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滅其族而誅其種,絕其根而斷其脈

“先說拓跋部吧,想來諸君對這家鮮卑人最是熟悉……”

書生的話音落下,人羣裡就有人點頭,在這羣人裡面,說不定就有人是從拓跋部中被帶回來的。

“拓跋部這幾年發展的不錯,吞併了周遭諸多部族,而那拓跋六修擊敗了拓跋鬱律,也坐穩了位置,提倡鮮卑優先,開始的時候,還有幾次入寇幽州,這代郡地界,因爲防衛不夠,被其人抓住機會,劫掠了兩次!”

說到這,圍觀的衆人紛紛點頭,不少人露出了唾棄和憤怒的表情。

劉琨也知道此事,首是發生在兩三年前,當時幽州已經埋頭髮展了一陣子,內部兵馬正在進行整編、調動,來自王浚麾下的投降兵馬被分化和勸退,總體兵力有所波動,比起對外,更注重內部整合,甚至連指揮體系、軍隊構成、軍銜結構,都進行了修改和再造。

在這種情況下,驟然受到入侵,由於指揮體系還沒有穩定下來,所以在最初的時候,吃了幾次虧。

“……當時駐守北邊的,也是冉將軍,但當時他手下真正能聽令的兵馬,不過兩千人,這兩千是代郡武丁出身,除此之外的,除了一部分是原本的屯兵,其他都是投靠過來的降兵,皆無戰力,加上將軍令要求軍中改制,劃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守備,作爲北方守備的冉將軍,要處理的事太多,一時疏忽,讓拓跋部的人入寇得逞,鬧出了不小動靜……”

書生講述的,不少人都知道了,可他們知曉的多數只是一個面,是表面情況,比如知道鮮卑人入寇,守備軍沒有攔住,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事後徵北將軍斥責了冉瞻,讓他戴罪立功等等。

現在一聽這個書生宣講,卻是知道了更深層次的邏輯。

比如那拓跋六修當時處境其實不妙,雖在內戰中慘勝,但損失不小,因此在族中地位其實不算穩定,加上之前被冉瞻搶人,威望受損,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促成了他硬着頭皮出兵代郡的結果。

與之相對的,則是冉瞻這邊,本身經驗就不足,又覺得剛剛得勝,拓跋也該像是慕容一樣低頭了,於是放鬆了警惕,加上指揮體系有些混亂,被人打了個措手不及,這才造成了前兩次的失誤。

這麼一解釋內因,圍觀羣衆馬上就能立體的看待問題,也明白了,爲何拓跋部第三次入寇的時候,會敗得那般悽慘。

“前兩次得了甜頭,拓跋六修也穩固了勢力,讓飽受內戰和分裂困擾的族羣恢復了一部分生氣,於是便打算繼續入寇,結果這次冉將軍早就做好了準備,給予迎頭痛擊,不僅殲滅了來犯的拓跋部軍隊,更是追殺出去,配合七品義從的協助,幾場大戰過後,逼得拓跋部北遷兩百多裡,重新安營紮寨,隨後拓跋六修親自出面,供奉貢品,將原本劫掠的人口盡數放回,賠償牛羊,又割出兩塊牧場,交給七品義從放牧,這纔算平息了事端。”

衆人聽到這裡,都舒了一口氣。

卻也有人恨恨說道:“這些胡人,就是記吃不記打,當年將軍他老人家親自領軍出塞,打得慕容部都丟盔卸甲,名動草原,結果拓跋部還敢動武主動招惹咱們,真是嫌命長!”

“被劫掠出去的人,很多都是被安置在北邊拓荒的流民,聽說不少在被劫到塞外後生了病痛,還有許多身死,那些鮮卑人真是作孽啊!”

“鮮卑人也吃了很大的虧,有不少人淪爲奴隸,被拉到礦場,勞作致死!而那些受傷、生病的流民,也得到了將軍府的撫卹金……”

“說到底,拓跋部也是被打怕了,他們這幾年不是一直往北邊打,和北匈奴柔然打了幾場,即使往南邊打,也只碰匈奴國,而且還都勝了,勢力擴張不少,那個拓跋六修是個野心很大的傢伙,說不定壯大了之後,又會打咱們幽州的主意了。”

“怕什麼?來一個就打一個,這幾年日子好了,但要我說啊,咱寧願少吃幾碗湯餅,過些苦日子,也支持將軍府把這些胡人都給滅了!拓跋部要是主動來攻,正好打他!滅他!”

這番好戰言論,讓劉琨側目,周圍不少人卻爲之喝彩,然後紛紛添磚加瓦,說着自己的想法,要怎麼虐殺外胡,滅其族而誅其種,絕其根而斷其脈!

