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

安祿山造反,驚戰的不僅僅是皇帝和王宮貴族,還是平民百姓。

長安上下,一片惶恐。

安祿山南下,勢必會影響到河南諸郡糧食向長安運輸。

糧食、絲綢的價格再次飆升。

即便如此,有糧商深儲糧食而不賣,大發國難財。

如楊國忠料想的事情並沒有出現,十一月下旬,叛軍已開始渡黃河。

叛軍一路燒殺搶掠,誰都知道,叛軍已經沒有回頭路,不可能將安祿山的首級送到長安。

此時,高仙芝剛趕到洛陽,正準備招兵買馬。

僅靠新兵肯定是不行的,大唐還有中央禁軍。

這些禁軍分佈在京兆和河南諸郡,拱衛京師。

都知道北衙四軍,和南衙十二衛。

但府兵制解體後,募兵制出現,禁軍大體可以分爲兩類。

即以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爲主的飛騎,也可稱爲“飛龍禁軍”。

和以南衙十二衛爲主的彍騎。

承平日久,戰訓荒廢,大唐的彍騎雖然有十萬餘人,但戰鬥力一言難盡。

長安周圍的京兆地區有彍騎六萬六千人。

華陰郡六千,馮翊郡九千,扶風郡六千,平陽郡一千五百,河東郡一萬兩千三百,絳郡三千六百,河南府三千。

雎陽郡,陳留郡,臨汝郡,弘農郡,河內郡,滎陽郡六地各有彍騎六百。

高仙芝攜帶華陰郡、河東郡的彍騎,共兩萬餘人,作爲自己的底子。

當高仙芝得知安祿山的前鋒已經渡過黃河,到達陳留郡後,明白已經沒有阻礙叛軍於黃河的機會,只能迅速整訓新兵,彍騎,打算在洛陽與叛軍決一死戰。

“安賊怎麼可能這麼快就渡過黃河呢?河北二十四郡,難道沒有一個忠臣嗎?學不了韋孝寬,就不能像羊侃一樣爲國戰死嗎?”

勤政務本樓,李隆基得知安祿山已經準備渡河的消息,悲忿不已。

平時一直顯露存在感的楊國忠此刻唯唯諾諾,面對李隆基的憤怒,他頭都不敢擡。

他害怕李隆基因之前的言論治罪他。

陳希烈一直是應聲蟲,唯唯諾諾。連李隆基都產生罷他的念想。

“啓奏聖人,河北百多年無戰事,缺少戰馬和盔甲,無法抵擋邊軍和胡人在常理之中。爲今之計,當設立河南節度使,坐鎮陳留,爲高尚書爭取招兵訓練的時間。而且長安的飛騎、彍騎,也要迅速整訓支援。洛陽是大唐的東都,不容有失!爲以防萬一,請聖人下令邊境猛將回長安,統帥飛騎兵、彍騎,能調動的邊軍,需要儘快支援長安。”

韋見素見兩位宰相支支吾吾的不吭聲,主動出列說道。

他意在動全國之力,撲滅安祿山的叛亂。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他認爲禁軍的將領沒什麼本事,只有邊軍猛帥靠譜。

“右相,你認爲呢?”

李隆基向楊國忠問道。

“臣附議。”

楊國忠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再也不敢多說了。

短短一個月時間,楊國忠感覺到文武百官對他態度的改變。

他低估了安祿山,沒想到這個雜胡一眨眼到達黃河邊。

沿途的郡縣太廢物了,竟不能多阻礙幾天。

“令陳留太守張介然爲河南節度使,以陳留、滎陽等六郡彍騎爲主,郡兵爲副,招募鄉勇,死守郡城,拖延安賊至東都的時間。”

“令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乘坐驛站快馬回長安,率領京兆、馮翊、扶風等地彍騎、飛騎,與洛陽高仙芝匯合,共擊叛軍。”

“令隴右節度使徵調河西、隴右的勁兵精騎,立即出發,前來長安,鎮壓叛亂。”

“再派遣特使到達波斯。若天水王病情有所好轉,乘馬車加速回長安,不需要西域的兵馬,河隴精兵由天水王統帥。”

戰況危機的時候,李隆基腦子短暫清醒過來,下達一連串的軍令。

“陛下英明!”

