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江主編走後。
李暮繼續吃晚飯。
便打算去氟氯氰菊酯和長效碳酸氫銨兩邊的實驗室看一看。
問題他估計應該沒有。
不過來都來了,去看看也能更放心些。
魏國偉和劉全工兩人全程陪同。
在跟着李暮在幾個實驗室轉完之後。
劉全工終於忍不住道:“李顧問,您剛剛在採訪的時候說,有以後多開些講座的打算?”
他沒有直接問,而是換了個委婉的說法。
畢竟要是猜錯了,以後可就不好開口了。
“確實有這個想法。研究嘛,說歸說,總是做不完的。再說培養國家人才,也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李暮笑道。
聞言,劉全工露出欣喜之色,道:
“那您看有沒有興趣也來我們學校擔任榮譽教授,偶爾講講課就行。”
“您是不知道學生們對您有多尊敬和歡迎。”
“他們不僅想要學習您的精神,更想要學習您在農業領域超前的研究想法和方向……”
他說話的同時。
魏國偉也跟着看向李暮。
這件事要是能成,對農研所其實也有很大的好處。
畢竟他們所的專家和教授,也能跟着一起來蹭課學習。
望着兩人的目光,李暮擺了擺手,笑道:
“停停,劉院長,用不着說這麼多客氣話,我明白你的意思。”
“當榮譽顧問也不是不行,只不過我這次講座過後,會出差一段時間。”
“如果您想連着請我來講課的話,恐怕希望要落空了。”
他左右已經在7所高校擔任了榮譽教授,倒是不在乎多一個兩個。
“好好好,您肯答應就行,至於講課的事,我們這邊全部照您的時間來,等您的通知!”劉全工激動道。
這天大的喜事,砸得他一時有些暈乎乎的。
畢竟農學院在關於李暮的“競爭”當中,可謂從來沒有贏過。
明明最開始關係只在京工院之後,可後來卻被五道口技術學院和京大等學校後來居上。
如今可謂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瞭。
“別光顧着激動啊老劉,說說待遇的事情。”一旁的魏國偉提醒道。
雖說他知道農學院,甚至是農研所給出什麼待遇,李暮都不會在乎。
但李暮可以不提,他們卻不能不給,這是最基本的尊敬。
“對對,待遇就按正式教授來!”劉全工直接道。
李暮哭笑不得道:“您可別,就按榮譽教授的標準就行,和其他高校一樣。”
“好吧。”劉全工一聽,也沒有強行堅持。
……
在答應了在農研所擔任榮譽教授的職位之後。
李暮也沒有久留,很快離去。
相關的手續他用不着操心,證書也會直接送去特樓。
他基本只需要出個人就行。
“或許當個教授也不錯?”李暮坐在車中的時,忽然想道。
不過轉念一想,他心中覺得還是有些不妥。
榮譽教授和正式教授,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而且他能按照學校的安排,每週抽出一些時間去上課嗎?
目前來說,顯然還是研究更爲重要。
一邊想着,李暮一邊回到家中,繼續自己的研究工作。
……
次日,早。
人們日報、廣民日報和新夏報等幾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很快便將李暮於農學院進行講座活動的事情刊登了出來。
雖說當時採訪的只有江主編一個人。
但作爲政務機關,他們的信息都是共享的。
尤其是關於李暮的報道,是上面明確指示過“要全面、着重進行宣傳”的事情,更不可能吃獨食。
不過在專訪上,人們日報還是佔了很大的便宜。
李暮和江主編的對話,被幾乎一字不落地搬到了報紙上。
那句“見我一次,十次,百次……不如看書一遍,十遍,百遍……”的話,更是被無數學生奉爲圭臬。
人們日報:
“昨日,我國著名計算技術專家、鋼鐵冶金專家、農學專家……李暮顧問,蒞臨農學院校園開展講座……”
廣民日報:
“在本次講座當中,李暮顧問創新性地提出了‘礦質營養說’‘歸還說’和‘最小養分說’等農學全新理論……”
新夏報:
“在李暮顧問的帶領下,我們有理由相信你,我國的農業將會再次迎來一次大發展……”
……
鋪天蓋地的報紙,以極短的時間,鋪遍全國大大小小的街道。
即便是偏僻的鄉下,也看到了報紙。
京都附近幾十裡處的一處小村子,正當晌午的時候,村文書坐着牛車,拿着一份報紙從外面趕了回來。
還沒進村,他便一路連聲大喊:“好消息,好消息,李暮顧問又上報了!”
