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

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

當李瑄走出興慶宮的時候,已經是下午日昳時分。

高力士親自將李瑄送出宮禁,一路上,李瑄畢恭畢敬,虛心求教。

“七郎雖年少,卻有成人之美的智慧,左相在這當面都比不上七郎。”

行走半路,高力士對李瑄高情商誇讚。

李瑄與李隆基討論的時候,高力士伴隨左右。

上一個能如此博取李隆基歡心的,是李林甫。

但李瑄不僅有才華,有勇武,還見多識廣。

再加上宗室的身份,必定會讓李隆基喜愛。

“高翁謬讚,我怎麼可以與父親大人相提並論呢!在我心中,高翁的賢明,古今未有也,必定名垂青史。”

李瑄依然在發揮他的特長。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我就是一宦官,他們尊重我,是因爲皇帝信任我。等我化爲塵土,誰又會去歌頌呢?”

高力士一向冷靜,自少年時期,他就能做到榮辱不驚。

這也使太子稱呼高力士爲“二兄”,諸王公主皆稱“阿翁”,駙馬們稱“爺”。

特別是那個能打的宦官楊思勖死後,高力士的權勢達到頂峰,李隆基經常說:“力士當上,我寢乃安。”

只有高力士在值班,李隆基才能睡好覺。

古今哪個宦官有這份殊榮?

但高力士心中也有顧慮,以前聖人能聽進去勸,知錯能改。

但自最後一次從東都洛陽歸來後,高力士看着李隆基對勸諫者大發雷霆,處死犯顏直諫的大臣。

他也不敢說不順耳的話了。

“高翁,蔡倫何以名垂青史?受歷代士大夫敬重?”

李瑄明白一味奉承,終會遭到厭惡。他必然要幫助高力士做些什麼。

當初信安王李禕在外領兵的時候,宰相宇文融嫉妒李禕的功勳,對其進行污衊。

但機智的李禕通過高力士,將奏摺遞給李隆基。

李隆基看後,直接將宇文融罷相,趕到汝州當刺史。

而高力士屬於明哲保身做到極致的人。他善於隨機應變,觀察形勢氣候,即便是最親近喜愛之人,如果忤逆聖顏,面臨傾覆敗亡皆不予救助。

李瑄需要與高力士加深關係,建立利益。

因爲高力士還是知恩圖報的人,曾經高力士因小過被武則天趕出皇宮,無家可歸之際,武三思府上的宦官高延福將其收養,所以他一直感念恩情,對武三思後人照顧有加。

“文人所用之紙,皆出蔡侯。怎麼會不感念他。”

高力士不明白李瑄的意思,思索後,向李瑄回答。

“如果天下寒士,所讀書籍,皆因高翁。誰又會不感激高翁?”

李瑄緩緩向高力士說道。

“七郎說笑。”

高力士搖頭,只當李瑄說趣事。

“高翁可知雕版印刷?”

李瑄正色地問高力士。

雕版印刷術起於唐初,但直到如今,並未普及,書籍還是以手抄爲主,效率極低。

自李隆基執政起,一次次要求大唐所有鄉並置鄉學。

到開元二十六年,更是敕令“裡別各置一學”。

但想要將學院置於裡,困難重重,其中書籍的獲取,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盛唐學風很盛,“垂髫之倪,皆知禮讓”,軍中也多有識文斷字者,但遠遠未達到所有良家子可以上學的程度。

當今盛唐的雕版印刷只存在於長安、洛陽,還是以印刷佛經爲主。

“自是知曉。但雕版想印紙成冊,需雕刻幾十,乃至上百塊木板,還要技藝精湛的匠人,耗時耗力。常有雕版在雕刻中損壞,前功盡棄。”

高力士搖頭說道。

在二十年前,李隆基親自御注《孝經》,並要求每家每戶都收藏一本。

當時高力士監督《孝經》的雕版,費多大力氣,他最清楚。

“若設立官吏,花費十年時間去培養匠人,書籍成冊,絕非難事。”

雕版印刷是必然要登上歷史的舞臺。

這是大勢所趨。

“聖人雖重視讀書人。但天下書籍如南山的松樹一樣多,總不能是本書,就雕刻幾套雕版?”

