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到底是什麼意思嗎,相比大家都以偶經明白了。 其實放低自己的姿態,放下自己的面子,看起來非常的難,是對自己的侮辱,但是這就看取捨了,誰要實,還是要虛,唐繼堯也好,蔡鍔也罷,亦或者是袁世凱,段祺瑞等等,這樣的個人,肯定都是務實的,哪怕是因爲他們的性格的不同,以及扮演的社會角色的不同,他們之間的行事方式會出現不同甚至是反差,但是實際上,也哦度是大同小異的,因爲他們都很清楚務實的必要性。
唐繼堯首先找到的是王文華的哥哥,王伯羣,雖然王伯羣也掛着軍職,但是實際上他啊應該算是一個文人,一個職業軍人與一個帶有軍職的文人之間的談話,而且兩個人又是上下級的關係,所以肯定是作爲職業軍人的一方,佔有優勢,也就是所謂的話語權,而實際上,也正是這樣的,王伯羣那個時候已經被唐繼堯說動了,其實真的說起來,與其說王伯羣是唄唐繼堯說動了,倒不如說他是想爲了自己的弟弟,纔會同意唐繼堯的提議的。
唐繼堯告訴王伯羣,如果他跟着自己去雲南上任的話,那麼對於他們兩家來說都是有好處的,唐繼堯首先肯定了王伯羣和他弟弟王文華的能力,同時表示,他們兩個都是貴州少有的人才,也是國家的幹才,是不可缺少的人物,唐繼堯對王伯羣說,自己這一次去雲南代理督署總督的位置,實際上是在爲國家消除隱患,蔡鍔將軍去了北、京,雲南沒有了主、政的官員,長此以往下去的話,恐怕雲南湖出現不可預計的變故,畢竟雲南地理位置特殊,接連外域,所以那裡必須要有一個值得信任且非常有能力的人,坐鎮,不然的話,一旦出現了什麼問題,恐怕是來不及反應的。
而且唐繼堯還利用自己與蔡鍔之間的關係作爲切入點,他對王伯羣說,自己和蔡鍔將軍是結拜兄弟,自己去督署雲南也是蔡鍔將軍舉薦的,所以這不能算是不義之舉,更何況,在國家的框架下,國之大義面前,一切的私人情誼都是不值一提的,個更何況自己還是蔡鍔將軍主動推薦的。所以他告訴王伯羣,其實自己也不想佔據蔡鍔將軍的地盤,但是沒有辦法,爲了國家計,也是爲了兄弟之間的約定,與信任,所以自己選擇了接受袁世凱的任命,暫時督署雲南。
而後他,他又向王伯羣說,她需要想王伯羣這樣的人,有能力的人,和自己一同去到雲南,在雲南幹出一番事業,待到日後蔡鍔將軍回來雲南的時候,能夠讓他滿意,同時滿意自己沒有所託非人,而後也是爲了給國家一份答卷,雲南的安定關乎了邊疆要政,所以馬虎不得,自己雖然在雲南有一定的威望的,但是說起來,自己已經很多年沒有和雲南的軍官,官員們共事過了,所以沒有什麼契合度,如果需要磨合的話,是非常浪費時間的,不利於處理雲南的事務,所以自己帶去一些人,也是爲了能夠更好的處理雲南的問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也會只能是王伯羣被說服的理由就是,唐繼堯說,如果王伯羣能夠跟隨他同時在幫助他挑選一些幹才一同去到雲南的話,那麼貴州都督的位置也就空出來,額王伯羣的弟弟王文華,一名傑出的軍人,同時也是黔軍靈魂一樣的人物,自然也就自然而然的最有可能接手貴州都督的位置,同時,在這個其間,因爲兄弟二人分隔兩地,所以可能在情感上會產生一些落寞,但是實際上,這對於兩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機會,並且能夠更爲有效的將雲貴兩省,統一起來,使得兩省軍民同心同德,抵禦外悔,內防變故。而且唐繼堯還向王伯羣保證,他所擔心的,所謂的空降下來的貴州都督,這是絕不可能的,而且如果真的出現了這樣的事情的話,那麼第一個反對的,就將會是他唐繼堯。
同時唐繼堯還對王伯羣說,自己絕不是空口許諾的人,所以爲了表明自己的誠意,他願意直接發電北京,舉薦王文華在自己接任雲南都督之後,成爲新一任的貴州都督;王伯羣知道,唐繼堯能這麼說,對於他的身份來說已經是非常難的的了,如果自己在“猜忌”下去,恐怕就會使得其反了,而且他也知道,雖然自己的弟弟王文華的能力很強,但是在這樣的大勢之下,想要真正的做到封疆大吏的位置,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不爲別的,就因爲各地對於北、京命令經常性的,或者說是習慣性的選擇性耳聾的毛病,就足夠任何人感到頭疼的了,所以正如唐繼堯所說,如果他真的能夠舉薦王文華成爲貴州都督的話,那麼無論是袁世凱會不會空降下一名軍官,都不要緊了,貴州都督的位置肯定會掌握在王文華的手心裡。
尤其是那一句“如果大總統非要委任一個外人來到貴州的話,我唐繼堯肯定第一個站出來,據理力爭,畢竟貴州就是貴州,貴州人管理貴州事,這是最適當的,也是最合理的了;假使大總統那邊出現了什麼問題的話,你放心,我會祝你一臂之力的,畢竟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夠坐鎮一方,而且真的說起來,即便是真的有其他人想要染指貴州的話,那麼這路途遙遠啊,能不能走進貴州都是一個未知數,又怎麼談得上坐鎮都督的位置那?”
