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帝王不需仁德

朱怡成誇獎了朱伯㶗幾句,不過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於鐵路方面的情況。

這個問題可以說大大超過了朱伯㶗的知識面和了解範圍,畢竟鐵路這東西都新興事物,而且大明的第一條鐵路現在根本都沒通車,還在最後的修建過程中。對於鐵路這東西,朱伯㶗只是在皇家學院中聽說罷了,這鐵路究竟是怎麼樣的,其選址到建造又到耗時耗資,然後到建成後的運力、運營、速度、人員、管理等等,都是一個複雜之極的過程。

所以,朱怡成讓朱伯㶗可以找時間去詳細瞭解下鐵路情況,然後再寫一個瞭解後的東西給他。

當然,這樣大範圍和深層次的東西,以目前朱伯㶗的能力肯定是完不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搞明白,所以朱怡成沒有給他什麼期限,只是讓他每個月向自己彙報一下進展即可,以用這種方式讓朱伯㶗去搞清楚鐵路的情況。

做完這些,朱怡成繼續處理下一份奏摺,而朱伯㶗靜靜坐在一旁,提着筆在紙上記下剛纔朱怡成所交代的事,甚至還包括前面對於奏摺內容的對話和討論等等。

這同樣也是朱怡成所要求的,這是用來培養朱伯㶗對於國事政務一絲不苟的態度,而且這種類似工作筆記的東西對於他未來的成長也是極有好處的。

“父親,兒臣想問您一件事,可否?”殿中靜悄悄地,除了朱怡成父子一個看奏摺,一個提筆寫字的聲音外,沒有其他的聲響。

過了片刻,朱伯㶗放下手中的筆,擡頭看着正在看奏摺的朱怡成,不過他沒有馬上開口,直到朱怡成把手裡的奏摺看完這纔開口說道。

“何事?”朱怡成下意識地向朱伯㶗問道。

但見朱伯㶗的表情有些遲疑,他想了想對着不遠處的小江子看了眼,一直站在那邊的小江子頓時明白,微微向他這邊行禮,然後快步出了殿去。

“說吧,有何事要問?”朱伯㶗小小的年齡在這時候居然皺起了眉頭,朱怡成心裡很是奇怪,又有些疑惑。

“父親,前幾日父親因爲滿清之事處置了不少人,其中不僅有朝廷官員,更有一些士子。雖然朝野內外對於此事已有定論,但依舊有不少人覺得朝廷如此所爲是否有些過了。畢竟這些人雖有些私心,也受了對方一些好處,但卻未真有背叛我大明之意,而且這些人中大多都是讀書人,尤其是有些人直接被削去了功名,這樣一來未免有些……。”

說到這,朱伯㶗臉上有些不忍之色,隨後停下不再說。

朱怡成臉色微變,問:“這些是你自己想的?還是誰教的?”

“父親不要誤會,都是兒臣自己所想,並無他人所教。”朱伯㶗連忙解釋道。

聽着朱伯㶗的解釋,朱怡成的表情這才緩和下來,隨後笑了笑道:“我兒是覺得朝中對於這些人處置太過?手段太猛?又或者是責怪於我,不容於他們?”

“兒臣不敢。”朱伯㶗連忙起身,微低着頭對朱怡成道:“兒臣只是覺得這些人雖然有錯,但罪不至於此,如朝廷能網開一面的話,或許更好些,倘若如此,天下衆人定然也會稱讚父親仁德……。”

“仁德?哈哈!”聽到這,朱怡成頓時大笑起來,笑聲中透露出一絲嚴厲:“這所謂仁德是鄔思道所教?”

朱伯㶗搖搖頭:“鄔先生倒未如此教,只是兒臣平日觀書所見,這書中不都寫着帝王之道當恩威並用,以仁孝治天下麼?”

聽到這,朱怡成不由得暗暗搖頭,自己這個兒子什麼都好,就是太過聰明,而且像他這樣的年齡又是對整個世界最爲好奇的時候。再加上皇家學院的精英教育,也讓朱伯㶗有了各方面的接觸,何況如今雖說大明大開工商,也提倡科學,但基礎教育依舊是以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這些啓蒙,然後逐步再學習四書五經之類。

這些傳統的東西固然有好的一面,可同樣也有糟粕的東西。比如說所謂的仁德忠義這些,對於普通人自然是好的,而且也利於統治階級,可是有一點不要忘記,那就是朱伯㶗的身份不同,他是皇子,更是太子,也就是大明的儲君。

作爲統治階級的一員,所看待問題是根本不同的,帝王之道和其他學說從根本就不在一個程度上,作爲帝王其他的東西僅僅只是統治工具罷了,而不能把這些當成真理,一旦真陷了進去,對於帝王未來的決策和統治百害而無一利。

想到這,朱怡成向朱伯㶗招了招手,讓他坐到自己身邊,隨後問:“鄔先生可同你講過當年成祖靖難之役?”

