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

陽春三月,大漢皇帝頒佈聖旨,詔令烏桓諸部調集四萬騎兵,編爲左右兩支騎營,橫貫漠南草原及賀蘭山南,繞過居延海,前往大漢邊郡敦煌,限期兩月。

烏桓諸部若傾全族之力,應可徵調十萬大軍,然皇帝劉徹倒是“體恤”他們,想着好歹還要防備漠北匈奴,調個四萬騎兵也就差不多了。

漢廷爲何要調兵?

大漢皇帝顯是沒打算向烏桓諸部解釋清楚,前來頒旨的大行丞宋遠更是乾脆利落的拋下一句:“你等若是奉旨,必有大富貴;如若不然,舉族誅絕!”

烏桓貴族們可有選擇?

自是沒有,且不說抗旨不遵,大漢會否真的出兵前來征討,光是施行關禁,將北地各郡的邊市盡數關閉,烏桓諸部就得鬧出大亂子。

近年來,烏桓人已不再耕作,不再釀酒,不再製鹽,更不再冶銅鍊鐵,卻過得分外滋潤,蓋因他們的族人大多都在爲漢人牧羊,用羊羣甚至只用羊毛就能從大漢邊市換取大批財貨。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綿羊。

廣袤的漠南草原水草肥美,昔年被匈奴佔據,現今卻處處是烏桓人的駐牧地,唯一可惜的就是不能牧馬,使得烏桓的戰馬數量稍顯不足。

即便戰馬再少,大漢皇帝下旨要徵調六萬騎兵,烏桓貴族們豈敢有半分推拒,況且漢使都說了會有“大富貴”,烏桓貴族跟漢人沒少打交道,深知即便是奸猾似鬼的漢商們,也向來以誠信爲本……除了偶爾會在契約中挖坑下套。

宋遠身爲大漢大行丞,代表着漢廷顏面,執節出使時更代表着大漢皇帝,自不會妄言誆騙他們。

多年來,烏桓數度爲大漢出兵征伐外族,扶余,朝鮮,鮮卑,連匈奴都狠揍過,皆是從中獲取了天大的好處,劫掠來的財貨和大漢提供的“軍援”,足以讓過慣苦日子的烏桓貴族們發家致富,活得端是驕奢淫逸。

此番漢廷又要徵調烏桓將士,且高達四萬,想來又有“大買賣”,且如漢使所言,必有“大富貴”。

烏桓諸部現今仍處於兩大派系對峙的分裂態勢,兩大派皆怕落於人後,便是各自集結兩萬精銳,各出一支騎營,即刻趕赴敦煌。

數千裡外的大漢京畿,囤駐在此的細柳,建章,中壘,三大騎營亦是整軍出征,六萬精銳鐵騎加之兩萬諸曹輔兵,盡皆雙馬備騎,全速趕赴敦煌。

虎賁騎營則留守京畿,正在玄菟郡囤駐的宣曲騎營則被徵調返京,暫時停止了清剿北方蠻夷的長期任務,反正經過數年清剿,玄菟以北,不鹹山脈以東的地域,沃沮和挹婁等小族亦被屠戮大半,僥倖逃生者皆是逃入深山密林,等若與世隔絕的野人,再難如昔年扶余般成了氣候。

按理來說,五大精銳騎營遣出三支,驃騎將軍郅都身爲五大騎營的主掌僕射,該是拜個大將軍,作爲主帥領兵出征的。

然皇帝劉徹覺着郅都年事漸高,不宜再奔波勞苦,況且還需他留下制衡秦氏,李氏和公孫氏這三大軍中派系,索性就將大將軍的帽子扣到了膠東王劉寄的腦袋上。

劉寄身爲大漢親王,本以爲出任細柳校尉已是自身軍伍生涯的至高點,何曾想過能出任大將軍?

雖說大將軍非屬常置,僅是戰時臨設,戰後即會廢置,然出任大將軍卻仍是被大漢將領視爲最大的榮耀,甚至勝過位列三公的太尉之責,蓋因大將軍纔是真正的軍中主帥,兩者間約莫類似後世國防部長與元帥的區別。

不僅劉寄驚喜萬分,便連王侯權貴和文武百官都不得不讚嘆皇帝陛下心胸豁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竟不憂心膠東王手握重兵,貌似也不怕他日後功高震主。

劉徹確實對劉寄沒甚麼忌憚,抑或說是根本用不着,但凡他劉徹活一天,大漢朝野就沒人敢謀朝篡位!

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強大的實力之上,劉徹坐擁忠心耿耿的郎衛,羽林衛和虎賁衛,誰敢反,誰能反?

即便他劉徹突然暴斃,三大親衛亦會扶持劉沐稱帝,否則齊山,公孫賀和馬嶼等人豈會得新帝信重,若是換了旁人登基稱帝,最先要誅殺的就是他們這些手握重兵的“前朝”近臣。

囤駐在河湟谷地的兩萬胡騎則是奉旨,在胡騎校尉公孫敖的統率下,緩緩西進,前往祁連山脈最西端的山口,等待“護送”月氏諸部遷徙。

沒錯,月氏遷徙。

昔年在祁連山南遊牧的月氏各部,經過漢軍多年劫掠,僅剩二十餘萬族人,散居各處遊牧,逃避着漢軍的侵擾。

大月氏使臣前來勸說月氏各部首領,欲引他們西遷大月氏,讓月氏重新“合族”時,月氏首領們險些落下淚來。

數十載前,月氏亡國,族人分作兩脈,各自西遷和南遷,西遷的搶佔大夏北方領土,建立了大月氏,南遷的則與諸羌混居祁連山南,隨着大漢愈發強盛,真真被折騰得生不如死。

現下聞得大月氏肯重新接納他們,昔日的衝突爭執皆不再追究,也不再計較昔年誰對誰錯。

故國雖滅,故人尤在,且再度建立起興盛的國度,更是想接他們“回家”,過往的恩恩怨怨還重要麼?