“這代郡人,好生好戰!和中原腹地的百姓截然不同!”劉羣背後隱隱發寒,尤其是看着那一個個莊稼漢、小商賈、手工匠、僕從童,本來憨厚、淳樸的面孔,因爲討論如何滅絕胡人,而逐漸興奮的模樣,更讓他有種畏懼之感。

這是階級之間,天然的畏懼。

劉羣和他的父親劉琨,都是士族特權階級,自是希望下面的百姓皆爲順民,逆來順受,民若暴動,他們當然心驚膽戰。

在父子二人的記憶裡,自家的佃農也好,中原的百姓也罷,多數都忙於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奔波勞累,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多想多思,渾渾噩噩的創造價值,讓他們這些地主享用,而且逆來順受,用些懲戒、恐嚇之言,就能壓服,讓他們退讓妥協,哪裡見過這般聚集在一起,議論殺人的百姓?

哪怕眼前這羣人議論的是要殺胡人,依舊讓父子二人聽着心中發寒。

好在議論沒有持續多久,就有個年齡不小、看起來也讀過書的中年男子道:“諸位的心願怕是難以達成了,連那風頭正盛的慕容部,在被將軍他老人家教訓過後,都不敢再觸幽州,何況是拓跋部?拓跋部這兩年勢頭是不錯,但內戰傷了元氣,又有拓跋鬱律一系分裂出來,先天不足,根本比不上慕容部!劉生,你說我這話,對不對?”最後一句,卻是向那個宣講的書生問道。

劉生點點頭,笑道:“兄臺之言甚好,對比起慕容部,拓跋部確實稍顯不足,慕容崛起雖有波折,但大體脈絡清晰,今其部草原稱雄,控制東北,平州近半淪陷,高句麗已然臣服,最近得了慕容首肯,高句麗入寇平州,鬧出動靜,也不知是何居心,莫非是看中原紛亂,想要侵佔我土……”

“此乃試探之舉!”

