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

在早期的人類文明之中,對於海洋是敬畏的,大海擁有着無邊無際的面積,強大莫測的力量,哪怕大海物產豐富,卻沒有人能夠深入大海。

一直到器具的逐步提升,人類在擁有船了之後,打開開始逐步爲人類展現出慷慨的一面。

太平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約佔地球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亞洲的兩倍以上,如此巍峨浩瀚的海洋,本身就如同天塹一樣,無法逾越,更別說,龐大的海洋,複雜的海情,還有變幻莫測的天氣。

穿過太平洋,別說是現在的航運水平,就算是在後世,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在衛星定位,完善的後勤體系下,每年也有船隻沉默的消息。

更別說在北宋,這個落後的,連無線電等簡單的通訊手段都沒有的時代,,除非是趙信開了金手指,讓船的質量得到大幅度的上升,開發出後世大航海時代之後,能夠跨越大洲的船隻,這樣纔有可能通過太平洋。

船隻是通行的基礎,後世的遠洋萬噸級貨輪,拿給北宋的土著來用,他們根本就用不了,就算是一些可以跨越太平洋的帆船,這種只有簡單設備,其他大部分都是手工設備的競技帆船你,操縱在北宋的船員手中,能不能通行,也成問題。

船是一個硬件,一個最簡單的硬件,還有軟件,需要有熟練的船長,有豐富的海圖,有測繪的工具,然後就是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夠保證通過。

中國沒有多少遠洋航行的專業人才的,卻可以通過招募和培養,趙信的卡牌系統加上穿越者的見識,成就大航海時代初期的船隻,這個努力一下,應該不難吧。

實際上,北宋的船舶製造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的狀態,從傳統的中國式帆船開始,吸收了阿拉伯,日本,還有其他的一些帆船的優點,很有特色。

在唐朝時期,也有海商集中在中國,可是他們乘坐的,多是一些阿拉伯帆船,中國式帆船,沒有進入到的遠航領域,伴隨着中國的發展,到了宋朝時期,往來客商絕大部分使用的都是中國帆船。

中國帆船,有了遠洋航船的影子,只不過基於見識和理論,還只是近海的遠洋帆船,只要針對這個進行改變,再加上三角帆等的應用,中國本身水密艙和巨大戰船的基礎,製造出一個超過航海時代航船,這應該不是問題的。

穿越太平洋,難度太大,哪怕擁有了大航海時代航船,甚至是超過一點,穿越也非常危險,往往遭遇到一些熱帶風暴的話,就會船毀人亡,說不定十隻船隊過去,能夠有一隻成功的通過,抵達到另外一端的美洲,就是幸運了。

趙信要求的,不但是去,還要回來,這樣的話,需要拼百分之一的幸運,運氣好的話,100艘船就可以回來一艘,運氣不好,可能幾年的時間,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一無所獲。

浩瀚的海洋,在任何時候,都是值得敬畏的,歷史上書寫着的歐洲人,大航海時代的輝煌,看起來,只要有大航海時代的航船,就可以從容的穿越海洋。

可是歷史記下的,只有不多的幾個成功者,其他人呢,浩瀚的海洋是令人畏懼的,歐洲人花費了數百年的時間和無數犧牲,纔在這麼龐大的犧牲和死亡面前,逐步的征服了大西洋,如果把大西洋換成太平洋,恐怕連勇敢的航海家們都會畏懼吧。

換成北宋土著,哪怕獲得了大航海時代的全部船舶資料,也會在逐步失敗之中,喪失繼續下去的勇氣,趙信是穿越者,穿越者的見識,就是改變一切的根本,在穿越的太平洋歷程之中,有捷徑。

順着日本向東北,從千島羣島,阿留申羣島一路的過去的,就是美洲,這是一條相對比較平穩的航道,而且遍佈各種島嶼,可以用穩紮穩紮的方法,比如,在合適的島嶼設立中介基地,每一次用較爲龐大的船隊作爲基礎,一步步的完善基地和航道,最終以階梯的方式抵達美洲。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會比較慢,按照300公里爲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可能要一兩個二月的時間才能夠探尋,佈置好,可能從北宋到美洲,會花費2年,甚至3年的時間,安全性高,只要小心,出現危險的機率也很小,只要完善的佈置了各種補給基地,一旦到達美洲,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從美洲把需要的物資給弄回來,甚至會形成一個穩定的航道,鏈接亞洲和美洲。

這樣取巧的方法,卻同樣不容易,航海時代的航船是基礎,這只是最容易達到,熟練的船員,最少有一定的航海經驗,一步步構建的補給體系,最少說,要一步步的推進,超過9000裡的航程,對於遠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制約,趙信要的不是此起彼伏的犧牲,是一個穩定的聯絡通道。

北美物產豐富的,哪怕印第安人開發度不夠,糧食總是有的,還有金銀等重要的貴金屬,當然了,還有這些作物,這也是最大的目的。

甚至將來有可能的話,當北宋的人口膨脹之後,這裡也可以作爲移民的方向,相對於物產豐富的,可是各種瘴氣和毒蟲叢生的南方和熱帶,溫潤和中國差不多氣候的北美大陸的,似乎是另外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是後話,只要獲得了來自北美高產作物,在幾十年的時間之中,趙信不必爲人口密度來擔心,未來,遼國,西夏,蒙古,甚至是南方的東南亞,靠近中國比較近的地方,有更多的土地等着他去征戰,北美,只是一條最後的道路。

