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

翌日清晨,大漢君臣於未央正殿重新開朝。

聖明仁德的皇帝陛下高居御座之上,忠君愛國的文武百官按部就班的出列奏事,一如往昔,仿似太上皇臨朝視政之事從未發生過。

皇帝在五月離京出狩後,長安城內謠言四起,最先坐不住的自然是內史府和中尉府。

內史王軒和中尉張湯皆派出府卒乃至兵將,四處擒拿造謠生事,妄議帝后之人,然而往往只能擒到些以訛傳訛的無知愚婦。

直到初伏後,衛尉公孫賀才突是出示聖旨,率羽林衛主掌徹查此事,內史府和中尉府只能從旁協輔。

正值休朝期,不少朝堂重臣皆已出城避暑,御史府的屬官也沒多少留在中央官署值守,衛尉公孫賀有聖旨在手,在長安城內幾已是無所顧忌。

皇親國戚,世家權貴,管你甚麼身份地位,哪怕是皇親苑內的王侯府邸,羽林衛該硬闖就硬闖,該拿人就拿人。

膽敢抗拒者,視爲包庇逆賊,以同謀論處,盡皆擒下。

到得今日開朝,大漢朝堂生生少了十餘位大臣,文武百官卻皆當做無事發生。

御史大夫曹欒不似他的前任劉舍那般古板迂腐,自不願替那些涉案的大臣出頭,更不願拿自個的脖子爲他們先行試刀。

諸御史見得自家僕射上官都沒發話,便也沒跳出來彈劾衛尉公孫賀執法濫權。

着實是那些謠言太過大逆不道,不但涉及皇后,便連皇帝都扯下水了,說甚麼殘暴不仁,不宜爲君,這是要造反麼?

這事誰沾誰死,誰現下跳出來蹦躂,就是誰心虛!

朝臣們皆在官場浮沉多年,曉得此番若沉下去,就真得活活溺斃,能重新浮上來的,只能是全家老小的屍身。

今日尚能出現在朝堂上,就該謝天謝地了,豈還有閒心顧及他人死活?

天子劉徹也權當無事發生,該裁斷的裁斷,該示下的示下,依舊是往昔那聖明勤勉的好皇帝。

朝臣們察言觀色許久,確信皇帝陛下真沒打算血洗朝堂,方纔鬆了口氣,放下心頭大石。

十餘位大臣雖不算少,但畢竟沒甚麼元老重臣涉事,執各大派系牛耳的頂級世家不倒,牽扯就不會太廣。

還好是殺雞儆猴,不是雞猴皆殺。

羣臣皆是暗自慶幸,決意不去救那些砧板上的雞了,免得觸怒陛下,惹火燒身。

大漢朝堂如往昔般和諧,長樂中宮卻傳出陣陣哀慼哭聲。

長信宮內,館陶公主正跪在寢殿外苦苦哀告,想求見太皇太后。

她適才先是前往未央宮椒房殿,但卻被宿衛宮禁的郎衛攔下,言稱若無陛下旨意,任何人不得再踏入椒房殿半步,包括太皇太后及太上皇!

今歲的三伏天,太皇太后和太上皇都未曾前往渭北甘泉宮避暑,而是留在長安城。

太上皇劉啓自是要替皇帝兒子坐鎮長安,順帶替女婿公孫賀撐腰,羽林衛闖入皇親苑大長公主府擒拿堂邑候嗣子陳須的旨意,便是劉啓親自頒下的。

太皇太后則是想在這驚濤駭浪中保得自個的孃家竇氏周全,她甚至沒心思避嫌,直接召了竇浚和竇憲父子入宮,詢問竇氏可否涉事。

竇氏若是涉事,就得趕緊自行請罪,再由她出面,豁出這老臉向太上皇和皇帝求情,好歹不至落個抄家夷族。

竇浚和竇憲父子雖沒做甚麼虧心事,卻也怕族內有甚麼不肖子女被居心叵測者利用,邊是安撫太皇太后,邊是應下回府徹底清查。

太皇太后歷盡血腥爭鬥,見得父子倆也不敢擔保竇氏族人沒有涉事,哪還有心思出城避暑,也懶得聽他們虛應,將他們趕出宮,早點將族人徹查清楚,若有涉事者,早點大義滅親,押送官府,以便撇清干係。

太后王娡則是暗道僥倖,好在當初自個狠下心腸,沒爲那同母異父的弟弟田蚡說情,沒救下他的性命,否則依田蚡的脾性,怕是真會摻和此事。

王娡也是遣了內侍,讓國舅田勝清查田氏族人有無涉事,若真有吃裡扒外之人,直接將那人與其父母妻兒皆誅殺,免得拖累全族。

她相信即便有田氏族人涉事,皇帝兒子爲了天家顏面,也不會對母族痛下狠手,故由田氏自行將涉事族人滅口,是最好的處置方式。

兩大外戚都忙着自查,陳氏外戚卻連半分自查的機會都沒有,蓋因沒人爲他們撐腰。

皇后阿嬌壓根不曉得陳氏涉事,館陶公主則是被太上皇劉啓的旨意徹底砸懵了。

那旨意寫得淺顯清楚,大長公主府內無論何人涉事,羽林衛皆可擒拿,還特意寫明,若大長公主阻攔包庇,則視同包庇逆賊,可報宗正府將之圈禁,以待日後發落。

館陶公主即便再是驕縱跋扈,見得老宗正劉通駐着柺杖,在幺孫的攙扶下站在大長公主府門前,就曉得太上皇老弟是玩真的了,壓根沒敢攔着羽林衛將自家長子陳須擒拿出府。

樑王劉武,衆位親王,乃至其餘劉氏王侯皆是緊閉府門,看都不敢多看在皇親苑內四處巡視的羽林衛。

門都不敢出,更遑論出城避暑,只要羽林衛不來拍門,那特麼就是萬幸之事!

