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深化軍事改革(下)

騎兵的編制也被重新調整,現如今,既然規模已經擴大,騎兵的級別也不像原本那麼吝嗇,一個騎兵都定爲六十人。

按規定,騎兵三人一組,三組一編,三編一連,一個騎兵都分爲左右二連,加上軍使、軍典、什將、承局,共計六十人。但依舊按照老規矩,每個騎兵都後面都跟着一個騎兵貼軍都。

騎兵貼軍都編制爲一百人,其編制類似於步兵都,區別在於,正軍的步兵都下轄三行九隊,而騎兵貼軍都只有兩行六隊,剩下三十人的名額是草頭、廄頭和淨頭三個獨立班,各自負責伺候戰馬的一部分工作。騎兵貼軍都都頭就是騎兵都的軍判,兩者是一體的,不會拆開來重新組合。

騎兵貼軍都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貼軍,他們的入伍方式和正軍一樣,並且接受了相當強度的軍事訓練,必要的時候可以充當步兵行動。

四個騎兵都分爲左前、左後、右前、右後,共同組成一個騎兵旗,和步兵一樣,旗是一個過渡單位,指揮兼任某個騎兵都的軍使,補充進去了副指揮和判官等軍官,人數爲二百四十六人。

兩個騎兵旗組成一個騎兵營,設統制一人,副統制二人,長史,總判,參軍四人,典史三人,押官三人,什將、承局、押官、公使各四人,還有軍樂隊、力畜隊、醫隊、軍法隊、斥候隊五個直屬隊,一個主計運輸都,共計兵力673人。

步兵營則是標準的三三制,三都一旗,一旗302人,三旗一營。營部包括統制、二名副統制、長史、佐史、總判、助判、參軍六人、典史、押官、公使各四人,旗隊、力畜隊、軍法隊、斥候隊四個直屬隊、醫院一個(十名醫員和二十名繡工,在作戰的時候會從鐵軍裡補充若干名擔架工)、文工團一個(編制內十五人)、主計運輸都、騎兵都、騎兵貼軍都,共計兵力1306人(營一級已經取消了少年軍校)。

按照騎兵的擴軍計劃:兩個具裝槍騎兵營、兩個具裝弓騎兵營、四個通用騎兵營就已經需要五千多騎兵,加上十二個步兵營的所屬騎兵(每個步兵營都各自有一個騎兵讀,高俊還嫌少,打算再配一個),所需人數已經超過六千,換句話說,就是根據地現有的騎兵規模擴大十倍。

就算高俊再怎麼重視騎兵,畢竟這玩意兒不是從地裡長出來的,現如今根據地的培養制度已經到了極限,即便是傾斜大量資源,等到明年年底時也不會超過三千人。剩下的騎兵是不可能靠根據地培養的,就在這個時候,高俊又把目光轉向了北邊。

金朝實行了恐怖的擴馬令,民間不準養馬,三品以上官員家裡才準保留兩匹,這是宋朝擴馬令的延續,在這兩朝期間,由於邊患強大,而朝廷又不修政,以至於官馬不足,所以經常性的臨時抱佛腳,把民間的馬匹全部徵收上來,最後就形成了常態政策。

以古代政府的統治力度,真想把民間的馬搜刮一空是不可能的,但毫無疑問大大影響了民間養馬量。中國民間養馬,南方是在明朝中後期,北方是在清朝中期才恢復起來的。

既然如此,按理來說河北地區應該也養不起多少騎兵,但是金朝政府辛辛苦苦擴上來的馬匹全爲蒙古人做嫁妝之後,由於連年戰亂,原本的擴馬令自然也趨於廢弛,河北民衆爲了自保,對馬也是格外珍視。現如今,河北的諸位軍頭之中,無論是僞軍還是義軍,都有相當數量的戰馬與騎兵。

當然,高俊不打算過分干預河北戰事,他對雙方的態度也是一碗水端平,絕不過分奪取他們的資源:只是從僞軍那裡拿戰馬,從義軍那裡招收騎兵。

除去騎兵之外,另一個被高俊看中的兵種則是工兵,這些人培養起來比騎兵略微容易一些,現如今根據地已經有了三個弓兵旗,並以此爲種子繼續擴大規模。

工兵負責隨軍修繕武器,挖掘營寨,修復攻打下來的受損城池,甚至還要挖掘水池,爲軍隊儲備清潔用水。

高俊將會組建一個以攻城方向爲主的工兵營和一個以炮兵方向爲主的工兵營,後者將裝備30門威力強大的火炮,主要用於攻城。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平射的野戰火炮。但是高俊還有些拿不定主意,是將這些炮兵集中起來佈置一個工兵營呢?還是給每個營都分配一個炮兵都,給他們兩門火炮呢?

把野戰炮兵集中起來也未必能發揮其優勢,將之佈置在各營當中也許更爲有利,但是,這會嚴重拖延步兵營的行動速度。

高俊對這種事的態度向來是以實踐爲準,於是先給四個步兵營發放了野戰炮,而剩餘的野戰炮則集中在自己手裡,編成了半個工兵營。

現如今,高俊已經擁有大小各類火炮82門,這些可怕的金屬巨獸爲攻城略地提供了可靠保障,士兵們對火炮的好奇也與日俱增,每門炮都有它自己的名字,這都有賴於士兵們的想象力。

從北方來的消息越來越不好,但始終沒有出乎高俊的意料,原本轟轟烈烈的起義形勢已經完全破滅,蒙古人從不同的方向上圍剿冒頭的各路義軍。

彭義斌已經退回冀州以南的地區,在這裡挖掘溝壕,阻擋蒙古人繼續前進,他雖然還擁有衆多的軍隊,可是原本的進攻勢頭已經不復存在,在蒙古人靈活的進攻之下勉強維持着戰線。

想要在河北平原上以步兵戰勝蒙古騎兵,不光要有戰鬥技巧和武器的改革,更要有指揮方式與戰術的進步,防守是死路一條,畢竟蒙古騎兵來去如風,總能找到你疏忽的地方,然後狠咬你一口。