大臣們渾身一震,要如此,大唐一定能將安祿山覆滅。

河隴軍是天水王的老部下,率領老部下,揮之如臂。

就看天水王的病情如何,這麼久了,也未聽到什麼消息。

只有目光短淺的楊國忠,心中依舊在咒罵李瑄病死。

他認爲援軍一到洛陽,安祿山必定死無葬身之地。

安祿山起兵是自尋死路,如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多久。

“啓奏聖人,現回紇臣服,北面無憂,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可派遣大將率領朔方軍、河東軍,向東出井陘進攻河北,直搗其老巢范陽。”

裴遵慶向李隆基拱手說道。

趁楊國忠勢弱,大臣們可在此時發表意見。

國家危難,忠臣義士忍不住挺身而出,不再害怕楊國忠。

“安思順回來後,誰能擔起重任?”

李隆基覺得這是好辦法,讓安祿山首尾不能兼顧。

“回聖人,臣監察朔方的時候,發現原朔方兵馬使郭子儀善於治軍,深受士卒愛戴,可擔此大任。只是郭將軍的母親於去年去世,郭將軍正在家中守孝。”

裴士淹向李隆基舉薦道。

“臣也聽說過郭將軍,他戍邊三十多年,在天寶元年左右屢立戰功,被提拔爲軍使。邊塞平靜,也能深得軍心。”

陳玄禮也舉薦郭子儀。

“國家危難,當奪情啓用郭子儀,封郭子儀爲衛尉卿、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朔方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率領朔方軍,東討安賊!”

“另迅速派遣使者探查河東諸軍的消息,看看是否可堪大用。”

