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

仲春二月,奉詔班師的羌騎與胡騎從大夏國返歸漢境,隨即各歸其營,羌騎囤駐於已然落成的敦煌邊塞,胡騎則仍囤駐於祁連山南的河湟谷地。

公孫歂率親兵返京覆命後,得了諸多賞賜,卻除胡騎校尉之職,改任太尉長史,秩千石,輔助太尉署諸曹事。

羣臣對公孫歂的遷調雖有些意外,倒也能猜出皇帝陛下的盤算,公孫歂統率胡騎多年,又屢次轄領羌騎征戰,該是時候將他調離胡騎了。況且太尉李廣在漢軍威望極高,太尉又掌舉國軍政,若有出身公孫世家的公孫歂在旁制衡,皇帝陛下也更放心些。

皇帝劉徹倒非對李廣的忠心有所懷疑,然爲君之道,不可全憑個人喜好直覺,而爲他日埋下隱患。不是劉徹有受害妄想症,史籍記載的多位大漢太尉和大司馬可都不是甚麼善茬,不得不防啊。

居帝位者,偏信旁人,必害其國!

劉徹緊接着頒佈的數道詔令,纔是真的震撼大漢朝堂。

玄菟郡太守秦立將不再兼任中壘騎營校尉,原中壘左監蘇建升任校尉之職,不復兼任玄菟都尉,且即刻率中壘騎營返京屯駐。

公孫敖除宣曲騎營校尉,轉任胡騎校尉,即刻趕赴西寧城赴任;原宣曲左監衛青暫代主掌僕射,率宣曲騎營前往玄菟郡,兼玄菟都尉之職。

大漢羣臣雖鮮少聽聞過衛青之名,然因皇帝未曾將他正式拔擢爲宣曲校尉,那玄菟都尉顯也是臨時兼任,隨時都有可能如蘇建般輪調,故也沒出言反對。

皇帝劉徹卻是清楚知曉衛青近年的表現,在黃埔軍學進修時,軍略成績優異,兵法運用愈發嫺熟,數次騎營對抗演訓中更是指揮若定,已頗有幾分將帥之風了。然衛青仍是缺乏實戰經驗,紙上談兵終是沒甚麼說服力,對抗演訓也與真正的沙場搏殺有較大差別,倒不如趁機放出去試試水,用北方蠻夷練練兵也是好的。

況且現今的北方蠻夷早已不成氣候,匈奴元氣大傷,躲在漠北不敢南下,烏桓各部更是唯大漢馬首是瞻,老實得跟孫子似的,鮮少敢出烏桓山脈,到漠南放牧牲畜。

沃沮,挹婁,鮮卑,近年也已被蘇建率領中壘騎營清洗大半,說實話,中壘將士們不斷輪番北巡,卻沒甚麼大仗可打,已是有些心疲,且多已是思鄉心切,長此以往,難免影響士氣的。

正好派宣曲騎營去與之進行輪調,豈非一舉兩得麼?

文武百官卻不免曲解了皇帝陛下的心思,只道陛下是要逐步削去秦氏在漢軍中的權勢,畢竟太尉之子李當戶乃建章騎營校尉,公孫敖雖除了宣曲校尉,卻又改任胡騎校尉,唯是玄菟郡秦立不再兼任中壘校尉之職,如此一來,秦氏就唯有秦方這長安城衛軍的南營都尉握有少許兵權,且還歸屬中營都尉程不識統轄。

劉徹察覺朝堂近來氣氛不太對,略微深思過後,多少能猜出羣臣的心態,無奈失笑之餘,卻也沒多作解釋。

皇帝本就該牢牢握緊兵權,想讓誰領兵,誰就領兵,想削誰兵權,就削誰兵權,爲甚麼要向大臣們解釋?

身爲人臣,對兵權歸屬出言置喙,是想圖謀造反麼?

正好藉此看看秦氏的態度,若真因心有不滿,背地裡整甚麼破事,那還真就脫不了居心叵測之罪,漢軍不是秦氏的“自留地”,各大軍系若執意朋黨結派,爲保住兵權而逼迫皇帝,那就該夷滅三族,朋黨連坐,絕不手軟!

不得不說,秦勇是識時務的,現今他的嫡長子秦廣官居武威太守,嫡長孫秦立官居玄菟太守,一門兩位封疆大吏,若還不知足,只怕是要招災惹禍的,故而他依舊每日在府中含飴弄孫,種花養鳥,權當不曉得發生了甚麼。

漢軍中倒是有些將領爲秦氏頗覺不平,然現任驃騎將軍郅都是酷吏出身,向來治軍嚴謹,誰意圖擾亂軍心皆從嚴懲處,半分情面不留。

郅都不擔心會動搖軍心,秦氏在漢軍威望再高,也高不過皇帝陛下去。

且不提只服兩年軍役的府兵和邊軍,即便採徵募制的朝廷精銳,每年也會有不少老兵退伍,且各營將領屢屢輪調,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哪來那麼些死忠個別軍系的將士。

近年皇帝陛下又着太尉府又逐年提高將士糧餉,發放年末賞金,漢軍將士感念皇帝都來不及,誰特麼會冒着殺頭的風險暗中勾連,胡亂在軍中鬧騰?

