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穩穩

張冉當即彙報了關於淳親王的一些情況,不僅包括他到京後的一些舉動,還包括了昨天酒後的言論等等,對於彙報張冉沒有絲毫添油加醋,更沒有做什麼想當然的分析和判斷,作爲朱怡成的耳目,他只需要把自己所知道的情況完完整整地彙報上去,至於其他的朱怡成自然有自己的判斷。

對於張冉的彙報,朱怡成聽的仔細,在他彙報過程中沒有插口詢問,只是聆聽思索。

等張冉彙報完了,朱怡成心中略有滿意,他雖不知道張冉用的什麼辦法搞到的這些消息,不過張冉作爲錦衣衛指揮使就是吃的這碗飯,假如淳親王人都到了大明地盤錦衣衛還摸不清對方的底的話,那麼張冉這個指揮使也不用幹了。

最後,這場彙報以朱怡成一聲“知道了”結束,彙報完畢張冉起身告退,等他走後朱怡成仿如什麼都沒發生一般和平日一樣投入正常工作之中。

直到下午時分,把手頭的事務處理的差不多了,朱怡成這才空閒了些,看看外面的天色不錯,朱怡成吩咐了左右一聲,起身出了偏殿。

自到京師,朱怡成出宮的時間比在南京的時候少了許多。這固然是因京師的紫禁城比起南京的皇宮更大緣故,同時也是因爲每日需處理的國家大事實在是太多了。

相比在南京,朱怡成個人空閒的時間要少了許多,所以也沒太多時間出宮逛,通常只會再空閒時候抽出個小半時辰在宮中幾處景色不錯地方走走,用這種方式勞逸結合。

不急不緩地散着步,朱怡成思索着滿清那邊的情況。隨着鎮遠城的拿下,雍正固然自盡而亡,但滿清卻沒隨着雍正的死而就此飛灰湮滅。

其實在雍正死之前,滿清內部就已經分裂了,一東一西分爲兩部,以所謂的八王議政方式維持着微妙的平衡。

這種平衡直到大明拿下河西走廊,直取鎮遠城後徹底打破。隨着雍正的死去,東邊的滿清中樞已經轉移到了西邊的清廷,而現在當初的誠親王即位爲帝,弄了個所謂康德的年號出來,繼續苟延喘息。

不久前,朝廷接到了從西域傳來的消息,策妄阿拉布坦趁火打劫由藏地出兵西域,意圖在滿清虛弱的情況下撈些便宜。

按理說,在這種情況下正是大明最好的機會,趁着策妄阿拉布坦和滿清狗咬狗的時機繼續揮軍向西,一舉殲滅滿清殘餘主力,徹底平定西域。

可實際上現在的大明在西域的軍隊已經沒有太多能力繼續西進了,雖然大明的國力強盛,新軍也比之前的軍隊更爲強大,尤其是火器的廣泛運用使得大明軍隊的攻擊力可以說是這個時代首屈一指的。

但是打仗不是簡單的,尤其是在西域如此廣闊的土地上,明軍在佔據鎮遠城後因爲後勤和部隊機動力所限,只能進行緩慢推進,而無法再和攻擊河西走廊一般高歌猛進。

火器的運用取代了最初的冷兵器,改變了戰爭的姿態,這是時代的進步,可同樣給軍隊後勤保障帶來不小壓力。

西域地廣人稀先不說,交通更爲難走。整個西域除了極少地方外別說什麼官道了,就連普通的道路都是沒有的。

從一地到另一地,大多隻是依靠嚮導的指引,還有馬匹、駱駝等牲畜運輸,這些條件不僅制約的物資的運輸,更爲軍隊進軍帶來極大不便,再加上明軍根本不可能把兵力分散使用,也無法直接抓住滿清的主力所在展開一場直接決定命運的勝負戰,在這種情況下西域戰事無奈只能暫告一段落。

技術的進步因爲地形和空間的限制所帶來的制約暫時無法改變,相反沒有擁有什麼火器,依舊大部分依靠傳統戰法的滿清和策妄阿拉布坦部反而好些,這也是明軍方面的無奈。

對此,朱怡成只能同意嶽鍾琪的建議,讓明軍以鎮遠城爲前進基礎進行修整,同時適當地向西準不推進,鞏固地方的統治。同時加緊對前線物資的運輸和補給,以滿足大軍需求。

可隨着戰線的不斷拉長,後期補給壓力也越來越大。大明的鐵路僅僅只開通道大同,由大同到河西走廊,再經河西走廊到前線,這一路足有幾千裡地,前線大軍十多萬人,這麼龐大的軍隊每日需要的物資消耗是天文數字,再加上一路上的損耗和人力物力,大明在這方面的壓力極大。

