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反坦克D彈領域的奠基人
來到車研所。
和門口的警衛戰士打了個招呼後。
李暮便走進大門。
不過他並沒有着急上去。
而是先去飯堂解決肚子的問題。
打完飯菜。
正要找位置坐下。
忽然聽見有人喊他,道:
“李顧問,這邊!”
一扭頭。
是所長麻志浩。
在他的身邊,還坐着楊英、張克茂和王澤榮等人。
“所長,楊教授,你們才吃飯啊!”李暮走上前道。
聞言,麻志浩笑道:
“還不是老楊,一直拖着不肯過來吃飯,只能我去親自叫了。”
“什麼叫拖着,才晚了半個小時而已!”一旁的楊英爲自己鳴不平道。
麻志浩苦口婆心道:
“今天半個小時不管,明天是不是就要一個小時,後天會不會變成兩個小時?”
“現在不管,以後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研究的進度已經非常不錯了,沒必要不顧惜身體地去研究。”
玄武-1的研製進度,確實十分地順利。
偶爾遇到問題。
要麼他們能解決。
要麼解決不了,李暮來解決。
這種情況下,安安心心地穩住,比每天熬夜,加快些許的速度更加重要。
“麻所長說得對,楊教授,要是您病倒了,那可就沒人帶隊伍了。”李暮也笑着道。
玄武-1主戰重坦這邊,也只有楊英能讓他放心。
說完。
擔心楊英還是不當一回事。
他繼續道:
“而且您不注重身體的話,以後我要是再有什麼新坦克的研究想法,可就只能去找別人了。”
對於一個科研人員,尤其是這個年代夏國的科研人員來說。
沒有什麼。
能比研究項目還要重要。
如果有,一定是技術更先進的研究項目。
“您都這麼說了,那我肯定要注意。”楊英無奈地點頭道。
新的坦克研究項目。
這種誘惑,是他絕對無法拒絕的。
不過緊接着。
他忽然反應過來,問道:
“難道您已經有玄武-1主戰重坦後面的研究方向了?”
話音剛落。
坐在周圍的麻志浩等人,立刻投來好奇的目光。
畢竟科研都是理論先行。
東西不一定搞得出來,但理論卻可以先去建立。
李暮笑道:
“一點小想法而已,還不成熟,咱們還是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玄武-1主戰重坦上面吧。”
99式坦克之後,當然還有更好的坦克。
只不過就他看來。
目前夏國只要造出玄武-1主戰重坦,20年內都不必考慮更換的事情。
“您就給我們稍微透露一點兒。”楊英忍不住道。
其他人也是連連求情。
這事不說還好。
起了個頭,又不繼續說下去,每個人心中都跟有貓在撓心肝似的。
見狀,李暮只好道:
“就說3個關鍵的地方,信息化、隱身技術、自動化與智能化。”
“首先是信息化方面,使其能夠與其他作戰單元實時共享信息,協同作戰。”
“然後是隱身技術,利用隱身設計,降低被雷達和紅外探測器發現的概率……”
他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情況。
其實說白了,就是4代坦克。
只不過哪怕是在後世,4代坦克的技術都還不成熟。
夏國只有ZTZ-99A等三代改進型坦克,性能接近。
國外倒是有,比如老大哥的T-14 Armata、三德的KF51 Panther、M帝的M1A3 Abrams等。
不過這些雖然比夏國的強一點,但也只是最接近4代坦克標準,離真正達到還有一段距離。
……
聽完李暮的講解。
楊英等人很快也明白過來。
以夏國現在的技術水平和製造水平。
基本不可能實現李暮的想法。
“我還是老老實實將玄武-1搞出來吧,至於您說的這個,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了,就只能看他們的了。”楊英道。
說着,他將目光看向一旁的張克茂和王澤榮,眼含笑意。
這兩個人,天賦確實厲害。
從加入玄武-1主戰重坦的研製團隊開始,便在會議上嶄露頭角。
後面所負責的研究小組,也是進度最快的。
假以時日,好好培養的話,成就絕對遠遠地超過他。
順着楊英的目光。
李暮也看向了張克茂和王澤榮,笑道:
