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購艦計劃

大漢水師重新整編後,新設的北海水師囤駐遼東郡沓氏縣(大連沿海),大舉修築水師大營及海陸碼頭。

沓氏縣居勃海之濱,爲天然的不凍深水港,冬季從未出現冰期,船舶可正常出入該地的海陸碼頭,過往琅琊水師巡弋遼東沿海時,也多在此地停駐補給。

常年巡弋遼東海疆的千艘風帆戰列艦本是歸屬漢中水師,現因漢中水師已更名爲大河水師,且大河流域近年鮮少再有水匪爲患,故此戰列艦羣盡皆劃撥給了北海水師。

戈船將軍易言轉任北海水師主掌僕射,如過往諸水師般,是不受駐地郡守轄制的,只接受太尉府及皇帝陛下的調令。

戰艦羣雖是劃撥給了北海水師,然掌艦的樓船將士多是出身關中,不宜讓其常年離鄉背井,畢竟水師不同陸師,樓船將士們想歸鄉探家太難太難。

朝廷邊是提高水師將士的糧餉待遇,邊是着其主掌僕射徵詢麾下將士,若有欲回返關中,“回調”大河水師者,將之盡數記錄在案。

與此同時,太尉府着手在沿海各郡縣加緊徵募良家子,填補三大瀕海水師的將士缺額。

大江水師本就是豫章水師更名而成,連駐地都沒變,故不會有甚麼兵員出缺,然北海水師和南海水師必須增補大量將士。

現今的南海水師駐地在嶺南郡的郡治番禺城,艦船和將士多源自原本的琅琊水師,即現下的東海水師,他們終究也是要返歸琅琊郡囤駐的。

水師相較陸師更需手把手的傳承,故北海水師及南海水師的樓船將士除卻逐步更替,更需不斷出海遠訓,以便新兵能從老兵身上學到更多經驗。

風帆戰列艦實是不適合巡弋江河的,故大河水師和大江水師僅留下少量大艦,餘者皆調撥到了三大瀕海水師,計約二千五百艘,北海及南海水師各千艘,琅琊水師則配備五百艘。

蒙鐵蒙銅的“鐵甲”輪船已進入試製下水階段,先得造些中小型船艦積攢經驗,恰好將之先補充到大河水師和大江水師。

太尉李廣在皇帝陛下的指點下,硬是着太尉府集司和計司弄出份“大河水師購艦計劃”,遞入大農府請款。

漢軍現今每歲軍費皆是從去歲軍事預算中提拔的,由大農府審定,御史府監管,再呈交皇帝批允。

去歲的軍事預算高達二十萬金,眼見今歲年節將近,軍事預算僅是消化掉十二萬金左右,這還是因着給禁軍及五大騎營加增了歲末賞金的結果。

太尉府的“購艦計劃”用意頗爲明顯,留下三萬金足供年節前支用,餘五萬金盡數用來購置鐵甲輪船,向少府的圁陰船廠以每艘千金的價格預購五十艘輕型鐵甲艦。

貴麼?

看着倒是挺貴的,隨着大漢的造船工藝不斷提升,風帆戰列艦的成本已然降到八百金每艘,那所謂的輕型鐵甲艦僅爲中翼樓船般大小,比以大翼樓船爲藍本建造的風帆戰列艦小得多,千金每艘的價格確實高昂。

然若算上蒸汽輪機和主甲板安裝的兩門艦炮,那就另當別論了。

羣臣雖對蒸汽輪機不甚瞭解,但對那甚麼加農炮還是打聽到不少訊息,畢竟皇帝陛下也沒太過遮掩,那兩門艦炮雖比陸地加農炮小了不少,但造價只怕也高愈千金,羣臣皆能估算個差不離。

如此算來,那輕型鐵甲艦若真造出來,且以千金每艘的價格賣給大河水師,那少府真是血虧,五十艘可不得虧個十餘萬金麼?

大農令東郭咸陽雖是肉痛不已,卻也無法反對,皇帝陛下肯割肉,且軍事預算本就是供軍費支應,只要合理請款,他沒理由卡着不放款的,況且負責監管御史府也已批允了。

少府卿陳煌纔是真正肉痛之人,然想到輪船及艦炮試製下水所需的高額開銷,有了太尉府出貲購艦,好歹能貼補些,他也就咬牙忍下了。

皇帝劉徹也曉得少府賠大了,然他身爲穿越衆,深知軍工企業若無軍隊訂單,是無法持續性發展的,前期虧本很正常,將來在保質保量的前提下,想辦法提高改進工藝,降低成本就好了。

工業生產有流水線作業,產品數量較大時,還可進行模式化生產,後世華夏“下餃子”般的造艦計劃,可不正是配件定型模式化後,如拼積木般不斷組裝出來的麼?

