,表示朱由檢急於改善大明的處境,期望得到最大的幫助。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這是自然的心態,皇帝也不能夠例外,難怪後來,內閣大臣,如同走馬燈一樣的調整。

朱由檢也注意到了蘇天成,看見蘇天成動作如此的迅速,還看自己一眼,覺得很是有趣,不自覺的對蘇天成的印象,更加好了一些。

朱由檢也是年輕人,雖然當皇帝,少年老成了,但年輕人的心性,還沒有完全的喪失。

蘇天成的動作,王承恩也注意到了,看見蘇天成顯示出來年輕人的氣息,肯動是能夠觸動皇上的,忠心耿耿的王承恩,當然是高興的。

殿試只考策問,參加殿試的貢生,有三百多人,皇上不可能拿出來那麼多的問題,詢問每一個參加殿試的貢生,所以說,重點還是貢生做文章,皇上統一出題目,看看誰寫得好。

殿試很快開始了,拿到了題目之後,蘇天成微微笑了一下,這是老子的道德經中間的一段話: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比喻治理國家,需要仔細小心,要恰到好處,不能夠過頭,也不能夠不到位。但這段話,千百年來,無數的人給出了諸多解釋,包括不少的皇帝,各有各的看法,反正都是朝着對自己統治有利的方向解釋的。

朱由檢出這樣的題目,看起來簡單,其實非常不簡單,這是一道治國的策論,很不好做的,且不說今日參加殿試的貢生,大都沒有實際從政的經驗,就是滿朝大臣,也不一定能夠做出來一篇錦繡文章。

越是簡單的題目,越是不好做文章。

果然,不少貢生拿到題目之後,臉上出現了笑容,有些人甚至沒有思考,就開始動筆了,好像是信心百倍的。

蘇天成依舊思索了一下,在所有貢生中間,他是最後動筆的,他足足思考了一個時辰。

要做好這篇文章,確實不容易,這就好比是勸諫一樣,要拿捏準確,一味的正氣凌然,說一些大道理,人家豈會聽你的意見,還沒有聽完,別人火氣就上來了,老子還要你這個什麼都不懂的新手來教育啊。

一味的說空話,更加的不可取,拿出來以前那麼多皇帝的理解,洋洋灑灑一大篇,看到最後,什麼內容都沒有,更沒有自身的見解。

蘇天成提筆的時候,已經有了腹稿,他從兩大方面出發,來做這篇文章,第一個方面,從敬天、法祖四個字出發,皇上是什麼人,真龍天子啊,皇室的祖輩都是最爲優秀的人啊,人中之龍,所以皇家是最爲傲氣的,最爲正確的,皇上治國的時候,要崇敬上天,要順從天意,要遵守祖宗的法制。

文章的重點,在第二個部分,之所以寫下第一個部分,目的是討好皇上,沒有辦法啊,不這麼做,皇上不高興,第二部分的內容,分爲三個方面,發展對外貿易,發展工商業,發展海外殖民地,在對外貿易和海外殖民地方面,蘇天成做了重點的闡述,無非是我大明乃是泱泱大國,自然要承擔起來領袖寰宇的重任,有些尚未開發之地,蠻荒之地,需要我大明去感化。

結尾部分,蘇天成談到了朝廷面臨的困境,三個方面,第一是後金侵襲,第二是流寇騷擾,第三是國內災荒,這些問題,他不會詳細談及,僅僅是點到爲止。

他寫了兩個意見,其一是攘外必先安內,要下重手,肅清流寇,萬不可養虎爲患,流寇本是因爲生活所迫,可長時間侵擾地方,心性改變,難以安生,已經成爲禍患,清除流寇,爾後可考慮征服後金。

其二是改善民生,這是老生常談了,可蘇天成提出了一個觀點,給銀子不如給政策,可選擇兩個到三個府州縣,適當的給予地方上一些政策,令他們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發揮最大能力,創造性的開展工作,若是有做得好的,朝廷嘉獎的同時,予以推廣。

這其實就是特區的做法。

蘇天成的考慮是深遠的,既然決定外放了,那就最大限度的爭取到政策,如果到縣裡去了,被上級掣肘太多,難以應付,甚至可能疲於奔命,人累死了,戲不好看。

直接向皇上爭取政策,更加的幼稚,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會,只怕是剛剛提出來,朝中大臣就要訓斥了。

文章不長,殿試的文章,不要寫的太長了,人家看起來也是很累的,忽略了文章的精華,效果往往不好的。

不到兩個時辰,蘇天成完成了文章,申時,他交卷了,這裡面,還包括中午吃飯的時間。

飯菜當然是皇上賞賜下來的。

蘇天成是最早交卷的。

這也是他聰明的地方,自己早些交卷了,朱由檢就可以抽出時間來,專門看自己的文章,說不定就記住了自己提出來的建議,高興的情況之下,大筆一揮,出臺一道聖旨,準了自己的意見,今後的事情,豈不是方便了很多。

