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求情1

帝國要報復交趾,滅其國絕其祀。

帝國要報復洞蠻,同樣沒有絲毫手下留情的意思。

這兩件事都是亮在明面上的,帝國也不怕洞蠻知道斷無幸理後跟交趾賊一條路走到黑——在華軍看來,不論是交趾賊還是洞蠻賊,戰鬥力只是比鹿難對付一點,但比野豬好收拾。

總之,除了人數夠多以外一無是處。

馮三虎兩千破二十萬(宣傳)的戰績證明了華軍這是自信並非自大。

邕州城下堆積如山的賊人屍體和繳獲的旗幟兵仗就是最好的證明。

從北方源源不斷開來的華軍也證明帝國確實有殺光洞蠻和交趾的打算。

所以,崑崙關以南,所有洞蠻都被嚇得跟鵪鶉一樣老實——沒錯,不是所有洞蠻都參加過去年交趾賊入侵的軍事行動,但誰能保證北方來的漢人能分得清洞蠻之間的區別?

漢人的官員可是最喜歡一刀切的,何況這次統兵大將還是殺神馮三虎。

傳說中這個人帶兵征服東海大國扶桑,一口氣殺了幾千萬人,把大海都填滿了!

這次救援邕州成功,四萬洞蠻和交趾俘虜,又被他殺掉一半,連求饒的機會都沒給。

洞蠻各部,不管是否依附交趾賊入侵過,此時都在口耳相傳:馮三虎這殺神,這次要把所有洞蠻和交趾男人全都殺光,女人分給邕州、欽州和廉州的倖存者爲奴。

於是,蠻人洞主們都坐不住了。

那些並未附逆的洞主派遣親信到邕州,試圖爲自己辯解。

那些曾經附逆的洞主,也在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想找一條活路。

然而似乎有些晚了,馮三虎本人是中將和未來南征軍的統帥不假,但他本人仍要歸兵部管。

外國和部落要想投靠帝國,成爲外蕃,需要走禮部的門路,馮三虎只有戰場上接受敵人投降的權利,卻沒有接受外蕃的本事。

而分辨洞蠻是否附逆,以及附逆者罪行輕重,是帝國刑部的工作,在確認這一點並且對附逆者做出足夠的懲處前,禮部也不會接受新的外蕃投靠……。

這真是讓蠻人們煌煌不可終日,大家都在拼命找生路,倒是很少有人去想該不該跟交趾人一條路走到黑。

原因倒也簡單:華軍威勢太大,所有人都認定交趾賊死定了。何況邕州之戰期間發生的事證明了,就算投過去,交趾賊也不會把洞蠻當成自己人。

這個時候,被帝國宣傳司塑造爲“天南一柱”的大英雄的蘇緘,似乎就成了洞蠻求生的唯一突破口。

因爲蘇緘在邕州爲官數年,熟悉洞蠻事物,堅守邕州八十天,他也分得清到底誰附逆誰根本沒參與這場入侵。

而且,蘇緘是抵抗交趾賊的英雄,他不會給賊人開脫,若是他表明那個洞蠻部族沒有附逆,帝國肯定會接受他的說法。

於是,各種送禮上門試圖拉關係的洞蠻代表擠爆了蘇府的大門,連門檻都踩斷了。

蘇緘也不好不應付,因爲洞蠻找到代表都是漢人——若是洞蠻親自來,恐怕還沒進城就會被華軍全砍了。

這些代表大部分是經常進山跟洞蠻交易的行商。

所謂靠山吃山,靠着洞蠻自然就有人吃洞蠻家的飯,這些行商平時都是依靠把漢地的商品背到洞蠻所在的大山中換取山貨,再到城裡販賣維生,跟洞蠻的關係比較融洽。

實際上,就算那些附逆的洞蠻來殺掠的時候,都沒把他們怎麼樣,現在自然輪到他們回報這份友誼了。

蘇緘是知州,其實卻是是可以拒絕接見這些行商的,不過他深知帝國對漢人的重視不分職業,以前在大周爲官時對商賈的輕視態度收斂了不少,因而只能耐着性子跟求上門來的行商們談一談。

“是,本官知道你們思同州的洞主沒有參與逆行,如果有機會,本官會替他們分辨幾句的。”

“滾!上思州有沒有附逆你當本官不知道嗎?莫要狡辯!否則本官命人叉你下去!”

蘇緘確實對蠻洞的事很清楚,誰曾經跟着交趾賊作亂,誰根本沒參與,他一清二楚,後者他都答應在馮三虎面前說些好話。

但前者,那就只有以直報怨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分辨不清的,比如右江以北一個叫做思恩州的蠻洞,圍城期間蘇緘確實沒有在賊兵中見過他們,按理來說,他們附逆的可能性很小(交趾賊習慣把蠻兵帶在身邊參與攻城,,四散劫掠的事基本都是交給自己人去做,所以在邕州就能見到大部分附逆的蠻洞)。

但是,似乎是爲了討好蘇緘和帝國,來替思恩州做說客的那個人,說是他們解救了百多位漢人,只要蘇緘答應這次清剿洞蠻不涉及思恩州,他們就願意把這些漢人雙手奉還。

蘇緘不信他們能在交趾賊手中解救漢人,他覺得如果不是思恩州附逆自己不知道,就是這些洞蠻雖然沒有跟着交趾賊作惡,但是襲擊了北逃的漢人——對帝國來說,還是相當於附逆。

不過,思恩州的說客不是個行商,而是個秀才,這人口才方面居然還不錯,他很快解釋道:

“大人明鑑。思恩洞確實沒有附逆,這些漢人都是老洞主花錢糧從別的洞贖來的,等我們把人還回來,大人一問便可知曉。”

這話倒是有道理,思恩州若是附逆,漢人回來後對他們必然沒什麼好話。

若是迴歸的漢人對他們也心存感激,那他們不僅沒罪,甚至還有些功勞。

只是……。

“思恩州爲何要花錢糧贖買漢民?”

