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欣欣向榮

這個惠及萬民的新政,根本不需要《大順民報》的推廣,只憑着百姓口口相傳,便已經傳遍大江南北了。這種傳播,竟比通過驛道傳送《大順民報》更快,堪稱奇蹟。

只是許多百姓都心存疑慮,不敢置信。但也有一些活不下去的百姓,決意爲了前程搏一搏。沒錯,漢人的鄉土情節重,但不意味着他們沒有勇敢開拓的精神。只要在鄉里活不下去的百姓,爲了生計,只好背井離鄉。正史上的闖關東、出南洋都是這種類型的移民。包括三次人口大融合,都是這般。

只不過現在大順經濟形勢好轉,加之土地兼併並不是很嚴重。特別是黃河沿岸,一些鄉紳都不想回鄉了,畢竟黃河實在太不安分,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再次決口。他們帶着錢銀,越過黃河,往南邊開始發展。而貧苦的農民,則在當地州府縣衙的幫助下,再次開墾,一樣用的也是如此新政,但要耕種五年,才能拿到地契,而且僅限當地戶籍百姓。

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一些百姓堅信朝廷不會騙人,第一批跋山涉水,來到了荊湖南路。而接納他們的縣令,大多是兩年前恩科高中的進士,被徐崇光提拔成縣令,正是志得意滿的時候,意氣風發要做一番事業。這一批縣令,大多年輕氣盛,暫時沒有沾染上太多官場的氣息,還算正直。只是這些縣都是戶不滿千,實打實的小縣,說是縣,卻甚至連一些大村都不如。

大順朝縣官的定製:“縣千戶以上,依舊置令、尉、主簿,凡三員;戶不滿千,止置令、尉各一員,縣令兼主簿事;不滿四百,止置主簿、縣尉,以主簿兼知縣事;不滿二百,止置主簿,兼縣尉事。二萬戶以上的縣增置縣丞一員,縣丞次於縣令而位在主簿、縣尉之上。”因爲這一條,徐崇光給他們一個許諾,若是縣滿五萬戶,他們可上奏,縣升州;若是再滿二十萬戶,則州升府。其實大順的府、州、軍、監是並稱的。大體上來說,凡政治、經濟、軍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設府,有駐重兵的軍事地區設軍,工業區如煮鹽、冶鐵等重要地區設監。府的地位比州略高一些,因此,稍大的州,則多升爲府,升府的州。

因爲這一條政策,徐崇光被不少政敵污衊,說是“有違祖宗之法”。但陸承啓一力支持,明言道:“若人口達到,經濟達到,如何不能爲州府?”

升了州府之後,他們的官職也就跟着升上去了。要知道,大順的縣令是從八品,大縣的是正七品,而知府卻是正四品的大官,任誰能抵擋得住這個誘惑?也難怪朝臣紛紛抨擊了,這升官速度實在太快,這讓別人怎麼心服?

當然,這個知府可不好當。首先你的縣受地理位置影響,能不能容得下二萬戶都是個問題,更別說五萬戶、二十萬戶了。徐崇光不過是空畫了一張大餅,想以此刺激官員的積極性罷了。料他們不敢弄虛作假,還有監察司在一旁盯着呢!

再說了,大順的知府哪裡是這麼好當的,一般都是朝臣兼任的。如范仲淹,他本身數十年爲官,本職不過最高是正四品知延州,又有加職圖龍閣直學士(從三品),參知政事(正二品),樞密副使(正二品)等,但其遭貶黜時,一度被削去圖龍閣直學士,參知政事和樞密副使的職務,仍爲知州。又比如比如包拯(已身故)做開封知府的時候曾經的頭銜是“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事”,其中吏部郎中就是本官品級爲正六品龍圖閣學士則是榮譽職表示很有地位最後權知開封府事是差遣就是他當時主管的具體工作。

大順的官員職務分官、職、差遣三項,品級主要由前面的本官決定,職一般是榮譽職稱,而最後的差遣纔是真正行使的權力。所以你有知府的頭銜也好,沒有也罷,這知府不過是職官罷了,並不代表着你就是四品官了,因爲知府一般都是正四品的朝臣兼職,你不過是因緣際會罷了。就算升了知府,你的階官是幾品還是幾品,並沒有升職。只是日後吏部認履歷的時候,臉上有光彩些罷了。

