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1章 變化(2)

各地發生的最大變化,恰恰沒有引起朝中官吏的重視,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到財富方面和軍隊方面去了,對於真正將要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變化,沒有能夠注意到,或者說是沒有投入到足夠的注意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於教育方面,蘇天成是耗費了極大的心血的。

官辦的學堂開始在府州縣完全確立起來,考慮到情況的特殊,條件好一些的府州縣,官辦的學堂至少需要有五所以上,條件不好的地方,也需要有兩所學堂,按說前朝也是有學堂的,還有專門的教諭,但如今的學堂,和以前不一樣了。

科舉考試依舊存在,故而各地的學堂之中,有一所專門的學堂,對於那些即將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進行培訓,其餘的學堂,則是開始招收年滿六歲的小孩子開始讀書,儘管官府沒有強行規定所有小孩都要進入到學堂讀書,但條件稍好一些的家庭,肯定將自家的子女送到學堂去讀書的。

學堂創辦沒有引發什麼爭論,教育的重要所有官員都清楚,唯一在學堂招收女子的方面,引發了巨大的爭論,儒家思想認爲女子無才便是德,根本不贊成女子有什麼學問的,就連楊嗣昌、劉宗周、黃道周、錢謙益等人都是這樣的認爲,各地建起多所官辦學堂,劉宗周等人極力支持,而且自告奮勇代表朝廷下去巡視,但在學堂可以招收女子方面,衆口一詞,都是反對的。

蘇天成消耗了極大的精力,來說服衆人。國民素質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只能夠依靠教育來改變,但女子不能夠進入到學堂裡面,這就好比是跛腳,要知道教育與家庭也有着很大的關係。一個讀書的小孩子,回到家裡之後,日日陪伴的母親卻大字不識,怎麼能夠教育,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沒有任何的道理。完全是對女性的歧視。

蘇天成成爲皇帝之後,很少強行的下什麼聖旨,一般都是通過衆人討論之後才做出來決定,這也是大晉諸多規矩之一,衆人早就適應了,但遇到特殊的事情。蘇天成還是會發揮出來皇帝的威嚴,強行下旨推行的,令衆人心服口服的是,凡是皇上強行下旨推行的事宜,最終的結果都是非常好的。

在准許女子進入學堂的事情上面,就是皇上強行下旨了,而且皇上還特意的安排都察院。對各地官吏的考覈監督之中,將這一條作爲重點,若是有地方官員不執行,必須嚴懲。

但蘇天成也有讓步的地方,畢竟男尊女卑的情況,幾百年之後都存在,想要一下子改變,可能性不大,這個變現就是在人數規模和進入學堂的規矩方面,男女不能夠在同一件教室裡面讀書。必須要分開,此外有條件的府州縣,專門設立一所女子學堂,沒有條件的地方,專門有一個到兩個班。全部都是女子。

男女在受教育的資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別,譬如說條件最好的京城,招收小孩讀書的學堂有十所,專門的女子學堂僅僅一所。

老百姓的認識也是一樣短時間之內不可能改變過來,女子學堂剛剛創辦的時候,很少有百姓將自家的女兒送來讀書,認識高一些的還是官吏、士紳富戶的家庭,紛紛將自家的姑娘送到學堂去讀書,此外就是西域等地進入大晉的這些家庭,毫不遲疑的將自家的姑娘送到女子學堂去讀書,朝廷可以查出官員阻攔女子讀書,但總不能夠追查所有的百姓。

不過這樣的情況,很快出現了改變。

女子學堂教授的課程有些不一樣,除開傳授知識,還教授三從四德等知識,而且在禮儀方面是重點傳授的,也就是說,女子學堂是要培訓淑女的,在學堂上課之後的女子,言行舉止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這就導致女子學堂的影響迅速的擴散了,很多的尋常百姓,也開始將自家的女子送到學堂去讀書了。

到了大晉五年,各地都開始告急,主要是學堂的數量不夠,學生的數量急劇的增加,爲此朝廷撥付了大量的紙幣,督促各地修建新的學堂,容納更多的學生。

大晉的總人口不多也不少,畢竟好日子開始的時間不長,前朝的那麼多年的災荒,導致人口銳減,特別是流寇造反的那幾年,導致好多的村落空無一人,大晉元年的統計,總人口六千餘萬,到了大晉四年底的統計,總人口超過一億人,人口的增加,主要還是在大晉二年到四年的這三年時間,因爲條件好了,出生的小孩子增多了,成活率大大的增加,加之外來人口也呈現增加的趨勢,這才導致短短三年的時間,人口大量增加。