李隆基下召道。

這種情況下,停止守孝,是符合常理的。

一旦功成名就,沒有人會說郭子儀不孝順,反而會大加讚賞郭子儀。

在李隆基心底,已經不想再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

哪怕回到長安率領彍騎、飛騎,也不可能再給安思順主帥之職。

他沒忘記安思順是安祿山的兄長。

之所以沒直接殺死安思順,是因爲在天寶十三載的時候,安思順多次上奏安祿山要謀反。

他以爲是兄弟倆生了矛盾,所以沒有相信安思順。

現悔不聽安思順之言。

商量好大事後,李隆基讓大臣們退下,他自己要好好靜一靜。

這次與大臣們的商議,無形中削弱了楊國忠的權勢,讓大臣們心中有了底氣。

在這種政治格局之下,太子李亨終於嶄露頭角,準備站在歷史的舞臺上。

他開始令心腹宦官李靜忠(後改名李輔國),以他的名義,暗中拜訪王公大臣,對他們進行拉攏。

眼看就要老去,他不甘心當一輩子沒有絲毫權力的太子。

在李隆基掌握權柄的時候,太子不僅沒有部曲,甚至連參與朝會的資格都沒有。只能離開東宮,去十六王宅和皇子們住在一起。

李隆基的昏庸,致使安祿山叛亂,失去河北,又寵信楊國忠、五楊,盡失人心,讓李亨看到自己上位的希望。

當李亨得知郭子儀準備統帥朔方軍的時候,又派遣心腹宦官程元振去見郭子儀,並帶着他的親筆信,陳述國家危難,和身爲太子無處施展抱負的無奈。

李亨是最希望洛陽前線再敗的一個人。

他已經做好接替皇位的準備。

最好的結果,就是李隆基能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主動禪讓,安享晚年。

……

在哥舒翰和安思順回長安之前,京兆地區彍騎已經開始徵集。

拱衛長安周邊的彍騎雖還有六萬六千,但比其他地方的彍騎質量更差。

幾個月難得訓練一次,盔甲已經穿戴不上。

大多數南衙禁軍彍騎在長安坊市當擺攤的商販,還有一些成爲市井之徒,更有成爲達官貴人的隨從。

朝廷的徵召,讓這些號稱“禁軍”的人一臉懵逼,他們都忘了自己是禁軍。

想着要穿着盔甲、拿着兵器與兇殘的叛軍交戰,他們甚至出現出逃的情況。

關鍵是朝廷禁軍制度混亂,一時間還找不到逃兵。

無奈之下,朝廷只能打開府庫,賞賜絲綢,才稍微穩住軍心,又招募一些平民百姓,充入彍騎之中。

但在不知不覺中,府庫中的絲綢、錢財,已沒剩多少。

……

龜茲城。

在安祿山叛亂傳出的當天,羅興就派遣快馬,將消息傳遞至龜茲城。

李瑄確定與歷史上安史之亂的時間不怎麼相差,並開始部署。

十一月下旬,安西的僚屬、將領、諸國之王,被李瑄召入大都護府的議事廳。

“諸位,本王剛得到消息,安祿山從范陽起兵,正迅速南下。我懷疑他會採取直取東都的戰術。”

衆人齊聚一堂後,李瑄開門見山說道。

李瑄從未以“本王”自稱,這一次他自稱本王,意味深長。

安祿山反了!

滿堂文武皆驚,天水王真料事如神。

如果安祿山未謀反,天水王閉塞前往河西走廊的道路,遲早會暴露。

“李帥,現安祿山叛亂,正是出兵斬殺楊國忠的大好時機,您下命令吧,麾下將士已經準備好。”

于闐軍使衛伯玉向李瑄請命道。

他是李瑄一手提拔,誓要跟隨李帥幹大事,名留青史。

衛伯玉的態度,也是李瑄麾下將領的願望。

在這方面,西域將領的心思統一。

“本王準備在兩日後,率領至龜茲的大軍飛奔至玉門關,諸位覺得如何?”

李瑄看到將領們的態度後,十分滿意,將早已計劃好的事情說出。

早在十月的時候,碎葉軍、于闐軍、焉耆軍、長城軍,就已經來到龜茲城外。

多出編制的一萬士卒,李瑄分別成立疏勒軍,播仙軍。

提拔白孝德爲疏勒鎮守使,郝廷玉爲播仙鎮守使。

又提拔四名副使,增加職位。

李瑄的一萬親衛,正式被命名爲天策軍。

由裴瓔爲天策軍統帥。

天策軍分兩部,薛錯爲左部將領,還在長安的羅興爲右部將領。

另外,西域三十六國又組合出一萬騎兵,由於闐王尉遲勝率領,跟隨李瑄出發。

還有數萬安西諸國步兵,負責維穩糧道,看守俘虜。

李瑄此次逐鹿中原,安西只剩下柘枝軍和蔥嶺軍未調動。

安西諸軍,留下戍堡、守捉五千餘人。

葛邏祿、突騎施諸部等騎兵,李瑄未召喚。

一是需要這兩軍幫助波斯王國抵抗大事,二是葛邏祿汗國,提防回紇。

回紇壞李瑄好事的時候,李瑄就會傳令施利進攻回紇西部。

現在施利建立汗國後,被封爲懷恩可汗。

“回李帥,現是不是太急了一點,可以穩坐釣魚臺,再等一等長安傳來的消息。”

