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共討國賊

吳三桂吞併了盤踞洛陽一帶的殘清勢力,獲得十餘萬清軍俘虜。

這使得周國的兵力,從三十餘萬,增長到四十多萬,勢力一下大增。

吳三桂在洛陽,對於耿仲明、尚可喜、滿達海、勒克德渾得人的兵馬進行整編,而後便意圖奪取徐州,席捲整個北方。

爲了爭取時間,說是對清軍進行整編,其實吳三桂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只是給了降軍番號和編制,兵馬依舊由各人統領。

這樣能幹保證清軍的戰力,避免動盪,使得十餘萬降軍,立刻就能爲周國所用。

當然,這樣一來,也有隱患,便是周國對降軍的控制力不強。

不過,眼下時間緊張,只能做一些取捨。

周國在政治上,恢復漢族統治,不過在軍事上,除了擁有漢人組成的禁軍之外,還保留了滿清的八旗制度,以便統治蒙古、葉爾羌、滿洲等部落的藩兵。

吳三桂在收復河套,出征西域的過程,爲了籠絡投降的胡人,便將大批蒙古人、葉爾羌人,編入了周國八旗中。

有這套制度在,雖說沒有完全掌控降軍,但是吳三桂相信降軍也不會輕易背叛周國。

這時吳三桂整頓兵馬,周國在洛陽之兵,以達二十萬,足以震撼天下。

此時,周國軍略已定,吳三桂決定發兵。

趙銘主力在江南,山東、河北之地新佔,人心不附,周國豈能放棄這樣的誘惑。

洪承疇遂即進言,“大王征伐趙賊,當數趙賊之惡,傳檄天下,而後發兵討伐,方名正言順。”

雖說眼下週國興兵,目的在於擴張自身實力,但是自古征戰,還是要講個師出有名,誰代表正義。

雖說有時候正不正義,其實沒什麼作用,但是佔據道德制高點,無疑能獲得一定的加持,還有比原本更多的支持和同情。

吳三桂深以爲然,耿仲明等人也道:“大王不畏權奸,討漢賊以匡扶漢室,可謂名正言順,天下必然響應!”

幾人都是厚顏之人,已經將曾經的經歷,拋於身後,當做沒發生過一般,要從頭開始,以匡扶正義自居了。

吳三桂大喜,遂即令洪承疇作檄文一篇,傳檄天下。

九月初一,吳三桂集大軍於洛陽東郊,設祭壇告祭天地,自稱周王領興明討賊大將軍,發佈討趙檄文。

興明討賊大將軍,告天下軍民,曰:昔日秦時,王室衰弱,趙高執柄,專制於朝,指鹿爲馬,時人莫敢正言,強秦終二世而亡。及漢,呂后專制,牝雞司晨,以呂代劉,屠戮功臣,擅殺宗室,開外戚專權之先河,使天下心寒,至漢室將危,幸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羣起而殺諸呂,方有文景之治,漢武大略。前漢末年,天下又出王莽,謙恭卑讓,迷惑天下,及其竊位南面,終使天下大亂。

本朝趙銘者,無父無母無兄無娣,出身微末。

昔日清軍南侵之際,不思抗擊,反竊舟山,戮忠臣,兼併義師,爲其之果。

襄宗皇帝抗清之時,不擊虜,反而師走南洋,違背國策,傷農重商,掘取海貿之利以自肥,使黎庶逐利,禮崩樂壞。

待,襄宗駕崩,滿洲勢微,又以忠義之姿,竊據神器,專橫跋扈,排除異己,而後揮師北進,竊據朝廷抗虜果實,終廢立皇帝,專制於朝。

故有,舟山黃斌卿,虜至不降,爲趙銘所戮。

福建南安人鄭彩,反清擁明,爲趙銘所殺。

富平王張名振,招集義師,力圖恢復,抗清爲國之名,天下共知,卻身首異處。

大學士張煌言,直言正色,論不阿諂,流放萬里,生死不知。

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是以趙賊名爲大明攝政,實爲漢之國賊。

此賊未成勢時,有王莽之謙恭,竊據大權之後,恣行兇忒,殘賢害善,有趙構之惡,擅行廢立,意圖以趙代朱,有呂雉之亂。

若天下落入此賊之手,則大明有秦亡之禍,王莽之亂,呂后之害,三百年基業,毀於一旦矣。

嗚呼,值此天下淪亡之秋,忠義之士豈能坐視耶?

今日太上皇起於南京,爲賊所困,周王遼東將門,大明石柱,世受皇恩,得南京詔書,豈容趙賊胡作非爲,欺凌宗室。

既日,周王自領興明討賊大將軍,攜川、陝、晉、豫之衆,大兵百萬,直驅南京。

檄文所到州郡,封疆之臣,領兵之將,當各整義兵,共討國賊,並匡社稷。

天下豪傑,有誅國賊,而得其首者,封萬戶候,賞萬金,國賊麾下部曲裨將,有舉義討賊者,則前過不問。

國朝有難,七尺男兒,共舉大義,舉世討之。

三百年朱明天下,忠臣不死,豈曰姓趙?

今日傳檄天下,鹹使知聞。

洪承疇一篇檄文,寫得大氣恢宏,顛倒黑白,吳三桂甚爲滿意,下令傳抄千份,各處張貼,遂即大起馬步大軍二十萬,號稱百萬之衆,救援南京。

一時間,天下震動。

數日後,檄文傳至南京。

此時,趙銘正圍困朱以海,帳簾忽被挑起。

胡爲宗大步走進帳來,行禮道:“殿下,河南急報!”

趙銘正看着地圖,聞語擡起頭來,沉聲道:“洛陽被吳三桂吞下呢?這狗賊,前次竊據關中,摘了孤王多年抗清之果實。這次孤滅了阿濟格,他又摘了洛陽,着實可恨!”

