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
洗漱鍛鍊後。
李暮打了個電話給關建民,讓他安排王陸軍和沈雪兩人其中一個,去往農學院盯着那邊的研究。
連續幾天過去之後,現在那邊的研究也走上了正軌。
他今天並不打算再過去,而是準備將高空臺的研發方案徹底完成。
和秦雲商量的時間,是在3天之後的晚上過去,急倒是不急。
但先前答應了農學院的學生們要過去進行授課,總不能食言。
當然,他也可以回來再兌現講課的承諾。
只不過去了三省,什麼時候能回來可很難說得準,他覺得還是先將事情辦完的好。
……
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
寫完了研究方案後,李暮叫來關建民,讓他送去郭默那裡。
並且讓其接着去農學院通知自己明天打算開講座的事情。
隨後他便開始備課。
說實在的,在農業領域方面,雖說他有那麼點成就,但能不能教好學生,他還真沒有太大的把握。
畢竟農業發展的問題,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便能說的明白的。
而且其中需要大量的實例論證,他也並不具備這方面的經驗。
“再說化肥和農藥,就有點老調重彈的嫌疑了。”李暮暗暗思索。
如今夏國的農業技術水平,氟氯氰菊酯和有效碳酸氫銨的研究,差不多已經接近瓶頸,想要突破只能看時間的積累。
再繼續往後面講,讓學生們去思考可以,但萬一有人去研究,難免有點“誤人子弟”的嫌疑。
“講作物栽培學?”李暮轉而考慮起另一個自己還算擅長的領域。
在理論知識上,他的基礎還是不錯的,唬住學生們不難。
但難的還是實例問題。
理論說得再好,沒有實例去論證,也都是空中樓閣。
哪怕學生們因爲他的名字選擇了相信,也難免讓學界質疑:“堂堂李大顧問,就這點水平?”
“我還真只有這點水平。”李暮自嘲地笑了笑。
不過他也沒有糾結太久,很快便找到了方向。
在70年代,隨着氮肥生產的發展,逐漸發展出“礦物營養學說”“歸還學說”和“最小養分律”。
這些學說的價值,雖說沒有直接的科技成果大。
但價值還是有的,也適合傳授給學生們。
……
用了一天的時間。
李暮完成了備課。
隨後,趁着天色還沒暗下來,他又回了一趟家,看了看李奶奶,告訴對方自己要出差的事。
後者雖然不捨,但知道他是爲了國家而奮鬥,也只是叮囑他要好好照顧身體。
當然,大概是隔得有點久,怕李暮忘了。
臨走時,李奶奶拉着他的手,道:
“都二十多歲的人了,你爸當初在這個年紀,你都能認字了,該考慮要孩子了。”
“你們要是沒時間,就交給我和你嬸子來帶。”
“奶奶你還不相信嗎,不能給帶壞的……”
面對她的嘮叨。
李暮也理解。
畢竟這個年代要孩子普遍要得早,有些上着大學,孩子都能打醬油了。
但別人是別人,他是他。
對於要孩子的事情,他覺得還是要慎重。
誠然,生出來交給李奶奶或者嬸子王娟紅帶也不是不行。
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缺席的童年,無疑是極爲不幸的。
如果沒有時間去陪伴,他寧願晚一些要。
“奶奶,再等幾年,到時候我和小婭都不忙了再說。”李暮說完這一句,便飛也似地跑了。
留下李奶奶連連嘆氣。
……
坐在車上。
李暮看了看時間,距離11點還有10多分鐘。
想了想,他讓關建民開車去往半導體研究所。
車子進到所裡的時候。
正好看到王婭一邊活動着脖子,一邊從實驗樓裡下來。
他連忙下車,走上前,替她捏着肩膀,道:“累壞了吧?”
“不累,今天你不忙嗎,居然過來接我了?”王婭看到周圍有人,輕輕地躲了一下,不過沒躲開,被揉了幾下肩膀,舒服地眯起眼睛。
李暮道:“從奶奶那裡回來,正好過來接你。走吧,咱們上車。”
說着,他便帶着王婭上了車。
待坐好之後。
王婭的第一句話便道:“你又要出差了嗎?”
她雖不知道李暮研究的事情,但李暮既然去了李奶奶,那八成是要出遠門。
“嗯,去三省,可能去得會有點久。”李暮微微頷首,道。
王婭自信地笑了笑道:“哦,那挺好的啊,等你回來,說不定我和老師就已經把8位處理器拿出來了!”