封常清向李瑄回答道。

他認爲需要確定安祿山度過黃河後,纔是他們的最佳時機。

一旦叛軍度過黃河,就能牽制住大部分彍騎、飛騎,以及河東軍。

不久前,封常清剛從柘枝城回來,李瑄欲清君側的消息,雖令他難受,但在李瑄勸說下,封常清接受。

大唐需要如天水王這樣的人主持大局。

封常清愛讀《春秋》,有高遠的志向,李瑄站在更大的舞臺上,使他有無限可能。

“燕雲鐵騎,非浪得虛名。更何況安祿山還有六胡州和奚、契丹、靺鞨等諸胡相助。朝廷禁軍荒廢日久,不堪一擊。哪怕韓信白起在世,也不可能率領禁軍打敗叛軍。”

“朝廷會在戰事失利的時候,召集河西、隴右的邊軍平叛。本王在河西、隴右軍中還有威望,且舊部甚多,可以趕在朝廷徵兆河隴兵馬之前,掌控河西、隴右大軍。如此才能確保匡扶唐室。”

李瑄將自己的想法說出。

歷史上,封常清去洛陽時對戰叛軍可謂屢戰屢敗。

這不是封常清無能,領着一羣沒經過訓練的新兵,和一羣如酒囊飯袋一樣的禁軍,能打過叛軍那才叫奇怪呢!

李瑄從未輕視過燕雲鐵騎的威力,燕趙一帶,民風彪悍,自古不乏勇猛之士。

更何況安祿山採取放縱士兵姦淫擄掠,這使得叛軍戰鬥力最少提升一個檔次。

李瑄在河隴的老部下,之所以那麼多“二五仔”,就是因爲歷史上河隴軍在與范陽平盧軍碰撞之下一敗塗地,導致有許多將領投靠安祿山。

雖然有李隆基微操的原因,但叛軍以少勝多,戰鬥力是實打實的。

李瑄要趕在河隴軍前去平叛前,將河隴軍截留。

河隴軍是李瑄的根基之一,不能失去。

這也是李瑄策劃李適之和兄弟姐妹們逃離長安的原因。

一旦李瑄掌握河隴軍的事情泄密,殺紅眼的李隆基,會像是處死安慶緒和榮義郡主一樣,處死李適之和李奕。

“我等聽從李帥的安排。”

封常清對李瑄自愧不如,他會反駁別人,但他不會懷疑戰無不勝的李瑄。

與李瑄談論軍事的時候,封常清總是被李瑄的胸襟和戰略眼光所折服。

李瑄的彪炳戰功,古代的名將都難以企及。

“龜茲王,焉耆王,疏勒王,你們也知道我此去長安會如何。我希望你們能約束自己的兵卒,管理好自己國家,聽從大都護府的召令,使西域安穩。”

“如果我兵敗身死的消息傳來,你們可自作主張。我不希望我活着的時候,安西北庭會出現動亂,否則嚴懲不貸。”

李瑄向龜茲王白霸等王說道,這是在警告他們。

他只要活着,這些國家老老實實,充當大唐的後勤。

李瑄最放心的是于闐國。

因爲尉遲勝已向他表忠心,一旦出兵玉門關,他就會將王位傳給弟弟尉遲曜,他本人作爲一個將領,爲李瑄統帥好一萬西域騎兵。

讓這一萬西域騎兵成爲天水王的尖刀,像安西北庭軍一樣驍勇善戰。

“天將軍放心,您的偉大絕無僅有,您的神威蓋世,受世人所崇拜。我們對您的忠誠,像是高山一樣,永不動搖。我們國家的勇士會拼盡全力,助您完成大事。等您再次執掌權柄,我們會相約到長安拜見天將軍!”

龜茲是西域最大的國家,白霸代表諸王酋長起身向李瑄表示到,看起來一片赤誠。

李瑄要是死了,他們肯定要自尋出路。但只要李瑄活着,他們皆不敢有異心。

“清臣,大軍啓程後,開始向敦煌城運輸糧草、牛羊牲口。任何膽敢不聽命令者,先斬後奏。”

李瑄又向顏真卿吩咐道。

糧食先運送到敦煌,再順着河西走廊,向涼州城轉運。

雖然其間會消耗許多糧食,但他只需要支撐一年,他還會從其他渠道獲得糧食。

“遵命!”

