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

漠北之北,有浩渺大澤,其廣不知幾千裡,華夏先人以“瀚海”名之,又因其地處極北,故漢人又稱之爲北海。

漢室崇黃老,尚道家,漢人自是知曉,莊周所謂的“北冥有魚,其名爲鯤”,指的多半不是具體的地與物,而是指代大道。

然後人往往會依着時下需求,對類似的經典進行另類解讀,現下的大漢君臣亦如此。

只不過漢人還算厚道,倒也沒太過歪曲經典,頂多小小的穿鑿附會罷了。

道家老祖寫得明明白白,北冥有鯤鵬,乃吾華夏聖獸顯化,故北海自然是我華夏固有疆土,不過是暫且被北地蠻夷竊據罷了。

這套說辭,漢廷可不只用來對內宣傳,而是廣爲告諭舉世外邦的。

大漢與匈奴本就是不死不休的血仇,漢廷想兵發漠北,壓根無需進行甚麼戰爭動員,高瞻遠矚的皇帝劉徹之所以發佈此等召諭,更多是要爲後人的擴張與征服行爲提早作出鋪墊。

何地是爲北冥?

漢人說是貝加爾湖就是貝加爾湖,說是北冰洋就是北冰洋,依大漢愈發根深蒂固的民族概念,但凡再對外征服,多半是不會對當地土著心慈手軟的,擄掠精壯爲奴,餘者皆斬草除根,已然是朝野共識。

殘暴,血腥,卻也須師出有名。

竊據華夏固有疆土,就這條“不赦之罪”,無疑是最爲好用的了。

莫說塞北之地,就是遠隔重洋的美洲大陸,太常府文教司諸官都翻出了《山海經》,正嘗試論證華夏先人所謂的“東荒之地”,就是指代美洲,在先秦時遭了印第安人的竊據。

更遑論西邊的蔥嶺,那明擺就是華夏神山“不周”的所在,泰阿劍就是從不周山中尋回的,蔥嶺自然屬於大漢疆土。

讀書人有文化,真若不要臉起來,皇帝瞧着都要咋舌不已。

印度洋是不是“南海渚”,咱暫且不論,畢竟老祖宗們可能真到過,但澳大利亞是“歸墟大壑”,爲華夏自古“涼風所處的無底之谷”?

我的乖乖,沒老子手繪的世界地圖,你們真曉得有這片廣袤大陸麼?

南海水師的換艦整編尚遠未妥善,羣臣就急吼吼的進諫,望陛下詔令,發艦羣打通前往澳洲大陸的新航道。

“朕曉得,呂宋島的土著不足,淘金的奴隸稀缺,然澳洲大陸的毛利人頗爲野蠻兇殘,不好對付的。”

皇帝劉徹高居御座,對滿殿羣臣如是道。

公卿將相紛紛垂眸,心下不免腹誹,土著再兇,也不過是化外蠻夷,還能兇得過我漢軍將士?

陛下分明就是有旁的心思,不肯讓朝廷憑白出人出力罷了。

“陛下,不妨讓南洋殖民公司廣募捐輸,協從南海水師往澳洲殖民。”

大農令孔僅起身避席,朗聲進諫道。

劉徹故作沉吟道:“哦?真有臣民願爲此捐輸麼?”

羣臣皆是無語,心道陛下與大農令的雙簧戲已唱到這般地步,他們能不捧場,敢不捧場麼?

“陛下,微臣以爲,我大漢億萬百姓皆有忠君報國之心,只是苦於鮮少有報國的機遇,若聞得朝廷有意重奪我華夏故土,必會踊躍捐輸,唯恐落於人後。”

“臣附議,非但會捐輸出貲,若陛下恩准,更必有臣民願自行招募勇武之士,替朝廷夷滅毛利土著。”

“老臣附議……”

“陛下,臣等附議……”

劉徹看着諸多大臣紛紛避席附議,心下不由暗自嘆息,胃口是徹底養大了,也不知道後繼之君能不能壓得住,又能壓多久啊?

罷了,此乃大勢所趨,身爲穿越衆,他只想將大漢臣民養成狼,而非犬,至於劉氏基業能否傳承千秋萬代,卻也只能聽天由命了。

倒不是他思想境界高,要講甚麼民族大義,然作爲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必是深知絕無所謂的“社稷永昌”。

此生在世,看顧好自家的父母妻兒,順帶夯一夯華夏基石,死後饒是洪水滔天,他也沒法管了。

劉徹微微頜首:“既是如此,便煩請太尉與大農令儘速定下章程,呈予朕衡平。”

太尉郅都和大農令孔僅自是應諾,避席附議的諸多大臣也是心滿意足,本也沒奢望陛下當殿恩准此事。

有些具體事宜,終歸是不好明着在朝堂上細說的,譬如所謂的“招募勇武之士”。

現今的王侯權貴乃至地方豪門皆不敢豢養大批私兵了,甚至爲免惹得官府乃至朝堂猜忌,連侍衛都招得愈來愈少,真要招募鄉勇替朝廷“夷滅”毛利土著,無非是要招些精壯的地痞無賴,頂多再招些遊俠領頭,稍稍編練過後,便送去境外捕奴了。

此等作法已行之有年,在朝廷的刻意放寬管束下,甚至形成了完整的灰色產業鏈,只要在大漢境內不聚衆執械,不爲禍鄉里,但凡出了邊塞,那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除了不去劫掠擁有漢廷通商符令的胡商,就沒有他們不敢做的事。