胡爲宗低聲道:“吳三桂確已吞了洛陽,並且於洛陽起兵,發佈檄文,要征討殿下!”

趙銘聞語,冷笑一聲,“吳三桂還寫來檄文?”

胡爲宗遂即將一份佈告呈上,“殿下觀之,切勿動怒!不過奸賊顛倒黑白,肆意污衊之語!”

趙銘皺起眉頭,展開觀看,只掃視一眼,便勃然大怒,怒不可遏。

趙銘氣得渾身發抖,破口大罵,“這是何人所書?”

胡爲宗道:“據說是洪承疇嘔心瀝血之作。”

趙銘聞語被氣得發笑,“洪賊有何臉面,書此檄文,孤定親手戮了此賊,方解心頭之恨!”

第1027章開伯爾山口第496章兵臨瀋陽第709章兵臨錦州第620章盆滿鉢滿第995章天造地設的戲臺子第458章施琅避戰第六十三章不容樂觀第486章渡海援遼第164章金塘島危機第735章提前佈局第521章政變上第965章西方山寨貨帶來的危機第491章黃海大戰中第122章海洋理念第282章連江會戰第650章招降李過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468章復仇者聯盟第839章收復河套第306章瑞金會師第169章暗度陳倉第928章朱明落幕第476章天意如此第656章接應禁軍第392章大員密探第548章張煌言諫言第984章嚮明朝請援第427章氣勢不能輸第373章傳首蘇鬆第778章銀彈攻勢第869章入城安撫第1039章貿易協定上第七十三章大戰將至第415章大破豪格第199章開始攻擊第547章必殺趙雜毛第130章路遇阻擊第241章旅順第795章金陵春之陣十一第633章軍心動搖第1017章萬馬衝鋒第1091章讓大明再次偉大第700章引蛇出洞第247章殲滅西班牙小隊第368章清軍撤軍第549章驚聞噩耗第530章齊聚杭州第547章必殺趙雜毛第830章上京朝拜第536章進攻兇猛第931章東洲殖民地第130章路遇阻擊第九十四章富陽城陷第389章恢復工商第513章爭復金陵第905章緊急求援第640章攻破鎮江第276章鄭芝龍入福州第896章最後的晚餐第811章錢謙益的沙龍第249章抵達臺灣第789章金陵春之陣(五)第398章拒接聖旨第888章緩兵之計第121章火器工坊第791章金陵春之陣(七)第1001章誰都可以第669章其非明主第403章消滅清軍斥候第920章驅民出城第893章北京城破第754章福臨末路下第334章購買槍炮第590章抵達臺灣第799章隆武駕崩第953章登陸海灣第617章尋求議和第657章舊江口撤退第291章八旗進攻第754章福臨末路下第二十七章崑山之屠第313章華興公司第689章聯絡江北第1086章總攻開始第368章清軍撤軍第798章南京解圍第773章廣州完了第923章攻破城牆第347章人心惶惶第688章喜聞捷報第831章宋應星第954章老卒的憤怒第一零七章趕赴行朝第615章南京消息第326章說服德川家上第269章溫州會晤第788章金陵春之陣(四)第913章共討國賊第157章借刀殺人第246章臺北衝突(爲了掌門)
第1027章開伯爾山口第496章兵臨瀋陽第709章兵臨錦州第620章盆滿鉢滿第995章天造地設的戲臺子第458章施琅避戰第六十三章不容樂觀第486章渡海援遼第164章金塘島危機第735章提前佈局第521章政變上第965章西方山寨貨帶來的危機第491章黃海大戰中第122章海洋理念第282章連江會戰第650章招降李過第四十一章伏清軍趙銘識爲宗第468章復仇者聯盟第839章收復河套第306章瑞金會師第169章暗度陳倉第928章朱明落幕第476章天意如此第656章接應禁軍第392章大員密探第548章張煌言諫言第984章嚮明朝請援第427章氣勢不能輸第373章傳首蘇鬆第778章銀彈攻勢第869章入城安撫第1039章貿易協定上第七十三章大戰將至第415章大破豪格第199章開始攻擊第547章必殺趙雜毛第130章路遇阻擊第241章旅順第795章金陵春之陣十一第633章軍心動搖第1017章萬馬衝鋒第1091章讓大明再次偉大第700章引蛇出洞第247章殲滅西班牙小隊第368章清軍撤軍第549章驚聞噩耗第530章齊聚杭州第547章必殺趙雜毛第830章上京朝拜第536章進攻兇猛第931章東洲殖民地第130章路遇阻擊第九十四章富陽城陷第389章恢復工商第513章爭復金陵第905章緊急求援第640章攻破鎮江第276章鄭芝龍入福州第896章最後的晚餐第811章錢謙益的沙龍第249章抵達臺灣第789章金陵春之陣(五)第398章拒接聖旨第888章緩兵之計第121章火器工坊第791章金陵春之陣(七)第1001章誰都可以第669章其非明主第403章消滅清軍斥候第920章驅民出城第893章北京城破第754章福臨末路下第334章購買槍炮第590章抵達臺灣第799章隆武駕崩第953章登陸海灣第617章尋求議和第657章舊江口撤退第291章八旗進攻第754章福臨末路下第二十七章崑山之屠第313章華興公司第689章聯絡江北第1086章總攻開始第368章清軍撤軍第798章南京解圍第773章廣州完了第923章攻破城牆第347章人心惶惶第688章喜聞捷報第831章宋應星第954章老卒的憤怒第一零七章趕赴行朝第615章南京消息第326章說服德川家上第269章溫州會晤第788章金陵春之陣(四)第913章共討國賊第157章借刀殺人第246章臺北衝突(爲了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