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章弊端

古代的統治者,都不是傻子,都清楚農民的艱辛,但農戶就是韭菜,只能被剝削。

收糧食被朝廷剝削,若是隻收錢,則方便了朝廷,讓商人再次進行剝削。

這就讓李嘉忍受不了了。

除了剝削外,商業也會因此大肆發展,比如後世聞名天下的晉商、徽商,莫不是在晚明萬曆年間發展壯大的,張居正的改革之後。

但,自古以來,商業巨擎,基本上都是官商勾結,沒有背景幾乎做不了事,也就是說,商業繁榮,只是讓官僚階級更加有錢罷了。

都說宋朝商業發達,這不假,但若是說商稅佔據半壁江山,其實就是虛妄的,宋朝的商稅,實際依靠的是鹽、鐵、醋等專賣,一年弄個上千萬貫,真正的商稅,其實根本就沒有多少。

或者說,宋朝已經開始實行大規模的國企營業了。

你以爲官僚們會從自己口袋掏錢給朝廷?

況且,李嘉設立轉運使司衙門的初衷,就是爲了方便朝廷和百姓,更加合理的徵稅,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兩方都得利。

所以,以錢納糧,根本就不可能實行。

糧食的作用,本來就是供應中樞使用的,一年的商稅上千萬貫,朝廷還會缺錢?

“兩方均攤,本就是應急之策,也就是今年罷了!”李嘉直接扯開話題,談起了轉運使的困難,說道:

“三峽之中礁石盛行,許多暗礁也是防不勝防,轉運使司也不能坐視不管,可以想方設法的清除掉,這樣一來不僅利國,而且還利民!”

“昔日靈渠中也是如此,暗礁叢生,只要用火藥,以及不惜成本的燒製,定然能成功的,出蜀的道路,也能更暢通一些……”

實際上,俗語道,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哪怕謀奪了蜀地,但李嘉依舊不放心,割據勢力太強大了。

所以,三峽的通暢,更方便中央轉運軍隊,增強控制。

趙誠立馬就想到了這一層,他目光一亮,說道:“轉運使司衙門若是困難,可以與工部合作,至於具體的費用,戶部想必是能撥下錢來!”

“自當如此!”孫釗義正言辭地應下。

“那就這樣辦吧,爭取神武四年內將那些礙事的傢伙一股腦的砸掉!”

李嘉點頭贊同。

不過,比起這些宰相們,他又想起這個時代,兩稅制下的弊端:租庸制與兩稅的混行。

意思很簡單,租庸制的核心就是租、庸、調,租代表人丁稅,庸代表徭役軍役等,調則是地方供奉,如產糖多的地區要獻糖。

而兩稅制則是將亂七八糟的稅都合併,百姓們只要交稅,其他的都不用管。

這就是兩稅制的優越性。

但,事實卻是,朝廷再三的違背承諾,不僅稅照收,而且要求土貢,還要服徭役。

理論上而言,目前施行的徭役,就是對於兩稅制的背叛,讓百姓雪上加霜。

好玩的是,直到北宋王安石變法,行免役法,只要交錢就免除徭役,也就是說,將本就應該屬於百姓的權力,讓你又花錢贖買過去,然後一直施行到清朝。

司馬光後來盡廢新法,但免役法下,依舊阻力重重,蘇軾都當面質疑,直到蔡京幫忙,才勉強廢掉。

得益於在嶽麓山的避暑修養,讓李嘉更加深刻的瞭解兩稅制,對於這項遺留問題,終於決定進行調整就。

皇帝深吸了一口氣,看着諸位宰相凝神靜氣,一臉恭敬的模樣,他心中越發的鎮定,自己是皇帝,而且還是開國皇帝,就該爲後世掃除障礙,造福百姓。

“如今,兩稅法已經實行近兩百年了吧!”

李嘉感嘆道。

“可是,兩稅之法施行多年,其弊端越來越大,甚至不再是利民,而是害民了!”

“陛下因何出而此言?”趙誠一臉疑惑,兩稅法行了這麼多年,不是正好證明其好的一面嗎?

“別的不說,就說今年各地上貢的躺來說,僅僅半年時間,內廷就收到了百石的上好白糖,而平日裡,內廷所用的香料,麝香、沉香、白膠香、甲香、詹糖香等,少則百斤,多者萬斤,價值雖然參次不齊,但總數,起碼超過了萬貫!”

李嘉毫不避諱地說道:“甚至你們這些宰相,那些州縣之官,想必也少不了你們的貢奉,以求拉近關係,對於我這個皇帝來說,更是不敢懈怠,以至於不上土貢,都難爲官了!”

幾位宰相爲之赧然,低頭不語,這是衆所周知的潛規則,也是他們作爲宰相的福利,用來治罪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卻事關操守,儒家的道德觀,讓他們不得不感到羞恥。

當然,你要是把這番話放在中原,那些節度使、高官們,甚至不以爲恥,反以爲榮,亂世與太平多年的風氣,終究是不同的。

“這些本就是以往的規矩,我也不好責怪你們,畢竟我這個皇帝帶的頭,要罰也只能罰我!”

