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八章 見風使舵

乾清宮內,張苑正在向朱厚照奏稟。

在有沈溪上疏的情況下,張苑輕省了許多,皇帝低頭翻閱奏疏,不需他來贅述。

朱厚照看得很仔細。

對於沈溪領兵,朱厚照素來都抱着最大的期待。

半天后,朱厚照纔將沈溪的奏本放下,臉上滿是感慨之色:“或許是朕遇事太過優柔寡斷,若從宣府回來後馬上便讓沈尚書領兵,何至於現在要派出數萬兵馬才能徹底平息叛亂?想來那時沈尚書帶個三五千人馬,便足以蕩平中原匪寇。”

張苑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或許現在幾千人也可以啊。”

“嗯?”

朱厚照皺眉打量張苑,問道,“聽你的意思,是讓朕駁回沈尚書奏請,隨便給他撥點人馬就讓他去平亂?你覺得你在行軍打仗上,比沈尚書更有見地?甚至可以讓你來爲兵部當家做主?”

張苑趕緊解釋:“老奴並無此意,只是老奴覺得,沈尚書要從京師調撥兩萬人馬南下,恐造成京畿防備空虛的局面。”

朱厚照倒沒那麼緊張,道:“若是其他人這麼提出來,朕一定會跟你抱有相同的看法,不過現在沈尚書提出,那就很妥當了……要平亂,最重要的便是快刀斬亂麻,從西北調兵耗時太久,不如直接從京師調撥,有沈尚書領軍在前線肅清匪寇,賊人逃都來不及,怎麼可能殺到京城來?”

張苑道:“陛下高見。”

朱厚照不太領受張苑的恭維,不過他也沒興趣繼續問有關沈溪出兵之事,站起身來,說道:

“有關出兵細節,一切都按照沈尚書所請批覆,由他做出安排,他畢竟是兵部尚書,所有的事只需要在朕這裡走一遍流程便可……司禮監一定要全力配合。”

“是,陛下。”

張苑趕緊應聲。

朱厚照意興闌珊地道:“兜兜轉轉到最後,還是沒逃出讓沈尚書出兵的宿命,朕或許該好好反思一下。哦對了,這幾天就把爲沈尚書封公之事定下,在他出徵前……朕跟沈家小姐的婚事需儘快辦妥,沈尚書說他留在京城等朕的大婚結束後便會踏上征程。”

張苑道:“陛下,這倉促間又要準備大婚之事,又要爲沈大人封爵……其實可以等沈大人凱旋後再……”

張苑說話時本來望着皇帝,不過當發現朱厚照氣沖沖地側過頭來時,張苑趕緊避開那凌厲的目光,低垂着頭等候傳命。

朱厚照黑着臉道:“事情還是早些定下爲好,非要等戰事結束,那樣會顯得朕用心不誠。沈尚書既是大明功臣,如今又成了國舅,從此以後與國同休,給他封爵朝中應該不會有太多反對聲音吧?”

“是,想來確實如此。”

張苑連忙應承下來。

朱厚照擺擺手:“這些事都交給你去辦理,朕不多管。”

說完,朱厚照往內堂去了,好像有更爲着緊的事去辦。

至於侍立一旁的小擰子,則往張苑身上看了一眼,目光中帶着些許不解,隨即皺皺眉,緊忙跟隨皇帝往內堂去了。

皇帝走後,張苑臉上呈現幾分得意之色:“大侄子封公,我可是大功臣,他不好好提拔一下我兒子,都對不起我在陛下面前幫他說的那些話!這招以退爲進還是挺管用的嘛……”

……

……

沈溪上奏出兵的奏疏,當天皇帝便做出批覆,諭旨發至兵部,王守仁當即去見沈溪,傳達皇帝的意思。

因沈溪稱病不出,很可能在出徵前也不會回吏部和兵部履行尚書之責。

就算很多事出自沈溪策劃,但執行層面總歸需要有人辦理,剛入朝擔任侍郎的王守仁責無旁貸。

王守仁見沈溪,長談一番,當明白兵部需要負責調兵遣將及籌備糧草輜重後,趕緊告辭,出沈府後又馬不停蹄去見謝遷。

謝遷留在小院中沒有回府,他這時剛知道沈溪將被皇帝賜封公爵之事,過來跟他稟明情況的正是之前暗地裡搞小動作的楊廷和,王守仁正好碰上。

王守仁到了小院正堂才知楊廷和也在。

雖然王守仁跟楊廷和之間的歲數差距沒有跟謝遷那麼大,但因楊廷和在朝中跟他父親王華屬於同一輩人,王守仁不得不拿出對待尊長的態度對待楊廷和。

謝遷道:“伯安不是外人,坐下來說話吧。介夫,有話不必藏着掖着,現在兵部事務都是伯安在打理,他可是大有作爲的年輕人。”

