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亡國之君

朱祁鈺坐在一旁,見孫太后的神色尚有幾分猶豫,心中不由得一嘆。

終究是久居深宮之輩。

雖然心思深沉,獨寵六宮,但是畢竟沒有真正參與過朝事,政治敏感度太低。

怪不得先皇去時,寧願託孤於先太皇太后,也不曾讓孫太后秉政。

他兩世爲人,自然能看得出。

孫太后心中還是有幾分贊同南遷之議的。

只是她怎麼不想想,她害怕,難道在場的一干堅定反對的大臣和金英,心中便真的毫無懼意嗎?

這件事情既然所有人都反對,自然是有萬萬不能遷都的理由的!

不過雖然不喜歡這個女人,但是朱祁鈺也知道。

這種危急時刻,家國大義重於私人恩怨。

於是斟酌了一番,開口道。

“臣以爲,南遷之議不可行!”

這個表態很清晰,也符合朱祁鈺一貫蕭規曹隨的風格。

在場衆臣雖然對郕王這次的果斷略有驚訝,卻也放下心來。

不過就在所有人都以爲,朱祁鈺會就此住口的時候,他的聲音卻不急不緩的再度響起。

“聖母容稟,我大明立國數十年,近年來雖軍備略有廢弛,然可動用的官軍不下百餘萬,僅京營守備,便有近三十萬,雖遭此大敗,大軍傾覆,然所損者,多爲京營將士,朝中可調動的屯軍,鎮守各地的官軍皆毫髮無損,雖傷筋動骨,但遠遠未至傾覆之禍。”

朱祁鈺話說的很慢,但是口氣卻很堅定。

他心裡十分清楚。

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人心動盪之際,也就越要上下一心。

說到底,京中的大多實權,還掌握在孫太后的手中。

若是她一直心有切切,不能堅定的主戰,那麼勢必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他不能確定,前世會發生的事情,今生是否還會一樣。

至少現在看來,因爲他重活一世,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

現在這種緊急關頭,任何一點點意外,都有可能讓最後的結果天差地別。

所以無論出於哪種考慮,朱祁鈺都必須徹底的打消孫太后的顧慮。

朱祁鈺的話也讓于謙眼前一亮,忍不住開口道。

“郕王爺所言甚是。”

“太后娘娘,我大明軍隊常設一百五十萬,只是因分鎮諸地,未及動員,然各地官軍皆忠於大明,詔命若下,必效死力,我君臣上下同心,定能解京師之危。”

不過他這話,卻是讓翰林院學士陳循皺了皺眉,道。

“於侍郎所言,確有道理,但是需慮各地鎮軍不可輕易調動,否則民亂暴動之事,則無可防之。”

“況麓川苗賊,西南土司,浙江叛亂,均需大軍鎮守,我大明可調動軍力的具體數字,尚需斟酌。

“再則大軍分鎮各地,若調動至京師勤王,路途遠近,輜重糧草,民夫徭役,大軍操備,皆需考慮。”

