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軍管法令(下)

這些人是根據地的民兵,跟着高俊的路線擴張的,他們找來李太公,說明了軍管的要求:

一、李太公必須完成攤派任務,高俊向其要糧如何如何,借糧如何如何,必須即刻辦妥;

二、高俊要簽發村裡的部分年輕人幫忙運輸東西,不給錢,但是包飯吃;

三、爲了防止有人向紅襖軍通風報信,現在開始出村的人必須拿着路憑,高家軍將在路上設卡,沒有路憑者一律羈押;

四、立刻在莊園裡面搭一座烽火臺,一旦有紅襖軍前來,即刻點燃烽火。

李太公忙不迭的一一答應,高俊的東西要的緊,現在在村裡攤派糧食估計是來不及——眼下正是秋收之前,大部分人家也沒有餘糧——李太公決定自己先出這筆錢,等到秋收之後再攤派給各家各戶,運氣好的話還能再賺一比。至於高俊要簽發的人力,也都通通從自己家的莊客裡面出好了,這幫閒漢平時閒着也是閒着。

接受完這些要求之後,李太公甚至覺得輕鬆了不少,看來這些官軍倒也講道理,比其他官軍和賊寇都強。

高俊沒有讀心術,也沒有千里眼,否則只怕會笑出聲,此時他正在跟趙昉談話。

軍管的管理職責在地政典史這裡,但是這個職務暫時空缺,職責由軍中長史趙昉兼任,彙報完這方面的情況後,高俊顯然心情放鬆了一些。他笑笑:“趙長史估計一下,郝定什麼時候纔會知道,我打算進取的不是石硅的單州,而是他的兗州?”

趙昉略微想了一下:“以步卒的腳程來看,大概明天晚上就應該能知道了。”

“那麼假如你是郝定的話,這個時候會怎麼做?”

“下官原本只是個太學生,如今在指揮使帳下處理文字,不懂韜略,但依我看來,郝定最好是集結兵力,收縮在城池之內,緊閉城門抗拒指揮使,指揮使如果蟻附攻城,未必能夠及時破城,屆時四方紅襖軍齊聚於此,那麼指揮使就一定要退兵了。”

“說的非常好,這是最合適的策略,所以我們一定要以迅猛的速度打到兗州城下,讓他在城池裡面聚集不起多少人,屆時他的大部人馬都在城外,就可以任由我們一一攻取。”

高俊估計了一下:“敵人像是沙土一樣撒在這麼大的一片地方,想要完全清理乾淨可不容易,所以我很看重軍管工作,最好能把當地人動員起來,郝定屠了兗州,一定不得人心,如果我們舉措得當的話,相當於多了一萬軍兵。”

就像郝定沒有預估到高俊的行軍速度一樣,高俊也沒有意識到彭義斌居然給自己布了眼線,此時郝定已經知道自己進攻的目標,已經下令兗州紅襖軍全面收縮進城,就在談話之間,兗州城內的紅襖軍數量已然近萬。

兗州城外二十里,高俊前鋒之前的二十里,幾名輕裝簡從的軍兵正埋伏在路邊的溝中。

“龔成,你看,又是一個來報信的急腳子!”一名略帶陝西口音的軍兵偷偷的對領頭的人說。

領頭的是營部的一個什將龔成,按照高俊的軍制,每個都的兩名什將都是武藝高強之輩,而營部的十二個什將更是優中選優,個個藝高人膽大,而且都對高俊忠誠,可以看作是高俊蓄養的死士。這次高俊把他們三人一組派了出去,截殺各個村莊紅襖軍向兗州城內報信的急腳子。

此刻,這位叫龔成的什將沒有答話,直接從腰間摸出了一截鐵鏈,等到那個急腳子靠近的時候,他忽然從溝中一躍而出,鐵鏈猶如一條銀龍,直接纏住了那個急腳子的脖子,這什將將手一揚,便將那人拖倒在地。

“呃!”那人好生痛苦的低叫一聲,還沒等他掙扎起來,另外兩名什將早就揪住他的後領,讓他拖進溝中一刀幹掉。

“真是好手段,我可從來沒見過用鐵鏈殺人的。”

“你參加高家軍晚,不知道僧虔旗指揮的手段,當年他是虞侯的時候,我是他手下的一個軍兵,這點微末本事就是跟人家學的,還不及他三成呢。”龔成低頭審視了一下,確定路上沒有血跡之後,三個人將急腳子的屍體藏了起來,繼續埋伏在溝裡面待命。

“你們看,又來一個!兩個?三個?一羣!”那個略帶陝西口音的什將一驚:“這麼多人,少說也得有上百吧?”

“一百一十七個人。”第三個什將微微眯一下眼睛:“真是有意思,不好好的呆在村裡面就糧,怎麼往兗州這邊奔來了?”