在外人面前,謝遷對王守仁的評價從來都很高,顯得他對王守仁非常器重。

楊廷和也明白,現在王守仁的能力高低已不那麼重要,關鍵是王守仁已將兵部原本屬於沈溪的權力給拿了回來,在陸完出征,沈溪告病也即將領兵離京時,未來兵部事務都要靠王守仁打點。

謝遷本來很被動,但在王守仁回朝後,這步棋下來看起來已然是全盤皆活。

本來楊廷和還想就沈溪封爵之事跟謝遷說上兩句,看看有沒有辦法上疏阻止,但在王守仁到來後,他始終有所避忌,不敢完全相信眼前這個沈溪的直屬手下。

謝遷明白眼前的境況,率先問道:“伯安,有事直接說便可。”

王守仁從懷裡拿出沈溪的奏疏,正是之前楊廷和親自送去司禮監的那份,遞到謝遷跟前道:“謝老,有關出兵事項,陛下已下達御旨,讓兵部全力配合沈尚書行事。”

謝遷將奏疏接過去,他已不是第一次看,不過還是看得很仔細,裡面的票擬已不在,而硃批是由張永撰寫,應該是出自皇帝授意,上面說明正德完全同意由沈溪統領京師兵馬兩萬,朝廷調撥相應錢糧、軍械等等……

但在奏疏中,沒提及委派監軍太監,之前跟沈溪有過不少交集的太監一個都沒安排,好像皇帝忘記了。

謝遷看過後,將奏疏遞給一旁的楊廷和。

楊廷和沒有看沈溪上奏的內容,也跟謝遷一樣,重點看由張永代表皇帝做出的批覆,心裡有些糾結:

“爲何陛下安排批覆之人是張永,而非張苑?之前跟張永所提之事好像壓根兒就沒體現在硃批中?”

楊廷和查看硃批時,謝遷用平靜的口吻道:“你先去見過之厚了?”

王守仁誠懇地道:“正是。晚生去見沈尚書,向他轉達聖意,得悉兵部具體安排兵馬調度以及籌備軍資軍械,糧草輜重等,涉及跟戶部和工部對接……之後還要往二衙門走上一趟。”

“嗯,很好。”

謝遷對王守仁的回答非常滿意,點頭道,“之厚用兵神乎其神,自入仕以來還無敗績,不過他處事始終有些偏激,跟戶部和工部交涉由你去做最合適……你比較識大體,知進退,做事應該很順利。”

王守仁未料到謝遷會對他誇讚,而內容則是他“識大體”,謝遷這麼說,代表着在謝遷心目中,沈溪是不識大體的那個。

王守仁心想:“以謝老之意,是說之厚在爲人處事上不夠圓滑,許多時候顯得蠻不講理,所以讓我用自身的人脈關係去彌補?”

有關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王守仁多少有些瞭解,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當前的境況,明白沈溪鋒芒畢露,很多人對一個毛頭小子佔據高位不那麼感冒,以至於在朝中很難培養起自己的嫡系,反而謝遷的派系看起來更加穩固,那些老傢伙明裡暗裡都往謝遷這邊靠攏。

而王守仁則可說遊走在各勢力之間,主要是在謝遷和沈溪之間保持相對中立,或者說並非中立,所有人都相信,有王華這個前文官集團中堅的父親,王守仁肯定更偏向謝遷,所以他說話做事不會引起多少牴觸。

這邊言語間,楊廷和已將皇帝的批覆看過,將奏疏還給王守仁。

王守仁道:“不知謝老和楊老在有關出兵之事上,有何安排?晚生好按照兩位吩咐行事。”

謝遷笑了笑,道:“伯安,你是兵部侍郎,做事不該完全聽從內閣命令,老夫沒法跟你說詳細細節,其實之厚的安排已算是面面俱到,你遵照行事便可。不過你有這份心是好的,老夫領情了,回去後你便按照陛下和之厚的意思做事,老夫沒什麼好提醒的。”