高力士還是微微搖頭。

四書五經即便刻數百套雕版都無所謂,可以下發至郡縣。

但一套新的雕版誕生,需要重新考驗匠人的手藝。

“我想出一種新的印刷方法,高翁只要將新的印刷術弄出來,您就是如蔡倫一樣的賢人。”

李瑄吊到高力士胃口,趁機說出自己的目的。

活字印刷術!

年歲已高的高力士,不是無慾無求的人,他也在乎身後事,和自己的名聲。

而名垂青史,將美名流於世,是高力士最大願望。

李瑄要借高力士之手,將活字印刷術和雕版印刷術普及。

只印刷幾種書,活字印刷效率比不上雕版印刷。

如果印刷成百上千種書,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不僅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還可以提高印刷的速度和效率。

而且雕版印刷費時費工,一本稍厚的書,必定要幾年時間雕刻模板。

活字印刷靈活性更高,只要提前燒製活字泥,多備一些常用字,隨時可以根據書籍內容排字,實在是生僻字,用木塊雕刻後代替。 以大唐如今的造紙業,可以大範圍實施兩種印刷術。

“明日我不當值,會回興寧坊府邸,屆時掃榻以待,請七郎光臨。”

李瑄在出宮的路上,向高力士講解活字印刷術,包括燒製活字泥的方法。

這並非很難的手藝,只要有這種概念,很容易完成。

高力士是聰明人,用李瑄口中的“活字泥”代替雕版,絕對可行。

心動的高力士,邀請李瑄明日再商議細節。

“明日必登門拜訪高翁。”

李瑄拱手回覆。

興慶宮金明門前,李瑄準備告辭的時候,高力士突然抓住李瑄手臂,低聲道:“聖人今日召見七郎之前,右相求見過聖人。他總會玩弄一些小手段,七郎有大智慧啊!”

“多謝高翁提醒。”

李瑄愣了一下,向高力士謝道。

高力士微微點頭後,轉身回宮。

李瑄在原地思定片刻。如果是李林甫向皇帝推薦他,一定用心險惡。

“豐安軍使會不會是李林甫的人?李林甫想讓我如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一樣,死在戰場上?”

也只有這一種可能!

既然知道,對付豐安軍使就太簡單了。

李瑄可以讓李適之上書李隆基,將豐安軍使調走,換一個軍使。

李適之兼職兵部尚書,有這樣的能力。

敲定主意後,李瑄騎馬回左相府。

李適之在前院徘徊許久,等待李瑄回來。

他放心不下李瑄。

見李瑄遲遲未歸,若非李霅阻攔,他定要入興慶宮面聖。

“七郎,在宮中何如?”

李瑄剛下馬,李適之來到門口,迫不及待問道。

李瑄沒有在門口說話,而是拉着李適之回前廳。

他將宮中的事,講給李適之聽。

並告訴李適之,聖人封他爲豐安軍副使。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七郎正應這句古話。”

入軍即爲一軍副使,還是天子親自考驗,將來一定可以成爲節度使,但李適之不免有些患得患失:“在戰場上,不可呈匹夫之勇,爲將者,指揮千軍,排兵佈陣,出奇制勝,這纔是戰爭勝利的關鍵。”

李適之一直反對李瑄從低級軍官做起,就是怕李瑄跟愣頭青一樣,衝鋒在前。

縱然有關張的勇力,也不免馬失前蹄。

一軍副使,輔佐軍使指揮軍隊,不必要衝鋒陷陣。

“孩兒還要留着七尺身軀,做兼濟天下的大事,怎會不愛惜自己呢!”

雖與李適之的想法有些出入,但在離開長安之前,他不會反駁李適之。

李瑄知道李隆基信賴勇敢的將領。

當初李林甫勸李隆基任用胡將,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漢人多文官爲將,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所以蠻夷沒有被平息”。李林甫又誇讚“胡人驍健,哺育在馬背上,天性勇猛,性情純樸,如果感化他們,恩威並施,必使其忠心耿耿”。

李隆基深以認同李林甫所言。

“如此,爲父便放心了。”

李適之點頭。

“父親,高翁告訴孩兒,豐安軍副使很可能是李林甫推薦。”

李瑄將這件事告訴李適之。

“什麼!”