“那我先提前恭喜你們。”李暮笑着看着如同一隻驕傲的小貓咪的樣子,忍不住伸出手,輕輕地揉了揉她的腦袋。
王婭發出一聲不滿的輕哼:“趙大哥和關大哥還在呢!”
“他們在他們的,我又沒做什麼。”李暮輕輕地笑了笑,不過還是放下了手。
坐在車前的趙參軍和關建民兩人眼觀鼻鼻觀心,俱是笑而不語。
……
第二天,早。
農學院內。
得知李暮要來開講座的消息,纔剛剛7點的功夫,學校的教學樓便擠滿了人。
雖說這次的主題是農學方面,但這並不影響學生們的熱情。
畢竟除了大學生之外,他在高中生和初中生的熱度也不低。
這些學生們雖然進不去教學樓,但並不妨礙他們在門口等着。
當然,他們也沒有乾等着,而是三五成羣地聚在一處,互相拿着一本“李暮語錄”,交流着學習心得。
……
當李暮進來的時候。
一眼便看到了田埂上密密麻麻的學生們。
本來看到他們帶着書本過來學習,他還挺高興的。
只不過走進之後,才發現人手都是一本“李暮語錄”。
汗顏的同時,又有種誤人子弟之感。
望着一個正在背誦他“名言名句”的高中生,他緩緩地走上前。
不用他開口。
這些早就將他的照片貼在牆上,放在書頁裡的學生們便認出了他來:‘李顧問!’
隨着這聲驚呼的響起,原本散佈在周圍的學生們瞬間投來了目光。
當看到李暮的身影之後,他們不約而同地聚了過來。
這裡面不乏農學院,或者京都其他學校的農學生。
但大多還是年輕的高中生,還有一些小個子的初中生:
“李顧問,您好!”
“我終於見到您了李顧問!”
“李顧問,謝謝您對國家的貢獻!”
……
學生們用稚嫩的面孔和樸素的話語,表達着心中的敬仰和感謝。
聽到這些話語。
李暮心底原本的那點氣,也消散了去。
他們又有什麼錯呢,只不過是想要見自己一面而已。
想到這裡,他擡了擡手,示意衆人先安靜下來。
見到他的動作,他身邊的學生們最先停住了話頭。
後面的人雖然看不到,但一傳十十傳百,很快也不再說話。
見狀,李暮開口道:“感謝同學們對我的熱情,也很高興大家能在炎炎夏日跑到這裡歡迎我。”
他剛剛開口。
便有很多學生拿起紙筆,趕緊將他說的話記下來。
看着這一幕,他心中微嘆,語氣嚴厲了幾分,接着道:
“不過我還是要批評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這一趟不應該過來。”
“很多人都還在讀高中,甚至是初中,在這個階段,聽我講座的作用其實不大。”
“你們該做的,是在學校裡好好學習,鞏固基礎,考上大學或者大專後,再繼續深入地學習,現在聽,都是無用功……”
……
李暮語氣溫和地將這些學生們都罵了一遍。
聽着聽着,所有的學生們,都不由低下了頭。
而在他說得正動情的時候。
劉全工和魏國偉等人,也帶着學校的領導班子,還有人們日報的記者走了過來。
當發現李暮在“罵”這些學生的時候,他們都不由有些驚訝。
可聽清李暮在說的內容之後,每個人的眼中都閃過欽佩之色。
“李顧問不僅學問厲害,教導學生,也很有一手啊!”劉全工看着一個個乖乖受訓的學生們,忍不住感慨道。
其實在這之前,他也不是沒讓人勸過。
但學生們實在是過於熱情,怎麼勸都勸不住,最後還是隻能放人進學校。
“誰說不是呢。”魏國偉跟着感慨。
就在兩人說話的時候。
人們日報的江主編已經迫不及待地衝進了人羣,一邊左擠右擠往前走,還一邊低聲喊道:“我是記者,給我讓讓我,我是記者,給我讓讓……”
好不容易到了前面。
卻只聽到了李暮的最後幾句話:
“希望你們能將時間用刀刃上,好好學習,努力地提高自己。”
“向我學習,不能僅僅停留於表面的形式,或是來看我一次,或是拿着本‘語錄’聚在一起交流。”
“我更想看到的是你們學有所成,能爲國家的建設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你們明白嗎?”
隨着李暮最後的一句話落下。
周圍響起了學生們嘶啞的吼聲:“明白!”
震耳欲聾,響徹雲霄。
待激動的學生們發泄完,李暮又繼續道:“好,那該回去的,都趕緊給我回去學習!”
聽到這話。
周圍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們,俱是飛快地離開,腳步堅定而又果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