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問道中淮上(上)

臨安城外,史彌遠正在自己的私宅裡聽取公人的彙報,自從成爲獨相以來,史彌遠想在哪裡辦公就在哪裡辦公,朝堂的中樞不在政事堂,反而在史彌遠的家裡。

第一份報告是有關剛剛進城的三路新軍的,目前情況尚好,供應略有不足但尚能堅持,三路新軍都是拖家帶口來的,這和他們地方化的特點有關,安置起來很是困難,但是臨安大小官吏乾的也還算賣力。

史彌遠微微點點頭,私鹽案爆發以來,他才逐漸意識到,鄭昭先當初提議將這三路新軍調進中樞,絕對不只是鞏固江防,保衛朝廷,很大程度上是防止自己狗急跳牆,動用武力。

他輕輕冷笑,將鄭昭先、曾從龍等人全部投入詔獄,只需一個獄吏足矣,何需三衙管軍出面?新軍的到來,只是給鄭昭先心理安慰而已,史彌遠樂得成全。

第二件事是湖北的戰情,孟宗政和扈再興兩個人果然了得,在光州找到了戰機,與僕散安貞對壘,一戰報銷了兩三千金軍,僕散安貞放棄了向黃州挺進的想法,中線金軍已經全線潰退。

這倒是個值得安慰的消息,雖然史彌遠也高興不起來,畢竟,這沒有三衙的份。

第三份消息非常有意思,是高郵軍傳來的,據說是楚州似乎受到了金軍進攻,然而從任何角度來看,史彌遠都想不出來哪支金軍會進攻楚州,高俊嗎?他現在應該在對付畢再遇,爲什麼要想不開攻打楚州呢?楚州本地爲何沒有消息?

最近這段時間,史彌遠表現出了一個高級政客應該有的素質,主打皇帝牌,與趙官家親密無間,率先穩住了最高決策者。而打手們蜂擁而上,又是挖黑料又是找緋聞,先將反對派的氣焰壓下去不少,隨即又拿了兩個關鍵人物開刀,至於倒賣軍糧的案子,則由王斌一力承擔,畢竟此人在十年前有誅殺韓侂冑的大功在身,在皇帝面前也頗有分量,因而只是輕拿輕放,罰俸而已,史彌遠更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一句話都沒有查到自己身上。

李之孝這方面稍微難搞一些,和簡在帝心的王斌不一樣,此人作爲新科進士,本來炙手可熱,但是驟然當了史彌遠的走狗便以權謀私,在各方面都不怎麼討好,史彌遠甚至考慮要不要放棄此人,將他推出去平息一下反對者怒火之後,再慢慢料理鄭昭先。

作爲一個出色的政客,史彌遠將出賣自己小團伙的人視作是一種失敗,因而遲遲拿不定主意。

此時,高俊本人正坐在船上,已經到了淮河中流。聯軍兵分兩路,東路由高俊統領,攻打揚州,西路由潘正統領,攻打六合。

負責掌船的軍兵看了看前後的距離,高興的對高俊說:“郎君,現在咱們已經到了南家的地盤兒了。”

高俊也笑眯眯的站了起來,走到了船頭的位置,淮河寬闊,遙望兩岸平川沃野,只是偶爾有一兩棵小樹和低矮起伏的山丘,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河邊的堠臺。

這片土地肥美異常,但是卻無人耕種,長期的戰亂和錢禁政策讓淮南淮北變成了荒蕪之地。

元好問萬沒有想到自己居然還有來到南家的一天,也有些心潮澎湃,跟隨高俊站到了船頭,南宋的土地,已經不遠了。

“一條淮河劃分中華,南北兩岸不相交通數十年。我聽聞二十年前,南家范成大出使我國時,我國士子多問其人說,南宋洪邁的《夷堅志》還寫不寫了,可有此事?”

元好問笑笑說:“確有此事,趙滏水先生曾與我說過。”

“這可並非好事,讀書是自當立志布名教於四方,現如今各爲其政互不交通怎麼行?不知道元先生對南家的學說可有了解?”

“據我所知,南家現在理學盛行,朱熹與陸九淵之間有一場論戰,但是中國流行的還是經學,理學之書絕爲少見,趙滏水先生曾略有涉及。”

高俊點了點頭,所謂理學,是在經學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儒教世界觀的學說,相比於專心釋經的經學,理學有更多宗教的內容,卻減少了宗教的形式。相比於自東漢以來佛教哲學的傳入,中國哲學終於開出了自己的豔麗花朵。

北宋的時期已經有最早的性理探討,而南宋的理學發展更爲迅速,朱熹的道學和陸九淵的心學東西爭鳴。相比而言,北方的文化界卻首先要從慘痛的戰爭劫掠中恢復,因而發展的主要還是漢唐經學那一套,世章盛世以來,對於理學的探討也在逐步的恢復,元好問所說的趙滏水先生,乃是現在的太子太保趙秉文,作爲金朝文壇第一位公認的盟主,他對理學就興趣多多,並且執筆了金朝最早的一部涉及理學的作品《原心》。

“在根據地有一位孔元政先生,管理財政,此人對理學頗有些心得,只可惜未在此處,不然能聽到先生與孔共之兩人探討理學,必然是人生一大快事。”河面上微微吹過一股風,將高俊近段日子以來一直所縈繞的怨憤情緒吹散不少。終於到了南方,很多一直想要籌備的東西也可以放手籌辦了。

聽見兩個人說的開心,賈涉、王澮,陳秉彝等人也紛紛走了過來。高俊又提起理學的事情,只可惜賈涉對此並無甚研究——他可是標準的官二代,以父蔭官的,所以對於學問也不甚精進。

相比而言,出身於鄉村知識分子的陳秉彝對於理學可就不大看得上眼了,他也聽說過這些南朝學說,但對此嗤之以鼻,文宣尼父所留下的經典之寶貴無人可及,這個朱熹竟然敢說什麼六經注我,簡直是喪心病狂,難道真的敢自比爲聖賢了嗎?