搞清楚了這點,朱怡成才明白爲何在歷史上滿清拿下整個西域前後歷經三帝近百年時間,期間大小仗打了無數,耗費億萬萬兩白銀這才徹底拿下。

大明雖然比歷史上的滿清更強,財政也更雄厚,可是在沒有飛機大炮導彈和裝甲部隊這樣的鋼鐵洪流之下,依靠現在的軍事力量想以一戰就吞併整個西域根本就不可能。

現實擺在那邊,朱怡成也是無可奈何。此外陸軍部方面也提出了西域動用軍力過多,時間過長所導致的軍中一系列問題。

如果從最初朱怡成開始佈局西域之戰到現在算起,前後已有三年多了,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西域方面的部隊是一增再增,同時許多部隊的軍士服役也到了一定限度。

大明軍制在朱怡成改制後已經類似於後世近代的軍制制度,取消了原本的軍戶制和徵兵制,重開募兵制,同時又在募兵制的基礎上建立的服役制度。

這樣一來使得軍隊成爲職業軍隊,雖然在財政支出上比較巨大,可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大明的軍事能夠維持現在的精銳,同朱怡成改制的軍制有相當的關聯,並且作爲正式制度實施。

但這制度同樣也有弊端,或者說不是弊端而是這制度的規則限制。既然現在是服役制度,那麼軍官暫且不說,士兵都是有服役期限的,按照大明目前的服役期限,普通士兵從入伍後通常爲五年服役時間,如在服役時間內因功提升爲軍官,那麼就能轉爲職業軍官繼續在軍中服役,要不然服役到期後就正常退役,回到地方進入預備役行列,給予安置。

也就是說,現在在前線的軍隊中已有不少人士兵已經達到了服役期限,按照軍制規定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會有不少退役的人員。

軍方固然可以以戰時需要延長服役時間,可這樣做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再加上大明軍隊中西北所佔比例極少,長時間在外征戰思想情緒難免,這對軍隊士氣保持就帶來極不穩定的變化。

按照陸軍部和總參謀部的建議,目前西域之戰可暫由鎮遠戰役結束爲節點,接下來的軍事行動需在調整後再進行。

此外,現在西域的部隊至少三分之一需要撤回,派其他部隊前去換防。除去普通士兵外,軍官包括將領同樣也是如此,其中就提到了嶽鍾琪。

算下來,嶽鍾琪在西域領兵前後已有五年多了,作爲一方統帥他在西域的時間太長,這已不利於朝廷對軍隊的控制。對於嶽鍾琪的忠心,朱怡成是比較放心的,可在這個問題上軍機處不少大臣都表示在適當的情況下把嶽鍾琪調回來,這些大臣不僅包括文官,也有武將,衆人的這些看法就算是作爲皇帝的朱怡成也無法忽視,在一定程度上朱怡成也是要考慮到他們的態度。

