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

大漢舉國掀起海外殖民狂熱時,大多漢人卻不知曉,此時歐洲和西亞已然燃起遍地烽煙。

安息帝國的當代君主米特里達梯無愧爲一代英主,且不論他的治國水平,至少其戰爭謀略是極具預見性的。

三年前,聞知匈奴軍臣單于率兩萬餘殘部偷襲並征服色雷斯後,米特里達梯王就預見了這支來自東方的“上帝之鞭”會狠狠鞭笞到羅馬共和國的背上。

爲此,米特里達梯王不但命巴勒弗家族繼承人塔澤斯爲特使,前往漢都長安請求兩國締結盟約,其後又遣王儲弗拉西斯遠赴大夏迎接大漢特使趙王劉彭祖,自身更在去歲夏秋親臨巴勒弗家族祖地阿帕麥亞城,與大漢親王議定並締結了盟約。

安息帝國,當世三大強國之一,米特里達梯作爲安息君主,能將姿態放得如此之低,可以想見,其心性之隱忍,城府之深,圖謀之大。

事實證明,米特里達梯王對局勢的判斷無比精準。

軍臣單于及其麾下鐵騎用兩年時間,不但征服了驍勇好戰的色雷斯人,更是招募到大批剽悍的色雷斯將士,又鑄造出大批精良的兵械。

東方遊牧民族與西方野蠻人的碰撞,沒有衍化成你死我活的滅族之戰,卻促使了兩個野蠻民族的融合和互補。

畢竟,匈奴人和色雷斯人皆是好戰,祖上也都闊過,卻又被鄰近的強大文明重創並驅除,算得上是難兄難弟。

無論是對之前的馬其頓帝國,或是對現今的羅馬共和國,色雷斯人都懷着滿滿的敵視與仇恨。

巴爾幹半島,赫布魯斯河流域,是色雷斯人的起源地,是他們世世代代都想奪回的故土。

軍臣單于摸準了色雷斯人的脈門,召集色雷斯各部首領,將他們盡皆封王,並許諾他們,若色雷斯人肯全力協助匈奴大軍攻佔羅馬的大片疆土,巴爾幹半島將歸屬於他們。

這種口頭承諾,若出自羅馬人之口,色雷斯人多半是不信的。

野蠻人,往往覺得相對文明的外族人很虛僞很狡詐,正如匈奴人對漢人的看法,而兩個野蠻種族之間,雖多半會發生血腥爭鬥,然若真能坐下商談,甚至灌上幾袋馬奶酒,許多事情就很好商量了。

於是乎,軍臣單于睡了幾個色雷斯女人,且將帳內數名波斯女奴送給那些色雷斯首領“分享”,兩個野蠻種族半從屬半結盟的關係就算建立了起來。

匈奴,有遠較歐陸諸國更爲強悍的騎兵;色雷斯,更有歐洲最爲驍勇且不畏死的野蠻人戰士。

最爲精銳的色雷斯戰士,配備特製的長彎刀,卻不着盔甲。他們的長刀令人畏懼,能從中劈開羅馬人的頭盔,多能一擊必殺,實乃羅馬重裝步兵的噩夢。

去年歲末,羅馬共和國東部的馬其頓行省,四季如春的亞平寧半島,終是迎來了兩大野蠻種族的血腥入侵。

培拉城,興建於山岬之上,俯視著圍繞城南的溼地及湖水流往愛琴海的大湖,是擁有兩百餘年曆史的古城,古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都,亞歷山大大帝開創馬其頓帝國的“龍興之地”。

六十多年前,羅馬人的艦隊先是征服了希臘半島南端的斯巴達城邦,登陸站穩腳跟後,又就地徵募了大批斯巴達戰士,繼續北上蠶食馬其頓帝國的領土,最終徹底覆滅了衰敗已久的馬其頓帝國,洗劫培拉城,並將培拉王宮和國庫中的所有珍寶運回羅馬城。

以宙斯之子自居的馬其頓人,信奉戰神阿瑞斯的斯巴達人,終究未能抵擋住維納斯女神後裔的復仇,從亞平寧半島崛起的羅馬人,執着手中的長矛,爲千年前慘遭驅逐的先祖埃涅阿斯奪回了榮耀。

希臘半島,成爲了羅馬共和國的東部行省,培拉城則成爲馬其頓行省的首府所在。

羅馬共和國行省,都由元老院制定治理該行省的法規,確定該行省的區域範圍、城鎮數目及行省居民的權利和義務,規定該行省應繳納貢賦的品種與數量。

羅馬統治者採用包稅制剝削行省居民,行省的土地、資源等被宣佈爲羅馬國有財產,由國家經營、轉讓或出租。元老院向每個行省委派總督一人、副總督三人和財務官一人。

行省總督通常由卸任的執政官擔任,在行省內擁有生殺予奪的全權。

然對馬其頓行省,羅馬人存在某種頗爲複雜的心態。

馬其頓行省的歷任總督,不是卸任的執政官,卻皆爲卸任的大法官,意即是說,馬其頓行省乃是所謂的大法官行省,而非執政官行省。

顯而易見,在羅馬元老院眼中,在馬其頓行省施以嚴刑峻法,遠比行政和民生來得重要。

換句話說,鎮壓和維“溫”最爲重要。

馬其頓人和斯巴達人都很驍勇善戰,亦是羅馬人頗爲忌憚之處,多半將其族中的武勇者押爲奴隸乃至送到角鬥場,讓他們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供羅馬貴族取樂。

即便偶有招募兩族戰士,也不會讓他們駐留在馬其頓行省本地,而是會盡數調往他處,譬如近些年的接連兩次西西里的奴隸叛亂,可沒少馬其頓和斯巴達人被羅馬軍隊押上戰場,成爲最前線的炮灰。

有壓迫,必有反抗;

出來混,必是要還。

匈奴鐵騎和色雷斯步兵剛是攻陷了希臘半島東北部的培拉城,羅馬元老院的貴族老爺們尚在議會爭執推諉時,希臘半島的局面便已一發不可收拾。

斯巴達人,叛亂!