當然了,這是蘇天成一廂情願的想法,結果究竟怎麼樣,他也不知道。

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914章 墜入深淵第552章 推辭未果第892章 范文程的自我救贖第10章 下人的規矩第1214章 滄州血戰(8)第645章 部署第691章 腦殘的審訊第989章 何等諷刺第1293章 尊嚴之戰(12)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862章 雙重打擊第30章 連環計第376章 難得的精明第1123章 內心冰涼第46章 知府大人召見(1)第149章 分析和運籌第682章 屠城第1066章 決戰遼東(8)第199章 突如其來的考驗第401章 張溥的建議第36章 如願以償第191章 兩邊都要兼顧第1200章 並非是小事情第582章 不能平靜第1196章 機會之把握第1079章 明志第336章 血色殘陽(1)第108章 恩榮宴第626章 薊遼督師府第1007章 棋逢對手(2)第1049章 無所畏懼第500章 爲了陝西第427章 窮途末路(3)第289章 中興學社第845章 慘敗(3)第11章 收拾你第1244章 聰明的多爾袞第369章 算計第746章 引起震動的聖旨(1)第740章 漢八旗的成立(2)第652章 恨鐵不成鋼(3)第692章 水落石出第289章 中興學社第413章 羣英會第292章 蘇天成的安排第654章 朝廷的焦慮第989章 何等諷刺第1188章 行動(5)第1154章 決戰部署(2)第827章 命運的把握第533章 暗流涌動第715章 心有些涼第80章 劉仲基的選擇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348章 有關建議第714章 必須維持第802章 內閣的爭論(1)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49章 春耕時節第877章 范文程的睿智(2)第1179章 幫倒忙第660章 天意如此第894章 悲傷的皇太極第51章 遊歷第39章 廟會第767章 波動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1220章 滄州血戰(14)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533章 暗流涌動第540章 互市的規模第1270章 預料之中(1)第541章 火爆的互市第1305章 遲來的見面第118章 秦淮河(2)第433章 你該注意一下第609章 最快的聖旨第1230章 善後事宜第196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1)第858章 新的規劃第169章 原來如此第704章 隱患第1245章 守住山海關第910章 索尼的權限第823章 準備(2)第853章 祖大弼的決絕(2)第380章 暗中佈置第1307章 萬國來朝(2)第776章 迅雷動作(1)第91章 周康的態度第315章 提拔的標準第271章 格殺勿論(3)第1277章 科舉考試(1)第38章 威信第1287章 尊嚴之戰(4)第1113章 相關的安排第1020章 致命的疏忽
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914章 墜入深淵第552章 推辭未果第892章 范文程的自我救贖第10章 下人的規矩第1214章 滄州血戰(8)第645章 部署第691章 腦殘的審訊第989章 何等諷刺第1293章 尊嚴之戰(12)第938章 發現端倪第862章 雙重打擊第30章 連環計第376章 難得的精明第1123章 內心冰涼第46章 知府大人召見(1)第149章 分析和運籌第682章 屠城第1066章 決戰遼東(8)第199章 突如其來的考驗第401章 張溥的建議第36章 如願以償第191章 兩邊都要兼顧第1200章 並非是小事情第582章 不能平靜第1196章 機會之把握第1079章 明志第336章 血色殘陽(1)第108章 恩榮宴第626章 薊遼督師府第1007章 棋逢對手(2)第1049章 無所畏懼第500章 爲了陝西第427章 窮途末路(3)第289章 中興學社第845章 慘敗(3)第11章 收拾你第1244章 聰明的多爾袞第369章 算計第746章 引起震動的聖旨(1)第740章 漢八旗的成立(2)第652章 恨鐵不成鋼(3)第692章 水落石出第289章 中興學社第413章 羣英會第292章 蘇天成的安排第654章 朝廷的焦慮第989章 何等諷刺第1188章 行動(5)第1154章 決戰部署(2)第827章 命運的把握第533章 暗流涌動第715章 心有些涼第80章 劉仲基的選擇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348章 有關建議第714章 必須維持第802章 內閣的爭論(1)第1124章 最壞的決定第49章 春耕時節第877章 范文程的睿智(2)第1179章 幫倒忙第660章 天意如此第894章 悲傷的皇太極第51章 遊歷第39章 廟會第767章 波動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1220章 滄州血戰(14)第926章 宋思軍的擔憂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906章 皇太極的誓言(1)第533章 暗流涌動第540章 互市的規模第1270章 預料之中(1)第541章 火爆的互市第1305章 遲來的見面第118章 秦淮河(2)第433章 你該注意一下第609章 最快的聖旨第1230章 善後事宜第196章 初步的良性發展軌道(1)第858章 新的規劃第169章 原來如此第704章 隱患第1245章 守住山海關第910章 索尼的權限第823章 準備(2)第853章 祖大弼的決絕(2)第380章 暗中佈置第1307章 萬國來朝(2)第776章 迅雷動作(1)第91章 周康的態度第315章 提拔的標準第271章 格殺勿論(3)第1277章 科舉考試(1)第38章 威信第1287章 尊嚴之戰(4)第1113章 相關的安排第1020章 致命的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