回家!

唸叨着這個極度煽情的字眼,散居在方圓千餘里內二十萬余月氏族人紛紛匯聚而來,等待遷徙之日的到來。

想要遷徙到大月氏,就得向大漢借道,西域諸國倒還好說話,關鍵要先經由祁連山脈的西端山口北上,途徑扼守河西走廊西部咽喉的大漢酒泉郡,再過扼守要道的敦煌郡,才能進入西域之地。

大漢君臣自不會輕易鬆口,這二十餘萬月氏人等若大漢圈養的牲畜,抑或是地裡的韭菜,長一茬割一茬,豈是憑着大月氏使臣紅口白牙就能“贖買”的,況且遷徙的路線還要踏入漢境,自從大漢從匈奴手裡收復燕北與河朔,十餘年來就沒半匹外族戰馬能踏上大漢的國土!

嗯……外邦使臣的隨行護衛不算在內。

除卻贖買費用,還要繳納買路錢和護送費,半個大錢都不能少!

大月氏使臣雖也早有被大漢狠訛一筆的心理準備,然聞得大行令張騫的要求,仍不禁有些發愣。

贖買費用也就罷了,甚麼叫買路錢和護送費?

張騫頗是嚴肅的替他講解,甚麼叫“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從此路過,留下買路財”,至於護送費,自是漢軍“護送”月氏族人出境所需的開銷。

大月氏使臣聽罷,端是哭笑不得,心道漢人果是喜歡弄些彎彎繞繞,總歸都要錢,直接開口要價多好。

嗯……化外蠻夷顯是無法理解,漢人實是最爲講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嘛。

張騫只覺是在對牛彈琴,故也懶得再跟他廢話,就順他之意,開口報價,無論男女老幼,每口月氏人兩萬漢錢,合兩斤黃金。

大月氏使臣險些嚇掉了下巴,他們是先與祁連山南的月氏貴族們議定此事,纔出使大漢,前來借道的,故而曉得要遷徙的月氏族人足有二十餘萬。每人付兩斤黃金,那就意味着大月氏要向漢廷支付高達四五十萬斤的黃金,這對大月氏而言,簡直是聞所未聞的天文數字。

要曉得,大漢如此強盛富饒,且屬民高達六千餘萬,漢廷國庫的歲入也纔將將四百萬金。

大月氏的人口與康居相當,也有五十餘萬,但作爲純粹的遊牧民族,其國力和康居差太多,更沒法和大漢比,況且昔年乃因國破家亡,才狼狽西遷,有花去數十載光陰才逐步恢復元氣,哪來的四五十萬金?

大月氏使臣抵達長安多日,也曉得即便大漢京畿的奴隸市價高昂,尋常精壯奴隸也就兩萬錢出頭,硬是要二十餘萬月氏人不分老弱婦孺皆受兩萬錢,也未免欺人太甚了。

張騫聞得他的抱怨,倒也不惱,而是耐心的跟他算賬,雞生蛋,蛋生雞,雞再生蛋,往往復復無窮盡,兩萬錢着實算是便宜了。

大月氏使臣生生被他繞暈了,端是啞口無言,只是大月氏着實拿不出這筆巨貲,爲之奈何?

張騫便是爲他出了主意,黃金不足,可以用牲畜和奴隸來換,尤是精良戰馬,多多益善啊。

見得大月氏使臣不解其意,張騫便是附在他耳邊低聲說了數句話。

大月氏使臣不禁兩眼瞪圓,滿臉驚駭之色。

大漢君臣竟已知曉大月氏的盤算,且意圖分一杯羹!

張騫瞧他神情,揚眉輕笑道:“莫以爲我大漢消息閉塞,不知你大月氏多年來皆是暗中厲兵秣馬,現下若傾舉國之力,可糾集控弦之士十萬有餘,儼然不下康居。若你國應下此事,我大漢不但可先放走那二十餘萬月氏人,更會遣十餘萬大軍爲你國助陣。”

大月氏使臣脊背直冒冷汗,十餘萬漢軍若是西征,怕是會連大月氏都滅掉吧?

張騫自能猜出他的忌憚和畏懼,復又將皇帝陛下與諸位重臣議定的謀劃合盤脫出,也好讓他安心。

大月氏使臣側耳傾聽,眼神漸漸大亮,着實覺着此事大有可爲,卻也不敢擅自決斷,只得先遣快馬返國,有待大月氏王定奪。

漢廷卻不管那麼些,即刻調兵遣將,不斷往邊軍敦煌集結大軍。

大宛和康居皆出好馬,佔據錫爾河流域的康居更是串聯亞歐諸國的陸地要道,若大漢能迫使康居臣服,再虎目南顧,便可迫使正值盛世安息帝國不敢再意圖東擴,而是去覬覦西方國度的領土。

劉徹的想法很簡單,驅虎吞狼,爲西亞,北非和歐洲諸國混亂膠着的局勢再添把大火。

大月氏既是勾起了大漢的胃口,那便是應也得應,不應也得應!

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二百四十章 朝鮮作妖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出差結束,坐高鐵回家,估計晚上才能更新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
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二百四十章 朝鮮作妖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二十二章 軍法組織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一百七十八章 爭先認購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二百四十六章 內鬼現身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三百三十八章 換個營生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八十章 密林設伏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出差結束,坐高鐵回家,估計晚上才能更新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