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7章 化敵爲友?

濟爾哈朗秘密進入了京城,儘管身爲大清國的親王,可這次肩負的使命太過於重要了,好在遼東的通行很是方便了,濟爾哈朗對大明京城也是非常熟悉了,所以說來到大明京城,不算是特別困難的事情。要說滿人進入到大明境內,最爲明顯的特徵就是頭髮,不過進入十月之後,天氣漸漸寒冷起來,戴上帽子,也不會令人疑心的。

皇太極的認識,總是朝前一些的,也正是憑着這些睿智,能夠得到滿人權貴的擁護,能夠被努爾哈赤確定爲接班人,能夠被草原諸多的部落擁護,登基稱帝,成立大清國。在與大明朝廷聯合的事情方面,皇太極就表現出來了不一般的認識。

絕大部分的滿人權貴都認爲,蘇天成登基稱帝是最好的機會,大明的實力將要遭受到極大的損害,這個時候從遼東方向展開進攻,就能夠獲取到最大的好處,可惜皇太極不是這樣的看法,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皇太極也想着能夠從中漁利,但經過了認真的思考,皇太極否定了這樣的觀點,而且要求多爾袞率領大軍,返回到耀州和海州一帶,準備與蘇天成率領的江寧營作戰。

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化敵爲友的舉措,可不是輕易能夠做出來的,滿人權貴的頂尖階層,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辯駁之後,終於接受了皇太極的觀點,這也是因爲諸多的滿人權貴,的確知道了蘇天成和江寧營的厲害,若是這個時候趁火打劫,導致大明王朝轟然倒地,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在直接幫助蘇天成和大晉王朝。就會導致大清國遭受到更加嚴酷的打擊,這種違背自身利益的事情,還是不要做的好。

濟爾哈朗是從內心裡面接受皇太極的意見的,其實最早的時候,他就提出來了這樣的觀點,恐怕要採取聯合的態勢。

濟爾哈朗參與了連續幾次的談判。對於大明朝廷還是有一些瞭解的,在大明京城的時候,也聽到了很多的議論,同時也蒐集到了一些情報,對於蘇天成的所作所爲,濟爾哈朗只能夠用恐懼來形容,蘇天成進入到大明朝廷之後,所過之處,老百姓都能夠過上好日子。賦稅就能夠增加,特別是在滿目瘡痍的登州和萊州等地,創出一片富庶的局面,這種能力,不是幾句話就能夠說出來的。

瞭解情況的濟爾哈朗,同樣認爲大清國最大的敵人就是蘇天成,也就是如今的大晉王朝,至於說大明王朝。能夠維繫的時間不多了。

濟爾哈朗與皇太極和豪格秘密商議了好幾次,對於採取聯合大明朝廷。對付大晉王朝和蘇天成的觀點,是高度統一的,但這裡面也有微妙之處,也就是在聯合的時候,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和措施,才能夠保證自身利益最大化。

大清國臣服大明王朝。前面簽署的有協議,故而這次濟爾哈朗到大明京城,是非常低調的,不可能張揚,這也就表明了。這一次的談判,不一定非常的順利,大明朝廷不一定會答應聯合的主張,甚至會直接要求大清國出兵攻打蘇天成,如此的情況,濟爾哈朗認爲是可以接受的,面子上的失去不算什麼,關鍵是如何進攻,從哪個方向進攻的問題。

譚泰和賈吉涵蒐集到了很多的情報,這些情報表明,江寧營的主力全部都集中到了南直隸一帶,包括山東等地,復州、宣州和蓋州等地,駐紮的軍士不是很多,而且蘇天成的主要精力,也就是在佔領南方之後,朝着北方推進,進而統一中原的。

這裡面就有機會了,皇太極命令多爾袞返回到耀州和宣州,其實就是選擇這邊作爲進攻的方向,至於說迎戰江寧營的主力大軍,那是大明朝廷的事情和任務,與大清國沒有關係,這樣大清國就能夠從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了。

而且這樣的部署,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大明朝廷可以調動遼東邊軍參與廝殺,不管怎麼說,近三十萬的大軍,也足夠蘇天成頭疼了。

蘇天成面對的是兩線作戰的可能性,就算是江寧營驍勇無比,可要面對這樣的局面,也難以應付。

至於說大清國,從這裡面得到的最大好處,就是大明朝廷與蘇天成展開了絕命的搏殺,兩邊都會受到致命的傷害,而且遼東的防禦空虛了,不管是大明朝廷獲得了勝利,還是大晉王朝將要統一中原,休養生息的大清國,完全可以出兵佔領整個的遼東,甚至是趁着機會,在蘇天成喘息養傷的時候,開始對大晉王朝的征伐。

這就是皇太極的全部打算,是皇太極和大清國所需要追求的最大利益,也是濟爾哈朗這次到大明京城來的目的。

濟爾哈朗來到大明京城,攜帶了大量的財寶,通過這些財寶,他很快就見到了大明的內閣首輔周延儒。和周延儒見面之後的交談,情況並不是很好,濟爾哈朗從周延儒的言行之中就看出來了,周延儒對這個計劃沒有多大的興趣,而且也是抱着不信任的態度。