龔成也覺得奇怪,不想這羣人靠近之後,遠處又來一大羣紅襖軍,這次人數更多,不下三四百人。

“抓個舌頭!”龔成下了命令,三個人伏低身子。

這些紅襖軍裡面大概有一半的人是郝定從泗水縣拉出來的隊伍,剩下的一半兒是攻克兗州之後在附近的村莊發展的,這些人大多是村中搗子,平時遊手好閒,此刻加入紅襖軍,也只是爲了白吃飯。

除了彭義斌等數人之外,大多數紅襖軍將領對兵源素質要求不高,泥沙俱下,這也是紅襖軍後來流寇化的原因。到了要廝殺的時候,這些人一個個都拉了稀,三個什將眼看着一個拿着叉子的紅襖軍漢越跑越慢,從隊頭到了隊尾,趁其他人不注意,順着田埂溜了下來。

正當此人長舒一口氣,丟下叉子準備溜走的時候,後頸被人重重地砍了一掌,當即癱軟在地。

也就是這個時候,潘正風風火火的闖了進來:“指揮使,各組什將均有回報,紅襖軍各村的人馬昨天開始都在向兗州城內集中,龔成那一組抓了一個舌頭,那人供述稱,郝定已經知道咱們來襲,前天就開始下令各部向兗州集中!”

高俊驚愕一下,一滴濃墨滴在紙上。

第十一章 堅持(上)第三章 走向爭霸之路(上)第一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上)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二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下)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十四章 嚇不退的計劃(下)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十章 血酬(下)第三章 鎮州的酷暑(上)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三章 爲了祖國(上)第二十三章 步兵(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三章 走向爭霸之路(上)第八章 願(下)第九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上)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八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二十章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下)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二十章 血策(下)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十八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下)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九章 劫(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七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上)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尾聲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十七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上)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九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上)尾聲第十章 水火相勝 宋金交兵(下)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十六章 漢人們的陰謀()下第十九章 現代戰爭(上)第二十二章 出擊擾亂敵軍(下)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十三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上)第十二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下)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六章 血銀(下)第二十章 生活像等待創作的黏土(下)第二十章 現代戰爭(下)尾聲第十七章 復仇的女子(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尾聲第十五章 慶新春羣英共歡宴,備戰事諸將再練兵(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九章 四邊擾(上)第十二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下)第二十四章 喋血玉津園(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六章 血銀(下)第十三章 村莊(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二十章 波濤誓,山石銘(下)第十五章 亂紛紛(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十二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十章 牛馬(下)無標題章節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一章 船隊(上)第十一章 見(上)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二章 殷有禎(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五章 苦鬥岱宗(上)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
第十一章 堅持(上)第三章 走向爭霸之路(上)第一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上)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一章 攻與防(上)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十四章 成敗轉眼判若雲泥(下)第二章 忽聞疊鼓一聲飛(下)第二章 混戰泰西(下)第十四章 嚇不退的計劃(下)第七章 武大公講禮迎客,李師帥斷糧進軍(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第十章 血酬(下)第三章 鎮州的酷暑(上)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三章 爲了祖國(上)第二十三章 步兵(上)第二十二章 山如是,海如是(下)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二十章 掙不脫的鎖鏈(下)第三章 走向爭霸之路(上)第八章 願(下)第九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上)第五章 和議成(上)第八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下)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七章 西軍營(上)第二十章 水可以絕,不可以奪(下)第三章 三段連環高郡王(上)第二十三章 後與前(上)第十三章 方向調整(上)第三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上)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第二十章 梁山鏖戰(下)第三章 鮑員外的野望(上)第七章 狼煙茫茫(上)第二十章 血策(下)第二十章 馮叔至豪取堅城,鹹得不青田喪命(下)第十八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下)第二十一章 覺醒的巨人(上)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九章 劫(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無路,忠義無法(上)第七章 彭義斌堅守泗州城(上)第九章 聚義宿遷縣(上)尾聲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十七章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上)第三章 撼不動的柱石(上)第十七章 血雨腥風(上)第十章 全面穩中求進(下)第九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上)尾聲第十章 水火相勝 宋金交兵(下)第二章 破壞與建設(下)第十六章 漢人們的陰謀()下第十九章 現代戰爭(上)第二十二章 出擊擾亂敵軍(下)第十七章 費運判掛印去淮南(上)第十三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上)第十二章 千鈞一髮的行動(下)第十四章 三縣合討賊(下)第六章 血銀(下)第二十章 生活像等待創作的黏土(下)第二十章 現代戰爭(下)尾聲第十七章 復仇的女子(上)第二章 北?南?亂(下)尾聲第十五章 慶新春羣英共歡宴,備戰事諸將再練兵(上)第十四章 散(下)第九章 四邊擾(上)第十二章 不管淚水多鹹 有一天我會告別從前(下)第二十四章 喋血玉津園(下)第六章 迷霧隱隱兇徒手(下)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六章 血銀(下)第十三章 村莊(上)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十三章 暗中人事忽推遷(上)第十一章 辟舉(上)第二十章 波濤誓,山石銘(下)第十五章 亂紛紛(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八章 西軍營(下)第十二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十章 牛馬(下)無標題章節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一章 船隊(上)第十一章 見(上)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二章 殷有禎(下)第十三章 東風惡(上)第十二章 麥田伏擊戰(下)第五章 苦鬥岱宗(上)第十四章 血染石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