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

(抱歉,抱歉,更新又慢又少,實在這章太難寫,又怕大家罵我灌水,修改了好幾個小時,我繼續碼字去,爭取早點還清欠賬。)

太子劉沐復又看向大農令東郭咸陽,問道:“如此說來,主因仍是投放至市面的金銀總量不足,大農令以爲然否?”

“然也,依金銀票律,中央錢莊發行之紙質票據採金銀本位,且以金銀稱重爲其幣值,允民間自由通兌,紙質票據發行量愈大,市面對實體金銀的需求量亦愈大。”

東郭咸陽雖是無奈,卻也不敢睜眼說瞎話,應答道:“依現下情形,要維持通兌,倒也無須往市面投放與總幣值等額之金銀,之所以要求各大錢莊維持五成的金銀儲備餘量,只爲維持通兌無礙,若非出現大規模擠兌,大農府只需向市面投放等愈幣值兩成的實體金銀足矣。”

劉沐沒少聽自家父皇講授金融貨幣理論,曉得東郭咸陽所言屬實。

金銀錢票已在大漢普及使用,很難想象會出現所有臣民同時將其擁有的紙幣盡數換兌的局面,即便真是如此,尚可啓出中央錢莊的密庫內封存着的金銀儲備,將之投放入市面。

誠然,若真出現此等局面,代表紙質票據將遭到徹底棄用,但在紙幣作廢前讓臣民能盡數兌出等額金銀,至少能保證朝廷的威信不會因此遭受重創。

這是極端現象,實則是很難出現的,似後世華夏曾出現的金圓券崩盤,那屬於政府惡意斂財,恰恰反證了紙幣維持金銀本位且允許民間自由通兌的必要性。

任何與實體貴金屬脫鉤的紙幣,都是政府在對老百姓耍流氓,後世屢屢量化寬鬆卻仍能維持強勢匯價的美金,更是美帝對全世界人民耍流氓了。

滿殿羣臣也漸漸聽明白了,無非是大農府只打算向市面投放近愈幣值兩成的實體金銀,各大錢莊爲維持通兌卻須儲備等愈幣值五成的金銀儲備餘量,兩相之間存在巨大差額,且會隨着時間推移愈差愈多。

饒是國庫此時爲各大錢莊暫時紓困,也不過是治標不治本,除非各大錢莊主動減少放貸總額,依靠吸納的龐大儲蓄,尤是所謂的長期定存,用以增大錢莊所儲的實體金銀存量。

皇帝劉徹看得自家傻兒子漸漸露出爲難之色,倒也可以理解,確實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形。

劉徹仿似喃喃自語道:“如此看來,豈不是陷入了死循環麼?”

殿內羣臣聽不清,御案之側的太子劉沐卻是聽得清清楚楚。

死循環麼?

劉沐微是愣怔,隨即想到父皇過往教導他的道理,凡事若陷入所謂的死循環,就不要在蒙着頭執意前行,而要想辦法抓住關鍵節點,進而跳出此等循環,將之導向良性循環。

關鍵節點麼?

劉沐凝眉思索,似是有了些頭緒,用眼角餘光偷偷瞄着自家父皇的反應,也似喃喃自語道:“想法增大金銀投放量纔是正理……”

劉徹豈會不曉得自家兒子的小心思,微是頜首以表認同。

劉沐見狀,不由心下大定。

朝臣們離得遠,且不管是否走心,此時都得擺出苦思良策的架勢,更不宜時刻直窺天顏,故多半是沒察覺到皇帝陛下已不露痕跡的提點過自家傻兒子了。

劉沐不再遲疑,向東郭咸陽問道:“敢問大農令,若想增大市面的金銀投放量,過往甚麼法子最爲合宜?”

東郭咸陽面露爲難之色道:“回殿下,只需將國庫大筆支出以實體金銀給付即可,譬如官吏秩俸和各府署支領等,然近年我大漢商貿愈發興盛,商賈百姓又已慣用錢票,故市面流通所需的錢票量也極大,國庫支出若加大金銀給付比例,則不免影響錢票投放啊。”

劉沐微是思量,復又道:“那便索性增大國庫支出便好,且須是常年如此。”

太子殿下的想法很簡單,既是要往市面投放更多的金銀,那就讓國庫多花錢。

“……”

聽得太子這話,包括東郭咸陽在內的大農府諸官都是愣怔。

國庫的公帑可不是隨便就能花的,尤是在財稅體制逐步完善的現今,各府署和各郡縣都嚴格依預算請款,若無甚特殊情形,每歲請撥的款項都不會超出預算太多,甚至有可能消化不完預算,畢竟在層層監督體系下,鮮少有官吏敢濫用公帑,更遑論冒着梟首抄家的風險,向大農府虛報假賬。

“殿下,增大國庫支出也未必能增加市面金銀流通,比如造橋鋪路等所謂的基建工程,尋常百姓能以此牟利者爲數不多,真正的獲取厚利之人若本就家貲豐厚,所得獲利也未必會迅速用於花銷,而會藏於庫房積蓄。無花銷,也就無所謂流通的。”

御史大夫直不疑雖不掌財權,卻負有糾核之責,絕非不接地氣的清談言官,又向來不怕得罪人,大農府諸官不敢明言,他卻沒甚麼顧忌。

搞大型基建,獲利的可不就是諸多大商團及背後的世家大族麼?