他們心下皆是羨慕趙王劉彭祖和中山王劉勝,早早拖家帶口出城避風頭,遠離這是非之地,現下不知在南山的避暑山莊過得多逍遙快活。

劉彭祖和劉勝正抄着《大漢通路律》,突是被這麼多親朋好友唸叨,自是噴嚏連連,兩人只覺奇怪,三伏天自個竟還會着涼,忙是多喝熱水。

總之最慘的就是陳氏外戚,尤是大長公主府內衆人,除了館陶公主外,便連堂邑候陳午都不得出府半步。

府內所需柴米油鹽皆是由羽林衛送來,館陶公主若要出府,馭車的也是羽林衛,頂多準允其帶兩個貼身侍女隨行。

大長公主府被變相圈禁了,皇親苑的劉氏王侯皆是心裡有數,曉得太上皇和皇帝此番是動了真怒,不會再有半分手下留情。

館陶公主更是大急,她豈會不曉得胞弟劉啓和侄兒劉徹的脾性,父子倆看着仁慈隨和,實則陰戾狠辣,真若要下手,絕不會顧念甚麼骨肉親情,何況陳須與他們還算不得甚麼血親。

她最先想到要向女兒阿嬌求援,見無法入得未央宮椒房殿,便只得前來長樂宮乞求母后。

太皇太后自能猜到她的來意,卻壓根不想見她。

爲個吃裡扒外的外孫子,搭上孃家竇氏,這等蠢事,太皇太后可做不來。

去找皇后說情?

昨日皇帝剛回宮,便已到長樂宮和太壽宮向長輩們問安,更是特意提到,皇后阿嬌偶染風寒,近日要閉宮修養,不宜以病體拜見長輩。

這明擺着就是不讓人見阿嬌了,太皇太后又不蠢,難道真要倚老賣老,非得皇帝較勁?

她年事已高,再活不了多少年,百年之後難不成想讓竇氏全族爲她殉葬麼?

“公主,太皇太后今日不會見你的,還是莫要跪着了,早些回府吧。”

長信詹事從寢殿內走出來,彎腰攙着館陶公主的胳膊,微是用力,將她半拉半擡的硬是攙了起來。

長信詹事是隨侍太皇太后數十載的心腹親信,又是自幼看着館陶公主長大,對她只有謙恭卻無畏懼。若館陶公主還賴着不走,長信詹事也不介意來硬的,將她生生攙回皇親苑的大長公主府。

館陶公主也知事不可爲,甩開長信詹事的手,用袍袖胡亂擦去臉上的淚痕,轉身便欲離去。

“公主,恕老奴直言,若公主欲是去糾纏皇帝陛下,只怕陳氏就真要抄家夷族,而非僅是換個嗣子那般簡單了。”

長信詹事畢竟是宮中老人,對館陶公主也有幾分情誼在,實不忍見她犯傻,闖出更大的禍事,索性不顧忌諱挑明箇中利害,壓低着聲線躬身道:“陛下圈禁大長公主府,想是爲保此事內情不至過度傳揚開去,應還留着幾分情面。公主若是再鬧,真惹陛下動怒,怕是連隆慮候乃至皇后都要遭了牽累,還望公主三思!”

館陶公主聞言,渾身微顫。

隆慮候陳蟜是她的幺兒,皇后阿嬌是她的女兒,爲保長子陳須性命,真要將他們也牽扯進來麼?

手心手背皆是肉,這等抉擇,對每個母親皆是極爲殘酷的,即便館陶公主是爲天家女,堂堂的大長公主,亦不例外。

雖說天家自古多薄涼,但眼睜睜瞧着親生兒子喪命,也不是每個天家子都能輕易承受的。

似太上皇劉啓那般,生生逼得長子劉榮投繯自盡,逼得三子劉闕於縱火焚身,就更非常人能及。

或許也正因如此,劉啓才能成爲皇帝,且是萬民稱頌的好皇帝。

館陶公主深知,胞弟劉啓如此,侄兒劉徹亦是如此。

事已至此,端是多做多錯,多說多錯,只會讓更多人爲陳須陪葬而已。

“本宮醒得了,這便回府。”

館陶公主嗚咽低泣,在貼身侍女的左右攙扶下緩緩離去。

長信詹事望着她的背影,微微嘆了口氣,便是回返殿內,向太皇太后覆命去了。

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六百九十二章 與汝還家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涼畜牧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
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七百一十四章 爲子作揖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六百九十二章 與汝還家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涼畜牧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