林林種種問題,再加上國際上各國情況的變化,大明內外看似平緩,實際問題諸多。朱怡成再心急也知道一口氣吃不成胖子,所以權衡之下決定放緩西域後一步計劃,先穩一穩再說。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梁山先生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作戰參謀第七百零九章 發狂的建興第四百一十三章 登船第九百八十一章 避實就虛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挑動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兩路南下第八百一十三章 胡言亂語第八百六十四章 走馬觀花第八百五十三章 東拉西扯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合縱第八百一十四章 緊急求援第六百三十七章 嚴查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國之儲君第七百六十七章 又打起來了第四百一十四章 穆忠明第七百三十六章 準備還都第五百四十六章 禍事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折翼的夢想第九百一十三章 心比天高第八百五十章 朝奸第七百四十二章 遠來的軍報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順水推舟第一百七十四章 求仁第五百四十六章 禍事第六百一十二章 膽寒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亂語第八百三十三章 小江子第三十二章 如山倒第一百七十八章 康熙的算盤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殊榮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許諾第七百九十九章 士氣可用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蒙古之戰(7)第六百九十七章 實驗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萬里來訊第三百二十九章 入宮第二百五十一章 坐守孤城第二百六十七章 皇權第九百七十九章 低頭第七十九章 請客吃飯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國稅司警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國籍第七百六十九章 亂第四十章 杭州大戰6第四百三十一章 亂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拜見監國第六百四十八章 兩合則利第七百七十二章 兩個英國佬的對話第一千六十七章 朕喜歡第一千五百章 真香第一百三十八章 重整旗鼓第二百九十五章 分設第五百八十七章 殷商的殷,英雄的雄第八百三十一章 聯合法庭第四百四十四章 爵爺的喜事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朝議第一百五十章 初見第六百七十三章 名冊第九百五十一章 西行漫道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穩穩第五百二十九章 蔣毅第八百零五章 火焰第九百九十七章 帝王不需仁德第五百一十六章 建興第四十三章 左右爲難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老九第一百四十五章 爲王第四百二十章 御前反問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一件大事第八百六十二章 同知第四百四十九章 拒絕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僵局第二百二十章 福建初定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四百五十一章 順天府尹第二百三十五章 宣傳第五十六章 功虧一簣第五百一十一章 羅剎第一百零三章 變化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廉頗老矣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羨慕第五百五十一章 趕鴨子上架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欲蓋而彰第八百二十三章 山崩地裂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兩虎相爭還是驅虎吞狼第六百八十五章 領頭人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條件第四百七十二章 定策第九百八十三章 羅剎人的信第八百七十二章 信仰第三百九十二章 伯爵的信第一百零一章 戰俘第二百七十一章 改換門庭第六百五十六章 奇女子第七百七十二章 兩個英國佬的對話第六十九章 桐廬丟失第五百五十四章 離心第二百零五章 斷定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死志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梁山先生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作戰參謀第七百零九章 發狂的建興第四百一十三章 登船第九百八十一章 避實就虛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挑動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兩路南下第八百一十三章 胡言亂語第八百六十四章 走馬觀花第八百五十三章 東拉西扯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合縱第八百一十四章 緊急求援第六百三十七章 嚴查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國之儲君第七百六十七章 又打起來了第四百一十四章 穆忠明第七百三十六章 準備還都第五百四十六章 禍事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折翼的夢想第九百一十三章 心比天高第八百五十章 朝奸第七百四十二章 遠來的軍報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順水推舟第一百七十四章 求仁第五百四十六章 禍事第六百一十二章 膽寒第一千二百一十七章 亂語第八百三十三章 小江子第三十二章 如山倒第一百七十八章 康熙的算盤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殊榮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許諾第七百九十九章 士氣可用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蒙古之戰(7)第六百九十七章 實驗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萬里來訊第三百二十九章 入宮第二百五十一章 坐守孤城第二百六十七章 皇權第九百七十九章 低頭第七十九章 請客吃飯第一千一百七十二章 國稅司警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國籍第七百六十九章 亂第四十章 杭州大戰6第四百三十一章 亂相第一百五十二章 拜見監國第六百四十八章 兩合則利第七百七十二章 兩個英國佬的對話第一千六十七章 朕喜歡第一千五百章 真香第一百三十八章 重整旗鼓第二百九十五章 分設第五百八十七章 殷商的殷,英雄的雄第八百三十一章 聯合法庭第四百四十四章 爵爺的喜事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朝議第一百五十章 初見第六百七十三章 名冊第九百五十一章 西行漫道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穩穩第五百二十九章 蔣毅第八百零五章 火焰第九百九十七章 帝王不需仁德第五百一十六章 建興第四十三章 左右爲難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老九第一百四十五章 爲王第四百二十章 御前反問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一件大事第八百六十二章 同知第四百四十九章 拒絕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僵局第二百二十章 福建初定第八章 老君門下第四百五十一章 順天府尹第二百三十五章 宣傳第五十六章 功虧一簣第五百一十一章 羅剎第一百零三章 變化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廉頗老矣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羨慕第五百五十一章 趕鴨子上架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欲蓋而彰第八百二十三章 山崩地裂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兩虎相爭還是驅虎吞狼第六百八十五章 領頭人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條件第四百七十二章 定策第九百八十三章 羅剎人的信第八百七十二章 信仰第三百九十二章 伯爵的信第一百零一章 戰俘第二百七十一章 改換門庭第六百五十六章 奇女子第七百七十二章 兩個英國佬的對話第六十九章 桐廬丟失第五百五十四章 離心第二百零五章 斷定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