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

(企鵝羣:一五零四二零五五七,歡迎書友光臨。)

東甌王和閩越王在正朔朝貢後便是啓程歸國,在二月中旬陸續返抵兩國都城。

兩大藩王此番歸國,返程時有諸多大農府和大行府屬官隨行,自是爲了向兩國臣民宣揚東甌和閩越皆是先秦越國後裔,兩國百姓皆是華夏子民,同時安排兩國百姓遷徙事宜。

兩大藩王對臣子們也沒甚麼可隱瞞的,盡皆坦言相告,就是打算歸附大漢,做諸侯國了。

對自家國君這等“賣國”行爲,臣子們倒也沒太過鬧騰,蓋因數年前兩大藩王皆是弒兄篡位,已將不識相的官員都盡數清洗了,存活的大臣不是心腹親信,便是怯懦怕死的。

劉徹這皇帝在大漢朝堂之上,都未必能如兩大藩王在東甌和閩越大臣面前般獨斷專行,說一不二。

小國寡民多是如此,但凡國君心意已決,便鮮少再有人敢多說廢話。

舉國內附不是簡單的事,尤是兩國要從藩屬國轉爲諸侯國,依着大漢皇帝的意思,必要讓兩國百姓知曉自身是華夏後裔,亦是堂堂正正的大漢子民。

東甌和閩越兩國源起于越部族,故權利架構不似大漢般以世家爲根基,而是由諸多於越分支部族凝聚成的。

若不打散這些部族的內部框架,其族人是很難與大漢百姓融合的,就會形成後世華夏般的諸多少數民族。

劉徹自不願看到這種情形,華夏民族本是爲求社會和緩而提出的中庸概念,過於虛泛,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現下大漢如此強勢,要融合諸越部族自然不需要甚麼華夏民族的概念,漢人就是漢人,漢族就是漢族,都是大漢子民還化出不同族羣,那不是爲後世子孫找麻煩麼?

似後世華夏那般劃分,不止漢族不舒服,少數民族其實也不舒服,也給了少數居心險惡者可趁之機,想挑起族羣對立,撕裂我大華夏。

(筆者在此大膽預言,華夏日後若真想強大復興,這民族制度終將是要改變的,不過未免屏蔽,就不多說了,本章不少東西都要略寫,大家見諒。)

因而劉徹遣了大行府屬官前來,負責向兩國臣民宣揚諸越爲華夏,華夏即大漢的概念。

與此同時,大農府屬官更是藉着兩大藩王的名頭,在兩國民間廣發政令,徵募兩國百姓遷往豫章和丹陽兩郡開墾田地,郡縣官府會提供糧食,粟種,農械,劃阡陌分田畝,並遣奴隸協助徙民建築屋舍。

最最重要的,該政令中提出個新奇的詞彙,安家費!

兩國百姓只要肯遷徙入漢郡,冊籍爲民後,以三年爲限,每歲歲末可從官府領取相應貲財,視其家中丁口情形計算,且逐年遞增。

以雙親健在,兒女尚幼的六口之家爲例,正值壯年的夫婦二人,每人首年可領四百錢,次年可領八百錢,第三年可領千錢;其老父老母和幼兒幼女,每人每歲可領取的貲財爲精壯勞力的兩成半,即四名老幼的安家費與一名精壯同。

然若家中沒有精壯勞動力,這安家費卻是沒有的,總之是要保證兩國的精壯能拖家帶口的遷徙,而非做慈善,幫着兩國撫養孤寡老幼。

政令的用意很明顯,大漢不是要招長工,是要吸納兩國的精壯勞動力舉家遷徙,在豫章和丹陽兩郡安家落戶。

若能吸納到數以十萬計的兩國移民,即便花費十萬金,百萬金,都是極爲划算的。

之所以要徙民冊籍爲漢民,除要方便官府管理,更是爲了能將那些固有部族徹底打散,由郡縣官府將同一部族之人分別安置各處,與漢民乃至南越難民混居。

劉徹不怕百姓們因生活習俗不同,鬧出甚麼矛盾,爲了民族融合,付出些治安成本乃至人命爲代價,也是值得的。

長痛不如短痛,此時若不快刀斬亂麻,日後更是不好辦。

況且與彪悍粗獷的關中百姓相比,豫章和丹陽兩地百姓性情要溫和得多,又因其地與東甌和閩越接壤,自古民間也頗有往來,不至太過排斥外來徙民。

少許歧視或許難免,不過若是官府好好引導,執法公正,應也不至鬧出甚麼大亂子。

爲了讓各部族首領或族長心甘情願的配合,大農府屬官更依着大漢皇帝的吩咐,許諾日後會依照其族人在大漢郡縣官府冊籍的數量和丁口情形,給予他們相應的貲財,現下甚至可先預付部分。