顏真卿拱手說道。

這大半年裡,他已經轉變心理,輔助李瑄到底,哪怕死去,也無怨恨。

已如李瑄所料,安祿山叛亂。

天下一定需要李瑄這樣的人重整山河,再現盛世。

“諸將僚屬,各司其職。此時此刻,我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完成清君側,凌煙閣上,會有你們的姓名,也會如陳平、曹參一樣在史書上單獨列傳。封侯拜將,光耀門楣。”

“我們爲大義,是爲正義之師!入玉門關後,諸軍約束軍紀。姦淫擄掠者,斬!”

“傳令下去,任何士卒可向我舉報違法軍紀者,一旦證實,官升三級,賞賜十金……”

李瑄站起身來,言語鏗鏘有力地說道。

他既許諾榮華富貴,又要求嚴肅軍紀。

李瑄對士卒的厚賞,是古今未有的。

只要有能力,哪怕是一剛入伍的小卒,都能封侯拜將。

“誓死效忠李帥!”

大堂中的將領、僚屬面容一凜,齊聲說道。

散會以後,李瑄吩咐後勤,連續兩天,犒賞三軍。

他還會將從波斯得到的金銀珠寶運送到涼州城,隨時會賞賜有功勞的士卒。

李瑄在這期間,又召來柘枝鎮守使魯炅、蔥嶺鎮守使論惟貞,吩咐一些事宜給他們。

等李瑄穩住局勢以後,會派遣一名大臣,到河中坐鎮調度。

李瑄認爲顏真卿是非常有才幹的,也有軍事才能。

他又對顏真卿交代關於波斯帝國的事情。

一旦大食帝國進攻,顏真卿不需要請示,直接向葛邏祿、突騎施諸部傳達命令,與蔥嶺軍、柘枝軍、河中聯軍一起進入波斯支援。

李瑄給予波斯軍隊數千套鎖子甲,三千具淘汰的擘張弩。

希望波斯軍能多抵抗一段時間。

當然,這些軍資不是沒有代價的,波斯用大量的糧食和鐵銅換取。

顏真卿深感李瑄對他的信任,發誓拼盡全力,讓李瑄沒有後顧之憂。

北庭都護府那裡有顏杲卿主持,也不需要過多擔心。

十一月二十五日,龜茲城外原野上飄蕩着雪花,似玉屑一樣紛紛揚揚。

清晨,李瑄身披帥甲,在親衛的拱衛下,最後一次犒勞全軍。

完畢以後,他慷慨陳詞,陳述出兵的迫不得已和無奈,並許諾這次戰後,會出現幾百個將軍,會從跟隨他士卒中挑選。

士卒都很振奮!

李瑄賞罰分明,早已深入人心,士卒認爲自己只要立下功勞,就能成爲將軍中的一員。

心皆發誓,要在戰場上拼命。

中午的時候,士卒們吃完烤羊肉,李瑄將袁思藝推出來,殺死祭旗,表示已經沒有退路,也表達決心。

“啊……饒命!”

“噗嗤!”

在袁思藝求饒聲中,親衛的大刀落下,袁思藝人首分離。

“清君側!清君側!”

“李帥天威!李帥天威……”

數萬士卒的大喝,驚空遏雲。

那回蕩的聲音,飄蕩愈來愈遠……

整個龜茲城都在戰慄。

商人都知道,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就要來臨,他們短時間內將生意低迷。

“出發!”

