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五章 歲考(第五更)

二月初四,是寧化縣歲考的日子。

歲考算不上是正式考試,連預備考試都算不上,只是一省提學對地方生員的考察,考試嚴謹程度甚至比不上一地的縣試。

這天不用起來得很早,因爲考試會從上午辰時三刻開始,說是要考兩天,但因當年是鄉試年,除了四書文和五經文之外,其餘考試項目暫時取消,最後在論成績時,連五經文也不在考察之列。

這也就是說,考試僅僅只是作兩篇文章,最後有一篇還不列入總成績,只要應試的生員把四書文寫好就可以。

一篇文章決定考生的才學,有點武斷,但這年頭的考試就是如此。

留四書文也是因爲四書文是必考題,可以對所有的考生出一樣的題目,而五經文因爲各考生所修本經不同,要出的題和批閱時,就會存在判定標準不一的情況。

一切用一句話歸結:鄉試年,歲考從簡。

這天衆考生幾乎是在一片“幸會幸會”、“久仰久仰”的拱手行禮中步入到考棚之內的。

每年汀州府纔有五十名生員,寧化又是小地方,一年有五六個人中秀才已經是了不得的事情,因此整個寧化縣的生員數量加起來也沒超過二百人,雖說按照規矩,每個縣有二十個廩生的名額,但因每年在寧化縣歲考中被列爲“一等”的人不多,大多數都是二等和三等,而廩生若是列入二等,雖然能保住廩生的頭銜,但其實是要停俸停米的,整個寧化縣吃皇糧的生員基本從未滿編過。

不過弘治十一年寧化的歲考,卻有些不同尋常,因爲頭年裡有兩個廩生相繼病死,也就是說,在不減少廩生總名額的情況下,就會空出兩個廩生的位置,這讓衆生員還是頗有期待的,廩生怎麼說也能拿到俸祿和俸米,可以大大減輕家庭的負擔。

沈溪跟沈明文一起去的考場,一人提個考籃出門,不過纔到街口,沈明文就藉口如廁,把考籃讓沈溪幫忙拿着。

懶人屎尿多,回來之後沈明文也不把考籃拿回去,盡跟沈溪說一些沒有營養的話,明顯是欺負沈溪是小孩子,讓沈溪幫他提考籃。

到了考場外,沈明文意氣風發地過去跟衆生員行禮,他到底是廩生,中秀才也有十多年了,這寧化的生員他基本都認得。

沈溪只能提着兩個考籃在沈明文後面當“跟班”,沈明文懶得給那些人引介沈溪,別人見到沈溪,也只把沈溪當作是沈家來送考之人,只是他們奇怪爲何沈溪會提着兩個考籃。

雖然沈溪十一歲中生員的事情在汀州府下屬各縣都有流傳,但對於寧化縣的生員來說,他們的耳目就有些閉塞了,成天要麼是育人子弟,要麼是在家裡閉門苦讀,外面這一兩年發生什麼他們還真不太清楚。

等考場開門,衆考生陸續進場,沈明文才過來接過他的考籃,跟沈溪一起步入考場。別人這才知道原來沈溪不是送考的,也是來參加歲考的生員。

“那小子是誰?”

“沒聽說嗎?那是沈家的七公子,前年府試案首,去年院試得了第二。”

“哎呀,這沈家老太太可真本事啊,生了個大兒子是廩生,又生了個小兒子作案首?”

“沒有的事,是沈家的第三輩子弟……”

“哈哈哈,伯侄二人一起歲考,有趣有趣。”

議論聲很多很雜,沈明文的臉色有些不太好看,若是他跟同輩的兄弟來一起參加歲考也就罷了,可偏偏是跟侄子,而侄子比他年輕二十六七歲,比他兒子年紀還小。

讀書人最好面子,所以沈明文寧乾脆主動走開,以示跟沈溪劃清界限。

沈溪本來神色淡然,但遠遠見到他的啓蒙恩師蘇雲鍾,就沒那麼淡定了。

要論歲數,蘇雲鍾比沈明文還大一輪,被人知道師生一起來參加歲考,恐會對蘇雲鐘聲名有損。

而在這時代,令恩師顏面無光,可是學生的大罪過。

於是乎,沈溪不自覺地貓着頭走。

倒是蘇雲鍾很大度,走過來主動招呼:“沈溪,是你?”