這其中的難度,濟爾哈朗是非常清楚的,皇太極之所以要求他來到大明京城,之所以還是要求他採取卑躬屈膝的態度,骨子裡當然是爲了大清國的利益,所以說,只要周延儒願意見面,這就是勝利了。

接下來見到大明內閣次輔陳新甲,態度就有些不一樣了,陳新甲聽得很是仔細,雖然對於聯手的方案未知可否,但濟爾哈朗能夠從陳新甲的態度之中,感受到明確的不同之處的,這令濟爾哈朗的信心大增了。

濟爾哈朗來到京城之後,所有的行動都被朝廷掌握了,濟爾哈朗能夠順利的見到周延儒和陳新甲,其實也是皇上的安排,若是沒有皇上的點頭,如此的非常時刻,濟爾哈朗就是帶着金山銀山來到大明京城,也不可能有多少的路子可走的,畢竟牽涉到生命的安危,沒有誰會過於的看重錢財了。

紫禁城,養心殿,朱由檢正在認真聽取周延儒和陳新甲的稟報。

周延儒和陳新甲兩人的意見有些不大一致,與濟爾哈朗接觸,從目前的局勢來說,還是絕密的事情,朝廷不可能議論,內閣也不可能討論,至於說後面應該如何的決定,朱由檢也沒有仔細考慮,且走一步看一步。

周延儒的態度是堅決的,認爲與後金韃子的合作是不可能想象的事情,不要說朝廷內的文武大臣不會允許,就是天下的讀書人都不會同意的,畢竟後金韃子是異類,反叛了朝廷這麼多年,自立爲王,給大明朝廷和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與之合作,從感情上是說不過去的,再說了,與蠻夷合作,也會令朝廷掉了身價。

陳新甲的態度不一樣,相對來說務實一些,陳新甲也沒有立刻認爲聯合可以應允,不過認爲這個建議值得考慮,從形式上來說,後金韃子不是與朝廷合作,而是聽從朝廷的安排,對蘇天成展開進攻,因爲後金韃子已經臣服朝廷,雙方簽署了協議,只不過因爲某些特殊的原因,朝廷暫時沒有回覆建州衛的建制,也還沒有來得及重新設立奴兒干都司。

陳新甲的態度是,朝廷可以以調遣兵力的形式,要求後金韃子對蘇天成展開進攻,至於說具體的操作步驟,那是需要雙方坐下來商議的事情。

陳新甲說完之後,周延儒馬上就反對了,認爲這樣的想法過於的幼稚了,皇太極和後金韃子的用心,盡人皆知,後金韃子臣服朝廷之後,很多的事情都沒有做,根本就不管協議如何,將莊妃和福臨放在京城當做人質,就認爲是做完一切的事情了,從這等的態度來說,合作是同牀異夢,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局。

陳新甲也反駁了,認爲聯合是說得過去的,他從後金韃子的角度分析,認爲後金的皇太極,一定也是感覺到危險了,朝廷內憂外困之時,皇太極沒有想着從遼東展開進攻,而是選擇合作,共同來對付蘇天成,這樣的遠見卓識,本來就不簡單的,如此的情況之下,雙方聯合的基礎還是存在的,至於說後面怎麼具體的操作,讓後金韃子不至於佔到什麼便宜,那是在談判過程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讀書人和老百姓對後金韃子是深惡痛絕的,不過後金韃子臣服朝廷了,後金韃子所擁有的滿八旗和漢八旗,甚至是蒙八旗,也就是朝廷可以調遣的軍隊之一了,從這個方面出發解釋,讀書人和老百姓也不會有太多的反感。

朱由檢最終拍板了,同意進行商談,具體讓陳新甲來操作這件事情。

皇太極不愧是厲害,猜中了朱由檢的心思,朱由檢也不是那麼笨,知道朝廷想要完全調動後金的軍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不過從兩個方向對蘇天成展開進攻,可以最大限度的削弱蘇天成的力量,此外遼東邊軍也就可以適當的調遣了,既然後金韃子選擇與朝廷聯合,一同來對付蘇天成,遼東就不應該是雙方廝殺的地方。

朱由檢更加清楚的是,在遼河以南安營紮寨的後金韃子,已經完全撤走了,這就是表現出來的誠意。(未完待續)