楊廷和則有不同意見,道:“在出兵之事上,難道不該多問問朝中人意思?僅聽從一人之意,怕是會有缺憾。”

對於楊廷和有不同的聲音,謝遷未計較,搖頭道:“兵部到底是之厚說了算,從先皇時,他便常在外領兵,尤其是東南和西南那幾場戰事,全部由他策劃,最後結果都不錯,之厚在統籌上無太大問題。”

“嗯。”

楊廷和點頭,未對沈溪帶兵能力有更多評價。

謝遷再次望着王守仁道:“伯安在宣府幾年時間,能力得到很好鍛鍊,執領兵部可說遊刃有餘,由他配合之厚,應該相得益彰。”

楊廷和馬上想到一個人,不由往謝遷身上看了一眼,這個人正是之前謝遷曾跟他提過的三邊總督王瓊。

論資歷和能力,王瓊都在王守仁之上,但現在謝遷卻把王守仁說得軍事造詣僅次於沈溪,難免讓他覺得,謝遷更多是爲了收攏王守仁而說這些話,並非發自真心。

明白這一層,楊廷和便沒有過多評價沈溪和王守仁的能力,只是點了點頭,算是同意謝遷的說法。

謝遷道:“伯安,遇到難解的事情可以來這裡跟老夫商議,之厚領兵出征後,這兵部事便全交給你打理了,你平時可以回去問問令尊的意見……老夫有時間也會去探望他。”

……

……

沈溪即將領軍平叛之事在朝中很快便人盡皆知。

有關這次兵馬調動,三月中開始籌備,主要是兵部協同五軍都督府,從京營調撥,還有部分人馬會從宣府地方徵調,畢竟之前沈溪在對韃靼之戰中親率的人馬部分安頓在宣府一線,這次會受徵調再次跟隨沈溪出征。

至於軍將,沈溪多用舊人。

並非沈溪不想多栽培可造之才,只因此番平亂準備倉促,沒練兵的機會,在大部分人馬並非嫡系的情況下,只能靠有經驗的軍將填補不足。

不過徵調過來的將領僅限於駐地在京師周邊的,王陵之從團營過來,到沈府拜見沈溪後顯得非常興奮。

“……師兄,我最近在軍中比武屢屢奪魁,帶兵對壘卻從未失手,你沒見識過我的風光,軍中誰都想調到我手下當兵,這次那些傢伙知道我要跟你出征,都搶着來,不過調動人馬的事不歸我管,我自己的手下都要帶上,新兵蛋子必須在戰場上歷練一番……”

沈溪跟王陵之也就兩個月不見,王陵之變得成熟很多,人顯得更加自信,在沈溪看來不像以前那樣完全是個悶葫蘆,三巴掌打不出個屁來。

王陵之興奮說完,沈溪指了指桌上的茶水:“喝口茶再說吧。”

王陵之道:“我又不渴,喝啥茶水?家裡的小兔崽子學會走路了,我讓小山好好教他,這幾天她還說如果有機會的話,能隨軍一起跟我出征就好了。我跟她說,打仗是男人的事,幾時輪到老孃們兒摻和?她還不聽,還要跟我動手呢。”

沈溪笑了笑,問道:“怎麼樣,沒準備再生幾個?”

“嘿,正做準備,不過小山脾氣不太好,孩子很怕她,我這邊也愁得要命。”王陵之有些懊惱地說道,“父親跟兄長在京城做買賣,沒掙到什麼銀子,現在只靠幾畝薄田過日子,家裡需要我來養活……正好這次出去,能多賺些軍功,再得一些土地回來。”

說到興奮處,王陵之唾沫星子橫飛,手舞足蹈。

沈溪聽到王陵之談及家事,心裡多少有一些欣慰,跟着他從汀州府出來的人基本都有了着落,現在小日子過得還算不錯,自己總算對得起這幫老弟兄。

不過想到未來的事情,他心中多少有些愁緒,不知該如何進行下去。

王陵之道:“師兄,聽說這次要從西北調老弟兄過來?老林已經領兵出征了,還有人在胡大人身邊帶兵,恐怕湊不齊征服草原的原班人馬……對了,咱帶幾千人馬過去就能蕩平那些賊寇,爲何非要帶幾萬大軍?”

