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這麼說,自然是有切實的例子以及證據了,當然了要說明的是,這些證據,雖然沒有一件是我的親眼得見的,但是這其中大部分的卻是來自於楊度的口中,如此一來其可信度就不言自明瞭。
楊度這個人算是袁世凱一方的心腹之人,這從他籌安會六君子的名號就能看得出來,假如這樣的消息是徐樹錚對我講的,那麼我自然會多方權衡,畢竟徐樹錚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而且說到根子,他是段祺瑞一夥的人,與袁世凱其實在政、治意見上早就有了許多間隙。所以要是他對我講出的話,那麼確實存在一些挑撥、詆譭的可能的。
但是楊度卻不同,他是袁世凱一方的人,此其一,其二也是因爲楊度這個人,雖然在一些事情上能夠堅持着決意自己的觀點想法,但是實際上來說,他無論如何也是一個文人,對於殺戮以及戰爭,還是無法完全接受的。
而之所以楊度回來找我而且還對我說上這麼許多,其目的也是在於拉攏我,站在他們一方,雖然現在袁世凱派遣陸、江、雷三人大肆鎮壓輿論以及破壞勢力均衡,但是從大勢上來講,袁世凱一方還是處於下風的。
而楊度假如說他能夠把我拉攏過去,站在他們一方的話,那麼北、京城內,乃至全國上下與我境況相同的,那麼也處在這麼一個尷尬且危險位置上的人,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很大的機率會歸屬到他們的一方。
倒不是我這個人有多大的影響了,反而是因爲我既沒有實權,同時又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力,他們纔會如此決定的,因爲這樣一來是有兩個好處的。第一就是能夠看到的得出袁世凱此人對於“人才”的渴望以及願意給不得勢的人提供機會。
如此一來的話,想要重新奪回榮耀亦或是想要出人頭地的那些傢伙,自然而然的首選的投靠目標,自認而然的也就成了袁世凱。再加上袁世凱雖然尚未稱帝,但是其身份已然是國家最高領導者。
投奔到他這裡至少能在最短時間裡就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且還能夠快速的進入到仕途的核心要義。而一旦將來袁世凱真的稱帝的話,那麼此時投靠進來的這些人,必然也就成爲了袁世凱的開國元勳。
且不說你到底有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即便是一個庸庸碌碌之人,那麼一旦有了“開國元勳”這四個字的大帽子戴在頭上的話,那麼就算是日後削官罷爵,好歹也能保下一分家業。
而如果有幸運的能夠再得到過一官半職或者是直接的來一個外放的話,那麼可就實打實的成爲了一方土皇帝,這樣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而現在之所以很多人還在觀望,沒有做下最後的決定,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他們不能準確的預計未來的動向,而且也是因爲此時還沒有一個“開路先鋒”的緣故。
也正是因爲這樣,他們之所以會選擇我,也是因爲我這麼長一段時間來,與袁世凱之間無聲的對抗,雖然我沒有勝利過而且也沒有什麼作爲,但是我卻是實實在在的在袁世凱的各種攻勢下強存到了現在。
如果他們能把我這樣的一個又臭又硬的就傢伙都拉攏過去的話,那麼那些還在觀望的傢伙,可定就不會再浪費時間去作壁上觀了。
所以楊度纔會選擇在我修養的這段時間裡多次來看我,而且每每都會透露出一些進來發生的一些隱秘或者是不可見人的事情來,而這些事情雖然隱秘,但是說起來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都是一些無關政、治的小事情罷了。
這樣一來,楊度透露給我這些消息不但毫不影響現在的政、治進程,同時又能在我這落下一個好的印象,亦或是他希望我能夠因爲他給我透露的“秘密”,從而對他產生一種信任感。
無論是哪一點,對他們都是有利的,這樣一來也就足夠了,其實我也知道,他們也清楚,我來到北、京這麼長時間了,對他們的態度如何他們自己也清楚,所以其實說起來他們這樣的作爲估計也沒有抱有太大的希望。
而且對於我這個人,他們相比也是能夠接受多浪費時間的這個不可更改的必要條件了,而之所以現在他們還會對我如此的“孜孜不倦”其實我知道,這與楊度以及袁克定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楊度如此對我不單單因爲我們兩個之前的情誼,也是因爲實際上楊度在政、治上沒有一個實際的軍事靠山,而袁克定的想法與目的其實與他差不多,只不過就是對於袁克定來說,我還有臉另外一個作用。
那就是“屏風”,之所以我會是“屏風”,這個不需要說的很清楚,相信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言歸正傳,雷振春這個傢伙,這個實打實的魔鬼,他進來的做法實在是很多都叫人無法理解。