李瑄下達軍令。

由碎葉軍使來瑱率領碎葉軍先行出發。

來瑱本和郭子儀一樣在家守孝,經李瑄勸說,重入軍中。

中軍緊隨,只是前軍以急行軍的速度與中軍拉開距離,並派遣輕騎探馬,截留任何從玉門關、陽關進入的人員。

包括李瑄的天策衛,西域騎兵在內,一共五萬騎,皆有馬匹,並攜帶乾糧、牛肉乾。

其中李瑄的親衛,一人雙馬。

其餘軍大多都有百分之三十的備用馬。

新修建至玉門關的道路上,存儲有糧草,士兵們停留的時候,可以補充食物。

李瑄計劃最少日行一百二十里,儘快到達玉門關。

此行跟隨李瑄的還有封常清、岑參、劉眺、獨孤峻等上百名僚屬。

這些僚屬許多都是進士明經出身。

щщщ ✿тt kan ✿¢ ○

只要千里迢迢投靠李瑄,他都會接納,哪怕沒有位置,也會引爲門客。

留在安西北庭的僚屬也有數十人,他們與一些刀筆小吏負責西域的正常運行。

李瑄騎在白馬上,在道路旁目送士兵離開。

前軍以後,是中軍騎兵快步奔行,他如風雪中的雕像,巋然不動。

身上落滿雪花!

士兵們看到屹立在雪中的李帥,更加動容,充滿鬥志。

直到兩個時辰後,所有的騎士和工匠、軍醫等車隊才從李瑄身邊經過。

李瑄沒有第一時間跟隨中軍步伐,他讓天策衛不要跟隨,獨自騎着白馬,到達龜茲城東門之下。

城樓上,裴靈溪、姜月瑤等女在目視着向城門而來的夫君。

遠方密密麻麻的騎兵如一條長龍一樣,向雪霧的深處挺近。

天地一片白色,只有白馬上,身披盔的李瑄。

他們互相凝望,彼此深情。

李瑄沒有下馬,沒有言語,眼中訴說着一切。

少頃後,李瑄向裴靈溪、姜月瑤等女揮了揮手,然後調馬離開。

望着李瑄的背影,她們淚眼婆娑。

再次見面,也不知什麼時候。

隨着顏真卿等僚屬的回城,一排排馬蹄印,很快就會被風雪抹平。

與龜茲聚集的大軍出征的同時,遠在天山。車神塞、李嗣業、劉單、程千里等率領經略軍、龜茲軍、瀚海軍、天山軍、伊吾軍,共計四萬士卒,東進向伊吾。

之前這些士卒一直在天山牧馬,現戰馬膘肥體壯,正是出山的時刻。

北庭和安西差不多,只在北庭三軍中挑選五千士卒留下,防備北方的胡人小部落打秋風。

在天山和瀚海一代,有不少漢族百姓,李瑄要爲他們的安全負責。

整個西域正規軍八萬騎,附屬軍一萬騎,足夠李瑄的預期。

更多的僕從軍,讓他們充當後勤。

……

風雪數日而停,但大軍馬不停蹄,他們棉衣禦寒,路有補給,只是速度比料想中的稍慢一些。

畢竟攜帶着大量的盔甲兵器和箭矢,還有衆多工匠、軍醫隨行。

十二月上旬,風和日暖。

“距離玉門關還有多久?”

一天行進,在沙漠戈壁上安營紮寨後,李瑄向行軍司馬王滔詢問道。

“回李帥,我們已經在伊吾南面,距離玉門關還有二百里距離。”

王滔向李瑄回答道。

“令車將軍南下與我軍在玉門關外匯合。”

李瑄下達軍令。

“遵命!”

王滔領命。

“報….…啓稟李帥,前方探馬截住朝廷特使。”

就在這時,傳令兵來報。

“特使?帶上來!”

李瑄眉頭一皺,吩咐麾下將朝廷特使帶到他的面前。

之前李隆基也派遣過一次使者,還讓御醫到波斯。

但是那些人還未到龜茲,就被李瑄囚禁了。

李瑄又逼迫使者向李隆基寫密奏,啓動驛站系統,送至長安,以麻痹李隆基。

半個時辰後,在羽林軍護衛下的使者,被帶入大帳之外。

此使者名爲朱光輝,是李隆基親信的內常侍。

他在一路上看到無數準備安營紮寨的騎兵,人喊馬嘶。

西域兵馬怎麼會距離玉門關這麼近?