高俊心裡並不排斥理學,理學是儒學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是儒家在深層次告訴人們怎麼認識世界。

陳秉彝的這種情緒非常正常,這是在儒學發展,那種文化還不發達,人們不能普遍汲取知識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將文化宗教化的一種現象,但是隨着兩宋以來知識文化的普及,儒學必須承擔更高深的任務,爲更廣大的時代服務,等到高俊真的能夠實現夢想的那一天,理學會更加盛行。

第二十四章 後與前(下)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一章 炮火準備(上)第十六章 漢人們的陰謀()下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義(上)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十九章 現代戰爭(上)第十四章 行軍法令(下)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尾聲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十四章 行軍法令(下)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十九章 狼(上)第十三章 學校(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天淨沙(上)第二十一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上)第八章 鐵血日張惠戰灘地,風雪夜孤軍襲宋州(下)第十六章 潘正(下)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上)第七章 血戰小清口(上)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八章 說不明的想法(下)金朝的國朝文派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十一章 林一舟的石砲(上)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九章 牛馬(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尾聲第十四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下)第二十三章 解圍梁山(上)第一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上)第二十三章 蛆(上)第二十三章 物資(上)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二十一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諷(上)尾聲第二十一章 逃避(上)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第三章 大青山(上)尾聲第二十一章 閒棋冷竈(上)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二章 交兵黃河岸(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十二章 磨刀霍霍(下)第二十一章 山如是,海如是(上)第一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上)第八章 說不明的想法(下)第九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章 劫(下)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十章 食鹽法令(下)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第十一章 競速寶勝(上)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十六章 熬不過的非議(下)第十四章 魚(下)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十五章 惠民司(上)第三章 轉運司(上)第八章 血染邊關路(下)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八章 曬網村逆擊戰(下)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八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下)第四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下)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十七章 復仇的女子(上)第十五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上)第十六章 合(下)尾聲
第二十四章 後與前(下)第二十二章 戰(下)第一章 炮火準備(上)第十六章 漢人們的陰謀()下第十五章 霸州的起義(上)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十九章 現代戰爭(上)第十四章 行軍法令(下)第二十章 屹立千仞的守軍(下)第四章 休假法令(下)第二十一章 心念忉忉(上)尾聲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十四章 行軍法令(下)第四章 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騎兵(下)第二章 武學(下)第五章 事重重(上)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七章 顧留鎮保衛戰(上)第十九章 狼(上)第十三章 學校(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天淨沙(上)第二十一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上)第八章 鐵血日張惠戰灘地,風雪夜孤軍襲宋州(下)第十六章 潘正(下)第十七章 做好密州之戰的準備工作(上)第七章 血戰小清口(上)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八章 說不明的想法(下)金朝的國朝文派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十一章 林一舟的石砲(上)第十四章 邢州的結局(下)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九章 牛馬(上)第二十一章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尾聲第十四章 讓我們自以爲有共識(下)第二十三章 解圍梁山(上)第一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上)第二十三章 蛆(上)第二十三章 物資(上)第九章 進退兩難的處境(上)第八章 蒙漢分明:蒙古人的觀念(下)第二十一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諷(上)尾聲第二十一章 逃避(上)第二十三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上)第二十二章 痛苦的頭領(下)第十四章 合撒兒的態度(下)第三章 大青山(上)尾聲第二十一章 閒棋冷竈(上)第十八章 跨戰線馮達獻良策,戰吳橋李銘立大功(下)第二章 交兵黃河岸(下)第八章 戰與和(下)第十二章 磨刀霍霍(下)第二十一章 山如是,海如是(上)第一章 醉中看劍,再動星文(上)第八章 說不明的想法(下)第九章 尋找道德,但別扔掉法律(上)第十九章 允厥執中:先賢遺訓垂千古(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二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下)第十章 劫(下)第二章 一片山河好氣象(下)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十章 食鹽法令(下)第二十章 箭?斧?合(下)第十六章 霸州的起義(下)第十一章 寨使大起舞(上)尾聲第二十三章 上下同欲者勝!(上)第一章 孔元政的決心(上)第十一章 競速寶勝(上)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一章 混戰泰西(上)第十六章 熬不過的非議(下)第十四章 魚(下)第二十二章 住房(下)第十六章 崩潰(下)第十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下)第十九章 以人民的名義(上)第十五章 惠民司(上)第三章 轉運司(上)第八章 血染邊關路(下)第十九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上)第七章 尺素傳(上)第八章 曬網村逆擊戰(下)第十章 威震應州李雲龍(下)第八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下)第四章 獨騎能當百萬兵(下)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十七章 復仇的女子(上)第十五章 張開手起飛 讓年輕無極限(上)第十六章 合(下)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