而且他的一些行爲方式上,也是叫人無法接受的,楊度對我說過這樣的幾件事,其一就是這一次的“殺戮潮”剛剛開始的時候,那個時候陸建章剛回湖北還沒有做出什麼太大的動靜,無非就是調動一些軍警對於街面上的一些人一些事進行彈壓罷了。
而江朝宗即便是到現在也沒有弄出過什麼太大的動靜,可是這個雷振春,當他接受了軍憲處之後的第一天,就弄出了一個校閱場砍頭的事來。事情是這樣的,雷振春接受了這個軍憲處之後。
他上臺之後的第一條命令就是調集軍憲處的特別衛隊,在他親自的率領之下,直撲京畿駐軍的駐防大營,而後也不容分說的,直接抓人,不過他抓的都不是一些重要的人物,短短一天時間被他抓去的就有三十餘人。
可是這三十餘人中,軍銜最高的不過纔是上尉,職務也不過就是副連長罷了;正常來講,即便是雷震出這樣的特殊部門抓人的話,那麼至少也需要拿出一定的額證據亦或是憑證,但是據說雷振春抓人的那一天,就是那麼空這手直接抓人的。
再有就是抓到人之後,無論如何都應該審理一番吧?可是人家雷振春卻沒有,審都沒審,就那麼直接的從駐軍大營出來之後,直接帶到了校閱場,而後在一陣陣的喊冤、叫罵聲中,將這三十餘人通通斬首了。
對與雷振春的這一做法,無論朝野都是議論紛紛,大致能夠分爲三個派系,其一的支持派,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袁世凱的直系部下以及一些趨炎附勢的傢伙,他們認爲雷振春這樣的做法,是借用了兵法中的“兵貴神速”這一條。
還說其實在這之前,雷振春就早已拿到了這三十餘人的證據,而後纔會在他上位的第一天就使用這種雷霆手段。第二派那,則是持反對意見的,也可以稱其爲反對派,反對派的人大部分都是段祺瑞等人的直系部下。
他們認爲雷振春這樣的做法就是草菅人命,而起還是那種不分青紅皁白的無賴舉動,因爲被殺的這三十餘人中,其中有部分都是他們曾經的部下或者是學生,所以他們會持有這樣的態度也不足爲奇,更加上他們此時與袁世凱的微妙關係,就能容易解釋通了。
而第三派則是由類似於蔣百里、楊度以及和我同樣的暫時閒置的將校組成的一排,可以稱之爲觀望派吧暫時,此一派持有的意見,至少在我看來是相對公平的,因爲這一派普遍認爲。
雷振春這樣的做法其實與他到底有沒有證據或者是是不是草菅人命並沒有太大的關係,雷振春之所以會這麼做爲非就是爲了兩個字——“立威”。僅此而已。說起來雷振春雖然是內閣將領,但是他沒有兵權,而且曾同時依靠袁世凱、段祺瑞兩派。
所以大多內閣以及將校是看不起他的,而且他在軍中也是沒有威望的,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且不受其他人重視的情況下,那麼他想要樹立自己的威信的第一步是什麼?那麼自然就是“立威”了,而此時此刻,現在的情境下,最好且最直觀的方式,就是殺人。除此之外其他的任何方式都沒有這一招來的快,效果明顯。
不過雖然如此,這樣的個做法有效是有效,但是卻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非常容易得罪人而且容易失去軍心、人心,在很多時候,容易成爲衆矢之的,最後落得一個人人得而誅之的下場。
不過很顯然的,雷振春此時並不在意這些,估計他想在最需要的就是樹立自己的威望、威信,以便於日後行動。
如果說上面的例子只不過就是雷振春的一種必要做法還不能夠將其稱之爲魔王的話,那麼下面要講的這個事情,相比就能夠讓他坐實了魔王的這個稱號。這件事發生的時間也不過就是前十幾天罷了。
雖然我也是聽楊度說的,但是正是因爲如此,我纔會說雷振春是一個實打實的魔王,因爲雖然我不曾親眼得見,就是僅僅是聽聞而來的,就讓我不寒而慄,其手段就可想而知了。
雷振春這一次的做法,不單單是斬殺了三十餘人那麼簡單了,他這一次真正讓我不寒而慄的還是他的滅門手段,而且在短短兩天之內,竟然就把政、府體系內的三家近百餘人滅門。
而且這不單單是殺戮,是簡單的殺戮,雖然當時雷振春的行事嚴密,想來或許也是他有意的透露出消息吧,總而言之,這一百餘人全部死去不算,主要的還是他們未死被捕後的遭遇。
那種場面楊度雖然已經對我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可我卻不願意再一次重複出來,因爲那實在是太多餘令人感到心寒了,這樣吧,我簡單的解釋一下吧,具體會是怎樣的場景,大家自己去想想就好了。
唐代著名畫家,有着畫聖之稱的吳道子。曾做壁畫《地獄變相圖》,相傳吳道子所繪之地獄圖,上無一酷刑、惡鬼,亦無銅蛇鐵狗,悽悽慘慘慼戚,悲悲切切哀哀,皆出於人世百態。
所畫也不過就是世間人,世間事,可是卻叫人看了不寒而慄,肝膽俱裂。雖然雷振春在繪畫上沒有吳道子的境界,但是他的行爲以及做法,卻能夠給人以與吳道子所繪《地獄變相圖》相同的效果。
一個是勸人向善,一個是叫人膽寒,疏通同歸與否不得而知,但是僅此,我想就足以詮釋雷振春這個魔王的稱號,是不是實至名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