“科研事業嘛,本身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薪火相傳,永續不絕吧。”
……
閒聊間。
衆人很快吃完飯。
楊英也不耽擱。
立刻拉着李暮,前往實驗室。
一邊走,他一邊彙報關於發動機的研製情況,道:
“在您所提到的60度夾角設計上,我們集中攻克了結構設計、機械平衡、熱管理和製造工藝等方面的難點。”
“60度夾角設計,需要曲軸承受複雜的多項力,容易產生振動和應力集中。”
“爲此我們採用了交叉平面曲軸設計的方式,去優化曲柄銷的相位角,平衡慣性力。還增加平衡軸,去抵消二階運動……”
聽他說完後。
李暮點了點頭,認可道:
“總體上還是不錯的,不過60度夾角需要在有限空間內佈置12個氣缸。”
“還要同時容納進排氣歧管、渦輪增壓器等部件。”
“除了採用緊湊型缸體設計,優化氣缸間距和壁厚。還可以使用集成式進排氣歧管,去減少空間佔用。”
他指出了一個衆人忽略的問題。
不過這並非是他們的失誤。
在只給了大方向的情況下。
楊英等人的研究出現紕漏,並不奇怪。
除了現在的問題之外。
他們還會遇到缸體與缸蓋的熱變形問題、渦輪增壓系統的熱負荷問題、曲軸加工的問題等等。
待他說完以後。
楊英等人先是拿着紙筆“唰唰唰~”地記了半天。
然後才繼續開口道:
“那缸體與缸蓋的鑄造問題呢,它們的模具相當複雜,很容易出現鎖孔和裂紋。”
“採用低壓鑄造或者砂型鑄造的方法,能夠有所改善。還有優化模具和冷卻工藝等。”李暮答道。
缸體與缸蓋的鑄造,是發動機的核心部件。
作爲“骨架”,它支撐和固定所有主要部件。
如果這方面有問題,哪怕其他部分做得再好,一發動就會散架。
或者是散熱出現問題,開不了多久就得趴窩。
在試驗場上趴窩沒事,但要是在戰場上趴窩,問題就很大了。
想到這裡,李暮補充道:
“我們還可以嘗試,根據部件形狀設計的冷卻通道,去設計一種隨行冷卻水道,去提高散熱效率和減少熱變形。”
說到這裡,他微微頓了頓。
隨行冷卻水道需要3D打印機技術,現在提出來,有些爲時過早。
好在不適用傳統的工藝,依舊能完成,倒是不用擔心。
就在他停下的片刻。
張克茂和王澤榮先後開口問道:
“李顧問,它爲什麼能夠提高散熱效率和減少熱變形呢?”
聽到他的問題。
李暮道:
“它和傳統的直線水道不同,冷卻路徑貼合部件形狀,消除了傳統直線水道和熱源之間的‘盲區’,這是其一。”
“還有就是複雜的分支網絡設計,使得冷卻液能夠均勻覆蓋這個部件表面,避免局部過熱。”
“在它的彎曲和辯解變設計上,也增加了冷卻液的湍流,打破層流邊界層,從而提高了熱交換效率……”
他詳細地和衆人分析着原理。
除了上面所說的能提高散熱效率的原因之外。
還有減少熱變形的理論依據。
傳統直線水道會導致部件不同區域冷卻速度差異大,近水道處快,遠水道處慢。
這種情況下形成的高溫梯度,溫差能夠達到100攝氏度以上。
而隨行冷卻水道通過均勻覆蓋,將溫差控制在20攝氏度以內,減少了熱應力的產生。
還有消除熱點和平衡熱分佈兩方面,都很好地讓熱變形的程度降到了一個理想的數值。
……
從飯堂一直說到實驗室。
李暮基本將衆人給的問題都分析了一遍。
並且給了相應的解決方向。
在這個過程中,他比以前更爲耐心地進行講解。
以便衆人能夠完全理解。
畢竟在靠岸聲吶陣列系統那邊遇到的問題,也警醒了他。
讓年輕的研究員們獨立思考和研究確實是好事。
可也不能忽視培養的問題。
……
又就發動機的渦輪增壓系統的熱負荷和系統的效率方面討論了一個小時後。
李暮和楊英等人告別,走出實驗室。
隨後,他繼續前往張數順所在的裝備研製組。
來到實驗室外。
他卻反常地沒有看到人。
一問才知道,張數順帶着技術團隊,跑去機械廠裡抓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製造問題去了。
畢竟車研所這邊的設備雖然有。
但卻缺少有經驗的師傅指導。
他看向眼前的年輕人,道:
“這麼說的話,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研製,現在進展得很不錯嘍?”
“對,張教授很厲害。不過他經常說,都是多虧了您的指導,我們才能夠有現在的進度。”年輕人激動道。
這可是李暮李顧問啊!