沈溪道:“這次戰事跟以前有所不同。”

王陵之站起來,甩起膀子,顯得很有力道,問道:“有啥不一樣?就是一羣兔崽子,遠不如草原上那些韃子厲害。打韃子騎兵,咱幾千人馬就夠了,對付流寇用得上幾萬人?要不你給我三千人馬,我領兵把賊寇蕩平!”

王陵之很有信心,也是因爲他長時間跟隨沈溪作戰,一直在打勝仗,培養出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

沈溪卻搖搖頭:“我說過情況不同,你可要聽仔細了!這次咱打的不是外夷,說是打流寇,但其實那些賊寇很多都是大明百姓,是自己人,咱們不需要拿起以前那種苦大仇深的架勢幹到底!”

“有啥不一樣?”

王陵之迷惑了。

沈溪說不同,好像真有不同,但具體又說不明白,王陵之總覺得上了戰場跟自己對立的就是敵人,在應對方式上應該一樣纔對。

沈溪正色道:“這次出征,以招安爲主,不用那麼拼命,要多留活口。”

“哦。”

王陵之應了一聲,臉上寫滿了問號,問道,“招安的話,還是用不了多少人馬啊!”

沈溪道:“正是因爲不是非得殺個你死我活不可,很多時候需要適可而止,就不能只帶幾千人馬出去。怎麼跟你解釋呢……”

他在心中組織了一下措辭,繼續給王陵之講解其中差別,“如果咱只帶三四千神機營兵馬出去,基本可以確保取勝,但一旦交戰就非得分出個勝負,因爲賊軍會覺得我們兵馬不多,自然會振作士氣生出跟我們決戰之心,我們帶的人馬少了,不得不在人數劣勢時儘量以殺戮立威爲主。”

“但如果我們帶的兵馬多,賊寇會聞風而逃,那些落單的賊軍便會不戰而降,在戰場上造成的殺戮不會那麼多。”

王陵之撓了撓頭,咧嘴一笑:“師兄就是有見地!我就不行了,這些問題想多了會腦袋疼,只需聽你吩咐便可……要說單獨領兵,甚至老林都比我強。”

沈溪沒好氣地道:“你啊你,該多讀點書了,總以爲武力能解決一切,怎能當得上獨當一面的大將?有勇有謀纔是萬人敵!”

“知道了。”

王陵之紅着臉說道。

沈溪再道:“這次我會率兩萬人馬出征,離京後再將一些地方兵馬收編,逐漸把大軍數量控制在三五萬間,如此一來走到哪兒也不必跟賊軍死戰,到時會派出人儘量接納降軍,這場仗從北邊往南邊打,一路會從大河打到大江一線。”

“這麼遠啊……”

王陵之雖然對地理什麼的不瞭解,但他到底是南方人,知道黃河跟長江之間的距離,也明白這片地區是北方跟南方的分界線。

沈溪微笑道:“也沒多遠,這場仗大概會打到年底,最近這幾天你不需要住在軍營裡,多回家看看,把家事安頓好,等着跟我出征就行。”

王陵之問道:“小山那邊……讓不讓她跟着我一起出徵啊?”

沈溪道:“將士在外作戰,原本不能帶家眷,如果她要從軍倒還可以,她武藝高超,自保倒是沒問題,就是不能衝殺在第一線……你自己決定吧。”

“我不想讓她去。”王陵之顯得很鬱悶,道,“不過我打不過她,只能由得她去了。”

對於王陵之的邏輯,沈溪搖搖頭表示難以理解,最後一笑了之。

……

……

三月二十這天,不但王陵之前來拜訪沈溪,胡嵩躍和劉序等老部下也接連前來拜訪沈溪。

本來出征前,將領見文官主帥多少有些避諱,但因都不是外人,再加上這次皇帝對沈溪出征之事寄望甚高,加之謝遷對沈溪出兵也持支持態度,所以沒人敢就沈溪接見將領之事說三道四。

沈溪對他們沒交待太多,大概意思是讓這些人回去安頓好家事,做好長久作戰的準備。

三月二十一。

距離朱厚照跟沈亦兒的婚事只剩下五天時間,工部尚書李鐩前來見沈溪,將造船細節跟沈溪說清楚。

因沈溪即將離京,且所率人馬會一路向南,直抵大江一帶,而朝廷準備造船的地點也準備定在長江邊上,李鐩要把許多事在沈溪這裡確定下來。

李鐩問道:“……之厚,若是叛軍一路南撤,到了江淮一線,是否你會直接南下監督造船,再平海疆?”