儘管說人口不是太多,但因爲學堂的普及,因爲老百姓將自家的子女送入到學堂讀書,因爲老百姓認識的變化,各地的學堂數量就明顯不足了。

教育所產生的變化,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不過這種變化,短時間之內不會體現出來,但十年之後,大晉的情況絕對會不一樣了,蘇天成明白這裡面的道理,隨着學堂的普及,老百姓的素質結構將出現重大的變化。

蘇天成堅決堅持灌輸儒家思想,教育最大的作用,在提高個人素質的同時,必須要求人有信仰,若是人都失去了信仰,朝廷將自食苦果,譬如說女子學院對於禮儀方面的教導,蘇天成就是非常贊同的。

教育不是單一的,也有令蘇天成苦惱的事情,那就是天主教等開始傳播進來了。

對於宗教,蘇天成不是很熟悉,穿越之前他是公務員,與宗教絕緣,對這裡面的事情,一無所知,但他清楚,宗教也是一種信仰,只不過在儒家思想佔據絕對統治力的中原,宗教是很難普及的,信教的民衆不會太多。

前朝對於宗教是有所限制的,至少在府州縣,是不允許傳教的,只有在京城或者是巡撫衙門所在地,才偶爾看見傳教的人士,這些來自西域的傳教人士,來到中原,也沒有專門的場所,畢竟朝廷不是很支持。

因爲不熟悉,蘇天成也不好隨意做出來決定,不僅僅是蘇天成,朝中的五大丞相,對此都是茫然不知所措,因爲外來人口增加了,特別是京城,成爲了各色人種都有的大都市了,外來人員之中,很多以前是信教的,來到了京城,也不可能拋棄原來的信仰。

最終朝廷做出來的決定,還是允許傳教士進入到大晉來傳教,只不過對傳教的地方同樣進行了限制,府州縣不允許傳教,至於說傳教的場所,允許存在。

如此在大晉三年的時候,京城有了專門的傳教禮堂,這些傳教的禮堂,初期是外來人士的聚集地,後來也有不少的漢人加入了。

令蘇天成放心的是,信教的人還是非常少,與大晉總人口比較起來,微不足道,比較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大了,牢不可破。

佛教到道教,這是朝廷無法迴避的兩個方面,譬如說唐朝的時候,非常崇信佛教和道教,朝廷官府都是支持的,大明朝廷也沒有限制,官吏百姓,很多人也是有着一顆虔誠的拜佛之心的,到了大晉三年,經濟高速發展,條件很好了,僧人和道士也通過自身的手段,開始向朝廷做出來請求了,懇請朝廷關注寺院和道觀。

朝中五大丞相很快做出來了決定,朝廷不反對老百姓拜佛,但不會大力支持寺院和道觀的發展,各地官府可以拿出來一定的資金,扶持當地的寺院和道觀。

蘇天成在頒發這道聖旨的時候,猶豫了好長時間,寺院和道觀自行發展,他不會過問,但要求各地官府拿出來一定的資金扶持,這豈不是大力支持佛教和道教,但他最終還是同意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佛教和道教是引發人向善的,想着僅僅依靠學堂的作用,來固定人的思想,還是單調了一些,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進入到學堂裡面的,這個時候,寺院和道觀就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了,只要在投入的方面注意一下,不要攀比,不要奢侈浪費,問題也就不會太大了。

自始至終,蘇天成都是異常小心的,可謂是戰戰兢兢,朝廷要負責引導和教化所有百姓,包括官吏,樹立起來一種積極健康的氛圍,這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故而教育是最爲重要的事情,經濟發展之後,財富的積累,必定會引發一些拜金思潮,官府不能夠用強制的手段去扼殺這些思潮,只能夠通過教育的方式,讓百姓少一些拜金主義和現實主義。

故而蘇天成最爲注意的,不是商貿的大發展,這些有朝中官員操心,他最爲注意的還是教育的發展,不管怎麼說,決定未來大晉命運的,還是教育,自己一旦離開了這個世界,需要留下一些什麼,需要達到什麼目的,一切都是在教育之中顯示出來的。