他聽說要帶他去見天水王,更不明白天水王爲什麼會出現在這。

朱光輝下意識以爲天水王病已好,出兵平叛而來。

“使者請,李帥正在大帳等候!”

在李瑄的大帳外,親衛示意朱光輝進入。

只是特使前來,李瑄竟然不出來迎接,讓朱光輝非常不悅。

古往今來,天子的使者來到,地方的長吏,必然要親自迎接。

於是朱光輝在大營外整理儀容,進入大營之內。

營內,有四名親衛帶刀,還有幾名隨軍、典軍坐在一旁,記錄行軍之要。

在大營最深處,李瑄看着大唐的地圖,背對着朱光輝。

彷彿不知道特使已入營寨。

此情此景,讓朱光輝非常尷尬。

天水王雖然厲害,但他是天子特使,就算看不起他,也應該對天子尊重啊!

沉默片刻後,朱光輝爲維護形象,鼓起勇氣厲聲喊道:“天水王,聖人有旨,還不拜禮接旨!”

話音落,李瑄緩緩轉身瞪着朱光輝。

朱光輝剛想再說,觸碰到李瑄殺伐果斷的森嚴眼神後,脊背生寒,不自覺地話語軟了下來:“天水王,聖人讓我向您傳旨,詢問您的病情。”

“詔書拿上來!”

李瑄聲音傳出後,親衛取走朱光輝手中的詔書。

意識到事情不對的朱光輝,大氣都不敢喘一聲。

李瑄打開詔書,上面是李隆基對李瑄的問候,讓他先暫停西征大食帝國,如果能趕路,立刻回乘車回長安平叛。

李隆基用一種“公不出山,奈蒼生何”的語氣,希望李瑄能帶病出徵,拯溺救焚。

“帶使者和隨行者暫居伊吾。”

李瑄看完詔書後,向親衛吩咐道。

“天水王大病痊癒,可喜可賀,您有何答覆,我好回去向聖人覆命。”

朱光輝見親衛過來,立刻大喊。

“你不需要再回去!”

李瑄淡淡地回覆。

朱光輝一行人自然要被囚禁起來。

聽到李瑄的話後,朱光輝雙腿一軟,是親衛挾着,才未讓他癱倒。

他已經得到答案!

天水王出現在這裡,居心叵測。

八成是和安祿山一樣,背叛大唐。

相比於安祿山,天水王更爲可怕。

但朱光輝註定無法將消息傳回長安。

又兩日後,大軍距離玉門關僅五十里不到。

車神塞和李嗣業率領的北路大軍,距離玉門關不到七十里。

李瑄沒有讓大軍繼續前進。

翌日清晨,他從天策衛中挑選五百鐵騎,率領裴瓔、薛錯、封常清,以及幾名隨軍迅速奔向玉門關。

上午,駐紮在玉門關的玉門軍巡邏騎兵,發現李瑄的蹤跡。

前來詢問來歷。

但他們發現來者是天水王后,震驚不已,立刻將消息傳給玉門關守將。

到達玉門關下,守將出關迎接:“拜見天水王!”

“不必多禮,想必你也清楚安祿山造反,我奉聖人之命,前往河南平叛。”

李瑄向玉門關守將說道。

他已經未領河西軍八年,再加上哥舒翰中風,對河西軍逐漸失去掌控力,準備先引大軍入關再說。

“有天水王出馬,叛軍必望風而降,快開關讓天水王進入。”

玉門關守將曾是李瑄的麾下,深知天水王的神勇,沒有懷疑。

就這樣,李瑄的五百天策鐵騎,輕易進入玉門關。

到關城以後,一部分留下。

還有上百騎出關城,將從河西走廊入關的山道封鎖。

玉門關守將以爲天水王要火速離開,沒想到並未走。

正當他好奇的時候,李瑄笑着發話:“數十里外,還有九萬騎兵,我在關城中等待他們到來。”

此言一出,玉門關守將十分震驚!