于謙一時有些語塞,他剛剛的確有些着急,只想着該如何勸服太后,又聽到郕王所言條理分明,沒怎麼考慮便開口了。

誰料,卻讓陳循抓住了話柄。

他是個實誠人,一般不會妄言。

讓他現在信誓旦旦的說,一定能調動多少大軍,他的確不敢。

這等大事,必須要確定大方向之後,再細細商討不可,要說大話是萬萬不行的。

而陳循提的兩點理由,也的確站得住腳。

京師的確是很危急。

但也不能因爲京師危急,就放棄了其他地方。

瓦剌雖然是大明的心腹之患,卻不是大明唯一的敵人。

近些年來,土司作亂,西南苗賊也不安分,浙江等地更是頻頻有叛亂髮生。

哪些地方能抽調兵力,哪些地方不能抽調兵力,如果需要抽調的話,抽調多少兵力。

這些都是需要仔細斟酌,考慮到方方面面的。

所以一時之間,他倒也不敢亂開這個口。

朱祁鈺在一旁瞧着,心中卻有些啼笑皆非。

對於于謙的貿貿然插話,他其實有些意外。

說白了,于謙剛剛有些衝動了,說話之間,的確不太妥當。

而且剛剛的時候,他那般疾言厲色的呵斥了徐珵,雖然道理不錯,但是口氣卻未免太過嚴厲。

陳循作爲翰林院的當家人,徐珵被罵,他臉上也掛不住,肯定心裡不快。

因而尋這麼個機會,噎于謙兩句,扳回一城,也是正常。

說來,他前世的時候,和于謙君臣奏對,皆是工整週到,倒是很少見有這樣的場面。

不過眼下不是想這些的時候。

儘管對於謙的能力很認可,但是朱祁鈺也不得不說,他這話插的不是時候。

陳循這麼一反駁,孫太后原本略略鎮定下來的神色,又多了幾分擔憂。

無奈之下,朱祁鈺只得繼續道。

“陳學士所言並非沒有道理,但是無論如何,我各地官軍並非完全不可調動。”

“別的不說,南北直隸,京畿之地官軍便常年備守,各地可抽調官軍,亦根據路途遠近,所鎮之地情勢各有不同,此事命兵部再議即可,終歸不會無兵可調。”

“是以,我京師守備,並非要與那也先戰而勝之,而是以防守爲要,依託各關隘城池據守,如此,我朝廷壓力也可稍稍緩之。”

“再則,也先勞師遠征,後勤難以長久,其大軍以騎兵爲主,在關外地勢有利,然若入關內,我大明處處關隘,必能大挫其鋒芒,是故臣以爲,太后不必過於憂慮。”

這個結論,聽起來就讓人安心的多。

至少孫太后聽完之後,懸着的心放下了大半。

她心中有南遷之意,無非是看那也先勢大,二十餘萬官軍都大敗,眼下京城只有不到十萬官軍,害怕守不住而已。

但是她卻未想到,如今局勢不同。

天子親帥二十餘萬大軍出征,爲的是打勝仗。

但是他們雖然只有十萬人,卻只需保持不敗,拖延時間即可。

她雖久居深宮,但是也知大明的家底兒還算厚,要說也先能夠憑不到十萬人,和整個大明的上百萬官軍抗衡,她是不信的。

大不了,暫且放棄些無關緊要的土司叛亂,多調些官軍過來便是。

當然,這種話,她老人家是肯定不會說出來的。

朱祁鈺眼看火候差不多了,便知道,該把大招放出來了。

前面這些話都是給孫太后增加信心,讓她相信朝廷有能力守住京師的,但是並沒有真正的打消她南遷的心思。

畢竟,再有把握的事情,都不妨礙給自己多留一條後路不是。

但是她終究是政治眼光不足,沒想明白的是。

這條後路,是萬萬留不得的。

要知道,這滿殿當中,最應該反對南遷的人,就是孫太后!

只可惜,她沒有金英看得清楚,直到現在都沒有明白過來。

這一點若不說清楚,恐怕孫太后心中始終難以下定決心,死守京師。

“臣情知此時此刻,我京師上下必人心惶惶,然方纔諸位大人皆有言,京師重地,不可棄之,亦能守之。”

“此全賴我朝廷上下,同仇敵愾之故,若南遷之議一起,京城內外難以同心竭力,百姓惶惶,各地官軍亦必不效死力。”

“到時,縱然我等有死守之心,亦恐有反覆,若因上下各懷心思,致京城倘有不諧,則縱然南遷,亦必如兩宋之事,惟聖母萬慮之。”

朱祁鈺說得比較委婉,但是其實意思就是說。

如果上下一心,死命固守,大概率是能守得住的。

但是如果人心不定,左右搖擺,那麼說不準,就會出什麼意外。

到時候靖康之事殷鑑在前,您老人家悠着點。

孫太后不是傻子,朱祁鈺的話她當然聽明白了。

正是明白過來,心中才聳然一驚,額頭上冒出絲絲冷汗,將目光投向了最開始反對南遷的金英。

她此刻才明白,她剛剛險些犯了一個多大的錯誤……

金英見此情況,便明白太后已經想清楚了,低聲道。

“太后娘娘,如今局面,已是危若累卵,皇爺已陷落虜賊之手,若京師再失守,則社稷傾頹之禍,必加於皇爺一身!”