朱伯㶗點點頭道:“這個倒是說過。”

“那麼你講講,當年建文帝坐鎮天下,擁有百萬強兵,文臣武將也都不缺,更有太祖留下來的雄厚底子,按理說當時的成祖根本不是對手,那爲何反是建文帝最終兵敗身亡,大明天下落入成祖爺一脈呢?”

“這……。”朱伯㶗頓時語塞了,他雖然心裡隱隱約約有些明白些,可因爲他畢竟懂的還不多,再加上朱怡成問的問題實在太大,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回答。過了會,他只能道:“兒臣不知,還請父親教我。”

摸了摸他的腦袋,朱怡成笑道:“其中的原因有着許多,這些你都可以等往後慢慢明白,但是爲父今日要告訴你的是,建文帝之所以失敗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過於仁德。”

“難道帝王仁德不是好事麼?爲何父親要如此說?”

“仁德自然是好事,但作爲帝王,仁德不能擅用。”朱伯㶗嘆了口氣,簡單講述了當年建文帝在削藩時候的一系列舉動,其中還包括成祖起兵後建文帝爲了自己的仁德卻特意下旨,要求帶兵將領不得在戰場上傷害成祖的那些命令,以至於朝廷將領打仗時縮手縮腳,根本無法使出全力,最終被成祖所敗的經過。

雖然朱怡成僅僅只是講了許多方面的很小一部分,而且也只是說了一個小小細節而已,但就算這樣也讓朱伯㶗明白了爲什麼他會說帝王不能擅用仁德的道理,而且會導致什麼樣的嚴重後果。

“再者,這些官員包括士人以仁德之名而不顧真正是非,他們從一開始就錯了。他們所錯其實並非擅自和對方接觸,這只不過小事罷了。真正的原因是他們企圖用這種方式來影響大明,來影響我大明的天下包括未來走向。這對於朕對於大明未來的規劃完全背離。我兒你想想,假如今日他們做這些朝廷不做處罰,那麼事後自然就有更多的人以爲這纔是正確的。到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官員和士子聯合起來,以其所謂仁德來逼迫朕讓步,而朕作爲皇帝能讓步麼?自然是不會的,那麼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只有兩個可能。”

看着似懂非懂的朱伯㶗,朱怡成嘆道:“其一,朕退讓後以其所謂仁德得到衆人稱讚,但朕之前所爲就再也無法推行下去了,等那時候困難重重,他們的勢力也會越來越大,皇權旁落,士族強盛,文官集團抱成一團,到時候我大明就會陷入內鬥,從而逐漸失去進取,最終淪落到之前歷朝的狀態之中。”

“其二,朕針鋒相對,絲毫不讓,那麼必然朕會大興牢獄,如同太祖一般以至屠殺功臣,落下一個天下惡名。而國家也會因爲這種情況遭受損失,使得民間朝堂均人心惶惶,這對於國家而言更非好事。”

“正是如此,所謂長痛不如短痛,有疾早治而不能拖延。眼下朕用強硬手段處置了他們,而且理由充分,根本不怕天下指責。同樣,也是用這種方式告訴天下人朕的心意和底線,那麼這些人自然也就會暫時打消念頭,這看起來似乎些殘酷,可對於絕大多數人卻也是件好事。”

朱伯㶗靜靜聽着,同時思索着朱怡成說的這些話,過了片刻他問:“那麼這樣的話就再無事了麼?以後這天下就能按父親所想繼續?”

“哈哈哈,天下之事哪裡有一勞永逸如此簡單。”朱怡成搖頭笑道:“朕爲大明天子,君臨天下,擁有四海,可也不是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的。這種事不是開始,更不是結束,如此所爲在朕看來也只能太平些日子,或許過個幾年就有會又有人跳將出來,用其他方式達到企圖。”

“那……這……這又如何辦?”朱伯㶗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覺得朱怡成說的也太複雜了,而且無法徹底解決。

朱怡成冷笑道:“如何辦?簡單的很!每過些日子,只要有些苗頭將出,就以雷霆手段給這些人一個狠狠教訓,只要三番五次這樣,他們自然就記得痛,時間長了,這種情況也會越來越少,等到你爲大明天子之時,或許就不用如朕這樣煩惱了吧……。”