第807章 重大決定第560章 變通第578章 白桿兵的慘敗(6)第427章 窮途末路(3)第877章 范文程的睿智(2)第380章 暗中佈置第1261章 祭天祭地儀式(1)第127章 密旨第495章 宿命論(4)第479章 流寇的態度第541章 火爆的互市第901章 決策部署第805章 皇太極的重視第747章 引發震動的聖旨(2)第366章 闡明態度第1084章 廷辯(2)第1110章 天災帶來機會第903章 代善的思慮第904章 朱審馨的顧慮第130章 基本情況第878章 保密的辦法第1251章 崩潰第649章 真正的目的第41章 收服第447章 抗擊的信心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56章 下狠手(1)第837章 激烈的爭論1第1270章 預料之中(1)第59章 收穫季節第1194章 千鈞一髮第68章 落地第81章 未雨綢繆第354章 初見洪承疇第628章 當務之急第218章 女孩子的心思第535章 棋逢對手(1)第321章 聖旨下第22章 青樓第1121章 熱鍋(1)第824章 準備(3)第654章 朝廷的焦慮第566章 言傳身教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404章 不能遺忘的事情(3)第1131章 軟硬兼施第193章 何必當初第464章 必須做出來的決定第279章 借銀子第250章 端倪初現第939章 危險重重(1)第57章 下狠手(2)第144章 戰果第109章 再次見到郡主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961章 草原之殤7第775章 海戰(5)第458章 需要降溫第1027章 無力迴天(5)第610章 早有預備第616章 理還亂第677章 有關漢人的安置第688章 異曲同工第211章 江寧營第1195章 內部的分裂第1129章 眼見爲實(3)第858章 新的規劃第1135章 果斷的戰鬥(1)第437章 將信將疑第59章 收穫季節第1299章 尊嚴之戰(18)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804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328章 雪上加霜第855章 旅順大捷(1)第2章 破局第780章 迅雷動作(5)第1090章 人才難得第827章 命運的把握第853章 祖大弼的決絕(2)第1080章 暗戰(1)第520章 詳細規劃第684章 都會算第972章 草原的變化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408章 疏通黃河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326章 功敗垂成(2)第333章 歷史的轉彎第274章 京師震動第231章 大婚第1003章 營造氛圍第760章 陳新甲的聰明第189章 前期準備第619章 吳襄拜訪第281章 訓練開始第861章 皇太極的感悟
第807章 重大決定第560章 變通第578章 白桿兵的慘敗(6)第427章 窮途末路(3)第877章 范文程的睿智(2)第380章 暗中佈置第1261章 祭天祭地儀式(1)第127章 密旨第495章 宿命論(4)第479章 流寇的態度第541章 火爆的互市第901章 決策部署第805章 皇太極的重視第747章 引發震動的聖旨(2)第366章 闡明態度第1084章 廷辯(2)第1110章 天災帶來機會第903章 代善的思慮第904章 朱審馨的顧慮第130章 基本情況第878章 保密的辦法第1251章 崩潰第649章 真正的目的第41章 收服第447章 抗擊的信心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56章 下狠手(1)第837章 激烈的爭論1第1270章 預料之中(1)第59章 收穫季節第1194章 千鈞一髮第68章 落地第81章 未雨綢繆第354章 初見洪承疇第628章 當務之急第218章 女孩子的心思第535章 棋逢對手(1)第321章 聖旨下第22章 青樓第1121章 熱鍋(1)第824章 準備(3)第654章 朝廷的焦慮第566章 言傳身教第973章 臺灣的重要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404章 不能遺忘的事情(3)第1131章 軟硬兼施第193章 何必當初第464章 必須做出來的決定第279章 借銀子第250章 端倪初現第939章 危險重重(1)第57章 下狠手(2)第144章 戰果第109章 再次見到郡主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961章 草原之殤7第775章 海戰(5)第458章 需要降溫第1027章 無力迴天(5)第610章 早有預備第616章 理還亂第677章 有關漢人的安置第688章 異曲同工第211章 江寧營第1195章 內部的分裂第1129章 眼見爲實(3)第858章 新的規劃第1135章 果斷的戰鬥(1)第437章 將信將疑第59章 收穫季節第1299章 尊嚴之戰(18)第887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2)第804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328章 雪上加霜第855章 旅順大捷(1)第2章 破局第780章 迅雷動作(5)第1090章 人才難得第827章 命運的把握第853章 祖大弼的決絕(2)第1080章 暗戰(1)第520章 詳細規劃第684章 都會算第972章 草原的變化第988章 當機立斷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408章 疏通黃河第1254章 別有一番滋味第326章 功敗垂成(2)第333章 歷史的轉彎第274章 京師震動第231章 大婚第1003章 營造氛圍第760章 陳新甲的聰明第189章 前期準備第619章 吳襄拜訪第281章 訓練開始第861章 皇太極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