“見過先生。”

沈溪只得恭恭敬敬對蘇雲鐘行個大禮。

“好啊好啊,這麼小的年歲就中生員,沒辜負老夫對你的一番栽培……亭年兄,這就是我的學生,去年院試第二,沈溪。而今年方十二。”

相比於沈明文的小氣,蘇雲鍾雖然迂腐,但氣量就大多了,不但坦然過來跟沈溪相見,還把沈溪介紹給跟他同輩的一些人。

這些人都是寧化各家書院以及學塾的先生,沈溪不敢怠慢,就算同爲生員,他還是恭恭敬敬敬禮,令這些人覺得大有面子。

蘇雲鍾笑道:“沈溪,歲試好好考,爭取今年就參加秋闈,老夫未竟之志願,就落在你身上了。”

蘇雲鍾說這話,頗有些感慨。

對於一個生員來說,學到老便要考到老,但當了先生開館授徒後,就沒有太多時間去備考了。

考鄉試通常都是一去幾個月,學塾又不能荒馳,所以一般考上生員後,都會趁着年輕去考兩三次鄉試,若都落榜的話,爲生活所迫,就必須要尋個教書的營生做,養家餬口。若到晚年,就更加無法每次長途跋涉去省城考試了,就算有那心也沒那精力。

無論是蘇雲鍾,還是馮話齊,都是在治學上相對有建樹之人,他們教學方法不同,但對於學生的期待是完全一樣的,學生有本事,對他們而言並不是丟人現眼之事,值得自豪和欣慰,他們自己沒有完成的進學夢想,往往會寄託在學生身上。

這也算是高風亮節的一種表現。

沈溪心想:“我以前總覺得蘇先生迂腐,但現在看來,還是我太過狹隘。讓大伯去當教書先生,就沒有這等氣度。”

歲考的考場,不分考棚和座號,可以自己選擇坐的位置,最後閱卷時也不會謄卷糊名,是誰寫的文章,對閱卷官來說一目瞭然。

雖說考試結束後,提學蘇葵只有一天的時間閱卷,但讓他只看一兩百篇文章,勞動量並不是很大。

考生落座完畢,蘇葵終於在千呼萬喚中走出來,衆生員起身行禮。

蘇葵顯得有些不耐煩,他這幾個月時間走遍全省,把所有府縣的生員都考了一遍,其實整個人已經相當疲憊。

主考官坐定,開始放題。

雖說最後決定成績的是四書文小題,但五經文的大題也要出。四書文是同樣的題目,衆生員四書文必答,五經文選答一道即可。寧化縣儒學署的教諭作爲佐官,幫忙監考,蘇葵坐在主位上,連座位都沒挪一步。

考題隨即公佈,所有考生都眼巴巴盯着四書文考題,畢竟這涉及到能否保住廩生名額,以及進補廩生、增生的問題。

衙役拿着巡牌走過考場,所有人都目不轉睛看着巡牌,生怕錯漏了上面任何一個字。等巡牌到沈溪面前,他終於看清楚上面的題目:“舍其梧檟,口之於味也。”

饒是在場都是自詡才學都不錯的生員,見到這種題目,頓時都感覺到頭疼不已。

又是不搭調的截搭題,前後所議論的根本不是一回事。“舍其梧檟”,論的是着眼於小處還是大處的問題,語出《孟子·告子上》,原文是:“今有場師,舍其梧檟,養其樲棘,則爲賤場師焉。”說的是一個園林師,若不去維護梧桐樹和檟樹,而去保養酸棗樹和荊棘,這個園林師就是低賤的。以論述“養其小者爲小人,養其大者爲大人”的道理。至於後半句,則是孟子論君子品性的問題,說的是“仁、義、禮、智”對於君子,就好像是味道對於口舌,那是本性。

四書文太難,衆人思索半天不得論述之法,許多人只好轉而先作五經文。

但沈溪覺得這種題目尚可,其實截搭題要破題,無非是從出題人的思路去考慮,因爲一些題目都是有來由的。

就好像這道題,爲什麼蘇葵會拿來作爲生員歲考考題,而不是等留着當院試的考題?很簡單,因爲這種問題對於考院試的童生來說,還顯得太過深奧了些。

跟一羣童生說“仁、義、禮、智、信”可以,但說“因小失大”,就算作出來的文章也會顯得空泛。

在場的生員是什麼人,一羣已經有功名,甚至在教書育人之人,所以涉及到“舍其梧檟”,就是要忠告衆生員,你們要教學生弟子,也要注重自己的學業,不能因小失大,而在自己品格的培養方面尤爲要重視。