第三百八十八章 北海圈地第八百二十三章 山崩地裂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借花獻佛第三百一十一章 下一步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磨一磨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惱怒第六百五十八章 浪尖上的知府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正式冊封第七百一十一章 當皇帝的苦第八百零八章 地動山搖第二百一十章 恩怨勾銷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太難了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李衛述職2第四百五十二章 賣主求榮第八百四十七章 朝鮮有事第九百九十七章 帝王不需仁德第六十一章 千鈞一髮第九百四十六章 坐論第八十章 提議第七百一十二章 用兵?第八百三十九章 一個大勳章第五百四十一章 整頓順天第二百五十八章 耍無賴(求票!)第七百九十九章 士氣可用第九百八十二章 朱皇帝的決心第七百四十章 文章還是要做第七百二十一章 會晤第三百四十八章 汪大部長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東行震撼第四百六十章 外王內聖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粘杆處第九百一十一章 決意第六百六十四章 殺氣騰騰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答應第七百五十四章 增援第一千四十七章 軍職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另類第七百八十一章 調兵第一千一十三章 魄力第六百五十四章 觸目驚心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亂子第四百三十章 血流成河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老九第四十六章 陳大老爺第七百二十二章 倚老賣老第六百九十九章 歷史問題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朋遠方來第十二章 抉擇第二百五十六章 斥問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答卷第四百六十三章 是他逼我的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銀子第六百三十二章 黃河第二百五十一章 坐守孤城第三百七十四章 國家利益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兩地總督第七百九十五章 血海深仇第二百五十一章 坐守孤城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還是北方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人口人口第八百五十一章 家人第七百一十一章 當皇帝的苦第八百九十六章 叫苦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合適的理由第七百三十九章 島鏈第四百零七章 目標天津衛第八百六十九章 如意第六百一十七章 太難了第五百五十章 朝會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西或北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傷心的巴圖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鮑爾的建議第三百七十六章 內憂外患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萬里來訊第九百四十一章 如坐鍼氈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衝鋒第八百九十四章 奴才的銀子第二十一章 鉅變第二百四十二章 輕取蒼溪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客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妥協第一百四十一章 攻擊奉化第六百五十八章 浪尖上的知府第四百一十章 流言第八百一十章 巨大的勝利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坑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八方而行第三百一十六章 搶購風第六百四十九章 中原大變第三百二十章 望江(求票!)第八百九十二章 皇帝不差餓兵第五百三十八章 巴拉第八百二十五章 天子抵津第四百六十四章 暴怒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西聚第八百八十七章 失魂落魄第八百六十八章 衛所第五百三十二章 有罪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騎兵
第三百八十八章 北海圈地第八百二十三章 山崩地裂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借花獻佛第三百一十一章 下一步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 磨一磨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惱怒第六百五十八章 浪尖上的知府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正式冊封第七百一十一章 當皇帝的苦第八百零八章 地動山搖第二百一十章 恩怨勾銷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太難了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李衛述職2第四百五十二章 賣主求榮第八百四十七章 朝鮮有事第九百九十七章 帝王不需仁德第六十一章 千鈞一髮第九百四十六章 坐論第八十章 提議第七百一十二章 用兵?第八百三十九章 一個大勳章第五百四十一章 整頓順天第二百五十八章 耍無賴(求票!)第七百九十九章 士氣可用第九百八十二章 朱皇帝的決心第七百四十章 文章還是要做第七百二十一章 會晤第三百四十八章 汪大部長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東行震撼第四百六十章 外王內聖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粘杆處第九百一十一章 決意第六百六十四章 殺氣騰騰第一千一百八十七章 答應第七百五十四章 增援第一千四十七章 軍職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另類第七百八十一章 調兵第一千一十三章 魄力第六百五十四章 觸目驚心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亂子第四百三十章 血流成河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老九第四十六章 陳大老爺第七百二十二章 倚老賣老第六百九十九章 歷史問題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朋遠方來第十二章 抉擇第二百五十六章 斥問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答卷第四百六十三章 是他逼我的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明的銀子第六百三十二章 黃河第二百五十一章 坐守孤城第三百七十四章 國家利益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兩地總督第七百九十五章 血海深仇第二百五十一章 坐守孤城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還是北方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螳螂捕蟬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人口人口第八百五十一章 家人第七百一十一章 當皇帝的苦第八百九十六章 叫苦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合適的理由第七百三十九章 島鏈第四百零七章 目標天津衛第八百六十九章 如意第六百一十七章 太難了第五百五十章 朝會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西或北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傷心的巴圖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鮑爾的建議第三百七十六章 內憂外患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萬里來訊第九百四十一章 如坐鍼氈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衝鋒第八百九十四章 奴才的銀子第二十一章 鉅變第二百四十二章 輕取蒼溪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客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妥協第一百四十一章 攻擊奉化第六百五十八章 浪尖上的知府第四百一十章 流言第八百一十章 巨大的勝利第一千四百三十四章 坑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八方而行第三百一十六章 搶購風第六百四十九章 中原大變第三百二十章 望江(求票!)第八百九十二章 皇帝不差餓兵第五百三十八章 巴拉第八百二十五章 天子抵津第四百六十四章 暴怒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西聚第八百八十七章 失魂落魄第八百六十八章 衛所第五百三十二章 有罪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