這番話,既是唐繼堯再給王文華最後的保證,實際上,也等同於他在給王伯羣一個並不明顯,但是卻有着足夠力量的警告,那就是警告他,不要有什麼再過分的舉動了,因爲他唐繼堯已經做好了殺人的準備,當然了,雖然現在槍口是對着外面的,但是這不表示槍口永遠不會調轉方向,永遠不會威脅到貴州內部的人員。
王伯羣權衡之後,他決定還是接受唐繼堯的提議,當然了,他知道不到最後的時候他是不能夠明確的告訴唐繼堯自己的態度的,但是他還是有必要給唐繼堯一些提示,但是沒想到得是,他還沒有來得及找到唐繼堯,卻沒自己的率兵在外,不知道什麼時候跑回來的弟弟給“抓”了過去。
王文華其實是偷着跑回來的,雖然他的軍隊當時只是駐防,但是作爲軍官的他並不能夠輕易的離開,除非是得到了長官的召喚,但是顯然的,他還沒有得到唐繼堯的調令,而他這一次之所以會趕回來,實際上就是因爲他在軍隊中聽到了一些風聲,一些有關於他和他哥哥王伯羣的風聲,王文華作爲軍官,他是清楚地知道那個時候國家的大形勢的,所以對於蔡鍔進京,唐繼堯即將調任接手雲南都督的位置他是知情的,而且雖然王文華是一名軍官,但是他卻有着比一般政、治家對於政、治上的敏感嗅覺,他知道,唐繼堯肯定會炸這個緩衝的時間段內,做一些小動作,來拉攏亦或者是說,用於穩固自己在貴州以及即將去到的雲南的地位的穩固,所以自然而然的,王文華就聯想到了自己的哥哥。
可以肯定就是他的哥哥王伯羣肯定是最好的人選之一,而且其實說起來,王文華知道,如果唐繼堯的第一人選是自己兄弟倆的話,那麼首選的肯定是他的哥哥,而不是他,很簡單,他哥哥雖然有軍職,但是卻是一個文人,在軍中雖然有威望的,但是卻不能夠做到一言九鼎,但是自己不同,自己是一個職業的軍人,不單單在軍中的威望頗高,同時自己常年帶兵,管理軍隊的經驗以及手段,也不是王伯羣能夠比擬的,所以如果說要是唐繼堯需要帶一個人或者是帶多少人去雲南的話,那麼他在自己二人之間的選擇,肯定會選擇他的哥哥,王伯羣,這樣不但能雙向的制約他們兩個人,同時再給到了足夠的利益之後,自己也能夠幫助他穩定貴州的軍隊,同時自己的哥哥也能夠幫助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
這些都是在明顯不過的了,唐繼堯肯定是清楚的,而他之所以這麼做,而且根本就不害怕萬一到時候王文華成了尾大不掉的情況,實際上還是因爲唐繼堯明白,只要自己將王伯羣牢牢的控制起來的話,能就差不多能夠做到萬無一失。說起來,其實這無論是對於王文華,還是對於唐繼堯來說,都是雙贏的額情況,但是之所以王文華這麼急匆匆的趕回來,就是因爲他不想讓自己的哥哥接受唐繼堯的提議及其條件。
按道理來說,有機會升遷,真正的做到坐鎮一方,這是多少軍官矇昧以求的事情了,王文華不該如此的,但是實際上王文華明白,其實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這樣的,但是這其中卻是非常兇險的,因爲蔡鍔將軍去到北、京這就已經能夠說明,現在的袁世凱,對於他們這樣的新派、士官派等等的一些在老北洋之外的將軍們,是沒有多少信任的,假如到時候,萬一唐繼堯也需要走蔡鍔將軍的後路的時候,拿自己又該怎麼辦?因爲自己是唐繼堯舉薦的,所以自己也非常有可能再一次步他們的後塵。
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而且他明白,唐繼堯離開貴州之後,那麼貴州都督的位置就會空出來,從而必然的會有非常多的人盯着這個位置,如果自己做了這個位置的話,能就無異於會與很多人爲敵,就爲了一個幫助別人掌控軍隊的位置而無端樹敵的話,實在是得不償失。
而且王文華也非常清楚,假使王伯羣同唐繼堯去到了額雲南,自己也坐鎮貴州之後,又將會是怎樣的局面那?雲南和貴州可不同,黔軍的組成,雖然也有很多黔軍的古舊之人,但是絕大多數的軍官還都是重新提拔起來的,或者是從軍事學院講武堂招收的,比較雜,但是也正是因爲雜,所以才顯得比較穩定,但是雲南卻不同,雲南滇軍的高級軍官、軍、政核心的組成,多事昔年時重九起義時的元老功勳,雖然之前雲南都督的位置是蔡鍔坐的,但是實際上,應該是還會有人覬覦的,只不過就是因爲一些什麼情況沒有表現出來罷了,但是唐繼堯雖然也參與了重九起義,可是他其當年卻是將自己主動地從滇軍的構架中摘了出來,這樣一來的話,他也就等同於沒有了老滇軍的身份。
