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

在經過寧渝的這麼一番威逼利誘下,傅爾丹的腦子裡卻是已經暈暈乎乎了,他潛意識裡覺得寧渝說的有道理,可是心裡又有一些不甘。

“陛下所言固然有理,可是我八旗子弟也是一百多萬人的,若是連關外之地都不肯給我八旗,我八旗又能去哪裡?陛下此言莫不是要趕盡殺絕不成?”

寧渝臉上露出一絲微笑,“朕已經說過,若是要趕盡殺絕,你今日根本沒有跟朕見面的機會......朕之所以還願意來見你,便是因爲在華夏之外,還有一塊土地可以讓你們去。”

傅爾丹心裡已經連憤怒的情緒都沒有了,他不由得好奇道:“還請陛下之言,此處乃何地?”

“美洲。”

“美洲是何地?我大清從來都沒聽說有這樣的地方。”傅爾丹有些懷疑,他都覺得這是寧渝在糊弄他,特意編個地名出來。

“一個還沒有被人徹底佔據的天選之國,不在華夏範圍內,在海的對岸。你等八旗若是去了美洲,只要能夠立足,於我華夏也是一份功勞,到時候朕就能給你們一條生路。”

寧渝耐心解釋道,不過說起來現在的美洲也不算特別太平,至少從五月花號開始算起的話,英國在北美大陸上已經殖民了上百年,這份底蘊可不是隨便什麼人能撬動的,八旗至少還有一百多萬老少,也能算得上一份籌碼。

傅爾丹沉默了,他不知道寧渝說的是真是假,更不知道所謂的美洲之地在何處,可是他已經失去了對眼下的局勢判斷,原來思考的一切東西都徹底換了個樣子——連康熙皇帝都沒了,現在能依靠的,恐怕真的只有那一百多萬八旗國族了。

“不過現在還早,朕還沒有打到北方去,今日跟你說這個是給你一份希望,讓你能夠堅持活下去。”

寧渝隨口畫了一個餅,實際上他倒也不是堅持要跟傅爾丹談,主要是目前手上確實沒有太多的籌碼,這個傅爾丹還算是官階威望畢竟高的,將來說不定能夠一用。

等到寧渝走後,傅爾丹這才扇了自己一個耳光,罵道:“逆賊的話豈能輕信?”可是打完以後,他的心裡又莫名的想到了美洲,難不成將來真要去那裡?

對於寧渝而言,這也是他佈下的一顆閒棋,不一定有用,可是到了關鍵時候,也未必不是一條合理的對策。而現在的美洲雖然還是未被開發的狀態,可是西方各國針對美洲的殖民已經有幾十年不等了,若是把八旗安排過去,說不定還真能幹出點什麼來。

至於八旗真的在美洲站穩了腳跟以後,寧渝自然也不會任其發展,而是會想辦法用更多的漢人來稀釋掉八旗,從而徹底反過來同化八旗,到時候的美洲,自然也會有寧楚的一分利益在裡面。

當然,眼下的大清還沒有被徹底打斷骨頭,至少得重新打成後金,想要變成大楚的狗,就得恩威並施了。因此在此之前,傅爾丹這個閒棋還沒有到徹底動用的時候,因此於寧渝而言,也只是一個小插曲。

寧渝此番來到大冶自然不是專程爲的傅爾丹,而是登基後第一次巡視整個湖廣,這其中的意義非常重大,並非爲了榮歸故里,而是爲了鞏固基本盤,爲將來的改革統一人心。

對於整個寧楚來說,雖然目前建都南京,可是真正的基本盤還是在湖廣,正因爲有了湖廣子弟兵的鼎力支持,寧渝纔敢急於進行這一系列的改革,而不用擔心反對派掀桌子,因爲他掌握了真正的絕對武力。

這一次出巡湖廣是帶着政治目的來的,因此寧渝並沒有大張旗鼓,而是輕車簡行,在禁衛團的護衛下,帶着次輔崔萬採、都察院左都御史李紱,以及一大串大大小小的官員們,沿着長江趕到了湖廣。