若要真是計較起來,少府及背後的大漢天家,也是吃得滿嘴流油。

太子劉沐啞然無語,顯是對這御史大夫還是有些犯怵。

皇帝劉徹見狀,突是淡淡笑道:“御史大夫所言在理,國庫公帑乃是民脂民膏,搞基建雖也算用歸於民,然收效太慢,遠水難解近渴,想要增大市面金銀投放與流通,還得直接惠及萬民,順帶增加內需市場。”

皇帝陛下一席話,輕描淡寫的將御史大夫的話頭暫且堵住,讓他沒法延展出“不宜與民爭利”的說教來。

倒不是諸御史不識時務,實乃忠於職守,時刻不忘警醒帝皇及臣僚。

“陛下明鑑!”

直不疑也是點到即止,沒打算死纏不放。

劉徹微是頜首,復又看向劉沐,意有所指的再度提點道:“想要惠及萬民,就要苦民所苦,憂民所憂,老吾老以及民之老,幼吾幼以及民之幼。”

劉沐微是愣怔,隨即眼神漸亮,想到數月前,父皇曾與諸大夫謀議的一項國策。

太子殿下出言試探道:“依父皇之意……撫其幼,贍其老?”

皇帝陛下老懷大慰:“孺子可教。”

劉沐底氣愈足,隨即向羣臣拋出新議題——社會福利保障,簡稱社福。

“爲鼓勵我大漢臣民生育,且彰顯尊老敬老之仁孝,我朝當構築社福體制,轄設育幼基金及養老基金,凡年未滿七歲的年幼者,或年過五十六的年老者,皆可按月領取相應貲財!”

太子殿下如是道。

羣臣聞言,堪稱舉衆譁然。

大農令東郭咸陽更是驚詫失色:“殿下,惠及萬民的立意雖是仁德良善,卻不可隨意施爲啊,我大漢現今冊籍在簿之民已超八千萬,加之朝廷多年來鼓勵百姓生育,新生兒逐年暴增,故未滿七歲及年過五十六者,近愈兩千萬衆,若每月發放貲財,耗貲何其巨大?財源又從何處而來?”

劉沐曾參與相關策議,此時自是胸有成竹,出言道:“大農令勿急,且聽孤王細細爲你講解。”

羣臣皆是噤聲,聽太子殿下娓娓道來。

之所以限定於未滿七歲及年過五十六者,不是毫無道理的。

漢襲秦制,對傅籍的百姓徵收人丁稅,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爲一算,治庫兵車馬,即一個青壯年男女每年繳納人丁稅一百二十錢,而另據規定,商人與奴婢須“倍算”,即加倍繳納人丁稅。

惠帝六年,朝廷爲獎勵生育,提倡女子早婚,又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所謂口賦,則是對七歲至十四歲未成年人所徵的人丁稅,爲每人每年二十錢供宮廷用費。

三年前,皇帝劉徹着大農府暫且免除臣民丁口稅,現今試行三年之期已然屆滿卻仍國庫充盈,甚至每歲公帑多有結餘,故也沒打算再恢復徵收了。

皇帝劉徹與諸大夫策議社福體系時,本是打算每歲從國庫去年歲入中取出部分貲財,直接發放給舉國老幼,主因還是想以此擴大內需的,實在是近年大漢境內的不少大宗民生物資出現了生產過剩的苗頭。

不是老百姓不想買,而是沒錢買。

老百姓沒錢,朝廷就發錢給他們花,維持市面繁榮,促進工商業持續高速發展,就這麼簡單。

太子殿下此時卻是靈光乍現,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法。

“不妨每歲從國庫歲入中取出半成,存入三大錢莊,依定存五載的半成利錢,以此分發給舉國老幼,首年或許不免微薄,然若年年如此,依着國庫歲入連年暴漲的勢頭,有個十年八載的,怎的都能攢出千萬金,則每歲利錢就超過五十萬金,則舉國老幼每歲皆可分得兩三百錢,且日後還會逐年增多,豈不美哉?”

太子殿下如是道。

賢王劉非聞言,撫掌讚道:“殿下此計甚妙,如此既能解去各大錢莊的金銀儲備匱乏的困局,朝廷亦能用利錢惠及萬民,實乃兩全之策。殿下仁德賢明,百姓幸甚,社稷幸甚!”

東郭咸陽偷偷瞄了眼皇帝陛下,亦見龍顏大悅,又想到國庫每歲積下的大筆餘貲留着也沒甚進項,覺着拿出半成歲入存入三大錢莊,收些定存利錢倒也不錯,故也就沒再發話。

羣臣皆是慣會觀風向的,此時見得幾大巨頭的神情舉止,就曉得他們已認同殿下的提議,朝議的主旨也就由預防金融危機的爆發,轉向了研擬如何構築那甚麼社福體系,創設育幼基金和養老基金了。

少府卿陳煌更是懂得拍自家“少主”馬屁,言稱少府錢莊願在吸納這兩項基金入存後,給付國庫高達每歲七分的高額利錢。

賢王劉非和國舅田勝亦是紛紛跟進,這可是塊大肥肉,且是年年有得吃,一年比一年更肥,可不能讓少府錢莊獨吞了去。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一百九十七章 謀算諸越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出差結束,坐高鐵回家,估計晚上才能更新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擴張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莊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十七章 御賜盛宴 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師範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六百二十五章 電力照明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一百九十七章 謀算諸越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出差結束,坐高鐵回家,估計晚上才能更新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宮赴宴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