其中彎彎繞繞,只有在官場浸染多年的老油條才知道,這些纔剛剛當官一年多的小縣令哪裡清楚?一個個被這升官的誘惑得嗷嗷直叫,紛紛鼓足幹勁,要大力貫徹新政。這也是徐崇光的本事,他知道新政開啓,不免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但他上面和小皇帝“勾搭”,下面聯合一干朝廷的未來大官,就算他的政敵要抨擊他,也找不到很好的着力點。

一個月過去了,當北方百姓聽聞去了江南的親朋好友,真的就“得到”了土地,甚至還在縣衙的幫助下,蓋起了土坯房,一個個都將信將疑。直到春節來臨前,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一次朝廷並沒有說謊。要不然北方的一些大地主,怎麼禁不住開始賤賣土地了呢?

一些沒有田地的百姓,冷眼看着這一切,口中嘲諷道:“叫你們放錢,奪人田地,現在好了吧,自作自受!”

而一些眼光厲害點的地主,則把一部分耕地出售,一部分建成作坊,開始生產商品。一時間瓷器、摺扇、製紙、製陶、漆器、織錦、木器、製鹽、冶鐵造車船、釀酒、銅器、製茶、印刷、礦冶、絲織、磨坊、油坊、機坊(最新木製機器,如紡車、翻車等)、醬坊、彈棉花坊、糖坊……如同雨後春筍般,猛地“長了”起來,十分欣欣向榮。

大順的市場有限,他們就轉銷海外。因爲大順前不久還推出了《商法》,一定程度上規範了市場,使得質量上有一定的保證。所以中原的產品行銷海外,受到各國追捧。因絲綢之路再通,還有海路這一條神器在,大順的名字,再一次出現在西方。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僅僅兩個月,大順就發生了天翻地覆一般的變化,百姓拍手稱快,盛讚朝廷。可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卻還在有意無意地中傷新政,認爲這是“有傷風化”,“唯利是圖”。可百姓生活質量提高了,國庫充盈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鐵一般的事實面前,這些荒謬的聲音顯得極爲無力。

恰好大順此時又經過陸承啓引導了一番思想改革,許多開明大儒,開始接受了商業化,搖身一變,成了儒商,秉承“端木遺風”,誠信經營,甚至屢屢獲得當地縣衙、州府的誇獎,送了“信及豚魚”的牌匾過去,真個是光耀門楣!

有了這個牌匾在,就是個金字招牌,許多商賈求而不得。而這也是一個監督作用,如果有不法之事,朝廷是會把牌匾收回去的。於是,經過正確引導,大順的商業發展,纔算是剛剛走上了正途……(未完待續。)

...