“老匹夫沒安好心。豐安軍使陳回光年前入京時來拜見我,當時我還信賴他。現在看來,陳回光一定是李林甫的鷹犬。”

李適之勃然大怒。

他身爲兵部尚書,軍使們入京,需到兵部向他述職。

他以爲陳回光從一個小卒,因戰功而升任將軍,會是一名宿將。

因厭惡李林甫,使李適之此時對陳回光極爲唾棄。

“待七郎前豐安軍,爲父便將陳回光調回京,安排在兵部任職。豐安軍還有一名副使,讓他接替豐安軍使的位置。七郎剛任副使,在沒有戰功的時候節制豐安軍,會惹來非議,讓聖人不滿。”

氣消以後,李適之的想法,與李瑄不謀而合。

“孩兒有自知之明。”

李瑄沒想過現在就掌握一軍,但李瑄總感覺哪裡不對勁。

李林甫玩弄權術的時候,一向詭譎而陰險,綿裡藏針。

連李適之都能識破,做出應對,李林甫不可能想不到。

即便意識到不對,李瑄也會毅然北上。

李林甫縱然智計過人,但他絕對想不到李瑄能通過一首《牡丹》,討楊玉環歡喜。

想不到李瑄會通過後世的見聞,得到李隆基倚重和信任。

更想不到李瑄會爲高力士帶來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專利”。

還有就是,李林甫遠遠低估李瑄的武力。

失敗與成功的因素,也只有這些了。

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3章 李適之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450章 回紇主動出擊,大唐的戰術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76章 李瑄亦是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29章 軍中訓練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357章 最後的準備,佈置兵馬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47章 大戰將起第380章 請求爲李適之封王,佔領蒲津大橋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55章 頗黎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196章 大將軍無所不能,來此只爲殺人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429章 設立鯨縣,吐蕃的雪崩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72章 心在動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402章 劍履上殿,質問李隆基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496章 羅馬帝國的妥協,耶路撒冷第429章 設立鯨縣,吐蕃的雪崩第276章 天水王府,百年梨樹第448章 東部打響,俱倫泊之戰第378章 封王大典,再見尺帶珠丹,任命刑部尚書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133章 龍駒島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3章 李適之第484章 先謀波斯,波斯大都護府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133章 龍駒島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26章 回樂城中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6章 王維第51章 火雲
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3章 李適之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450章 回紇主動出擊,大唐的戰術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76章 李瑄亦是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29章 軍中訓練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269章 宰相父雪中迎接宰相子第455章 火藥的威力,一聲破敵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371章 我要節制天下兵馬第476章 過古代君王,李白的手稿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344章 裡海以南,哈里發之死第357章 最後的準備,佈置兵馬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166章 女奴,大唐的恥辱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348章 新的龜茲,小別勝新婚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47章 大戰將起第380章 請求爲李適之封王,佔領蒲津大橋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195章 諸葛亮劍,李林甫的把柄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251章 尺帶珠丹俯首,李瑄向李隆基請求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55章 頗黎第207章 聖人失望李林甫,李林甫的危機第196章 大將軍無所不能,來此只爲殺人第473章 斬殺豪強,問罪縣令,捉拿太守第429章 設立鯨縣,吐蕃的雪崩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72章 心在動第301章 天寶九載,重要的抉擇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421章 初掃關中,觸目驚心的結果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329章 大將戰死,怛羅斯之戰勝利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402章 劍履上殿,質問李隆基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496章 羅馬帝國的妥協,耶路撒冷第429章 設立鯨縣,吐蕃的雪崩第276章 天水王府,百年梨樹第448章 東部打響,俱倫泊之戰第378章 封王大典,再見尺帶珠丹,任命刑部尚書第393章 安祿山出逃洛陽,叛軍譁變第133章 龍駒島第469章 微服私訪,淮陰渡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278章 結婚前的幻境第174章 授柱國,諸將的封賞第3章 李適之第484章 先謀波斯,波斯大都護府第198章 找到兇手,包圍與反包圍第133章 龍駒島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26章 回樂城中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411章 稱帝,改元,華夏曆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154章 除去李林甫爪牙第226章 大非川之戰開啓,焚燒草原,日夜不息第297章 與“五楊”的矛盾,利益的衝突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6章 王維第51章 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