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

漢初之時,漢人將臺蛙島稱爲東鯷,然對其所處地理位置的認識稍有偏差,以爲在“會稽海外”,後世史家據此以爲漢初所謂東鯷島是爲琉球羣島,無疑是沒深入探究當時的歷史環境。

漢書記載,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爲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

別說在漢初,就算是兩千餘年後,琉球羣島的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也不足以分立二十餘國,更遑論每歲皆渡海來朝。

漢人之所以說東鯷在會稽海外,實因歷史上的東甌和閩越是武帝朝末期才被大漢征服,在此之前,大江下游最南邊的沿海漢郡便是會稽。至於歷史網文慣稱的夷洲和流求國,那更是東漢乃至唐朝纔有的稱謂,在此就不浪筆墨多作討論了。

南海水師艦隊遠赴夫甘都盧,北海水師又擔負着朝鮮禁海及經略倭島的重任,故從勃海至南海的近海皆暫由東海水師負責巡弋。

遣大量戰艦巡海無疑耗資甚巨,然卻不得不如此,除卻能讓水師將士們能借機操演,熟悉海象和航線,更重要的是護衛愈來愈多的商船隊。

大漢四海昇平,百姓大多豐衣足食,沒多少人願冒着掉腦袋的風險去做盜匪,然萬里海疆何其遼闊,總少不得外族海匪爲患。

今歲九月,正在大漢君臣紛紛將注意力投向身毒時,東鯷島與建安郡隔着的那道海峽,就出現了極爲惡劣的海匪劫船案。

建安郡本是東甌和閩越舉國內附後,由漢廷設府治政的新郡,首任太守主父偃高升尚書令後,由韓安國接任該郡太守。

建安郡經過數年經營,下轄的溫鹿和福榕兩城又是近海商道的重要中轉地,故商貿愈發興盛,兩城的常住人口已接近十萬之衆,稱得上小郡大城。

然因諸越皆已歸漢,故建安郡不被視爲邊郡,並未囤駐重兵,僅靠服首年兵役的當地府兵維持治安,區區二十萬屬民,且不少是外地商賈派來的人手或押來的奴隸,每歲需服兵役的男子着實不多,巡視兩城周邊都頗是捉襟見肘,自然無力出兵剿匪。

或許正因如此,東鯷島的蠻夷愈發不安分了,看着海上不斷穿梭往返的大漢商船,就如同看到無數的肥羊,瞧準時機便划着舟楫前來劫掠。

東鯷主島雖距建安郡近愈四百里,然那狹長的“東鯷海峽”中有不少小島,譬如後世的金門,馬祖及澎湖羣島等。

大漢征服諸越時日尚短,且暫時無意大舉開發諸越之地,更無暇顧及那麼些島嶼,佔下來還要派兵駐守,着實太不划算。

大漢水師雖不時登島巡視,清剿島上土著,焚燬作物和房舍,使之成爲無人島,然也不可能長期駐守在此,故東鯷海匪意圖劫掠大漢商船時,往往會將這些島嶼作爲停靠點乃至潛伏點。

過往的東鯷海匪倒還略爲收斂,劫船後大多隻搶貨不傷人,搶完就放人放船,免得真的惹惱漢軍,引來滅頂之災。

久而久之,漢商的船隊若真遇着東鯷海匪,雖暗道晦氣倒黴,卻也不會拚死抵抗,只需多奉送些財貨,多是能留船保命,約莫就與陸地行商時,遇着山賊要交些買路錢是同樣的道理。

然此番不知怎的,更不知從哪冒出一股悍匪,竟敢劫船殺人,且劫的是田氏商團和清河百貨的聯合商船隊,殺的是兩大外戚世家的族人!

說來也是兩大商團太過自信,覺着掛了商團旗標,是沒不長眼的海匪敢來劫船的,又想快些啓航南下,故也沒循往例等北海水師的巡弋艦隊出航後,跟在後頭航行。

誰曾想,整整三十艘大貨船組成的船隊,東鯷海匪也敢動手,硬是逼停了十二艘貨船,不但接舷登船,更是搶貨殺人。僥倖得脫的十八艘貨船忙是轉了航向,逃往建安郡靠岸,並迅速遣快馬向官府求援。

建安太守韓安國得了都尉稟報,不敢有半分耽擱,細問詳情後,分別向朝廷和東海水師大營快馬傳訊。

東海水師的主掌僕射是爲伏波將軍田懷,接到建安傳來的軍情,驚得冷汗直流,兩大商團的東家可是竇氏和田氏,兩大外戚在朝堂雖已無甚權勢,然也正因如此,天家出於彌補之意,對兩家可是分外優待的。

出兵救援!

田懷忙是親率艦隊出海,從琅琊郡向事發的海域全速行駛,然東鯷海峽離琅琊郡足有兩千餘里,風帆戰列艦即便在順風順水時,頂多每個時辰行進七十餘里,若海象不好,想在十日內趕到都夠嗆,正常來說怎麼都得花去小半個月。

田懷何嘗不知?