見得秦氏軍系識趣,劉徹自是欣慰不已,朝臣們也迅速略過此事,並非他們忘性大,而是另有更爲震撼的事發生了。

大行令竇浚當殿拜請,意欲告老致仕。

皇帝陛下稍做慰留,但見竇浚去意甚爲堅定,便是準允,因竇浚於國有大功,轉任爲光祿大夫,且將其關內候之爵晉爲列候,封號爲“順”,着實意味深長。

漢承秦制,採二十軍公爵,列候是爲最高,無大功不得封。

羣臣們約莫能猜到竇浚所謂的“大功”是因着朝鮮,故沒覺着陛下此舉有甚麼徇私之嫌,諸御史也曉得有些國事不宜深究,免得挖出些不太光彩的背地手段。

竇浚自是大喜謝恩,得封列候之爵,還轉任光祿大夫,能不時入宮覲見,足以向諸多世家權貴傳達出天家之意,即便太皇太后已然薨逝,竇氏也退出朝堂,然仍是有天家庇佑的皇親國戚,誰都不得輕忽怠慢,乃至出手打壓。

即便太上皇和皇帝故去,竇氏憑此可世襲的列候爵位,至少不會輕易被旁人仗勢欺壓。

依近年慣例,封侯不再劃食邑,無非賞賜些皇室實業的份子,竇浚也不太在意,經營着清河百貨這隻會下金蛋的母雞,竇氏不卻貲財,保住世家地位就頗爲知足了。

太上皇劉啓雖是狠辣陰戾,然倒真是個大孝子,想着母后剛是薨逝,舅父竇浚便是告老致仕,只怕會讓旁的世家權貴小瞧竇氏,好歹是自個的母族,母后臨去前又頗是放心不下,身爲人子,還是該做些甚麼的。

劉啓特意親筆揮毫,爲竇氏題了金匾,上書“孝悌惟永”四個大字。

竇浚得太上皇賜匾,不禁大喜過望,也沒真掛起來,而是放入祠堂供奉着,竇氏子孫有這金匾,但凡大漢帝位還是老劉家的,在位的皇帝就得顧念着這份血脈親情。

大行令之位出缺,自需早些補任,劉徹無需多做考量,讓尚書令張騫轉任了大行令。

尚書令的官秩本就與九卿同,且因其乃皇帝內朝近臣,故實際地位反倒更高些,況且張騫的官途歷練完備,政績紮實,羣臣自是不會出言反對他遷任大行令。

只是新任的尚書令人選出乎羣臣預料,建安太守主父偃竟得以拔擢,返京升任尚書令。

雖說主父偃是一郡太守,也算封疆大吏,然建安郡爲閩越和東甌除國後設立的新郡,其“疆”僅下轄溫鹿和福榕兩縣,該郡治下軍民尚不足十萬。

羣臣怎的都想不通,皇帝陛下怎麼會將視線落到遠隔萬里的建安郡,還如此看重主父偃這位未及而立的年輕官員。

劉徹也沒爲他們答疑解惑的心思,他本就長期關注着史籍記載中那些武帝朝的賢臣名將,若見得這些“潛力股”確是有大才,自不會浪費的,甚至會爲他們提供積累經驗及施展長才的舞臺。

主父偃堪稱武帝朝最有治政才幹的文臣,史上的推恩令就是他提出的諫言,只不過今世被劉徹這穿越衆提前“施行”。

說實話,主父偃不適合做丞相,甚至是朝堂大員,蓋因他人際關係特別差,與誰都處不來,做不來那些虛與委蛇或可稱爲調和鼎鼐的事,倒是尚書令之職尤爲合適他。

尚書令既掌傳宣詔命及密奏封事,亦領諸大夫爲帝皇策問謀議,是爲宮廷內朝官,不與外朝官私下結交更好,免得“內外勾結”,還如何監管三公治政,爲皇帝耳目喉舌?

劉徹刻意栽培的能臣也絕非僅止主父偃,司馬談且不提他,便連今歲方纔及冠的桑弘羊便早已入得少府,跟在少府卿陳煌鞍前馬後,打理着少府的諸多新興產業。

史上的桑弘羊乃武帝朝歷任侍中、大農丞、治粟都尉、大司農等職,最終官至御史大夫,武帝臨終還命他爲顧命大臣,輔佐幼帝。

劉徹前些年推行的均輸和平準等諸多改革,可都是參照史上桑弘羊的治政舉措,可見此人的經濟思維是何等開闊,多項政令堪稱開歷史之先河。

劉徹倒不是想讓他未來取代陳氏執掌少府,而是要爲大農府培養後備人才,東郭咸陽雖正值壯年,然大農令是大漢朝堂最累人的官位,不可能做到年老體衰的。

大農丞孔僅比東郭咸陽小了十歲,桑弘羊又比孔僅小了十餘歲,恰恰是兩個候補梯隊,總要未雨綢繆,早點培養,故桑弘羊先在少府多瞭解新興產業,日後遷調到大農府,打理朝廷財政的視野和格局應會比東郭咸陽和孔僅更爲開闊的。

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
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宮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纔是舉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四百四十四章 軍事預算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車輪船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八章 宮廷宴會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二百四十九章 爲人媒妁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擊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剛戰車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