“南遷之事,斷不可爲!”

是了,這纔是徐珵剛一提出,金英便如此激烈反對的原因所在。

也是進殿之後,大臣們一直想提,卻不敢多說的話。

土木之變,究竟該如何定性!

誠然,大軍傾覆,勳戚大臣死傷殆盡,甚至就連天子都被虜賊俘獲,這等情況,已然是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

但是,這也要分和什麼情況來對比的。

若是和歷任先皇屢屢出征,威震四方的功績相對比,這等情況堪稱奇恥大辱。

但是若是要亡國傾覆之禍比起來,這些都不算什麼了。

京城守得住,土木之變就只是一場敗仗而已!

哪怕這場敗仗,大明付出的代價無比沉重,它也就是一場敗仗而已。

但是若是京城失守,被迫南遷,那麼必然會導致關內烽煙四起,有亡國之禍。

最好的情況,也是和南宋一般偏安一隅。

到時候在場的所有的每一個人。

有一個算一個,都將被史書落上罪臣之名。

首當其衝的,便是執意親征,結果卻大敗未歸的正統天子。

也是孫太后唯一的親兒子,朱祁鎮!

亡國之君的名頭,誰能擔得起?

第三百九十八章:知行合一焦駙馬第1184章 無奈第五百一十章:好像串場了第八百六十章:原來本書還有主角啊……第1258章 無題第四百二十五章:巧舌如簧張二爺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動盪之因第一百一十章:丟人玩意第四十四章:召見勳貴第四百四十五章:聖母舉薦第三百六十五章:捅不破的窗戶紙第二百八十七章:前倨後恭舒公公第999章 父子相見第一百三十五章:忍痛割愛第918章 重任在身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真誠是必殺技第五百六十三章:太子的課業第五百六十四章:要人第四百二十章:英國公府的影響力第六百三十八章:焦駙馬得到了答案第八百四十九章:轉機第三百零一章:請御審第八百一十章:真·各方配合第五百七十八章:我胡濙從不摸魚第955章 有輸有贏第三百五十九章:衝動少年人第五百三十二章:內閣存亡,在此一役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步步緊逼第七百四十四章:老虎不發威第一千零七十一章:隱秘戰線的拉扯第1266章 尾聲:東宮之爭(八)第二百六十九章:陳年真相第一百零二章:彈劾奏疏第1263章 番外:東宮之爭(五)第二百九十章:謀定第四百零一章:靈堂衝突第七百九十八章:有事他真上啊!第四百六十五章:後遺症第971章 楊傑現身第二百九十章:大宴落幕第三十六章:大勢已成第四百八十一章:斷章取義的一把好手第994章 廷益,快回來吧……第五百五十八章:膽肥的禮部第1223章 闖宮?第三百六十三章:魚和熊掌,朕必兼得之!第八百七十章:一貫錢第二百一十九章:一舉多得第936章 又是宋文毅?第一千零三十六章:遊說伊王第六百九十三章:一切都會變好的第七百二十五章:殿試第五百一十七章:他說……第七百一十二章:弄巧成拙?第五百三十章:朝會發難第七十章:請辭監國第1243章 膽大包天第987章 你說了不算四百五十八章:不算閒話的閒話第一千零三十一章:逐漸取得信任第八百二十六章:國公爵位不好拿第一百一十九章:兩條路第一百七十三章:吳太后的提點第六百二十章:倒扣的杯子第一百七十八章:上了賊船第1206章 靜觀其變第一百八十一章:任禮背後的人第三十八章:于謙的質疑第七百八十八章:跟天子打個商量第1236章 于謙回京第1206章 靜觀其變第1142章 朝堂對罵第1216章 卑鄙手段第四百四十三章:伯顏王第七百七十六章:召見阿速第一百二十三章:要他們死!第六百一十一章:聽皇后的第925章 噁心~第四百零三章:老狐狸的信譽第993章 狠還是你狠啊!第四百六十四章:菜市街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破財免災?