從養殖想到飼料,從飼料到玉米,進而想到美洲的高產作物,趙信的腦洞可是跳躍的厲害,說實話,糧食問題是一個巨大的炸彈,無論缺少還是富裕,都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走勢,無論是奴隸,封建,甚至是工業社會,都是一樣。

高產糧食作物,只能夠作爲遠景的,別說現在不行的,就算是未來,解決了目前的危機,控制了一定的地盤之後,也需要徐徐圖之,可能要5年,甚至是10年才能夠見到成效。

現在,趙信需要做的就是,提前開啓養殖業,在苗家莊首先累積一點點的經驗。

養殖業關係到未來,雖然說吃肉吃糧食,不太的影響,糧食的轉換率太低,對於高強度的訓練,需要肉類,對於壯漢來說,肉類和蛋白質永遠是增加肌肉最好的方法。

目前的現狀,還不適合集約化養殖,趙信是歷史學家,並不是養殖專家,哪怕爲家鄉的富裕,想到過關於養殖的方法,都是流於表面,最多瞭解一下流程,沒有了後世強大的基礎,貿然上大規模的養殖,最終的結果就是,養多少死多少,一個傳染病的問題,就是大型養殖的攔路虎。

不能集約化大型化養殖,卻可以分散的養殖,苗家莊本身就擁有這個條件,趙信專門找到苗遠談這件事情,讓他宣傳一下,讓苗家莊每家每戶多養幾頭豬。

只是養幾頭豬,這對於苗遠來說,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保州就有牲口市場,雖然大型牲口不多,可是類似豬仔這樣東西,卻不少,而且這玩意,還不太好賣。

不是每一個家庭都願意養豬的,養豬可以獲得一筆收益,過年宰殺,可以獲得過年用的肉食,還可以獲得一筆不小的收入,可是餵養豬的過程,就比較困難,家中人手多,有人去打豬草,還有弄一些其他的代替糧食的東西,還可以,因爲只是附帶着,投入不算很大,如果純粹用糧食來喂,就很苦難了。

這也是問題所在,在沒有辦法保證的人吃飽的前提下,把糧食用來餵豬的話,那不是開玩笑,這是要人命,有些不懂得經營的家庭,豬沒養成,糧食也沒有了,最終不得不把豬賤賣掉,養豬養到困頓的,不是沒有的。

豬肉肯定能賺錢,這需要時間,一頭豬,可能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夠長好,用1000斤,或者是1200斤的糧食,換取250斤左右的大肥豬的話,肯定能夠賺到不少錢,起碼是一倍以上,可那有什麼,支持不了這麼長時間和這麼大的投入的前提下的,誰會去這麼做。

這一點,在苗家莊沒有太大的問題,之前,苗家莊或許支撐不了這麼大的養殖,原因只是苗家莊的存糧,只是夠富裕一點,沒有太高的前提下,可是現在,苗家莊就完全不同了。

只要家裡有一個人,能夠在饅頭工坊工作,賺的錢除了養家之外,都可以養上幾頭豬,更別說兩三個人在工坊的,趙信也給他們兜底,會按照現在的市價80%,全額收購。

別小看這一點,農民們很聰明,市價跟他們銷售價格的不同,他們早就知道,大量養豬,當豬肉多的時候,很自然都會講價,趙信的這個做法,等於是給衆人吃了一個定心丸,當天,苗遠就藉着銷售饅頭的機會,在保州購買了300條豬仔,未來會增加到2000條,也就是說,平均每家每戶,會增加4頭豬。

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西湖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三百九十一章 拿錢的條件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亂擴張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一百八十九章 卡牌升級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四十九章 斷後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一百一十二章 謎團真相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八百一十一章 爭奪和改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七百一十九章 珠江之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六百二十章 各種船型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七十八章 戲文的故事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五百三十五章 搏兔全力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二百七十四章 保州城落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六百六十三章 全殲遼軍第二百二十二章 奢飾品方略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瀋陽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八百三十八章 築路機械第五百七十二章 捲土從來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發第三十二章 南樂縣令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二百七十三章 拍賣會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五百一十九章 實驗數據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西湖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三百一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館區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六百八十五章 鐵路熱潮第三百五十章 仁宗來信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第五百七十章 一擊而潰第五百零六章 苦等的時機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
第七百七十九章 抵達撫順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西湖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三百九十一章 拿錢的條件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亂擴張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一百八十九章 卡牌升級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來水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三百八十五章 接待困擾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二百七十九章 確定經銷商第四十九章 斷後第五百一十一章 幽雲十六州第一百一十二章 謎團真相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二百五十七章 面見韓琦第六百一十章 海戰爲先第八百一十一章 爭奪和改變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七百一十九章 珠江之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六百二十章 各種船型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七十八章 戲文的故事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五百三十五章 搏兔全力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路熱潮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六十一章 煙攻第二百七十四章 保州城落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六百六十三章 全殲遼軍第二百二十二章 奢飾品方略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選擇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瀋陽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八百三十八章 築路機械第五百七十二章 捲土從來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發第三十二章 南樂縣令第六百三十三章 長江口漁場第二百七十三章 拍賣會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七百五十八章 遞交國書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五百一十九章 實驗數據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西湖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五百八十章 材料研究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二百六十四章 現金壓手第三百一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七百六十六章 使館區第三百零七章 冒險的做法第六百八十五章 鐵路熱潮第三百五十章 仁宗來信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第五百七十章 一擊而潰第五百零六章 苦等的時機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