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操之過急

大規模核裁軍,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中國。

說白了,在顧祝同擔任總統的時候,中國在戰略上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了,掌握了冷戰的主動權,如果大規模核裁軍對中國沒有好處,或者是中國獲得的好處不如對手,那麼中國就沒有理由進行核裁軍。

後來,就有很多人認爲,正是赫岑道夫推行的戰略裁軍葬送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理由就是,在八零年代中期,中國的軍備壓力一點都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小,軍費開支已經達到了讓國民經濟難以承受的地步,如果冷戰持續下去的話,中國的經濟肯定會在某個時候崩潰,也許要不了十年。

不可否認,這確實是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

在一九八六年的時候,中國的軍費開支在政府開支中所佔比例超過了百分之二十,而且在以每年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遞增,而中國的財政收入每年增幅不到百分之五,國民經濟增幅則不到百分之三。顯然,過大與增長過快的軍費開支,肯定會在十年之內讓中國政府不得不宣佈破產。

當然,如果軍費開支得到控制,也許能多支撐幾年。

只是,到了二十世紀末,這個局面肯定會嚴重惡化。

這就是,按照中國的軍備發展計劃,到二十世紀末的時候,陸海空三軍的常規裝備都將更新換代,到時候第五代戰鬥機、第三代核動力超級航母、第四代核潛艇、第四代主戰坦克等大量新式裝備都將問世。因此只要冷戰的局面維持下去,中國的軍費開支肯定會在此時迎來一個新高峰。根據後來這些新式裝備的採購價格,到時候軍費在政府開支中所佔的比例也許會超過百分之五十。

顯然,這絕對會導致中國政府破產,甚至會導致中國經濟徹底崩潰。

結果顯而易見,中國要麼在堅持冷戰的基礎上爆發國內革命,要麼就是以退讓的方式結束冷戰。

問題是。出現這樣的局面必須有一個大前提。

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在中國之前倒下,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仍然對中國構成了足夠大的威脅。即德意志第二帝國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來迫使中國維持龐大的軍備規模。

顯然,這個前提是不存在的。

只要冷戰維持下去。根本到不了二十世紀末,在九零年代初,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會徹底崩潰。

顯然,只要德意志第二帝國完蛋了,冷戰就將宣告結束,中國也就沒有理由繼續維持龐大的軍備規模。

說白了,赫岑道夫的所作所爲是爲了拯救德意志第二帝國,只是獲得的好處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更重要的是,在戰略裁軍中,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沒有多少談判餘地的。

別忘了。主導戰略裁軍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中國。

至少在進行戰略裁軍談判的時候,中國有第二種選擇,即繼續進行軍事對抗,等待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內亂中崩潰。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這樣的選擇,沒有戰略裁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將完蛋。

綜合這些因素,就不難明白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處境了。

通過戰略裁軍,在覈武庫規模大幅度減小之後,中國的核軍費急劇降低。也就有更多的資金來研製常規武器,以及提高國家的戰略防禦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整體軍費得到了有效控制。

不可否認,德意志第二帝國受到的戰略威脅也有所降低,花在覈武器上的經費也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問題是,這並不等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費開支有了大幅度減少,即常規軍事力量上的差距,以及核力量削弱對戰略力量造成的負面影響,讓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得不在常規軍備上奮起直追。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帝國空軍的兩種第四帶戰鬥機。

在赫岑道夫上臺之前,帝國空軍只獲得了一種第四代戰鬥機,即He-550型前線支援戰鬥機。受作戰使命限制,He-550是一種重量在二十噸左右的中型戰鬥機,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空軍的J-84多用途戰鬥機,只是更加強調了制空作戰能力,而不是像J-84那樣重視對地打擊能力。

顯然,He-550不具備與J-80對抗的能力。

Wшw .тTk Λn .℃ O

比如He-550在不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制空作戰半徑只有四百公里,即便攜帶三具副油箱,也僅有七百公里。J-80在不攜帶副油箱時的作戰半徑爲八百公里,攜帶三具副油箱時能達到一千五百公里。

更重要的是,過小的機體,限制了He-550攜帶電子設備的能力。

可以說,除了機動能力值得稱道之外,He-550在其他方面,特別是由雷達性能決定的超視距空戰上,根本無法與以J-80爲代表的第四代戰鬥機抗衡,最多隻是比第三代戰鬥機有所提高。

要知道,第四代戰鬥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具備強大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別說重型戰鬥機,即便是J-84與J-88這樣的輕型與中型戰鬥機,其後期改進型號也具備強大的超視距空戰能力。

He-550無法與J-80抗衡,迫使德軍研製重型戰鬥機。

這就是Bf-400型戰鬥機。

赫岑道夫上臺的時候,Bf-400還處於設計階段。僅僅過了兩年,即一九八八年,這種以J-80爲假想敵的重型戰鬥機就正式定型,並且製造出了第一批原形機,開始了緊張的試飛測試。

Bf-400是典型的重型制空戰鬥機,其載彈量與航程都能與J-80匹敵,還有足夠的內部空間來安裝大功率雷達。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大推力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Bf-400的機動性能非常出色,甚至超過了He-550。在試飛中,Bf-400的原形機就打破了二十多項飛行紀錄。

問題是,Bf-400的量產時間比J-80晚了十年!

