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

甘泉宮內,漢帝劉啓沒有等到長安城中竇嬰動手的消息,卻收到隴西郡太守吳蒯的加急奏報。

劉啓看完後,皺了皺眉頭,遞給了身邊的劉徹,有意識的開始培養劉徹處理政務。

河西走廊!

劉徹放下手中的奏章,興奮的看着劉啓,目光中滿是狂喜。

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略要地,是後世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

祁連山脈的高山上,有着豐厚的積雪和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爲河西走廊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滋養、灌溉而造就了水草豐美,物產豐富的河西走廊。

如今的河西走廊是匈奴人遊牧的地方,此處的西羌部落都臣服匈奴。

匈奴強大,冒頓單于曾“破東胡,走月氏,威震百蠻,臣服諸羌”。當時漢王朝初建,無力對匈奴實行反擊。匈奴爲切斷漢朝通向西域的道路,並從東西夾擊關中,力圖南下連結西羌酋豪。而漢王朝則將隔絕匈奴與西羌的聯繫,作爲一項重要的防禦措施。

西羌,出自三苗,是羌族的別支,三代以後居於河西、賜支河和湟河之間。西羌人經過先秦一段很長時間的遷徙分化,進入中原的羌人已基本上融合於漢人之中,未進入中原的羌人除部分生活在隴西以外,大都散佈於長城以西,特別是河湟地帶。

就在劉徹爲如何打通河西走廊煩惱時,竟得到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羌族一支研的後代留何不堪匈奴貴族的奴役,率種人請求歸附,爲漢朝守衛隴西要塞。

“父皇作何打算?”劉徹問道。

劉啓不明白劉徹爲何如此興奮,畢竟先前歸附大漢,遷入中原的羌人部落也不少,卻沒什麼大用,反而跟邊塞的漢人發生了不少衝突,隨即淡淡答道:“既是要求歸附,可把留何及其研種羌部落一齊遷居到隴西郡中,安排在狄道、安故、臨洮、氐道、羌道五縣中,與我漢人雜居,共同守衛西北邊防。”

“父皇,兒臣以爲,將其遷入關內弊大於利,斷斷不可。”

劉徹可不希望如同先前歸附的羌人一般將留何羌改造成農耕民族,太浪費了!

劉啓聞言一愣,搖頭道:“朕也知道此舉並無好處,甚至會禍害當地漢人,可是若此次不接受留何歸附,恐寒了西羌諸部欲歸順大漢的心啊。”

“父皇誤會了,兒臣並不是要拒絕留何歸附,只是不希望其部族遷入關內罷了。”

“哦?莫非你有良策?”

劉啓知道劉徹從來都不會無的放矢,頓時來了興趣。

劉徹點點頭,道:“兒臣有些想法,如今尚待斟酌,明日會擬成奏章呈給父皇。”

劉啓按捺下心中的好奇,隨即吩咐劉徹回去細細考慮,卻是徹夜輾轉發側,夜不能寐。

翌日,劉啓迫不及待的看完劉徹呈上的《平羌六策》,雙手不住的顫抖,太陰損了!

劉啓知道這道奏章一旦泄露出去,會造成多大的波瀾,這可是劍走偏鋒的絕戶計啊。思慮良久,劉啓緊咬牙關,卻仍遲遲下不了決心。

劉徹並不着急,只是站在一旁,靜靜的等着,他知道這些計策一旦實施,劉啓作爲決策者或許將遺臭萬年。

當然,劉徹有信心作爲最終的勝利者,重新將歷史書寫一遍。即使劉啓現在不採納,未來劉徹即位後也是要實施的,現在就看皇帝老爹有沒有魄力先頂上這個黑鍋了。

劉啓強迫自己平靜下來,又翻開《平羌六策》,聽劉徹細細的解釋了一番。

其一,開邊貿,和西羌各部通商,換牲畜和羌人奴隸。

不再將歸附西羌部落內遷,而是將其作爲僱傭軍,駐守關外,並允諾用大量的淘汰軍械,糧草和奢侈品換取大型牲畜以及羌人奴隸,以夷制夷。

驅使西羌各部襲擊其他部落,不但可以削弱他們的戰爭實力,還可以在西羌內部製造仇恨,瓦解各部落彼此之間本就脆弱的信任和聯繫。

其二,招募遊俠,設立西羌捕奴隊。

漢初的遊俠,其實就是流氓、土匪、強盜、罪犯等社會垃圾。別小看這些社會垃圾,在冷兵器時代這些社會垃圾單打獨鬥的能力還是不少的,如果能很好的利用這些社會垃圾(比如沙俄就很好的利用這些社會垃圾來爲沙皇開拓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