忽的,劉琨忍不住出言了。

第七百六十五章 冶鐵鑄甲,搜人提拔第二十四章 盡在掌握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攻無不克,所向披靡!第一百零六章 權財難久,唯學永傳第一百五十四章 武鄉侯北上鎮匈奴第四百六十九章 含章蘊藻幾家愁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以陳代王,何人可以代陳?第八百五十三章 求的不是官,而是可向上第六百章 鮮卑討“不臣”第七百一十六章 燈籠上的百家第七百三十一章 眼中變第九十一章 學識成書入心中!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九百二十三章 審雞而誡猴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此處已是幽州第九百九十一章 後路何在?第二百五十章 只對弈,不破局第三百一十七章 孫武三鼓,陳止復召第七百五十三章 壞得其名,也不辱使命第四百五十六章 紙藝之秘第二百八十二章 鮮卑有文章,請諸君品鑑第八百七十二章 臨陣當斬徒增疑第二百九十七章 陳家危局第九百二十四章 定內隱而思外患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幽州風氣第二百二十八章 請帖第二百一十六章 有幸或可訪陳君第八十九章 若能得一實策,我當送去北方第三百三十六章 破局第二十一章 拓石在手,可印學問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科舉之患第九百五十八章 我兄長是何等人物?第七十一章 留詩殺名拂袖去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打仗不應該是這樣的第五百五十章 憂僕丁者,不憂士人第一百七十二張 諸葛之禮第八百八十四章 佔范陽而望幽州第一千零四章 要麼現在投降,要麼……第三百一十三章 太常諸官第五百四十九章 人心變第六百一十二章 大局爲重,勿使友藩驚詫第四百八十二章 贊陳追問續何在第三章 拳打異鄉客,耳聞燕祖陵第八百六十四章 殺而逼其行!第六十九章 若出此門便無事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言談生死,追悔難回第四百零一章 南北名士聚一堂第一千零四十章 知將軍府,而不知朝廷第九百九十六章 論品排姓驚覺醒第九百九十二章 北地均勢,鬥而不破第六百四十二章 都是假的!你在騙我!第七十七章 升堂!第三百四十七章 贊大師而得其能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皇如龍,離巢西行第四十二章 陳家,我與陳止最親第八百九十章 得勢且肆意第二百五十二章 此乃避戰第二百七十六章 誰人能飲頭杯酒第三百二十九章 莫後悔第二百六十四章 忠僕河邊送主,孔徒魯城曰憾第四百九十九章 洛陽急信傳幽州第三百三十一章 正主呢第七百三十八章 道疑,名再聚第五百三十八章 有族南下風將起第三百七十七章 我看秘書省就不錯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朝押入薪柴堆,他日親請方可歸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兩王有謀第二百一十八章 善惡在行在心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心裡沒點數?第五百五十五章 陳氏有上中下三策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糧與田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人之初,性本惡第五百零六章 太守請你們全家第七百二十一章 書滿廊第四十五章 若得此字上青史!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盛名之下,以百驅萬第六百四十八章 謊自口出色不改,屋中候召心難安第二百四十八章 名望有盡時,豈能自縛之第四百三十四章 訪吳階,有謀劃第九百四十一章 宗室傾軋,內盟外敵第二百九十六章 殺了個乾乾淨淨第八百零五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六百三十四章 參宿爲爪,白虎主殺第二百九十三章 姜義訪陳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盛名之下,以百驅萬第八百三十五章 後軍出擊,南路勢變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七百四十三章 留與傳第三百九十六章 各人的選擇第六百六十四章 鮮卑都覺得你胡說第五十九章 你服不服第五百九十三章 馬散草原亂第九十四章 咳,本將早有預料第六百三十五章 匈奴可過,段部可過,你過不得!第三百八十三章 立威三件事第六百三十六章 勝訊佐刀落人頭!第七百九十一章 各方算計第七十二章 穿街拜老再抽籤第九百二十五章 鮮卑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同去!同去!
第七百六十五章 冶鐵鑄甲,搜人提拔第二十四章 盡在掌握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攻無不克,所向披靡!第一百零六章 權財難久,唯學永傳第一百五十四章 武鄉侯北上鎮匈奴第四百六十九章 含章蘊藻幾家愁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以陳代王,何人可以代陳?第八百五十三章 求的不是官,而是可向上第六百章 鮮卑討“不臣”第七百一十六章 燈籠上的百家第七百三十一章 眼中變第九十一章 學識成書入心中!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九百二十三章 審雞而誡猴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此處已是幽州第九百九十一章 後路何在?第二百五十章 只對弈,不破局第三百一十七章 孫武三鼓,陳止復召第七百五十三章 壞得其名,也不辱使命第四百五十六章 紙藝之秘第二百八十二章 鮮卑有文章,請諸君品鑑第八百七十二章 臨陣當斬徒增疑第二百九十七章 陳家危局第九百二十四章 定內隱而思外患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幽州風氣第二百二十八章 請帖第二百一十六章 有幸或可訪陳君第八十九章 若能得一實策,我當送去北方第三百三十六章 破局第二十一章 拓石在手,可印學問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科舉之患第九百五十八章 我兄長是何等人物?第七十一章 留詩殺名拂袖去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打仗不應該是這樣的第五百五十章 憂僕丁者,不憂士人第一百七十二張 諸葛之禮第八百八十四章 佔范陽而望幽州第一千零四章 要麼現在投降,要麼……第三百一十三章 太常諸官第五百四十九章 人心變第六百一十二章 大局爲重,勿使友藩驚詫第四百八十二章 贊陳追問續何在第三章 拳打異鄉客,耳聞燕祖陵第八百六十四章 殺而逼其行!第六十九章 若出此門便無事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言談生死,追悔難回第四百零一章 南北名士聚一堂第一千零四十章 知將軍府,而不知朝廷第九百九十六章 論品排姓驚覺醒第九百九十二章 北地均勢,鬥而不破第六百四十二章 都是假的!你在騙我!第七十七章 升堂!第三百四十七章 贊大師而得其能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皇如龍,離巢西行第四十二章 陳家,我與陳止最親第八百九十章 得勢且肆意第二百五十二章 此乃避戰第二百七十六章 誰人能飲頭杯酒第三百二十九章 莫後悔第二百六十四章 忠僕河邊送主,孔徒魯城曰憾第四百九十九章 洛陽急信傳幽州第三百三十一章 正主呢第七百三十八章 道疑,名再聚第五百三十八章 有族南下風將起第三百七十七章 我看秘書省就不錯第五百七十四章 今朝押入薪柴堆,他日親請方可歸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兩王有謀第二百一十八章 善惡在行在心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心裡沒點數?第五百五十五章 陳氏有上中下三策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糧與田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人之初,性本惡第五百零六章 太守請你們全家第七百二十一章 書滿廊第四十五章 若得此字上青史!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盛名之下,以百驅萬第六百四十八章 謊自口出色不改,屋中候召心難安第二百四十八章 名望有盡時,豈能自縛之第四百三十四章 訪吳階,有謀劃第九百四十一章 宗室傾軋,內盟外敵第二百九十六章 殺了個乾乾淨淨第八百零五章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第六百三十四章 參宿爲爪,白虎主殺第二百九十三章 姜義訪陳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盛名之下,以百驅萬第八百三十五章 後軍出擊,南路勢變第四百零三章 王浚與段部鮮卑第七百四十三章 留與傳第三百九十六章 各人的選擇第六百六十四章 鮮卑都覺得你胡說第五十九章 你服不服第五百九十三章 馬散草原亂第九十四章 咳,本將早有預料第六百三十五章 匈奴可過,段部可過,你過不得!第三百八十三章 立威三件事第六百三十六章 勝訊佐刀落人頭!第七百九十一章 各方算計第七十二章 穿街拜老再抽籤第九百二十五章 鮮卑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同去!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