他剛剛來車研所沒幾天。
還是第一次見到呢。
想到這裡,他連忙道:
“李,李顧問,我叫趙佳鄭,是從軍事工程學院調過來的”
“你知道炮射D彈最近的研製情況嗎?”李暮想了想,問道。
他難得過來一趟。
至少也聽一聽進度才行。
當然,這些找麻志浩和宋琨也能問到。
不過他臨時起意,想考校一下眼前的年輕人。
趙佳鄭平復下興奮的內心,道:
“那您就問對人了,我就是炮射D彈組的。”
“目前我們還在完成了摸索理論階段,正在攻克您提出的三項關鍵技術。”
“只不過在第一關,我們就遇到了阻礙,沒有辦法實現高過載發射技術。”
他說到最後,略微有些慚愧。
畢竟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研製小組比起來。
他們這邊的進度,可就差太多了。
“不用失落,這不是你的問題。”李暮安慰了一句,然後道:但我想聽一聽你的想法,怎麼樣,能說說嗎?”
聽到這話。
趙佳鄭先是愣了愣,然後露出喜色。
只是很快,他的眉頭又狠狠地擰起,皺成一團。
畢竟要是說不好的話,可就太丟臉了。
而且在自己崇拜的榜樣面前丟臉。
李暮不用看都知道他的想法,無非是怕說錯。
他笑道:
“說錯了也不要緊,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就好。”
聞言,趙佳鄭猶豫良久。
才慢慢道:
“高過載發射技術的難點,主要集中在D彈發射瞬間,需要承受極高的加速度。”
“通常來說,這個速度可達數萬倍重力加速度,也就是數萬個g。”
“這也就對D彈的結構、材料、電子器件以及制導系統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他先是分析了一遍問題的關鍵。
順帶趁着這個時間,去理清思路。
畢竟面對李暮,很難讓人不感到有壓力。
“說得不錯,看來沒少下功夫嘛!”李暮笑着肯定了他一句。
這些內容基礎歸基礎。
但也不是誰都能記得這麼清楚,且隨時都能夠說出來的。
“謝謝李顧問。”趙佳鄭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
得到了認可。
他的膽子確實放大了許多,接着道:
“然後就是我們遇到的問題,第一,是結構強度和材料問題。”
“D彈在發射的瞬間,會承受巨大的衝擊力,可能會導致結構變形或損壞。”
“第二是電子器件的扛過載能力問題,在極高過載下,D彈內部的電子器件容易出現失效的問題……”
炮射D彈遇到的問題,一共有7點:
結構強度和材料、電子器件的抗過載能力、制導系統的穩定性、發動機與推進系統的可靠性、戰鬥部的安全性、發射動力學與彈道控制、試驗與驗證。
解決這些難點,需要多學科協同攻關。
僅憑張數順帶領的裝備研製組,想要解決還是很有難度的。
“在結構強度和材料問題上,我認爲我們可以繼續優化彈體設計,通過仿真和試驗驗證結構的抗過載能力。還可以對關鍵部件進行加固設計。”趙佳鄭最後道。
這個答案,也是他這段時間來冥思苦想之後得出的結果。
還沒有來得及和張數順彙報。
所以此時說出來,心中還是非常忐忑的。
李暮點點頭,道:
“思路不錯,通過採用流線型設計、模塊化設計和加強關鍵部位等方法,確實能有效提升結構強度。”
“加固的想法也十分不錯。在彈體外部增加環形加強結構,在彈體關鍵部位增加蒙皮厚度。”
“乃至是使用碳纖維或者玻璃纖維複合材料包裹彈體,都能夠增強整體的強度。不過我還建議你可以在動力學優化上深入地想一想。”
他說完後,心中不由得感嘆。
——眼前的年輕人,不愧是夏國反坦克D彈領域的奠基人。
趙佳鄭,軍械材料與火炮設計方面的專家,夏國第一代反坦克D彈項目的副總設計師。
在天賦和能力上,都無可挑剔。
“您,您過獎了!”趙佳鄭有些發呆。
他才說了一個解決的思路而已。
還並不清晰,可行性也有待討論。
結果李暮就直接引申出一大堆解決方案來。
而且每一個聽着,都具有極高的可行性。
“不愧是李暮顧問啊!”趙佳鄭在心中深深地感慨道。
如果不是提前就想好的。
他和李暮實力上的差距。
恐怕已經大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
看着趙佳鄭的表情,李暮就知道他在想什麼,笑道:
“這些都是我提前想好的,不過還不太完善,你回頭可以記下來,和張教授他們討論。”
“哦,哦,好!”趙佳鄭馬上反應過來。
他連忙拿出紙筆,開始記錄。
