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

在前往西域的路上,李瑄順便巡視甘肅行省諸郡、河西走廊。

一路至敦煌。

現如今,兩京古道,崤函古道,正在如火如荼地鋪設水泥路。

那是大唐第一條水泥路。

在大唐水泥、沙石的產量逐漸暴增後,李瑄想要修通從長安到敦煌的水泥路。

使大唐更有力量去掌控西域。

於乾元十載三月,李瑄一路巡視,到達他闊別已久的敦煌。

現如今,敦煌已經發展成一座綠洲上的明珠。

其規模程度,超過天寶年間的涼州城。

敦煌屹立塞上,作爲出玉門關、陽關的要道,商貿繁華。

特別是從乾元元載開始,人口遷徙、少數民族定居等等,都促進了敦煌城的繁榮。

李瑄令飛龍禁軍、龍武軍、羽林軍等,在敦煌城休整半個月,再繼續行進。

出敦煌以後,道路已經異常明確。

十年時間,馬賊劫商道的事故屈指可數。

敦煌都督府一直負責剿滅玉門關外的馬賊,覆滅多個部落。

特別是近三年時期,再未聽說過馬賊劫商道的事情。

不論來自天南地北,在絲綢之路上都得規規矩矩。

朝廷利用俘虜,在玉門關到西州、北庭,陽關到龜茲的道路上,每隔三十里,就有一個驛站,一個倉庫,一個草料場,一個茶樓酒肆。

並嘗試在沙漠化並不嚴重的當下,種植樹木。

在這個時代,絲綢之路上,到處都是綠洲,也有河流湖泊。

只是一些綠洲面積太小。

漢代之時,西域絲綢之路南道,盛極一時。

李瑄準備恢復絲路南道,並在赤河至蒲昌海(今羅布泊)的入河口,修建樓蘭鎮,成爲中轉的另一個咽喉。

同時,便於控制阿爾金山脈北的地區(今若羌)。

西域太龐大,時至今日,依舊有小股部落,不服王化。

雖然他們翻不起風浪,但大唐還需多加防備。

李瑄於敦煌駐紮的時候,大食帝國已經感受到山雨欲來風滿樓。

因爲自一年前,大唐的精銳禁軍就已經到達蔥嶺都護府的薩末鞬城。

更多的安西、蔥嶺、北庭、敦煌軍隊在源源不斷地順着蔥嶺古道、千泉古道進入河中。

還有葛邏祿諸部、回紇諸部、西域三十六國、突騎施諸部,以及五千吐蕃兵馬在接到李瑄的天可汗之令後,將精銳勇士向西匯聚。

經過一年多的儲備,糧食物資,在西域軍營堆積如山。

以往絡繹不絕的商人,幾乎全部變成兵馬和運輸後勤的人員。

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能在河中保密長久。

吐火羅諸國中,還有信奉大食教的人,大食帝國的探子無法滲透過玉門關,但在魚龍混雜的西域,想打聽消息易如反掌。

更別說還有如篩子一樣的波斯了。

大唐令波斯王羅密旬和波斯宰相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在行軍沿途,儲備糧食。

大唐可會從河中、西域,將用錢財和糴的糧食運送至木鹿城。

李瑄還要求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儘可能多得組織民夫,維持糧道。

波斯王國現有的八萬兵馬,只有精銳跟隨大唐作戰,其餘皆運輸糧食。

有參謀將領向李瑄上奏,要將大唐的糧食運輸到裡海以南,戰場的最前線。

李瑄沒有同意。

勞師遠征,以穩定爲主。

波斯王國的情況,李瑄不太相信。

木鹿城緊鄰蔥嶺都護府,大唐能輕易掌控。

再遠的地方,恐鞭長莫及。

若將一年多來運輸的糧草往裡海運輸,一旦出現變數,就會使此次西征功虧一簣。

李瑄不介意多耗費一些時間,務必要將戰機牢牢地攥在手心。

李瑄把此次西征,當成一次萬里投送的“後勤之戰”。

他從來未想過,兩軍交鋒,大唐會一敗塗地。

只要後勤無憂,憑藉兵堅、甲足、弩利;憑藉驍勇善戰的鐵騎、輕騎;憑藉神機營的火器。大唐可以輕易地在兩軍對壘時,擊潰敵軍。

而且將糧食暫儲於木鹿城,何嘗不是李瑄的計謀呢?