艦炮,蒸汽輪機,戰艦甲板皆如此,待得形成足夠大的生產規模,成本就會大幅下降,前期的高昂研發成本總能在將來獲取足夠收益的。

大漢首批“鐵甲戰艦”的艦身主體還是木製的,且排水量不大,蒸汽輪機和艦炮又已驗證合格,首艘戰艦可在年節前下水試航,若沒甚麼太大缺陷,應能在來年開春前完全定型。

依着圁陰船廠的船塢和船匠數量,來年建造五十艘輕型鐵甲艦不是甚麼難事,畢竟不是後世那種高科技戰艦,一造就要數年光景。

然光是五十艘訂單自是無法供少府持續投入新型戰艦開發,尤是劉徹的最終目的是要打造遠洋水師,或許在螺旋槳和渦輪機尚未問世前,大漢造不出真正的鋼鐵鉅艦,但大噸位的木質重型戰艦必不可少。

後世歐美列強憑着堅船利炮叩開華夏大門,劉徹這輩子若不去尋他們的先祖晦氣,那也算白穿越一回。

今歲的國庫歲入經大農府估算,應能過三百億錢,故劉徹宣召了太尉李廣,讓太尉府仍依國庫一成歲入編列來年軍事預算,即爲三十萬金。

李廣兩眼瞪大,心道陛下不愧是真龍天子,手筆真特麼大,竟將軍事預算又往上提了足足五成。

他頗是躊躇,向劉徹訕笑道:“陛下,去歲那軍事預算已讓微臣及部屬絞盡腦汁,生拼硬湊才編列滿二十萬金,然若非陛下支招,弄個購艦計劃,壓根就無法真正用完,如今又足足多了十萬金,微臣着實不知該如何編列啊。”

劉徹覺着這老傢伙還真是又莽又憨,有錢都不知道該怎麼花,若教後世各國的國防部長瞧見,只怕是又羨又惱,氣得吐血三升。

劉徹不得不教他些小手段,挑眉低聲道:“不妨先編列爲購置加農炮的開銷,到時若覺着那五十艘輕型鐵甲艦物超所值,再將這筆開銷轉爲添購戰艦便是了。”

“……”

李廣聞言啞然,心道陛下這不是讓他睜眼說瞎話麼,若教御史大夫直不疑聞得陛下此番言語,怕是連陛下都要被糾舉彈劾。

咳咳~~

劉徹瞧着他那神情,自能曉得他的心思,便即清咳兩聲,復又道:“朕也說了,若是那輕型鐵甲艦物超所值再將這筆預算用於購艦,若是覺着那戰艦不值,那便仍用來購置加農炮即可,總歸也是爲壯大我大漢軍力不是?”

李廣想想也是這道理,況且他這老兵痞也向來不喜跟文官扯皮,便是頜首應諾道:“陛下放心,臣醒得了。”

劉徹頗是滿意的點點頭,大漢軍工業想要真正發展起來,光靠少府是不行的,得不斷完善軍需採購體制,將更多商賈納入漢軍的供應體系中。

低端軍需品乃至兵械,完全可放給民間商家生產,只要物美價廉,不以次充好,還能借此活絡經濟,何樂不爲?

譬如經過整並的鐵業,南陽孔氏和巴蜀卓氏爲首的大漢鐵商都投入了大筆貲財從少府引進新工藝和合金配方,且增建了諸多冶煉作坊,蒸汽輪機和加農炮等高端技術不宜外流,但刀槍劍戟等尋常兵械卻完全可交由他們生產的。

如此少府諸冶監的專屬冶煉工坊就可全力投入高端鑄造了,此等逐級遞進的生產分工,纔是社會完整工業鏈真正的發展模式。

源源不斷的大筆訂單,是商賈興辦實業的驅動力,也是工業發展的絕佳催化劑。

光靠穿越者的一己之力,想要推進全社會邁向工業化,這特麼不是扯淡麼?

未來數年,少府諸冶監的大多冶煉工坊都將全力支應圁陰船廠的需求,爭取不斷改進和提升鋼鐵冶煉工藝,協助船匠們完成輕型鐵甲艦乃至重型鐵甲艦的試製驗證及規模化建造。

別說五萬金,十萬,便是五十萬金,該砸錢還得砸錢!

十年間,大漢國庫歲入從區區五十億錢暴漲至三百億錢,可預見的將來還會不斷增長,相應提高軍費支出是合情合理的,誰特麼敢說皇帝陛下窮兵黷武?

況且朝廷近年連番裁軍,六十萬邊軍硬是裁減到三十萬,省下的軍費不花難道留在國庫下崽麼?

嗯……不過水師貌似要增編不少,昔年郅都領軍奇襲番禺城時,雖從齊地帶去了十萬將士,然是爲陸戰攻城,實在算不上真正的樓船將士。

大漢水師整編後,南海水師和北海水師的兵員編制各爲五萬人,東海水師爲三萬人,大河水師及大江水師則爲一萬人。

五大水師共計十五萬兵員,且瀕海各郡縣已接到太尉府軍令,當地府兵需時常習練行船操舟,以爲瀕海水師的預備兵員。

大漢羣臣覺着水師的兵員編制未免太多了些,本想反對來着,皇帝劉徹卻是淡淡笑道:“三韓東去數百里有絕島,島民立國名爲對馬,對馬國東去數百里,又四大島,有百餘小國,國人皆矮小猥瑣,是爲倭奴,我大漢宜徵募壯士前往擄之,男子爲奴,女子爲婢,以爲教化,衆位愛卿以爲如何?”

“大善!陛下聖明!”

朝臣們目光熠熠,皆是起身避席,讚頌不已。

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王西巡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三百零六章 商賈世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一百五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
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王西巡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三百零六章 商賈世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三百九十章 大戰終結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一百五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