第一百七十四章:封賞爵位第一百二十五章:告假第三百六十四章:揣測上意的艱難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倒黴的何文淵第三百三十一章:劍出偏鋒第七百一十八章:請二爺相助!第六百八十章:錦衣衛和刑部的較量第七百零一章:你要是問我支持不支持第七百二十三章:夜談第十五章:金英諫言第九十二章:曹吉祥第六百一十九章:過府一敘?第二百四十四章:舒良的評價第1252章 京營第一百一十九章:兩條路第922章 離別第三十三章:頭鐵翰林院第三百九十三章:要活的
第三百九十八章:知行合一焦駙馬第1184章 無奈第五百一十章:好像串場了第八百六十章:原來本書還有主角啊……第1258章 無題第四百二十五章:巧舌如簧張二爺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動盪之因第一百一十章:丟人玩意第四十四章:召見勳貴第四百四十五章:聖母舉薦第三百六十五章:捅不破的窗戶紙第二百八十七章:前倨後恭舒公公第999章 父子相見第一百三十五章:忍痛割愛第918章 重任在身第一千零三十九章:真誠是必殺技第五百六十三章:太子的課業第五百六十四章:要人第四百二十章:英國公府的影響力第六百三十八章:焦駙馬得到了答案第八百四十九章:轉機第三百零一章:請御審第八百一十章:真·各方配合第五百七十八章:我胡濙從不摸魚第955章 有輸有贏第三百五十九章:衝動少年人第五百三十二章:內閣存亡,在此一役第一千零七十八章:步步緊逼第七百四十四章:老虎不發威第一千零七十一章:隱秘戰線的拉扯第1266章 尾聲:東宮之爭(八)第二百六十九章:陳年真相第一百零二章:彈劾奏疏第1263章 番外:東宮之爭(五)第二百九十章:謀定第四百零一章:靈堂衝突第七百九十八章:有事他真上啊!第四百六十五章:後遺症第971章 楊傑現身第二百九十章:大宴落幕第三十六章:大勢已成第四百八十一章:斷章取義的一把好手第994章 廷益,快回來吧……第五百五十八章:膽肥的禮部第1223章 闖宮?第三百六十三章:魚和熊掌,朕必兼得之!第八百七十章:一貫錢第二百一十九章:一舉多得第936章 又是宋文毅?第一千零三十六章:遊說伊王第六百九十三章:一切都會變好的第七百二十五章:殿試第五百一十七章:他說……第七百一十二章:弄巧成拙?第五百三十章:朝會發難第七十章:請辭監國第1243章 膽大包天第987章 你說了不算四百五十八章:不算閒話的閒話第一千零三十一章:逐漸取得信任第八百二十六章:國公爵位不好拿第一百一十九章:兩條路第一百七十三章:吳太后的提點第六百二十章:倒扣的杯子第一百七十八章:上了賊船第1206章 靜觀其變第一百八十一章:任禮背後的人第三十八章:于謙的質疑第七百八十八章:跟天子打個商量第1236章 于謙回京第1206章 靜觀其變第1142章 朝堂對罵第1216章 卑鄙手段第四百四十三章:伯顏王第七百七十六章:召見阿速第一百二十三章:要他們死!第六百一十一章:聽皇后的第925章 噁心~第四百零三章:老狐狸的信譽第993章 狠還是你狠啊!第四百六十四章:菜市街第一千零三十八章:破財免災?第一百七十四章:封賞爵位第一百二十五章:告假第三百六十四章:揣測上意的艱難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倒黴的何文淵第三百三十一章:劍出偏鋒第七百一十八章:請二爺相助!第六百八十章:錦衣衛和刑部的較量第七百零一章:你要是問我支持不支持第七百二十三章:夜談第十五章:金英諫言第九十二章:曹吉祥第六百一十九章:過府一敘?第二百四十四章:舒良的評價第1252章 京營第一百一十九章:兩條路第922章 離別第三十三章:頭鐵翰林院第三百九十三章:要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