錦衣衛金龍司在波斯王國發展不少波斯人內線,使李瑄對波斯王國的局勢瞭如指掌。

經過普尚、羅密旬父子的統治,他們又寵信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而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在得到富貴後,貪圖享樂。

能力也平平。

使波斯王國在民生上,處理得十分不漂亮。

呼羅珊人,恰恰又腦生反骨。

在大食帝國最強大的時候,呼羅珊人也總是起義造反。

歷史上雄大的哈里發嚇不倒呼羅珊人,現在的天可汗,依舊無法震懾。

根本原因,就是因爲有一些人活不下去了。

橫豎都是一死的時候,不少人都會選擇向死而生。

大食帝國,都城,巴格達。

阿拔斯王朝剛攫取權力的時候,最初定都在安巴爾。

但問題是現在羅馬帝國也是黑衣大食的死敵。

弒兄上位的第二任哈里發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認爲安巴爾不適合作京都。

那裡緊鄰敘利亞地區,對大食帝國的戰略緩衝不利。

於是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親自勘察,選中了位於底格里斯河右岸一個叫巴格達的小鎮,在這裡建立新都。

黑衣大食比歷史上建立巴格達更提前,大唐兵鋒抵在大食帝國的咽喉上,使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更急迫。

於天寶十五載的時候,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剛穩定國內的局勢,就開始動工。

經過四年施工,新都建成。

巴格達作大食帝國首都。城爲圓形,也有“團城”之稱。

城份外城、內城和皇城三層,有三道城牆。以皇城爲圓心,城牆構成三個同心圓。

如今,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在皇城的主殿內,焦頭爛額。

這個時空的曼蘇爾,並沒有“曼蘇爾”(勝利者之意)。

大唐的天將軍多次擊敗大食聯軍,並斬殺呼羅珊總督、大埃米爾等元帥,俘虜宰相、元帥,又爲波斯王國復國,一度使黑衣大食崩潰。

好在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以強有力的手腕,穩住局勢。

現滿頭白髮的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做夢都想收復裡海以南的土地,收復呼羅珊地區,收復法爾斯地區,收復河中地區,一雪前恥。

但那個男人已經不是天將軍,而是天可汗。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以篡位奪權後,還想着李瑄這個宗室,遲早有一天會功高震主,大唐的皇帝李隆基會“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但沒想到短短几年,就傳來李瑄也篡位的消息,從天策上將到太子,再到皇帝,搖身一變,威震天地。

而且李瑄年輕,不像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篡位的時候已經快五十歲了。

本以爲大唐不會有動靜,大食帝國可以繼續積蓄實力,在大唐衰落的時候,開始反擊。

畢竟大唐的長安,離波斯太遠太遠。

沒想到在不久前,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得到大唐重兵陳列河中的訊息。

波斯王國也在調動。

經過多次打探消息,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已經確認,大唐要攻擊大食。

並且,很有可能是天可汗御駕親征。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就在一天前,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得到敘利亞北部的軍令,君士坦丁五世帶領大軍,再次南下。

羅馬帝國與大食帝國的堡壘前,營帳越來越密集。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哪還不明白,羅馬帝國與大唐王朝已經結盟,約定要一起夾擊大食帝國。

只是一個大唐,就讓大食帝國難以應對。

天可汗的赫赫威名,至今在大食帝國流傳。

君士坦丁五世的出擊,更讓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覺得雪上加霜。

“宰相,大埃米爾,國家和真理,又到生死存亡之際。我昨夜在堂內祈求安拉,卻未得到答案。命運又在哪裡呢?”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向殿內一名老者和一名中年男子問道,言語頹廢。

這是前任宰相艾布·阿尤布·蘇萊曼·毛里亞尼被俘虜後,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新立的宰相伊布·薩拉姆。

那中年男子則是統帥全國兵馬的新任大埃米爾。

也是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侄子。

“哈里發,在最危難的時候,安拉會保佑我們。安拉未現世,還不是最危急的時候。亞歷山大死於遠征,如果李瑄敢來,裡海以南,就是他的墳墓。”

伊布·薩拉姆雖口出狂言,但更多的是對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安慰。

他明白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所承受的壓力。

也知道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一心爲國家,想讓國家恢復巔峰,想讓大食教傳遍天下,度化那些愚昧和殘暴。

“哈里發,備戰的時候到了,我們的勇士已經脫胎換骨,不會忘記仇恨。我們保衛國家,能戰勝任何邪惡的入侵。”

伊布·薩拉姆再次聲言鼓舞。

十幾年時間,大食帝國有新變化,生機得到一定恢復,百姓對安拉更加虔誠。

伊布·薩拉姆作爲虔誠的大食教徒,相信一定能一雪前恥。

“是啊!我們大食人即便再困難,難道比走出沙漠時更困難嗎?哈里發們,代代努力,使大食人擁有現在賴以生存的土地。我們還有何顏面,回到沙漠呢?出沙漠時流下的血汗,難道要變成麥加聖殿中的眼淚嗎?”

伊布·薩拉姆的一席話,使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眼中重新煥發鬥志。

現在雖有挫折,一旦能打退大唐,收復呼羅珊地區,易如反掌。

他作爲哈里發,想如奧斯曼一樣,爲大食人開疆拓土。

“哈里發英明!”