“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大串的地方官員在湖北左布政使寧萬鈞的率領下,朝着寧渝參拜,這裡面大部分人都是湖北布政使司的官員,自從湖廣行省被拆分之後,湖廣更多隻是地理上的含義。

如今的新生的寧楚政權,煥發出了一種超越時代的行動力,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以及南直隸等南方七省,進行了全方位的架構重建,原先的近六百個縣被壓縮爲了三百九十四個縣,所屬的相關官員都已經全部被安排了下去。

這一次的基層區劃架構的重新安排,也是在寧渝的強調下完成,當然並不是爲了減少基層官員,實際上經過調整後的寧楚,在官員密度上是要比清廷高上許多倍,因此改革後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許多官員,這甚至還引起了一定的非議,被認爲是冗官之舉。

原因很簡單,原先的清廷一個縣裡,其實真正的官員沒有多少人,像正牌子的知縣無需多言,此外還會設縣丞一人、主簿一人及典史一至二人,這些人的責任也就是負責幫助知縣處理政務,也算是朝廷吏部在冊的正式官員,像縣丞爲正八品官員,主簿爲正九品官員,典史爲未入流官員。

像縣令、縣丞、主簿以及典史通常都是命官,也就是經常而除了以上四位以外,還會有一些像驛丞、訓導、教諭、倉大吏這樣的微末小官,一般都是一人。而這些人基本上就是一個縣裡能夠擁有的官員人數,通常不超過十人。

當然,光靠這麼幾個人想要管理十幾萬人的大縣,自然是不可能的,剩下還有大量的吏民可供驅使,像書辦、衙役、捕快以及獄卒等,通常一個縣裡也有個幾十號甚至上百號人,幫助縣太爺管理。

像光是書辦,在一個縣裡通常有就幾十人,而且跟六部的配置一樣,也是分爲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爲首書辦被稱爲經承。可是,這些人在朝廷裡是不記名的,在朝廷裡也是沒有備案的,當然也沒有工資只有所謂的津貼,而這些人通常便依靠辦事來收取好處費用,另外書辦通常都是世襲的,也不能參加科考,因此導致這個羣體幾乎是固定化,外人無法插手。

這種制度的形成,也就導致了一個可怕的現象發生,那就是皇權幾乎不下縣,整個縣裡的事物,基本上都被當地的大族給壟斷了,所有的辦事人員幾乎都是當地的豪紳大族,就連沒有造反前的寧家,在孝感縣也是這般一手遮天。

這些人的存在,就連正牌子的縣令都會束手,因爲他們的話可比縣令的話管用多了,如果沒有地方士紳的配合,這個官是決計難以當下去的。寧渝依靠宗族起家,自然知道宗族豪紳在地方上是什麼樣的處境,因此他心裡非常忌憚。

對於寧渝而言,最不能容忍的便是被基層給架空,因此他便打算從根基上插手,直接改變縣級的架構,將縣級的官員隊伍進行了擴大,把原來的所謂吏員,都納入到了組織部的管理範疇,設立了相關的垂直管理部門,比如財政局、警察局、城市管理局等等,以便於加強基層政府的管理能力。

寧渝的想法便是通過充實基層的文官力量,加上基層的退伍軍人,從而實現更加高效廉潔的治理效果,將地方從此納入到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問題又來了,像這麼規劃,寧楚雖然規劃到了不到四百個縣,但是官吏的人數卻比之前暴增了三倍以上,而朝廷花在這些官員身上的銀子,同樣也暴增了許多。

在寧渝的心裡,掌控基層不僅僅有利於國家的統治,而且其本身也能增加開闢財政歲入,將原先一些看不到的錢和收不上來的錢,給收進國庫當中,再加上南方七省都屬於比較富裕的省份,因此朝廷在承擔這筆費用的時候,也還算撐得住,壓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對於寧渝而言,充實地方的另一方面,就是加強都察院的監察職能,將都察院給下沉到縣一級別,設立縣都察院,專門負責相關的監察工作,特別是爲了保障縣都察院的職責,他們將不對同級縣令負責,而是直接向府都察院彙報,實現垂直管理。

當然了,這一套組織架構在確定完畢後,並不是立馬施行,畢竟相關的官員缺口還很大,只有等到新政教育落實後,到時候才能提供充足的官員。

“諸位愛卿,大冶乃我寧楚根基質地,每年這裡出產的鐵礦,能夠變成農家手中的犁和鐮刀,能夠變成戰士們手中的火槍和長刀,因此有了大冶,寧楚纔有未來。”

寧渝望着面前的官員,道:“大冶縣令何在?”