李嘉平淡地說道,語氣毫無憤怒之色。

“臣等有錯——”

四位宰相及胡賓王連忙跪下,看上去很是害怕。

但李嘉卻清楚,這些都是假象,他們幾十年的官僚生涯,這些普通的很,心中不以爲意。

“起來吧,朕也不能無罪而誅不是?”

李嘉笑了笑,語氣突然就沉重了許多:

“憶昔天寶年間,關中養不活荔枝樹,爲了滿足楊貴妃的口腹之慾,從嶺南到關中,跑死了幾匹馬,累死了不知多少人!”

“天寶年間,安祿山每月必定進奉駝馬,鷹犬,以博取皇帝、後宮信賴,從而穩固自己的造反根基……”

皇帝冷笑一聲,對於玄宗皇帝,毫不敬畏地說道:“滿足了一時的歡喜,卻讓整個天下陪葬!”

對於這位實際上導致盛唐結束的皇帝,李嘉毫不留情的批判,反正他的祖宗又不是他,而是玄宗的大哥。

所以,理論上來說,批判唐玄宗,某種層度是一種政治正確。

不然怎麼證明皇位落到他這一支系上的正確性?

聞言,這些人精們都不敢說話只是低着頭,聽皇帝言語,他們知道,其中必定有埋伏。

第1203章羣議第九百七十七章膽顫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第七百四十九章逃離第四百七十五章大肚子病第八百九十九章人心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1324章氣惱第五百六十五章老辣第一百六十四章牽扯不清第1302章第1289章心情第五百七十九章蓮峰居士重發的那章,晚上我會重新填充的第三百九十五章感悟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第二十三章軍中新政第三章雄心壯志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五百二十四章意外(求票求訂閱)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九百三十三章仇恨第1245章無題第兩百八十五章處置安排第七百二十五章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五十七章好自爲之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1311章威逼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九百八十章第1156章民心第八百三十六章告廟第1139北行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沒事求個收藏及票票第四百六十六章水賊第三百二十三章土地問題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一千零二十九章橫切與豎切第四百三十八章試射第九百七十四章賞賜第1349章小子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1307章愛憐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1349章小子第1310章甘州回鶻第七百九十三章參謀第二章不速之客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十八章建武監軍第1340章落下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九十四章番禺見聞第八百三十八章玩鬧第1174章消磨第五百二十三章謀劃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一千零三十七章溫末歸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1329章契丹突襲第六百二十八章部署第1402章宗藩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一千零六章第五百一十八章戰略第八百五十八章誠懇第一千零九十八章第一千零四十三章鹽業革新第三百八十八章元正第1258章偷樑換柱第三百三十九章快活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四百二十二章兵權第九百二十九章第一百四十六章修養生息第三百三十章世家心思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兩百零九章世家大族(求票求訂閱)第七百七十章謀算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1154章睡王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佈局(上)第三百八十八章元正第1267章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北巡第三百五十章贈予
第1203章羣議第九百七十七章膽顫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第七百四十九章逃離第四百七十五章大肚子病第八百九十九章人心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1324章氣惱第五百六十五章老辣第一百六十四章牽扯不清第1302章第1289章心情第五百七十九章蓮峰居士重發的那章,晚上我會重新填充的第三百九十五章感悟第一千零四十一章第二十三章軍中新政第三章雄心壯志第1411章歲月不饒人第五百二十四章意外(求票求訂閱)第三百一十三章分發賞賜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九百三十三章仇恨第1245章無題第兩百八十五章處置安排第七百二十五章第一百一十四章番禺李氏第五十七章好自爲之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1311章威逼第一千零七十五章恩怨第九百八十章第1156章民心第八百三十六章告廟第1139北行第八百六十七章鴻之舞金礦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六十八章跳到前面去了,沒事求個收藏及票票第四百六十六章水賊第三百二十三章土地問題第五百六十一章恰逢第一千零二十九章橫切與豎切第四百三十八章試射第九百七十四章賞賜第1349章小子第一百九十三章目光聚焦第1307章愛憐第五百六十四章諡號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1349章小子第1310章甘州回鶻第七百九十三章參謀第二章不速之客第九百九十七章勝之第十八章建武監軍第1340章落下第三百六十二章歸程第九十四章番禺見聞第八百三十八章玩鬧第1174章消磨第五百二十三章謀劃第九百零三章《大唐討僞宋北伐檄文》第一千零三十七章溫末歸第兩百四十二章千里迢迢第兩百一十五章再復大唐第一千零八十三章耶律沙第1329章契丹突襲第六百二十八章部署第1402章宗藩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三十章東嶽大帝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二章西北軍中第一千零九十九章行進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一千零六章第五百一十八章戰略第八百五十八章誠懇第一千零九十八章第一千零四十三章鹽業革新第三百八十八章元正第1258章偷樑換柱第三百三十九章快活第五百五十六章勃然大怒第一百六十章衣帶詔(上)第四百二十二章兵權第九百二十九章第一百四十六章修養生息第三百三十章世家心思第兩百零五章陰謀進行(下)第兩百零九章世家大族(求票求訂閱)第七百七十章謀算第一千零六十五章心思第1154章睡王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佈局(上)第三百八十八章元正第1267章第一千零三十九章北巡第三百五十章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