然此事甚大,據建安傳來的軍情,被劫走的十二艘貨船中,不但滿載着價值千金的絲綢瓷器等的貴重貨物,更有數名田氏和竇氏的子弟。他們此番是押着這些貨物前往嶺南邊市,準備與滇國商人交易的,也順帶歷練歷練,爲日後獨自打理族中產業提前練手。

這些子弟顯都是得族中長輩看重的,或許不是嫡系子嗣,但也必是出身於在族會說得上話的大旁支,可不是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遠親可比。

他們若有個三長兩短,這事絕對無法善了。

田懷現下就想着全力救援,即便明知希望渺茫,但姿態還是要擺出來的,免得兩大外戚乃至天家日後遷怒於他,怪罪他怠惰軍務,放任東鯷海匪爲患。

他冤不冤啊?

要曉得,北海水師和南海水師的兵員皆爲五萬人,還可調邊軍協從,譬如南海水師此番遠赴夫甘都盧,除卻樓船將士,還從胥浦城借調了不少邊軍將士隨船。

東海水師的兵員編制卻僅有三萬人,且因琅琊非是邊郡,也沒囤駐邊軍,故東海水師樓船將士想要輪番出海巡弋都有些忙不過來。

南海水師未出徵時,整個南海及諸越之地的近海皆爲其巡弋範圍,東海水師則在勃海至會稽一線巡弋。

現下倒好,橫海將軍荀世領着南海水師跑夫甘都盧去了,將數千裡海疆盡皆丟給東海水師,又出了這等大事,田懷真是想哭都哭不出來!

田懷哭不出來,遠在長安的竇氏和田氏大宅卻是哭聲難歇。

現下大漢各郡皆以瀝青大道連通,建安郡雖未曾鋪設,卻也修築了平坦寬闊的官道,快馬數千裡的加急奏報,來得極快。

此事遠比田懷想象的要大得多,國舅田勝的親侄兒和順候竇浚的親外孫都在被劫的船上!

田勝的侄兒乃是兄長田蚡的兒子,田蚡昔年因犯大罪被處凌遲,然其子得以金贖刑,貶爲庶民,田勝不願見得侄兒流落街頭,便讓他幫着打理些產業;竇浚的外孫因非竇氏子弟,日後難以繼承產業,竇浚這才特意爲他安排了這好營生。

誰曾想,長輩的拳拳疼惜之心,竟將他們送上死路。

兩人雖說尚生死不知,實則應已喪生,蓋因據僥倖逃脫之人所述,海匪登船後二話不說便是動手殺人,且隨即拋屍入海。

此仇不報,此恨難消啊!

此事太過惡劣,十二艘船上共計三百二十三人,只怕以盡皆遇害,且不說裡頭有皇帝陛下的表親,即便全是庶民百姓,也是大漢子民啊!

多少年了,大漢已多少年沒出現過此等嚴重匪患?

自漢軍收復燕北,河朔及雍涼,雖在歷次大戰中傷亡了不少將士,然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以身殉國乃是壯舉,平民卻沒再出現過甚麼重大傷亡。

三百二十三條性命!

就算裡頭有不少外族奴隸,但如此多漢民喪生海匪之手,朝廷若無動作,傳揚出去豈不教大漢臣民寒心,教外邦諸國小覷?

“傳朕旨意,着宣曲校尉衛青任三品平寇將軍,率宣曲騎營奔赴建安郡治福榕城,乘東海水師戰艦登岸東鯷。”

劉徹高居御座,環視殿內羣臣,冷聲吐出兩個字:“清島!”

不止是爲那些漢民復仇,更是要釜底抽薪,免得日後再出現東鯷海匪劫掠大漢商隊之事。

史上歷朝歷代皆爲抗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清廷更是爲防備臺蛙島的“鄭氏王朝”登岸侵擾,行了禁海令,將沿海百姓內遷。這無疑是治標不治本的。

既然大漢現下無力也無意經營東鯷,索性清島,一方面可“殺猴儆雞”,一方面留島不留人,替後人甚些麻煩。

劉徹身爲穿越者,曉得東鯷島中部有大山脈,兩萬騎兵不可能真的將東鯷二十餘國斬盡殺絕,然至少要將地勢平坦的地帶來回犁乾淨。

“另傳旨會稽和廣陵兩郡都尉,各調集府兵萬人,交由東海水師步騎校營統御,登島,焚林,燒山!着豫章郡每歲調五千精通水性的府兵,至建安郡治囤駐,每月輪番出海,到各處小島清剿海匪!”

劉徹見得羣臣無有意義,緩緩起身,肅容道:“朕昔年曾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今日不妨再加一句,害我漢民者,夷滅其族!”

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團入城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
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團入城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五百四十八章 請款築路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二百零五章 調教蘿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