用猛將將其經過一定的訓練後投放到邊疆地區,告訴他們這裡他們可以隨意搶劫和殺戮異族並且搶劫所得均歸他們所有,他們做的只需要承認自己是臣服中央王朝的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減少國內矛盾,還可以爲保衛邊疆地區出力而不需要中央提供財政,並且可以開拓疆土。

其三,大量高價購買西羌女奴。

對付遊牧民族,殺他們的男人沒用,因爲男人可以有很多個女人,男人再殺,人口也可能正常繁殖。但是減少女人的人口就不一樣了,直接就能影響到他們的生育率,一女多夫也沒轍。所以大可以花錢去買他們的女人,同時,劉徹也會加速大漢紡織業的進程,正好需要大批女奴。

其四,修築堡壘,焚燒草地,屯田戍邊。

派遣軍民分配土地糧草種子農工具,焚燒牧草開荒,築城置軍民一體編制墾覆戌邊。一方面能破壞邊城外牧草的生長,同時可以爲邊軍提供少量糧草,減少對後勤的依賴。

爲了防止西羌和匈奴的劫掠,更要做到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交叉兵力部署網絡,相互守望。城間多挖壕溝和陷阱,置拒馬,遍撒蒺藜,並派發大量軍弩等守城器械,並隨時做好堅壁清野的準備,讓進犯的遊牧騎兵和戰馬餓死在高高的邊牆下。

其五,修築道路,改善物流,擴充邊軍。

用獲得的西羌奴隸,修建西安到隴西一線的道路,以便大漢精銳騎兵能以最快的速度馳援邊城。同時派發軍功爵,但凡能爲邊軍輸送軍需的商戶,視其功勞大小,可獲得相應軍功爵,最高可封侯。

如此一來,大大降低了後勤壓力,將可擴充邊軍十數萬,充實到新建的堡壘和邊城中。

其六,污染水源,擴散瘟疫。

暗中秘密派遣得力人手,將因疫病倒斃的牲畜,運到河西走廊的草原深處,投入各處水源之中,使西羌各部爆發大規模的疫情。在邊城囤積大量藥材和醫者,嚴加防禦疫病擴散至大漢竟能,並加大邊貿藥材和糧草交易量,趁火打劫,大肆掠奪西羌各部的人口和資源。

……

“難得徹兒小小年紀,就如此殺伐果決。朕這大漢天子,若因怕擔千古罵名,而誤了社稷,百年後又如何有臉去見祖宗?”

劉啓聽完劉徹的解釋,若有所思的看着他寫滿堅定的小臉,長嘆道,“罷了,罷了!給朕研墨!”

在劉徹激動和敬佩的目光中,劉啓按照《平羌六策》重新謄寫了一道詔令,隱去了部分見不得光的條陳,隨後緩慢但堅定的蓋上了玉璽,讓掌印太監孫全儘速詔令全國。

後世的史書上,這篇《平羌六策》被史學家們視爲大漢帝國由守轉攻的轉折點,造成了長達千年的大辯論,劉啓也因此成爲華夏史上最具爭議的帝皇。

這位前半生溫良恭儉的“斯文”皇帝,爲何會突然頒佈這樣一道算得上泯滅人寰的“惡詔”,成爲一個不解的千古之謎。

而作爲始作俑者的劉徹,卻始終隱於幕後,沒被史家們看出半分端倪。

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王西巡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八百一十章 天羅地網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一百五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烏桓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王西巡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醫官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八百一十章 天羅地網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一百五十七章 風雨飄搖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錢莊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一百六十五章 載人運輸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烏桓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