一個沒有了老滇軍身份,同時還帶着一大堆去侵佔滇軍內部結構的人,在雲南,能夠生活的非常安穩嗎?更何況,這一次的委任是帶有極強的政、治色彩的,所以這就再一次的加大了危險性,即便是唐繼堯有能力在一定的時間之後解決這樣那樣的麻煩,可是在過程中會不會出現死傷那?那麼什麼樣的死傷纔是能過真正的對人造成毀滅性打擊的那,前提條件在不能夠殺死當事人的情況下。
其實這已經不需要多說了,很明顯了已經,所以也正是因爲這樣,王文華,纔會這麼急匆匆的趕回來,他明白自己的兄長實際上也是知道這其中的兇險的,但是爲了自己他或許願意以身犯險,他趕回來,就是爲了阻止王伯羣!
王伯羣對於自己弟弟的突然回來感覺到非常奇怪,因爲他自己也有軍職,所以他明白自己的弟弟這個時候是不應該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同時,雖然他對於王文華的突然回來感覺到奇怪,但是他還是決定將那個好消息告訴給自己的弟弟,當然了,他其實也知道,作爲在軍隊身居要職的王文華,必然的會對着尚未公開的事情有所瞭解的,所以王伯羣還在想,是不是自己的弟弟已經按耐不住了,想要立馬的就坐到貴州都督的位置上,王伯羣越是這樣想,他就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直到他見到了王文華的時候,他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弟弟,怎麼回來了?是不是聽到了什麼消息啊?來來,我告訴你。”
說着,王伯羣就笑呵呵的衝着王文華走了過去,不過才當他剛剛走出幾步的時候,原本坐在那喝茶的王文華,突然地站立起來,面色嚴肅的對王伯羣問道:“大哥,你是不是接受了唐將軍的什麼提議?你要知道現在的局勢並不是你我看到的這麼簡單的,而且你也知道啊,大哥,現在可不是咱們應該冒頭的時候的。”面對王文華的“責難”,王伯羣不由得有些面色不好,但是他也能理解自己的弟弟爲什麼會這樣做,所以他對於王文華的態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王伯羣開始安撫王文華,同時與他講明自己之所以會這麼做的到底處於何種的考慮,雖然王伯羣的想啊很成熟,而且也將利弊權衡對王文華闡述明白了,但是王文華還是依舊堅持着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他希望王伯羣不要跟隨唐繼堯到雲南去,同時他也告訴王伯羣,希望他不要過度的摻和到這件事中。結果是很明顯的,王伯羣正如王文華希望的那樣,沒有通唐繼堯一同去到雲南,額他們兄弟二人的結局也是很明確的,他們還都在做着自己本職的工作,王文華也沒有做到貴州都督的位置上,看起來,這件事就以這樣的結局作爲終止王伯羣的觀念有些恍惚的時候起,他們兄弟二人的處境,以及唐繼堯對他們二人的態度上,也都發生了改變,雖然很微妙,但是卻能夠讓外人都深切的感受到,恐怕他們之間會出現出人意料的狀況!唐繼堯得知了王文華從軍營中回來的消息以後,他顯然的已經感覺到了一些不尋常,畢竟對於一個忠誠的蠢人來說,在沒有得到第二份軍令的時候,就是指離開已接受命令的特殊地帶,這樣的不負責任絕不是一名軍人會做出來的,更何況,責任還是剛剛被自己才說動的那個了的弟弟,不過水讓唐繼堯感覺到了不尋常,但是作爲領導者的他,自然不會將這件事情處理到更糟的境地。唐繼堯故意的佯作不知的樣子,尋找到一個合適的機會,“無意間”的看到了正在於王伯羣一同吃飯的王文華,唐繼堯爲了避免尷尬,但是卻也要給王文華一個警告,所以當他們二人見面的時候,唐繼堯選擇了這樣的一句話,作爲開頭,道:“王將軍回來的好快啊,今早我纔將調兵的命令下達出去;就應該這樣,要是所有的軍人都能夠你這樣的機動性的話,那就好了,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講,這對於軍隊都是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