沈溪笑了笑,道:“時器兄這是要爲難我,讓我長久不得歸啊。”

李鐩略微有些尷尬:“只是問你是否要往江南去,照理說你出征一趟,若不趁機將海疆平定,早早便迴轉的話,怕是過個一年半載還得你出征。陛下之前對沿海倭寇非常在意,畢竟事情涉及兩位外戚……”

當提到外戚問題時,李鐩突然緘口不言,因爲他忽然意識到沈溪也即將成爲“外戚”,有些話要適可而止。

沈溪則顯得無所謂,道:“看陛下的安排吧。出征前我要去面聖,詳細詢問安排,至於是否要親自去督造船隻,尚未請示陛下。若陛下覺得沒那必要,我此行只負責平中原之亂,倭寇肆虐之事,留給南京守備衙門去操心吧。”

李鐩嘆了口氣道:“不得不說,你不出馬,這大明四下亂事還真沒人平得了。相信你一去,用不了兩月便會徹底平息……當初東南沿海也是因你的治理而平靜幾年,現在鬧出這麼大的亂子,也跟如今大明還在執行禁海政策有關。”

又提到涉及大明國策的事情,李鐩顯得很爲難,也就是在沈溪面前他纔可以這麼說。

有關海禁的問題,沈溪曾跟朱厚照提過。

不過朱厚照登基後,二人開誠佈公交談的機會不多,沈溪不能長時間在皇帝面前催促朝廷改革弊政,解禁封海。

很多事都是朱厚照爲太子時,沈溪悉心教導才令朱厚照知曉天下事。

沈溪道:“大明海禁之國策執行至今,的確到了開放時,如此可將沿海一些區域開發出來,加強駐軍和防守,再以軍港駐靠大船來對倭寇形成威懾,至於沿海島嶼可以遷百姓墾荒治理……但這些事,都是未來需要做的,一時間難以定奪。”

李鐩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沈溪:“那還是得靠之厚你去跟陛下提。陛下年輕氣盛,對於治理江山頗有見地,你在陛下跟前進言,大明四海昇平指日可待。”

“好。”