“臣大冶縣令和文君見過陛下!”

一名年輕的官員從人羣當中擠過來,他微微低着頭,說話也是沉穩有力,可是臉上的激動之色卻溢於言表。

在目前寧楚的官制當中,現如今的縣令在品級上提高了許多,爲正六品官職,但是在實際權力上,比起過往是要小很多的,其中像判案權力是完全被劃歸了大理寺系統中,而監察權力更是被都察院給完全剝奪了,這樣便只剩下了行政權。

而大冶縣作爲復漢軍的關鍵要地,品級相對於尋常的縣更高一些,因此大冶縣令和文君是朝廷裡的正五品官員,在如今這個年紀裡也算是年少有爲了。

寧渝望着面前這個年輕人,輕輕點點頭,“和文君,你是朕從諸多學子中親自揀拔的,希望你不要辜負朕的期望,大冶縣在你的手裡,要更加興盛才行。”

和文君跪在了地上,“臣絕不會辜負陛下的厚望,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寧渝在大冶縣並沒有待太久的時間,他在一天後便離開了大冶,前往了漢陽,並且親自去巡視了漢陽槍炮廠和漢陽鐵廠,對於漢陽如今的變化他也是看在了眼裡,心裡也多了幾分興奮。

原先漢陽槍炮廠的第一期工程已經完全結束,經過了一年半的建設之後,當初所制定的生產能力已經完全得以實現,而且對於新武器的研發也處於高速的發展,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今的漢陽槍炮廠堪稱世界第一大兵工廠,其生產能力和研發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至於漢陽鐵廠的建設速度雖然沒有兵工廠那麼快,可也是穩步協調發展當中,七千萬斤的鐵生產量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並且在年底只要能夠保障相關的原料和人力,突破到一億斤也指日可待,雖然寧渝還不清楚漢陽鐵廠在世界上佔據的地位,但是能夠有這樣的成績,而已足夠他開心了。

一路上的巡視中,寧渝所看到的也不僅僅只是相關工業能力的發展,關於民生方面他也是極爲重視,畢竟如今國家已經恢復了和平,如果百姓的生活沒有得到改善,那就完全說不過去了,對於寧渝而言,這一點甚至更加重要一些。

所幸的是,寧楚在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包括像廢除火耗銀、攤丁入畝等到措施,都是能夠在客觀實際上減輕百姓的負擔,再加上賦稅大量被減少,因此百姓的日子確確實實在好轉當中。

如今的寧渝最擔心的一點,就是來自於中央的政策,經過了地方之手會不會發生變化,還有地方官員的綜合素質,會不會對百姓的生活產生影響。這些點看似不重要,可實際上帶來的影響卻非常大。

湖北左布政使寧萬鈞作爲寧家的遠方族人,也不是完全依靠關係上位,他確確實實有相關的才能,更重要的是也有一顆愛民之心,對於寧渝的擔憂,他心裡也是心知肚明,低聲道:“陛下,如今百姓們都很感恩呢,政策到了下面後,都有都察院的人前來巡視過,沒人敢在這時候動手腳。”

寧渝讚許地點了點頭,“萬鈞,咱們起家不容易,立下大楚這一國更不容易,靠的就是人心,靠的就是百姓,若是咱們對百姓不好,百姓可是會用實際行動來表示不滿的,因此官府的事情要做在前面。”

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八十章 勸降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
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三百一十七章 雍正的新藥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二百七十一章 兄友弟恭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四百八十六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六)第三百八十章 日本故人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五百四十九章 冊封藏王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一百一十八章 臨湘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八十一章 琉球前事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五十七章 拿下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八十章 勸降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五百一十九章 血雨腥風第五百四十四章 競爭上崗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三百零五章 親征杭州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三十五章 雷式型燧發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