趙永和田匡同樣損失不小,他們向北退卻,已經和張甫會合,在信安一帶繼續堅持防守,他們的防線更穩固,但是缺少糧食和兵力。

漢人時候們也趁機大肆擴張地盤,收編義軍隊伍進自己的營帳,這年頭,戰敗的士兵直接加入勝利者並不鮮見,大家都在忙着抓壯丁湊人頭。

所以,在這羣人當中,依舊在忙着開荒種地保護流民生產的史天澤顯得尤爲特殊,現如今,河北的其他世侯們也看出了史天澤的想法,一些人撇撇嘴,覺得這真是毫無必要,但也有一些人若有所思,似乎是也看出了史天澤這麼做的目的。

但是,更多的人根本就不考慮這件事情,就比如中都的石抹鹹得不,現如今老子死了,中都就是他掌管的地方,此人與西域商人勾結,拼命敲詐當地居民的財富以供自己享樂,整個燕京城都籠罩在痛苦與悲憤之中。

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三章 延伸殺傷(上)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五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上)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十章 聚義宿遷縣(下)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六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下)第九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上)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七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上)第三章 轉運司(上)第五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上)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十六章 外界形勢有利(下)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二十四章 王克儉(下)尾聲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尾聲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十章 鎬如雲,鍬如雨(下)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十七章 工?農?擇(上)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二十二章 馬(下)尾聲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九章 武器(上)尾聲第二章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下)第十二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下)第二十四章 歸(下)第二十二章 喋血雞鳴山(下)第二十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下)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十三章 魚(上)第十六章 易僉虔造買北私鹽(下)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九章 劫(上)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四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五章 漢人們的陰謀(上)第二十三章 血冤(上)第二十章 奮戰的軍兵(下)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五章 倍則分之(上)第十章 食鹽法令(下)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尾聲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二十一章 右廳(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二十二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下)第二十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下)第九章 後遼的陷阱(上)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上)第二十三章 生活對正義沒有憐憫!(上)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十三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上)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尾聲第十七章 吐蕃的幫助(上)尾聲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十一章 嘆聲聲(上)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二十一章 閒棋冷竈(上)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
第九章 弓騎兵(上)第二十一章 文資與武職(上)第五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上)第四章 爲了祖國(下)第三章 延伸殺傷(上)第二章 連虜平寇,完顏珣的選擇(下)第四章 李驍奇(下)第五章 太平軍河北誓師,大救星辯說神人(上)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十四章 霹靂現,狂飆落(下)第十章 聚義宿遷縣(下)第二章 彭義斌元氏就義,高太尉開州點兵(下)第六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下)第九章 簾卷西山硝煙盛(上)第七章 艱苦卓絕的守衛(上)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七章 民主國家兵工廠(上)第三章 轉運司(上)第五章 二郎君遇險州城外(上)第七章 邢州的首戰(上)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十六章 外界形勢有利(下)第二十一章 陳郎中的計策(上)第十九章 決勝胥浦橋(上)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二十四章 王克儉(下)尾聲第二十二章 文資與武職(下)第十四章 狂夫瞿瞿(下)尾聲第十七章 十面埋伏大將名(上)第十章 鎬如雲,鍬如雨(下)第六章 倍則分之(下)第二十四章 懸崖勒馬也王爺(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五章 蔓纏藤絆(上)第六章 溫迪罕僧虔(下)第十七章 工?農?擇(上)第十五章 愛恨河坊街(上)第二十二章 馬(下)尾聲第一章 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上)第十九章 武器(上)尾聲第二章 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下)第十二章 高城落日隱悲茄(下)第二十四章 歸(下)第二十二章 喋血雞鳴山(下)第二十章 雲裡帝城雙鳳闕(下)第二十二章 獨行劍再現淮陰郡(下)第十三章 魚(上)第十六章 易僉虔造買北私鹽(下)第九章 戰地風來草木腥(上)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九章 劫(上)第十八章 進與守(下)第五章 掌新兵軍馬同西走,隔長河魯豫大交兵(上)第四章 困難重重的進攻(下)第十五章 遍篩燕山:也古的防守策略(上)第十五章 漢人們的陰謀(上)第二十三章 血冤(上)第二十章 奮戰的軍兵(下)第十六章 同甘苦,共生死(下)第十二章 穆王何事不重來(下)第十章 欲涉者,待其定也(下)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五章 倍則分之(上)第十章 食鹽法令(下)第二十二章 驚爆真州城(下)第一章 交兵黃河岸(上)第十五章 日月昏昏(上)尾聲第八章 風蕭蕭(下)第二十一章 右廳(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二十二章 踏營寨高俊破敵寇,扮友軍左軍賺城門(下)第二十章 理學派再起北伐議(下)第九章 後遼的陷阱(上)第十六章 血簿(下)第四章 新識與故交(下)第八章 撤退與堅持(下)第十七章 期待着一個幸運 和一個衝擊(上)第二十三章 生活對正義沒有憐憫!(上)第十七章 突圍先鋒撒千戶(上)第十八章 理不清的變亂(下)第十三章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上)第二十四章 降霹靂高俊申天罰,上和書嚴實求苟且(下)尾聲第十七章 吐蕃的幫助(上)尾聲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十一章 嘆聲聲(上)第十二章 血稅(下)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二十一章 閒棋冷竈(上)第五章 走在情感與理智之間(上)第五章 河橋爭奪戰(上)第二十二章 金朝的陰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