蘇緘還是覺得此事有些奇怪,洞蠻一個個窮的跟猴子一樣,各個都眼紅山下漢民的財富和人口,總想着抓些娃子回山裡給他們種地做工,他們會花費本來就不多的錢糧贖回流失的漢民?

“大人明鑑,因爲小民也是漢人,這同胞之情,小人雖然卑賤,但也是懂得。”

“你是漢人,如何能影響到思恩州的洞蠻?”

原因很簡單,這個叫做張合禮的秀才家裡窮的要命,雖然中了秀才,但家裡連隔夜糧都沒有,最後不得不上山做了思恩州老洞主的上門女婿。

第470章 巡邏隊第56章 破寨3第107章 來了第564章 遼北攻略2第160章 分期第684章 求情1第695章 對交趾政策第604章 突變1第409章 龍仁之戰1第735章 矛盾第138章 平定五蓮山第408章 幸福很簡單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572章 北行記4第592章 隴西之戰4第452章 陸文昭第733章 混亂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555章 開打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168章 動容第352章 返回第171章 人第604章 突變1第115章 塢堡血戰5第443章 賀使2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125章 鑄炮第466章 衛生第230章 初步計劃第315章 馬賊第147章 淨海王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614章 興靈1第510章 各方4第142章 談話第366章 盈利第9章 得失2第698章 吉爾吉斯山3第178章 收容所第277章 最後一口氣第271章 反擊2第626章 海外開拓第286章 反擊第181章 笨拙的戰爭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645章 秦軍2第355章 登陸第368章 選擇第551章 孩子與孩子們的相遇第557章 1790年第270章 反擊1第452章 陸文昭第68章 趙琳的努力第54章 準備總攻第674章 豺狼當道第636章 自己跳到碗裡來第662章 暴秦2第146章 賺到了第666章 暴秦6第657章 四個快樂的小丫頭第430章 兩難第562章 北行記2第644章 秦軍第154章 生意第638章 孩子們第697章 吉爾吉斯山2第261章 戰黃河4第366章 盈利第430章 兩難第470章 巡邏隊第349章 屯墾村第177章 紀律第41章 矛盾第694章 開明士紳第414章 高麗1第87章 局勢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350章 金礦第537章 等待第134章 執干鏚舞第11章 殺韃子第97章 兄弟並肩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188章 小樊樓第241章 回家3第239章 回家1第459章 佈局1第442章 賀使1第603章 倭奴戰爭5第622章 閒暇第651章 我也要當大王第67章 糧食第626章 海外開拓第709章 南征9第609章 平夏戰爭1第752章 無題第252章 大生產1第401章 江華和約第481章 推進戰略
第470章 巡邏隊第56章 破寨3第107章 來了第564章 遼北攻略2第160章 分期第684章 求情1第695章 對交趾政策第604章 突變1第409章 龍仁之戰1第735章 矛盾第138章 平定五蓮山第408章 幸福很簡單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572章 北行記4第592章 隴西之戰4第452章 陸文昭第733章 混亂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555章 開打第469章 三級兵役制度第168章 動容第352章 返回第171章 人第604章 突變1第115章 塢堡血戰5第443章 賀使2第599章 倭奴戰爭3第125章 鑄炮第466章 衛生第230章 初步計劃第315章 馬賊第147章 淨海王第344章 遼南佈局第614章 興靈1第510章 各方4第142章 談話第366章 盈利第9章 得失2第698章 吉爾吉斯山3第178章 收容所第277章 最後一口氣第271章 反擊2第626章 海外開拓第286章 反擊第181章 笨拙的戰爭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645章 秦軍2第355章 登陸第368章 選擇第551章 孩子與孩子們的相遇第557章 1790年第270章 反擊1第452章 陸文昭第68章 趙琳的努力第54章 準備總攻第674章 豺狼當道第636章 自己跳到碗裡來第662章 暴秦2第146章 賺到了第666章 暴秦6第657章 四個快樂的小丫頭第430章 兩難第562章 北行記2第644章 秦軍第154章 生意第638章 孩子們第697章 吉爾吉斯山2第261章 戰黃河4第366章 盈利第430章 兩難第470章 巡邏隊第349章 屯墾村第177章 紀律第41章 矛盾第694章 開明士紳第414章 高麗1第87章 局勢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350章 金礦第537章 等待第134章 執干鏚舞第11章 殺韃子第97章 兄弟並肩第26章 幹翻這世道第188章 小樊樓第241章 回家3第239章 回家1第459章 佈局1第442章 賀使1第603章 倭奴戰爭5第622章 閒暇第651章 我也要當大王第67章 糧食第626章 海外開拓第709章 南征9第609章 平夏戰爭1第752章 無題第252章 大生產1第401章 江華和約第481章 推進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