沈溪笑着應聲。

第二〇〇四章 隱相第二〇八九章 畫虎不成第二一二六章 不樂觀第一〇四四章 沈卿家,你安心地去吧第二二八〇章 自私的做法第一五四八章 驅不完的邪第一四七六章 突起大火第二〇九三章 瘋狂與理智第六〇九章 培養炮手第一六六〇章 不得不妥協第一五五七章 治喪第四一六章 一查到底(第六更)第一一八九章 京師可安守第三十五章 凡事皆找老先生第一〇六一章 畏縮不前不可取(第三更)第八四二章 貿易第二一五〇章 別有用心第二三〇七章 荒村帝王第一〇七三章 尊敬(求月票)第一三二章轉變營銷思路第二六〇三章 杯酒釋兵權第一八四二章 參議權第二〇〇章 苗女第一六一五章 皇帝的喜好第一五八七章 人比人第二六三四章 作別第一三二七章 水到渠成第二五七五章 愛情觀第一八九六章 雷霆之怒第一五三九章 暗流涌動第一七四四章 滴水不漏第一五〇四章 臣等附議第八六二章 私鹽也是鹽(第二更)第一七九八章 非唯一途徑第二〇六九章 野心第四七八章 清明上河圖第一二七三章 外行管內行第五〇九章 容不得你不認(第三更)第一二五一章 你領兵,我善後第一二四〇章 千鈞一髮第三〇七章 門不當戶不對(第七更)第二六七二章 宣府見第一一六六章 破城在即第九三九章 沈溪很重要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一二八〇章 戳破窗戶紙第一二六四章 撤兵第一五五章 籌措銀號(求訂閱和月票)第一六二六章 閹黨第六二九章 老臣(第一更,求保底月票)第二六五〇章 交待第一三八二章 給你個任務第四八三章 數米法第四六七章 朝中忌諱事(第一更)第九十一章 老太太進城第一五九三章 何必當初第二六〇二章 關鍵是密旨第一〇七七章 陰謀第七二五章 蠟槍頭第二一四四章 眼線第一〇一四章 沒有未來的女子第二二九章 分身不暇(第四更)第二〇八九章 畫虎不成第二五五章 秘辛(第三更)第二三〇章 文會(第五更)第一三〇七章 安排第二四三四章 拌嘴第一四六一章 規劃好的路第一四〇章女人緣第二一二一章 帳前審俘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第二二九三章 手段多變第二四六九章 爭權奪利第一六三四章 無巧不成書第三〇五章 歲考(第五更)第三九一章 跟師兄師姐過日子(第一更)第一七六五章 正德朝第一戰第一六九六章 借刀殺人第二一五〇章 別有用心第二〇一八章 深夜行動第一五三二章 計較第二六七七章 誰是誰的影子?第一二〇六章 銀甲大將第一八三章 籠絡第二一九五章 論“功”第一五〇五章 遠水難解近渴第四六〇章 御賜墨寶(第一更)第二二九五章 救駕第二一〇九章 以退爲進第八一九章 臨時公堂(第四更)第二二〇六章 矛盾第一二五九章 兵馬終有撤第八七〇章 李衿的紅妝第二四〇一章 都爲難第四十七章 姐妹一家親第一一九二章 承諾第一六〇章 一無是處的男人第四九〇章 被休沐(第三更)第二一六章 好事成三第八四一章 交易
第二〇〇四章 隱相第二〇八九章 畫虎不成第二一二六章 不樂觀第一〇四四章 沈卿家,你安心地去吧第二二八〇章 自私的做法第一五四八章 驅不完的邪第一四七六章 突起大火第二〇九三章 瘋狂與理智第六〇九章 培養炮手第一六六〇章 不得不妥協第一五五七章 治喪第四一六章 一查到底(第六更)第一一八九章 京師可安守第三十五章 凡事皆找老先生第一〇六一章 畏縮不前不可取(第三更)第八四二章 貿易第二一五〇章 別有用心第二三〇七章 荒村帝王第一〇七三章 尊敬(求月票)第一三二章轉變營銷思路第二六〇三章 杯酒釋兵權第一八四二章 參議權第二〇〇章 苗女第一六一五章 皇帝的喜好第一五八七章 人比人第二六三四章 作別第一三二七章 水到渠成第二五七五章 愛情觀第一八九六章 雷霆之怒第一五三九章 暗流涌動第一七四四章 滴水不漏第一五〇四章 臣等附議第八六二章 私鹽也是鹽(第二更)第一七九八章 非唯一途徑第二〇六九章 野心第四七八章 清明上河圖第一二七三章 外行管內行第五〇九章 容不得你不認(第三更)第一二五一章 你領兵,我善後第一二四〇章 千鈞一髮第三〇七章 門不當戶不對(第七更)第二六七二章 宣府見第一一六六章 破城在即第九三九章 沈溪很重要第一三三三章 大權在握第一二八〇章 戳破窗戶紙第一二六四章 撤兵第一五五章 籌措銀號(求訂閱和月票)第一六二六章 閹黨第六二九章 老臣(第一更,求保底月票)第二六五〇章 交待第一三八二章 給你個任務第四八三章 數米法第四六七章 朝中忌諱事(第一更)第九十一章 老太太進城第一五九三章 何必當初第二六〇二章 關鍵是密旨第一〇七七章 陰謀第七二五章 蠟槍頭第二一四四章 眼線第一〇一四章 沒有未來的女子第二二九章 分身不暇(第四更)第二〇八九章 畫虎不成第二五五章 秘辛(第三更)第二三〇章 文會(第五更)第一三〇七章 安排第二四三四章 拌嘴第一四六一章 規劃好的路第一四〇章女人緣第二一二一章 帳前審俘第九七一章 知遇之恩第二二九三章 手段多變第二四六九章 爭權奪利第一六三四章 無巧不成書第三〇五章 歲考(第五更)第三九一章 跟師兄師姐過日子(第一更)第一七六五章 正德朝第一戰第一六九六章 借刀殺人第二一五〇章 別有用心第二〇一八章 深夜行動第一五三二章 計較第二六七七章 誰是誰的影子?第一二〇六章 銀甲大將第一八三章 籠絡第二一九五章 論“功”第一五〇五章 遠水難解近渴第四六〇章 御賜墨寶(第一更)第二二九五章 救駕第二一〇九章 以退爲進第八一九章 臨時公堂(第四更)第二二〇六章 矛盾第一二五九章 兵馬終有撤第八七〇章 李衿的紅妝第二四〇一章 都爲難第四十七章 姐妹一家親第一一九二章 承諾第一六〇章 一無是處的男人第四九〇章 被休沐(第三更)第二一六章 好事成三第八四一章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