至於個人品格方面,自然要用儒家五常來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仁、義、禮、智、信”,缺一不可。這同時是育人子弟的一種標準,要把這種理念傳達下去。

想明白這些,要破題就不是很難了。

“觀聖人微事,可見全體焉。”

沈溪想了想,繼續落筆,“觀人必觀於其大,立乎大者,可不責其小也;而尤必觀乎其小,小無不該,而後乃愈成其大。”

破題之後,後面相對則簡單許多,一篇文章寫下來,前後只用了半個時辰,檢查仔細一番,才落於卷子上。

再做五經文大題,做好之後還沒到中午。

沈溪做題已經算是很快了,但畢竟參加歲考的都是有功名在身的生員,有才學的人不在少數,沈溪放下筆時,也已經有人做完。

參加科舉需要注意一點,檢查必須在草稿紙上,只要覺得沒有錯漏便要照抄到試卷上,謄抄時絕對不能出現錯別字,就算真的不小心寫出錯別字,也不能隨意塗黑修改,否則主考官會認爲你留記號,有作弊的嫌疑,這種卷子只會被當做廢卷處理。遇到這種情況,只能將其當作是“通假字”,視而不見。

所以在科舉考試中,謄抄到卷子上的時候必須要認真仔細,一點錯漏都不能發生,否則沒資格怨天尤人,只能怪自己馬虎大意。

到下午收卷,遠沒院試那麼正規,均是生員自己上前把卷子交到儒學署教諭那裡,交卷後生員即可自行離開。兩天後出案,也不會像正式科舉放榜一樣,生員只需要儒學署查閱成績即可。

***********

ps:又是第五更啦!

天子已經盡了自己最大努力碼字,也請大家給天子一個機會,把您最寶貴的投給《寒門狀元》!

事關緊急,天子雞毛信求援!

!!!