第1219章 滄州血戰(13)第1178章 錢謙益的糊塗第71章 鹿鳴宴第1166章 迅雷(1)第550章 來勢洶洶第456章 鐵血江寧營(2)第592章 朱慈烺的固執第1285章 尊嚴之戰(2)第1299章 尊嚴之戰(18)第96章 特殊的客人第278章 固執的孫承宗第936章 危險的信號第969章 非凡一戰(3)第1241章 史可法的決斷(2)第929章 京城的消息第1113章 相關的安排第993章 整合(1)第695章 太多的問題第1063章 遼東決戰(5)第980章 收復臺灣(5)第1270章 預料之中(1)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240章 史可法的決斷(1)第679章 反應太慢了第1237章 皇太極的機會第406章 募捐(2)第847章 慘敗(5)第217章 範景文的召見第1308章 萬國來朝(3)第741章 漢八旗的影響(1)第313章 流年不利(1)第1283章 太子第1296章 尊嚴之戰(15)第332章 第一個任務第944章 九死一生(2)第409章 以身作則第460章 來信的涵義第76章 詩歌后遺症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187章 糧食是根本第523章 千鈞一髮(2)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707章 孫承宗的努力(1)第133章 準備第1179章 幫倒忙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316章 大比武(1)第461章 火炮和燧發槍的巨大威力第97章 會試恩師(1)第621章 太子的學業第369章 算計第1256章 悲愴第284章 膽大妄爲第1057章 一鍋夾生飯第489章 當機立斷第168章 血戰(2)第385章 殺一儆百第476章 啓動第411章 不好做的決定第6章 老乞丐第298章 秦三德的暗示(1)第161章 如何賑災第570章 初步謀劃(2)第756章 碼頭和基地第1226章 天津決戰(5)第815章 登州的佈置第337章 血色殘陽(2)第539章 孫承宗的智慧第720章 蘇天成的心思第154章 歷史的必然第986章 濟爾哈朗的遠見第711章 握手言和?第50章 來意不簡單第1295章 尊嚴之戰(14)第387章 小手腕第395章 畢懋康第987章 朝廷的動態第960章 草原之殤6第828章 首戰告捷(1)第1242章 可怕的黑死病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96章 特殊的客人第12章 知己知彼第868章 遼東的調整(2)第694章 遇見難題第27章 聲譽和反響第750章 睿智的體現第242章 必須堅持的底線第163章 不爲所動第1062章 遼東決戰(4)第1234章 閻應元的機智第16章 可憐的佃戶第324章 緊急軍情第560章 變通第1131章 軟硬兼施第555章 流民的警示第3章 痛下殺手第1139章 劉澤清的末路第383章 另類哲學第531章 變革的思想
第1219章 滄州血戰(13)第1178章 錢謙益的糊塗第71章 鹿鳴宴第1166章 迅雷(1)第550章 來勢洶洶第456章 鐵血江寧營(2)第592章 朱慈烺的固執第1285章 尊嚴之戰(2)第1299章 尊嚴之戰(18)第96章 特殊的客人第278章 固執的孫承宗第936章 危險的信號第969章 非凡一戰(3)第1241章 史可法的決斷(2)第929章 京城的消息第1113章 相關的安排第993章 整合(1)第695章 太多的問題第1063章 遼東決戰(5)第980章 收復臺灣(5)第1270章 預料之中(1)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240章 史可法的決斷(1)第679章 反應太慢了第1237章 皇太極的機會第406章 募捐(2)第847章 慘敗(5)第217章 範景文的召見第1308章 萬國來朝(3)第741章 漢八旗的影響(1)第313章 流年不利(1)第1283章 太子第1296章 尊嚴之戰(15)第332章 第一個任務第944章 九死一生(2)第409章 以身作則第460章 來信的涵義第76章 詩歌后遺症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187章 糧食是根本第523章 千鈞一髮(2)第982章 臺灣區劃第707章 孫承宗的努力(1)第133章 準備第1179章 幫倒忙第343章 冰火兩重天(2)第316章 大比武(1)第461章 火炮和燧發槍的巨大威力第97章 會試恩師(1)第621章 太子的學業第369章 算計第1256章 悲愴第284章 膽大妄爲第1057章 一鍋夾生飯第489章 當機立斷第168章 血戰(2)第385章 殺一儆百第476章 啓動第411章 不好做的決定第6章 老乞丐第298章 秦三德的暗示(1)第161章 如何賑災第570章 初步謀劃(2)第756章 碼頭和基地第1226章 天津決戰(5)第815章 登州的佈置第337章 血色殘陽(2)第539章 孫承宗的智慧第720章 蘇天成的心思第154章 歷史的必然第986章 濟爾哈朗的遠見第711章 握手言和?第50章 來意不簡單第1295章 尊嚴之戰(14)第387章 小手腕第395章 畢懋康第987章 朝廷的動態第960章 草原之殤6第828章 首戰告捷(1)第1242章 可怕的黑死病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96章 特殊的客人第12章 知己知彼第868章 遼東的調整(2)第694章 遇見難題第27章 聲譽和反響第750章 睿智的體現第242章 必須堅持的底線第163章 不爲所動第1062章 遼東決戰(4)第1234章 閻應元的機智第16章 可憐的佃戶第324章 緊急軍情第560章 變通第1131章 軟硬兼施第555章 流民的警示第3章 痛下殺手第1139章 劉澤清的末路第383章 另類哲學第531章 變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