大多部族首領見得簽下契約後,漢官真的將不少沉甸甸的金錠塞到他們手中,皆是兩眼放光。

自然也有不少部族首領執意不肯讓族人離散,大行府屬官們也不勉強,陛下已囑咐過,先將願意遷徙的都遷徙了,至於那些頑固不化的,待大局抵定後,再慢慢想辦法收拾他們。

東甌王和閩越王則是忙着在國都附近興建海陸碼頭,並就地打造集市。

皇帝陛下已是許諾,待他們建好海陸碼頭,並舉國歸附後,朝廷會着四大商團共同組建商船隊,貫通從大河出海口至嶺南的海上商道。

千乘,琅琊,東海,廣陵,會稽,甌城,東冶,番禺,合浦,以九大海陸碼頭串聯大漢的萬里海疆,使得瀕海郡縣物流暢通。

若甌城和東冶得以成爲商船中轉之處,旁的漢商且不論,至少四大商團會迅速入駐的。

尤是大行令竇浚掌藩屬外邦,預先得知皇帝的盤算,索性直接遣了清河百貨的十餘位掌事,隨着兩大藩王返國,以便提早在甌城和東冶籌備開設分鋪的各項事宜。

齊國的臨淄城之所以能富甲天下數百年,可不就是靠着瀕海的地利,通過海陸碼頭集散南北財貨麼?

東甌和閩越兩國現下看着窮,蓋因過往兩國商賈不得進入漢境,只能忍受着邊市漢商們的肆意盤剝,上品東珠在大漢邊市都被往死裡壓價,其實漢商們拿到關中及中原內郡轉賣,至少能牟取數倍乃至十數倍的暴利。

在大漢朝廷未準允漢商與兩國經海路通商前,所有貿易都必須經由邊市進行,膽敢通過海路走私犯禁的漢商乃至世家豪門,一經發現,梟首抄家絕不放過。

即便是現下,皇帝陛下沒頒發與兩國的海運通商詔令前,大行令竇浚都還不敢真將清河百貨開起來,只是讓那些掌事預先在甌城和東冶城先盤些好鋪面,順帶修葺整備,爲日後預做打算。

兩大藩王連番入京朝貢,已是開過眼界的,曉得兩國歲入加起來,也未必抵得過長安邊上那泬西邑上繳的賦稅。

四大商團是會下金蛋的老母雞,他們若真能來甌城和東冶興建作坊開設鋪面,還會有許多小雞崽似的漢商跟着蜂擁而至。

兩大藩王曉得大漢勢大,螳臂當車沒甚麼意義,倒不如多攢些身家,日後也能做個揮金如土的大漢列候。

是的,大漢列候,而非諸侯王!

大漢皇帝絲毫不加掩飾的向他們言明,他們是做不得大漢諸侯王的,蓋因大漢高祖皇帝昔年誅滅異姓諸王后,曾與羣臣約誓,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者,則天下共擊之!

皇帝陛下許諾,待他們舉國內附後,會冊封兩人爲列候,食邑分別就是兩國國都,甌城和東冶。

兩大藩王雖是心有不甘,可也無力反抗,兩國的二十萬聯軍現下在南越西部征伐西甌和雒越部族,國內兵力空虛,漢軍隨時可南下,將兩國徹底覆滅。

況且南越的中部和東部現下已被漢軍掌控,三萬宣曲鐵騎,番禺的十萬水師,龍川的數萬豫章郡兵,若兩國和大漢撕破臉,二十萬聯軍別說回援,能不死在南越地界就是萬幸了。

劉徹慣會揣摩人心,敲過棒子,自然也要喂他們胡蘿蔔,兩筆皇室實業的份子,絕對不比尋常的劉氏王侯少,僅在樑王劉武和衆位親王之下。

兩位藩王又不蠢,頑抗到底必定國破家亡,遵旨奉詔還能富貴傳家,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爲君者,這等顯而易見的利弊得失還需多作權衡麼?

蓋因如此,兩大藩王已然徹底認命,對百姓遷徙豫章和丹陽兩郡之事沒在暗中掣肘,反正日後也不是他們封地的屬民了,好好經營甌城和東冶纔是正事。

從二月下旬自六月下旬,將將四個月,大量的東甌和閩越百姓已逐步往豫章和丹陽兩郡遷徙。

兩大藩王也已各自備好兩國的萬民書,自非是真由萬民呈遞,形式主義罷了,慣常的流程總是要走的。

大漢皇帝劉徹尚和自家婆娘在南山河谷避暑時,懇求他準允兩國內附的國書和這萬民書已由兩國使臣送往長安。

非是兩大藩王不尊天子,不願親自之入京呈交,而是他們現下皆需坐鎮各自國都,免得出甚麼亂子。

況且舉國內附不是小事,大漢皇帝起碼要做做樣子,婉拒兩次。

待得歲末兩位藩王入京,正朔上殿朝貢時,再親手呈遞,苦苦懇求,表示皇帝若再不同意,就要撞柱而死之類的,皇帝纔好故作爲難的收下,再冊封他倆爲列候甚麼的。

總之華夏自古就是極爲重視形式主義的,尤是這等大事,禮數和場面必得做得足足的才行。

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十四章 運籌馬上 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六百九十二章 與汝還家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
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十四章 運籌馬上 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六百九十二章 與汝還家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門戶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