聽說天水王遠征波斯。

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剛傳到玉門關,據說是十一月上旬起兵的。

現在才十二月上旬,安西的兵馬怎就出動呢?

還是九萬鐵騎!

這多麼兵馬前來,節度使未通知,說明也不知曉。

“要不要向軍使和節度使彙報?”

玉門關守將試着向李瑄說道。

“楊國忠弄權,掌握飛騎、彍騎,我還奉聖人密旨誅殺楊國忠。你不要聲張,士卒呆在關內,聽候軍令。”

李瑄見玉門關守將爲難,拍了拍他的肩膀。

“遵命!”

事情已到這種地步,玉門關守將只能遵從。

他可不敢在李瑄面前造次,玉門關雖然有上千精兵,但李瑄是萬人敵,他們加起來都不是對手。

從李瑄要誅殺楊國忠的話語中,他意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

不久後,鋪天蓋地的鐵騎,出現在玉門關下。

數千輕騎先入玉門關,由郝廷玉率領,出關向敦煌方向奔行,先截斷河西走廊至敦煌的道路。

如此,大量的鐵騎才依次翻越山道,到達曠野之上。

玉門關的守軍看到如此陣勢,還能不明白嗎?

河西軍剛收到李隆基的詔令,整裝待發前去平叛,許多軍還未出發,李瑄就先行一步,進入河西走廊……

第203章 三十三萬大軍,十八名頂級猛將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42章 把柄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494章 進軍埃及地區,佈局亞非歐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488章 羅馬帝國的危機,最終之戰第63章 河泊十八部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89章 王昌齡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42章 把柄第158章 裴靈溪第22章 寧遠將軍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27章 豐安軍城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第170章 神兵天降,騎兵大戰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76章 李瑄亦是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97章 竟敢偷襲本將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472章 護駕,新一輪的鬥爭開始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5章 興慶宮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208章 太子李亨認罪,施展酷刑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06章 吐蕃中計,大潰敗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44章 殺人滅口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342章 羅馬帝國進攻大食,最後的大戰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492章 重城淪陷,哈里發窮途末路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11章 押官薛錯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49章 賣馬人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
第203章 三十三萬大軍,十八名頂級猛將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42章 把柄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431章 雪域大都護府,天下諸國拜長安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494章 進軍埃及地區,佈局亞非歐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118章 獻給李帥金字告身第319章 大食轉攻爲守,你閉嘴第488章 羅馬帝國的危機,最終之戰第63章 河泊十八部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370章 馬嵬驛政變,李瑄遇李隆基第315章 西域戰爭起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89章 王昌齡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88章 爲諸將士升官,隴右軍擴至十一萬五第42章 把柄第158章 裴靈溪第22章 寧遠將軍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152章 徒手搏虎,李林甫算計韋堅第27章 豐安軍城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第170章 神兵天降,騎兵大戰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343章 擒大食宰相,大食元帥的選擇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76章 李瑄亦是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97章 竟敢偷襲本將第163章 李世民的真假元帥戰術,陌刀軍完成第228章 送將士入雪域高原,一箭破伏俟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472章 護駕,新一輪的鬥爭開始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117章 擒拿監軍第5章 興慶宮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59章 豐安令劉晏第208章 太子李亨認罪,施展酷刑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386章 親至潼關,李泌獻策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06章 吐蕃中計,大潰敗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44章 殺人滅口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217章 梨樹爭奪戰,楊氏家奴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342章 羅馬帝國進攻大食,最後的大戰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492章 重城淪陷,哈里發窮途末路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11章 押官薛錯第338章 總督之死,大唐的河中,李瑄西征第49章 賣馬人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155章 杖殺羅希奭,驅逐王鉷,裴寬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