饒是在外邦殺人縱火,只要返歸漢境,重新做回“良善百姓”,也沒甚可憂心的。

不得不說,大漢境內的治安愈發良善,也與鼓勵類似的境外捕奴活動有不小關係。

大漢百姓再淳樸勤勞,也終歸會有好逸惡勞的閒漢,不願苦哈哈的在地裡刨食,也不願到作坊務工,就想着發筆橫財,過上錦衣玉食的舒坦日子。

應募捕奴,無疑是個好差事,雖有不小風險,但獲益也大,玩命做個三兩年,但凡沒死在外頭,回來的多半都能成家貲不菲的富家翁。

畢竟除卻擄掠到奴隸能得的賞錢,搶到的繳獲也能依章程與主家照比例分潤,真若運氣好,搶到些珠玉珍寶甚麼的,莫說下半輩子衣食無憂,指不定還能給子孫留筆不菲的家業。

當然,亦多有不敢玩命應募捕奴者,然他們也沒甚麼能力橫行鄉里,就是羣小混混,無論在甚麼年月,這類人都是上不得檯面的,黑白兩道都混不開,實在算不得社會毒瘤,頂多是小小渣滓罷了。

尤是漢人鐵血尚武,絕大多數男子都服過兩年兵役,朝廷對尋常刀劍的管制也不甚嚴苛,除卻強力軍弩等精良兵械,百姓家多有自制的弓矢刀劍,小混混們若是鬧得過火,指不定沒等官兵出手,街坊鄰里就會跳出幾個退伍老兵,將他們扭送官府了。

捕奴行當,不宜擺上檯面,然皇帝劉徹卻是知曉,這個行當的出現是必然的,朝廷固然能強力打壓,卻會連帶影響到販奴貿易乃至境外殖民,也會引發不小的非議。

堵不如疏!

與其強力打壓,迫使其轉入地下,成爲更大的隱患,倒不如暗中疏導,既有利於朝廷監管,亦能讓他們無償的爲漢軍建立更多的海外橋頭堡,甚或提供更多更具體的軍事情報,譬如地勢,天候,蠻夷的勢力分佈……

正是出於此等考量,故漢廷近年雖已鮮少再頒佈官方捕奴政令,但民間的捕奴行當卻愈發興盛,除卻西域諸國和塞北烏桓,境外凡漢人能履及之地,皆多有“漢寇”出沒。

要分辨“漢寇”和“胡寇”,實是不難的,但看是否遠離各處商道,有否襲擊打出漢商旗號的商隊,就能明晰“漢胡”寇匪之別。

莫說諸多外邦小國,便是巽加和安息這兩大強國,近年都不勝其擾,再三向漢廷大行府遣使,送上國書,要求漢廷管束子民,勿教他們爲禍友邦。

大行令張騫卻是反咬一口,言稱兩國污衊漢廷與盜寇有所牽涉,實在欺人太甚,若不好生給個交代,怕是要影響邦誼,惹得我大漢天子震怒。

“你等回去告知自家國君,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勿謂言之不預!”

張騫對面色慘白的兩國使臣如是道。

於是乎,巽加與安息也只能吃下這啞巴虧,再未提及此事。

安息軍力強盛,出兵剿匪沒甚麼大不了的,故“漢寇”也沒敢在安息境內太放肆;巽加則因“漢寇”擄掠的絕大多數都是賤民,對雅利安貴種而言,除卻面子上過不去,實則也沒甚麼真正的損失,賤民本就是雅利安人“不可觸碰的污穢”,做奴隸都嫌髒,被“漢寇”擄走也沒甚麼大不了的,不過是再換批掏大糞的罷了。

兩大強國受得了,哀勞卻是遭不住的。

哀勞雖是疆域廣袤,卻着實地廣人稀,數千裡疆土不過區區六十餘萬屬民。

尤是哀勞關閉與大漢的邊市和商道後,敏銳的漢商們就嗅到兩國交惡的意味,暗中招募的捕奴隊對哀勞下黑手,更是再無過往般有諸多顧忌。

哀勞守軍稍不留神,周邊地域就是整村整寨慘遭燒殺搶掠,寇匪行兇後,爲掩蔽行蹤或阻截追兵,甚至不惜縱火焚山。

數月間,西隨水畔的哀勞腹地端是煙硝漫天,橫屍處處,便連居於西隨水下游入海口的大漢胥浦城,都屢屢見得上游漂來的腐臭浮殍。

胥浦太守徐隅真真急了眼,召集各大商團主事,疾言厲色的明言,讓他們約束好境外的手下,不得在漢境周邊焚燒山林,更不得隨意往西隨水棄屍。

否則到了春夏交際之時,蚊蠅叢生之季,胥浦之地一旦爆發疫病,他的官位還如何保得住?

商團掌事們曉得太守絕非虛言恐嚇,斷人仕途,如殺人父母,徐隅得爲牧守邊郡的封疆大吏,背景自然硬實得很,一旦真急紅了眼,連他們背後的東家都未必給面子,更遑論要懲治他們這些小角色,判個就地斬決都不帶猶豫的。

於是乎,哀勞東北疆域漸漸安穩下來,然南境卻又是處處告急,哀求國君儘速派兵前來剿匪。

“三面漢軍皆是磨刀霍霍,傾舉國之兵嚴加防範尚是捉襟見肘,又如何能分兵剿匪?”

哀勞國君滿臉倦容,闔上眼瞼,長嘆道:“傳吾王令,遣些將士護送南境百姓遷徙,暫避匪患。”

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
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臨盆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五十八章 皇家馬場 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