第三百四十三章:各自的算盤第二十六章:皇家軍校第八百九十二章:光明頂?第四百一十章:菩薩心腸第五百九十四章:天人交戰第二百七十七章:大理寺審訊第一百六十六章:鬧事第一百五十一章:高麗使團的招數?第二十章:走上正軌第六百五十九章:私心第三百八十八章:打不得!第六百一十八章:親自走一趟第四百九十八章:難得休閒第八百零三章:出城迎敵第九百五十二章:擺出陣勢第二百零八章:常平倉 下第二百五十章:產量不夠第三百四十五章:血濺五步第六百六十章:雨露均沾第九百三十六章:順遼大戰第三百六十二章:皇莊轉變第六百一十九章:活生生的傳奇第四百九十二章:商議第二百零五章:鬱悶的盧胖子第九百二十二章:追查第四百七十八章:潰敗第六百九十八章:皇莊出手第八百一十九章:一人兩騎第四十八章:算術奏對第七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六十七章: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第八百三十一章:勢不可擋第一百七十七章:用意在此第六百九十一章:東廂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識玉露第五百八十一章:江湖上還有他的傳說第三百六十一章:孽緣第七百五十章:水到,局成第三百二十三章:往事如煙第三百三十八章:龍顏震怒第二百五十六章:夜話第二百七十六章:文無第一第七百章:真臘、占城來使第四百五十六章:慈懿仁和皇太后第九百七十三章:皇見皇第六百四十一章:高興不起來第七百七十九章:七夕第三百零五章:餘音繞樑第五十二章:傳臚唱名第一百二十章:凱旋而歸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六百四十章:人生得意須盡歡第四百九十四章:黃河治水初見成效 上第三十四章:瘋狂的蹴鞠 下第八百五十六章:放養第二百二十章:死士第九百一十八章:來年開春第七百一十二章:內鬥不可取第二百一十九章:不會就練第九百七十三章:皇見皇第三百一十章:天公作美第八章:戶部尚書第七百七十一章:種家將第七百七十九章:七夕第一百零一章:虛虛實實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四百五十九章:煽風點火第三百零四章:人間美味第十三章: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二十五章:驚人的商稅第四百八十九章:能拖便拖第一百二十四章:使臣鬧事第二百零二章:摩尼教第七百三十章:好算計第八百五十五章:七年後第七百九十五章:國難思良將第一百三十九章:籠袖驕民的生活第三百九十七章:孤臣第三百一十一章:朕說你行你必須行!第一百二十五章:犯法同罪第六百四十六章:冷嘲熱諷第四章:大奸若忠第九百二十五章:馬車第九百章:苦衷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九百五十九章:百姓歸心第二十九章:驚世發明第四十二章:新的外交政策第三百五十一章:戰船已成第五百零一章:有違仁義之道第三十八章:韓伯珂案第七百零六章:初顯威力第三百三十二章:宋老爺第一百零九章:福利院第八百三十章:誰人出使?第二百八十三章:不忘初衷第三百三十三章: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七十四章:填土戰術第四百三十二章:欲蓋彌彰第三百五十六章:幫人幫到底
第三百四十三章:各自的算盤第二十六章:皇家軍校第八百九十二章:光明頂?第四百一十章:菩薩心腸第五百九十四章:天人交戰第二百七十七章:大理寺審訊第一百六十六章:鬧事第一百五十一章:高麗使團的招數?第二十章:走上正軌第六百五十九章:私心第三百八十八章:打不得!第六百一十八章:親自走一趟第四百九十八章:難得休閒第八百零三章:出城迎敵第九百五十二章:擺出陣勢第二百零八章:常平倉 下第二百五十章:產量不夠第三百四十五章:血濺五步第六百六十章:雨露均沾第九百三十六章:順遼大戰第三百六十二章:皇莊轉變第六百一十九章:活生生的傳奇第四百九十二章:商議第二百零五章:鬱悶的盧胖子第九百二十二章:追查第四百七十八章:潰敗第六百九十八章:皇莊出手第八百一十九章:一人兩騎第四十八章:算術奏對第七百九十三章:神兵天降第六十七章: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第八百三十一章:勢不可擋第一百七十七章:用意在此第六百九十一章:東廂第五百九十三章:金秋不識玉露第五百八十一章:江湖上還有他的傳說第三百六十一章:孽緣第七百五十章:水到,局成第三百二十三章:往事如煙第三百三十八章:龍顏震怒第二百五十六章:夜話第二百七十六章:文無第一第七百章:真臘、占城來使第四百五十六章:慈懿仁和皇太后第九百七十三章:皇見皇第六百四十一章:高興不起來第七百七十九章:七夕第三百零五章:餘音繞樑第五十二章:傳臚唱名第一百二十章:凱旋而歸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六百四十章:人生得意須盡歡第四百九十四章:黃河治水初見成效 上第三十四章:瘋狂的蹴鞠 下第八百五十六章:放養第二百二十章:死士第九百一十八章:來年開春第七百一十二章:內鬥不可取第二百一十九章:不會就練第九百七十三章:皇見皇第三百一十章:天公作美第八章:戶部尚書第七百七十一章:種家將第七百七十九章:七夕第一百零一章:虛虛實實第一百四十三章:一箭驚人第四百五十九章:煽風點火第三百零四章:人間美味第十三章:人生如戲,全靠演技第二十五章:驚人的商稅第四百八十九章:能拖便拖第一百二十四章:使臣鬧事第二百零二章:摩尼教第七百三十章:好算計第八百五十五章:七年後第七百九十五章:國難思良將第一百三十九章:籠袖驕民的生活第三百九十七章:孤臣第三百一十一章:朕說你行你必須行!第一百二十五章:犯法同罪第六百四十六章:冷嘲熱諷第四章:大奸若忠第九百二十五章:馬車第九百章:苦衷第四百五十五章:以進爲退第九百五十九章:百姓歸心第二十九章:驚世發明第四十二章:新的外交政策第三百五十一章:戰船已成第五百零一章:有違仁義之道第三十八章:韓伯珂案第七百零六章:初顯威力第三百三十二章:宋老爺第一百零九章:福利院第八百三十章:誰人出使?第二百八十三章:不忘初衷第三百三十三章: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七十四章:填土戰術第四百三十二章:欲蓋彌彰第三百五十六章:幫人幫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