斯巴達城,陷落!

再堅固的堡壘,往往皆是從內部被攻陷的,瘋狂的斯巴達奴隸們砸開腳鏈,卸下了身上的枷鎖,殺光了斯巴達城中的所有羅馬人。

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凡是目光所及的羅馬人,盡數被剁成肉泥。

匈奴軍臣單于不蠢,聞得此等情勢,不禁大喜過望。

他遣色雷斯人擔任使者,與斯巴達人議定,色雷斯與斯巴達以泰格特斯山脈爲界,南北分治希臘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皆歸斯巴達所有。

斯巴達人要付出的,則是要號召羅馬境內的所有族人迴歸,甚或慫恿他們起義叛亂。

短短數月光景,地中海沿岸紛亂四起。

匈奴的戰馬,色雷斯的長刀,斯巴達的戰船,攪得羅馬共和國天翻地覆。

愛琴海東部沿岸的亞細亞行省,是羅馬最東端的領土,原爲拍加馬王國。

五年前,拍加馬國王阿塔爾三世爲保住王族性命,被迫在死前立下遺囑,將國土獻給羅馬,然不少當地貴族並不甘願接受羅馬人的統治。

兩年前,拍加馬人發動亞里斯托尼哥起義,羅馬人派兵血腥鎮壓,並與次年正式在此設立亞細亞行省。

意即是說,遠離羅馬本土的亞細亞行省,在希臘半島徹底淪陷時,設立尚不足一年,且本地人剛經受了羅馬軍隊的血腥鎮壓,仇恨尚未來得化解,怨氣更是難消。

此時不反,更待何時?

軍臣單于見得局勢大好,更是揮師直搗巴爾幹西北部,一路攻入羅馬屬國伊利里亞。

伊利里亞雖是羅馬的附庸國,然其國土可不小,伊利里亞人分佈在北起多瑙河,南至愛奧尼亞海安布拉基亞灣,西起亞得里亞海,東達今南斯拉夫沙爾山的廣袤地域。

羅馬之所以沒有吞併伊利里亞,並設立行省治理,蓋因伊利里亞地區非但地廣人稀,多年來更是小國林立。

四十年前,在最後一個伊利里亞小國被羅馬出兵剿滅後,伊利里亞人紛紛逃往各處散居,羅馬無意也無力長期佔領和經營“貧瘠之地”,索性又扶持了個伊利里亞國王,讓他成爲羅馬附庸,幫着管理伊利里亞人,不添亂,多繳納貢賦就好。

說到底,還是羅馬人口太少,即便算上各族奴隸,撐死不過兩千萬,加之疆域膨脹過快,各行省叛亂連連,元老議會的議事效率又愈發低下,導致連番平叛皆是事倍功半。

在羅馬共和國後期,光是維持地中海北部沿岸的狹長領土,羅馬軍隊就已疲於奔命,更遑論去佔領和經營歐洲內陸的高盧和伊利里亞。

羅馬人之所以仍有心東擴,只因東面的小亞細亞、高加索北部諸國乃至西亞,擁有較爲密集的人口。

對羅馬人而言,財富、人口(尤是奴隸),無疑比疆土更爲重要。

正因如此,在後世歷史中,羅馬共和國最終廢除了臃腫低效的元老議事制,邁向更爲集權的帝制,更在不斷的開疆拓土中,獲取大量人口,據史籍記載,羅馬帝國最爲強盛時,其屬民竟高達八千餘萬。

當然,這八千萬屬民多半是被羅馬征服的外族,不似華夏的漢人般有甚麼民族凝聚力的,就如砂礫堆積的高塔,彈指一擊,便會土崩瓦解,隨風消散而去。

譬如此時,軍臣單于僅憑兩萬餘匈奴鐵騎,半脅迫半利誘的說服色雷斯人協助其攻入馬其頓行省北部,就已攪得羅馬全境叛亂四起。

非但如此,早已虎視眈眈的安息帝國,更是猝然發難,進軍西北部的高加米拉地區,向高加索北部諸國展現出其鋒銳的獠牙。

裡海與黑海之間,本都、伊比利亞、阿爾巴尼、亞美尼亞四國,多年來締結同盟,彼此守望,牢牢抵禦住南面的塞琉古帝國和西面的羅馬共和國。

四國君臣本以爲,此番也能聯手抵禦住安息帝國,然萬萬沒想到,就在今年春天,數萬鐵騎如從天降,從北面奇襲,往猝不及防的四國背上狠狠插刀!

大月氏,遣五萬輕騎,未待開春雪融,便是繞過鹹海和裡海的北端,不到半月便疾馳三千里,給予四國最爲致命的重創!

後世史上,中亞和西亞頗爲驍勇且陸續建立了強大帝國的兩大種族,帕提亞人和大月氏人,今世在漢廷的斡旋調和下,竟聯起手來,開啓了血腥而瘋狂的西征篇章。

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
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九章 創立太學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議定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裝戰船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三百章 採菊東籬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四百三十一章 騎營演訓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