所幸李暮才說完沒多久,他還記得八九成,纔沒有在這時候丟臉。
不過即便如此。
在不確定的地方,他還是會向李暮詢問。
畢竟比起因爲記不清而掉些面子。
他更怕影響後續的研究。
……
李暮也不着急,耐心地繼續分析着問題。
有時候趙佳鄭一時沒有記完。
他還會停下來,等一等對方。
畢竟既然打算培養。
自然要多花一些心思才行。
如果順利,以後在火炮設計方面。
他就能放手交給趙佳鄭去做。
這樣一來,在他身上揹負的壓力,就能輕鬆許多。
當然,他並不是爲了解放自己。
只是想要省出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其他國家需要的東西。
……
在結束了結構強度與材料的問題後。
李暮緊接着,又說起了電子器件的抗過載能力問題。
要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
那就是設計一款專門供軍用的電子元器件。
也就是軍用級電子元器件。
和普通的電子元器件不同。
在設計與製造標準、材料與封裝、性能參數、測試與篩選、成本與供應方面。
二者都存在着顯著的差異。
前者具備高可靠性、抗惡劣環境能力、嚴格的質量控制、高質量材料與封裝、高性能參數和高成本與長供應週期等特點。
而想要做到這些。
第一步便需要在設計上,採用冗餘設計和故障容限設計。
這樣的話,在部分器件失效時,系統仍能正常工作。
然後將元器件的工作參數,如電壓、電流和功率等,低於其最大額定值使用。
這也叫做降額使用。
完成這三點,就能有效地提高電子元器件的可靠性。
……
用了30分鐘左右的時間。
李暮簡單地將炮射D彈研製上存在的技術難點講了一遍。
當然,即便有了這些。
也未必能夠順順利利地將炮射D彈造出來。
畢竟科研不僅要理論,還需要實踐。
在真正的研製過程當中,依舊會出現其他各種各樣的問題。
不過這也是用來鍛鍊趙佳鄭的好方法。
……
說完之後。
李暮特地等了一會兒。
他看着趙佳鄭將自己所說的話全都記在了筆記本上後。
才溫聲道:
“好好檢查一下,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問我。”
“不,不用,您說得不快,我已經都記下來了。”趙佳鄭連忙道。
他一邊說話,一邊擦了擦額角的汗水。
顯然,他實際上並沒有嘴裡說的那麼輕鬆。
聞言,李暮也沒有堅持,頷首道:
“那好,我還有事,就先走了。”
“剛剛的內容,可以作爲你們武器研製組炮射D彈的初步研究方案。”
“如果有問題的話,我過幾天會再回來一趟,可以等到那時候一起提。”
說完後。
他拍了拍趙佳鄭的肩膀。
簡單地勉勵了幾句後,便轉身離去。
留下一臉有些發矇的趙佳鄭站在走廊上,不時地看着他離去的背影和手中的筆記本發呆。
本來因爲剛剛調過來,錯過和張數順等人去廠子的機會。
他還十分懊惱。
甚至強烈要求,要跟着一起去。
現在看來,幸虧當時張數順沒答應。
否則他就錯過了一次和李暮近距離交流和接受指導的機會。
這種機會。
整個夏國恐怕都沒有幾個人有,他何其榮幸。
想到這裡。
趙佳鄭在心中暗暗道:
“李顧問,您放心吧,我一定不會辜負您的指導的!”
……
這邊。
離開車研所後。
李暮繼續前往半導體研究所。
剛到門口。
還沒下車,就在大門外看到了一個熟人。
——胡旭華。
看到他穿着棉衣頂着寒風瑟瑟發抖。
李暮連忙叫關建民將車子開過去,然後拉開車門,道:
“胡教授,先進來。”
“李顧問?”胡旭華看到車子,本來下意識地退後了幾步。
聽清了聲後,才趕忙坐上車來。
李暮繼續道:
“胡教授,您怎麼來了?還在半導體研究所門外站着。”
“嗨,沒辦法,沒有介紹信進不去,我就只能在外面等您了,好在我穿得厚。”胡旭華爽朗地笑道。
聞言,李暮無語道:
WWW ¤tt kan ¤CΟ
“即便沒有介紹信,您和國科院說一聲,外面再見面不就成了。”
“行不通的,我這趟是‘偷偷’過來的。”胡旭華繼續道。
聽到這話,李暮眉頭微挑,疑惑道:
“偷偷?”
這個詞用得就,非常的巧妙。
胡旭華語氣無奈地解釋道:
“是這樣,自從您走後,我們就一直商量着,看看能不能過來。”
“畢竟潛射D彈的研製,沒有您的真的不行。”
“我帶領着團隊按照您的方案研究了小半個月,進展寥寥,所以我就趁着休假和廠長說了一聲,然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