伊布·薩拉姆行一禮節。

大食帝國走到今天,有諸多波折。他們不想失去這一切。

“大埃米爾,你覺得我們該如何佈置?是主動出擊,還是堅持防禦?”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向一直沉默的大埃米爾詢問道。

“我大食帝國即便召集各地總督,加上近衛軍、邊防軍,也僅有十五萬餘。腹背受敵,戰線又相距數千裡,很容易失去大計。”

“相比於羅馬人,大唐人更兇惡,昔日的天將軍,如同雄獅一樣,骨子裡全是征服的慾望。臣建議,在敘利亞北部建立防線,加固城堡,以拖住君士坦丁五世的進攻步伐。以近衛軍主力,各地總督主力,對抗大唐。”

“具體戰術,還需仔細商議……”

大埃米爾只是大概說出自己的計劃,還未有更細緻的頭緒。

但大埃米爾的建議,與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不謀而合。

他也覺得君士坦丁五世在李瑄面前不算什麼。

上一次,君士坦丁五世趁人之危,御駕親征,被他親自擊退。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自然看不起手下敗將。

可李瑄不同,氣吞萬里如虎。

戰爭的重心,應該在東面。

“宰相,這十來年間,我們在波斯王國內,發展信徒。使他們重新信仰大食教,現在能否幫助他們起義?”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想到留在波斯王國的棋子。

須知,呼羅珊地區不止波斯人,還有一部分大食人。

雖有一部分百姓表面上信奉波斯教,實際上內心還是嚮往大食教的。

“波斯新王羅密旬是一貪圖享樂之輩,叛徒巴爾馬克也是無能之人。大唐又奪走他們的金礦、銀礦。波斯人忍飢挨餓,巴爾馬克卻還要將糧食賣給唐人。只要派遣勇士號召,必然可以揭竿而起。”

伊布·薩拉姆篤定道。

雖然兩國敵對,但大食帝國統治日久,一直可以用大食教對波斯王國施展影響力。

如果沒有大唐撐腰,大食帝國早就可以顛覆波斯王國。

現在大唐入侵大食,波斯王國的亂象,或許可以成爲以弱勝強的關鍵。

由此,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冷靜下來,仔細思慮。

現在引爆波斯王國的內亂,雖能拖延大唐進攻時間,但不能戰略最大化。

如果大唐的遠征軍進入波斯,波斯人又是否敢以血肉之軀,對抗大唐的鐵騎鋒刃?

苦思冥想後,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眼神一亮,他結合宰相和大埃米爾的話,想到一個可以試行的計策……

與伊布·薩拉姆和大埃米爾密謀過後。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令一萬近衛軍在大埃米爾的率領下,前往敘利亞地區北部,以敘利亞重裝步兵爲主的兵馬,近衛軍、邊防軍配合,將近五萬,對抗羅馬帝國。

隨後,他下令埃及總督、阿塞拜疆總督等總督,以及伊拉克地區周圍的軍隊,三萬近衛軍,聽從指揮調動。

與大食與波斯邊境的邊防軍一起,對抗大唐。

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又令人宣佈教義,動員民夫、婦女,向兩地邊境,運輸糧草輜重……

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78章 陌刀將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205章 你想圖謀天下,恢復隋室?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357章 最後的準備,佈置兵馬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12章 大案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488章 羅馬帝國的危機,最終之戰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51章 火雲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第214章 長安西市的計劃,頂級強弩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51章 火雲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395章 安祿山披甲,騎兵大戰完結感言新書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202章 王忠嗣贈李瑄兩石漆弓,牆倒衆人推第312章 封常清,制定對戰大食的計策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133章 龍駒島第153章 天水郡公,實封五百戶,韋堅罷相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80章 滿城沸騰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89章 王昌齡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31章 飛馬射纓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57章 甲騎衝陣第16章 皇帝召見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151章 野獸襲擊李隆基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
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78章 陌刀將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441章 謀劃回紇,召移地健入長安第205章 你想圖謀天下,恢復隋室?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357章 最後的準備,佈置兵馬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12章 大案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488章 羅馬帝國的危機,最終之戰第325章 大唐西進,驃騎大將軍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51章 火雲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第214章 長安西市的計劃,頂級強弩第291章 科舉發榜,吐蕃大使再入長安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327章 大食傾國來援,怛羅斯之戰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51章 火雲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395章 安祿山披甲,騎兵大戰完結感言新書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202章 王忠嗣贈李瑄兩石漆弓,牆倒衆人推第312章 封常清,制定對戰大食的計策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133章 龍駒島第153章 天水郡公,實封五百戶,韋堅罷相第101章 使我宰天下,亦如今日第80章 滿城沸騰第119章 吐蕃大舉入侵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345章 新的格局,暴富,唐軍撤回安西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87章 攻擊李林甫第179章 天生神力,力託城門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89章 王昌齡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31章 飛馬射纓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164章 巡視諸軍,不斬來使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57章 甲騎衝陣第16章 皇帝召見第381章 佔領蒲津大橋 風陵渡,局勢逆轉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396章 安祿山之死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151章 野獸襲擊李隆基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