聲音在空曠的原野上傳開。
逐漸變得金黃的麥地裡,頓時伸出一個又一個的腦袋,向兩人這邊看來。
都不用村文書提醒,他們便放下手中的活計,馬不停蹄地趕往村長的家中。
不過即便他們的動作已經夠快了,到了地方後,村長的屋裡還是已經變得擠都擠不進去。
見人越來越多,村長連忙大喊道:“何文書,帶着大家出去,咱們在外面念!”
“好好,大家都彆着急,咱們等人到齊,一起念。”何文書聞言,連忙拿着報紙走出屋子。
衆人的腳步,也不由得跟了上去。
這個年代雖然辦了掃盲班,但村裡現在大多數識字多的年輕人,基本都去了城裡進廠工作。
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婦女兒童,字認得不多,看不了報紙。
所以每當有什麼消息,都只能等着村文書,或者村長來念。
等走出屋外。
何文書看人來的差不多了,纔拿出報紙,開始唸了起來:“昨日,我國著名計算技術專家……”
一連串的前綴,換做平時,早就有人嫌棄文書說話囉嗦。
但這一次,沒有一個人吭聲。
這些渾身塵土,褲管站滿泥漿的下鄉人,知道在這冗長的稱號之後,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偉大科學家——李暮。
事實也不出所料。
何文書手裡的報紙,正是人們日報和廣民日報等報道李暮在農學院進行講座的消息。
一個五六十歲的老農聽完後,道:
“何文書,您說得這些,我們都聽不懂。您就和我們說說,李顧問是不是又要在種莊稼這件事上有發明了?”
他的話語雖然樸素。
卻問出了周圍的村民的最想問的問題。
作爲普通的老百姓。
軟件工程、鋼鐵冶金什麼,離老農實在有些遙遠。
他知道這些東西對國家的貢獻很大,村長和村文書也說非常的厲害。
但究竟有多大、多厲害,他還是不明白。
甚至時間一久,他都有些記不得到底發明了什麼。
不過對於氯氰菊酯和磷肥的出現,老農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
即便他會忘記,吃飽的肚子也不會忘記,田地裡麥穗累累的莊稼更不會忘記。
“李暮顧問,讓我們吃飽了肚子嘞!”村裡的每個人,都時常這樣感慨。
……
面對村民們看向自己的目光,何文書在報紙上看了又看,才道:“倒是沒有說有什麼新發明。”
聽到這話,所有人的目光中都不由露出了失望之色。
“不過。”何文書緊接着又道:“上面說李顧問提出了不少農學方面的理論。”
“你這說話怎麼還大喘氣呢!”衆人聞言,忍不住笑罵了一陣。
不過每個人的臉上,也從失望,變成了高興。
有就好,有就好啊!
老農想了想,繼續問道:“何文書,這個農學方面的理,理論,有什麼用啊?”
“就是教咱們怎麼種好莊稼的辦法吧。”何文書道。
幸虧他年輕的時候讀過幾年新式學堂,也經常看報,否則恐怕還真不知道怎麼解釋。
話音剛落,便有人道:“教我們種莊稼,這還用教?”
“誰說的,站出來!”何文書還沒反應過來,老農便扭頭罵了一句:“李暮顧問教的辦法,肯定有特殊的地方,不懂就別瞎說。”
要是以前,他估計也覺得是在瞎胡鬧。
讓一羣書生來教他們種莊稼,這聽着都不靠譜。
但是李暮來的話,說什麼他都信。
“說得沒錯,咱們怎麼能懷疑李暮顧問呢,他可是大科學家,做的事能不對嗎?!”周圍的村民也立刻聲援。
他們今年家裡多出的一袋袋糧食,就是信任的最好證明。
剛剛說話的人立刻將頭縮了回去,不敢吭聲了。
不過饒是如此,依舊很快被人揪了出來,好好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
待帶頭教訓完胡咧咧的那人之後。
老農才繼續道:“要是能李顧問能多研究一些讓我們莊稼種得更多更好的東西就好了。”
“劉老漢,你這話說得可不對,李顧問對我們國家有多重要,我和村長又不是沒和你們說過,那做的研究都是國家目前最緊要的,能騰出一點時間在農業上,已經很好了。”何文書道。
他讀過書,見識自然和周圍的村民有些差別。
農業的發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堅船利炮抵禦豺狼,那種出的糧食,也只會被人搶了去。
叫做劉老漢的老農其實也清楚這一點。
從戰爭年代走來,他,還有周圍的老人們,都太清楚國家強大的重要性了。
但他心中想道:
“如果李暮顧問能多在莊稼上花些心思就好了,讓糧食產量再高一點,就不用再怕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