第一六五章 逆水行舟(求訂閱和月票)第二四八七章 爭搶功勞第一六一章 爲人師表第一五九九章 金井出水第二五四六章 不參與第一〇五五章 關心則亂(第三更)第一一七二章 不若降了?第一三一四章 督湖廣、江西第一九五六章 除瑾夜第五二一章 未來探花郎(第九更)第二二三七章 摧枯拉朽第一三五三章 秀才遇到兵第一五三七章 刁婦第二三四章 讖言(第四更)第一一〇一章 出使的女人第一三七四章 要錢第一五九七章 只是交易第二四七〇章 小鬼難纏第一九四六章 橫徵暴斂第一四一四章 打分第二三三四章 直諫第一六八七章 迫返第二三九〇章 懸而不決第一七〇八章 各有立場第一七六六章 虛報第一九一三章 中飽私囊第二五二九章 三面合圍第三〇〇章 偶像的意義(第七更)第一九三九章 鎮不住了第一六七八章 賄賂第一五三三章 仙法第二五九三章 目的何在第一八二九章 遲遲不到的捷報第一五五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一章 生意經第一九九七章 失心瘋第一八一〇章 態度問題第一六七四章 無毒不丈夫第一五五四章 新年伊始第九四二章 自願第二五一六章 登島第八一四章 收禮,送禮(第三更)第二八六章 拜見大儒(第五更)第一八二八章 先來的戰報第三九一章 跟師兄師姐過日子(第一更)第六十五章 老孃的閨名第一一七一章 一團亂麻第二二〇九章 等待已久第二〇八四章 口無遮攔第二四〇章 最先和最後(第四更)第二三四章 讖言(第四更)第一三二四章 今非昔比(第二更)第八二八章 地震第二五六五章 考校第二三〇九章 處處碰壁第二一〇七章 勾心鬥角第二六四章 私會敗露第一七二二章 歸途難第九〇三章 鴻門宴?第七一三章 外官內臣(第二更)第八二三章 惠孃的新姐妹(第二更)第二一〇章 狠角色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二三七六章 顛覆第一七二七章 回京在即第一〇八九章 心腹第二五四章 藏鉤第一七二二章 歸途難第二五二二章 謀逆第六十一章 家裡的新成員第一一二六章 一失一得(第一更)第一五三章 金錢帝國(求訂閱和月票)第六九八章 不能說(第三更)第一〇一章 早熟的小蘿莉第四〇二章 四子造詣考題(第十二更)第一六八七章 迫返第二二三八章 目光放長遠些第一一〇一章 出使的女人第一〇五三章 就是不給面子(第一更)第四五一章 大婚無喜(第四更,獻書友)第一三一三章 奉詔第一七六九章 爲功勞發愁第一五〇五章 遠水難解近渴第二一九六章 平靜的戰爭第一三五四章 分憂(求月票)第二五七五章 愛情觀第一八一九章 論政第五一九章 教太子鬥蛐蛐(第七更)第九三三章 審結第二四七二章 放權第一四六九章 待遇不同第八五二章 真假督撫(第一更)第五二六章 寓教於樂(第一更)第一六三〇章 阻力第六十七章 團圓飯第二二三八章 目光放長遠些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四一四章 內閣大學士的推諉(第四更)第六三一章 你敢頂風作案?(第三更)
第一六五章 逆水行舟(求訂閱和月票)第二四八七章 爭搶功勞第一六一章 爲人師表第一五九九章 金井出水第二五四六章 不參與第一〇五五章 關心則亂(第三更)第一一七二章 不若降了?第一三一四章 督湖廣、江西第一九五六章 除瑾夜第五二一章 未來探花郎(第九更)第二二三七章 摧枯拉朽第一三五三章 秀才遇到兵第一五三七章 刁婦第二三四章 讖言(第四更)第一一〇一章 出使的女人第一三七四章 要錢第一五九七章 只是交易第二四七〇章 小鬼難纏第一九四六章 橫徵暴斂第一四一四章 打分第二三三四章 直諫第一六八七章 迫返第二三九〇章 懸而不決第一七〇八章 各有立場第一七六六章 虛報第一九一三章 中飽私囊第二五二九章 三面合圍第三〇〇章 偶像的意義(第七更)第一九三九章 鎮不住了第一六七八章 賄賂第一五三三章 仙法第二五九三章 目的何在第一八二九章 遲遲不到的捷報第一五五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一章 生意經第一九九七章 失心瘋第一八一〇章 態度問題第一六七四章 無毒不丈夫第一五五四章 新年伊始第九四二章 自願第二五一六章 登島第八一四章 收禮,送禮(第三更)第二八六章 拜見大儒(第五更)第一八二八章 先來的戰報第三九一章 跟師兄師姐過日子(第一更)第六十五章 老孃的閨名第一一七一章 一團亂麻第二二〇九章 等待已久第二〇八四章 口無遮攔第二四〇章 最先和最後(第四更)第二三四章 讖言(第四更)第一三二四章 今非昔比(第二更)第八二八章 地震第二五六五章 考校第二三〇九章 處處碰壁第二一〇七章 勾心鬥角第二六四章 私會敗露第一七二二章 歸途難第九〇三章 鴻門宴?第七一三章 外官內臣(第二更)第八二三章 惠孃的新姐妹(第二更)第二一〇章 狠角色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二三七六章 顛覆第一七二七章 回京在即第一〇八九章 心腹第二五四章 藏鉤第一七二二章 歸途難第二五二二章 謀逆第六十一章 家裡的新成員第一一二六章 一失一得(第一更)第一五三章 金錢帝國(求訂閱和月票)第六九八章 不能說(第三更)第一〇一章 早熟的小蘿莉第四〇二章 四子造詣考題(第十二更)第一六八七章 迫返第二二三八章 目光放長遠些第一一〇一章 出使的女人第一〇五三章 就是不給面子(第一更)第四五一章 大婚無喜(第四更,獻書友)第一三一三章 奉詔第一七六九章 爲功勞發愁第一五〇五章 遠水難解近渴第二一九六章 平靜的戰爭第一三五四章 分憂(求月票)第二五七五章 愛情觀第一八一九章 論政第五一九章 教太子鬥蛐蛐(第七更)第九三三章 審結第二四七二章 放權第一四六九章 待遇不同第八五二章 真假督撫(第一更)第五二六章 寓教於樂(第一更)第一六三〇章 阻力第六十七章 團圓飯第二二三八章 目光放長遠些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四一四章 內閣大學士的推諉(第四更)第六三一章 你敢頂風作案?(第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