更要命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這種戰鬥機上投入的研製經費十分驚人,其總體花費甚至超過了中國空軍兩種第四代戰鬥機的總和。

當然,德軍在當時的先進裝備項目不僅僅是Bf-400。

根據後來公佈的資料,在赫岑道夫執政的前四年,德軍的實際軍費開支並沒有比他執政之前降低,反而有所上升。

由此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赫岑道夫沒有能夠兌現大選時的承諾,在國內的支持率開始降低。

到一九八九年底,赫岑道夫的民意支持率已經跌到了百分之五十以內,很多選民都對他十分不滿。

顯然,這絕非好事。

這就是,一九九零年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大選年,如果赫岑道夫所在的政黨輸掉了聯邦國會選舉,那麼他就將下野。

要想贏得大選,就必須推出一些能夠爲老百姓帶來實際好處的政策。

政治上的需求,讓赫岑道夫在一九八九年底做了一件極爲重要的事情,一件改變了帝國命運的事情。

這就是,實行以市場化爲核心的全面經濟改革。

名義上,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市場經濟國家,但是實際卻並非如此,而且正與持續了三十多年的冷戰有關。

冷戰期間,鑑於綜合國力不如中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經濟上採取了國有化策略,即以國家控股的方式來控制對國民經濟有着重大影響力的企業,並且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數十個國營集團。

當然,企業國營化並不是在冷戰時期開始的。

早在大戰期間,爲了戰爭需求,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把像克虜伯軍事工業集團、德意志船舶建造集團、西門子電氣工業集團、蔡司光學設備公司、梅塞德斯集團、寶馬公司等大型企業收並國營。

戰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當局並沒有放棄國營政策,而是加強了對主要企業的控制力度。

到赫岑道夫上臺的時候,國營企業在帝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六十,而且控制着帝國最大的一百多家企業。

不可否認,在冷戰中,這些國營企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問題是,國營企業的弊端也表露無餘,即運行效率低下,腐敗嚴重等等,而且國營企業以重工業爲主,以軍事工業爲核心,長期霸佔着大量資源,導致以輕工業爲主的民營企業很難得到發展。

赫岑道夫面對的問題就是民衆得不到足夠的生活用品。

顯然,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破除國營企業對資源的壟斷,讓以生產民用品的私營企業得到發展。

不可否認,帝國必須進行經濟改革,也必須廢除以國營經濟爲主的模式。

問題是,赫岑道夫這一步走得太急,也邁得太大了。

按照赫岑道夫提出的改革方案,他將在一年之內,把佔國營企業總量半數的非軍事企業轉變成私營企業,並且鼓勵這些企業生產民用商品,並且在五年之內把除了核心軍工企業之外的所有國營企業轉化成私營企業。

顯然,過快的改革速度,只會導致混亂。

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赫岑道夫猛的踩了一腳剎車,讓德意志第二帝國這輛高速行進的戰車當場翻車。

第53章 倒計時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132章 時機第338章 進軍威克島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431章 冒險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187章 優勢第385章 掉隊第516章 轉向西進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129章 意義第68章 不放棄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283章 離經叛道第116章 目的地第595章 洗心革面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447章 備戰第155章 得手第16章 以退爲進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66章 滅頂之災第66章 滅頂之災第27章 冷眼旁觀第444章 減負第117章 僞裝第232章 隱身時代第9章 被妞泡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546章 協商第443章 大裁軍第247章 意料之外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86章 相互妥協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585章 威脅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68章 再接再厲第484章 捷徑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97章 血戰蔚山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364章 性價比第612章 決裂第5章 明爭暗鬥第8章 人間地獄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116章 主動出擊第119章 躲藏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610章 你爭我奪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3章 帝國之路第80章 相互算計第36章 叢林求生第245章 駕駛員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453章 次優選擇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123章 主動出擊第55章 虛與委蛇第50章 歐戰風雲第187章 馬拉松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99章 犧牲第37章 出發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561章 更多選擇第184章 大選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119章 賭注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106章 鬼鎮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262章 疲於奔命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263章 參謀長第243章 消耗品第12章 皇帝的回報第111章 突防第161章 勝利
第53章 倒計時第173章 香蕉貿易第242章 模棱兩可第132章 時機第338章 進軍威克島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431章 冒險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187章 優勢第385章 掉隊第516章 轉向西進第276章 爾虞我詐第129章 意義第68章 不放棄第399章 欲蓋彌彰第231章 第二印度洋艦隊第283章 離經叛道第116章 目的地第595章 洗心革面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523章 轟炸與封鎖第47章 摩洛哥危機第447章 備戰第155章 得手第16章 以退爲進第342章 戰戰兢兢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66章 滅頂之災第66章 滅頂之災第27章 冷眼旁觀第444章 減負第117章 僞裝第232章 隱身時代第9章 被妞泡第480章 鉤心鬥角第546章 協商第443章 大裁軍第247章 意料之外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86章 相互妥協第302章 衝動與理智第585章 威脅第88章 最後的攻擊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68章 再接再厲第484章 捷徑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97章 血戰蔚山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364章 性價比第612章 決裂第5章 明爭暗鬥第8章 人間地獄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136章 曲線救國第116章 主動出擊第119章 躲藏第113章 大好局勢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610章 你爭我奪第101章 初生牛犢第3章 帝國之路第80章 相互算計第36章 叢林求生第245章 駕駛員第468章 風暴海洋第453章 次優選擇第13章 恐懼的滋味第123章 主動出擊第55章 虛與委蛇第50章 歐戰風雲第187章 馬拉松第267章 孤軍深入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99章 犧牲第37章 出發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351章 頑抗到底第561章 更多選擇第184章 大選第205章 謹慎應戰第26章 只進不退第122章 決戰在即第119章 賭注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396章 一再推遲第106章 鬼鎮第560章 準備不足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262章 疲於奔命第400章 兩害相權第234章 第一桶金第263章 參謀長第243章 消耗品第12章 皇帝的回報第111章 突防第161章 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