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韓時良

大越立朝之初,禁軍皆駐於京畿,按需輪戍地方,兩到三年爲一個週期,三衙當時是真正的管軍衙門。

仁宗朝,爲加強地方治安、鎮壓地方暴動、起義,一部分禁軍開始常駐地方,並准許家屬隨營,三衙對這部分禁軍僅剩下名義上的統制權。

到此時,三衙實際上已經演變爲拱衛汴梁及京畿地區的三支屯駐大軍。

三衙除了正副都指揮使、都虞侯等九名管軍將領外,實際與地方禁軍都指揮使、都虞侯相當的正副將總計有九十餘人。

這時候這些將領要麼已經應召趕到侍衛步軍司的帥堂大院裡等候接見,要麼正在趕來的路上,徐懷他們坐偏廳裡,不時能看到行色匆匆的將領走進院子。

好些人甚至鎧甲都不整,看得出他們在接到令旨時,其人要麼不在營中,要麼就壓根沒有進入備戰狀態。

這些將領與徐懷一樣,此時都沒有資格直接進入帥堂打擾王稟與九位管軍的議事,兩邊的偏廳又坐不下這麼多的人,都三五成羣的站在廊下、院中小聲說着話。

看這些將領的神態、神色,不要說拿徐懷的眼光,朱沆看了也禁不住直搖頭。

與當初在嵐州衙院裡躋躋一堂的天雄軍諸將相比,中央禁軍諸將臉上除了多出些惶惶不安,實在看不出整體上能強到哪裡去,甚至還要差一些。

徐懷他們站在偏廳靠門檻的座椅上,能聽到門外廊下也有人小聲議論議和之事,甚至有人還拿一百多年前與契丹訂立城下之盟後兩國百餘年大體相安無事安慰自己或安慰別人。

徐懷不再看院中,抱手胸前,心想赤扈騎兵第一次越過黃河南下,諸多準備不足,只要沒有人獻城,靠這些人守住汴梁城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他從來都沒有指望這些人能帶着禁軍兵卒,與赤扈人野戰的。

“你們這是什麼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而火不滅’,如此簡單的道理,你們到這時候竟然還不懂,還想着與虎謀皮,你們對得住身上所穿的這身甲冑嗎?”

徐懷正要努力靜心養神將門外的雜音摒閉掉,陡然聽到有人在廊前厲聲訓斥這些妄想議和的人。

徐懷詫異擰頭朝門外看過去,卻見一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將領,站在院中,手按住腰間的佩刀,又氣又恨的盯住廊下的小聲談論和議之人,怒目而視的樣子,似要拔刀將這些議和將領剁碎掉。

徐懷看向朱沆,朱沆搖搖頭,表示這個將領他也不認識。

“時良,你莫動氣,我們也就隨意一說。真論說起來,對赤扈人是和是戰,自有官家與相公們決之,哪裡有我們這些武夫置喙的餘地啊!”有人站出來打圓場,勸那中年將領息怒。

“此際國家興亡,匹夫亦有其責,我們又怎麼能以一句‘自有官家與相公決之’而胡亂議論?你們就不怕動搖軍心?”那中年將領猶是怒氣衝衝的訓斥道。

廊下諸將似乎都知道這中年將領是什麼脾氣,雖然有人心裡不服氣,卻也沒有人站出來去懟他,都是訕着臉避開。

朱沆想起這個中年將領是誰來,側耳跟徐懷介紹道:“我記得這人了——韓時良曾爲鄜延路副總管、延州知州王豫部將,出身貧寒,與黨項人作戰勇猛善鬥,屢立戰功,以承信郎調入京中,此時在侍衛馬軍司任副將……”

徐懷這時候回想起桐柏山匪亂期間,他與徐武坤、韓奇前往磨盤嶺偵察敵情時,腦海裡突然冒出那段記憶:

“建和元年,帝避虜欲往南陽,其時淮上大寇陳子簫興兵聚衆,堵塞桐柏山道,大將韓時良滅之……”

徐懷禁不住又探頭朝韓時良打量了兩眼,削瘦略顯帶疲憊的臉龐確是有一股子桀驁不馴的梟勇氣度,不由暗暗忖度起來:

韓時良此時纔是侍衛馬軍司的副將,相當於地方禁軍的廂都虞侯。

而照既定的歷史軌跡,陳子簫應該是趁赤扈人南侵之際,糾集諸匪佔據桐柏山,很快就崛起成爲堵塞義州、蔡州與唐、鄧(南陽盆地)之間的大寇。

新帝前往南陽避禍,韓時良能成爲獨擋一面的大將,並率部很快消滅陳子簫部,說明他在汴梁防禦戰期間必然是屢立戰功,纔得到如此快速的升遷。

而徐懷與陳子簫打了幾年的交道,對陳子簫極爲熟悉。

即便陳子簫趁亂世糾集羣寇盤據桐柏山,根基十分不穩,寇軍的戰鬥力也相當有限,但至少佔據絕對的地利。

而韓時良隨新帝南逃,上下必然人心惶惶不安,武備難整。

在那麼惡劣的局勢下,徐懷又敢言他率部能比韓時良更快速殲滅陳子簫所部?

此時徐懷再觀他激越的言辭,也是跟突然浮現在他腦海中的那段記憶是吻合的。

徐懷待要走出偏廳,與韓時良結識,這一刻史軫從帥堂出來,從廊廡朝他們這邊快速走來。

王稟此時要應付各方人馬,還要儘快掌握京畿駐軍的情況,快速調整京畿地區的防禦部署,註定他接下來十天半個月都可能晝夜難休——徐懷不敢耽擱王稟的時間,便忍住與韓時良結識的衝動,朝史軫走過去,問道:“王相有事相召?”

“不忙,我們先說一會兒話——樞密副使汪伯潛趕在你們前一腳過來,王相正跟他商議事情,”史軫將徐懷他們拉到角落裡,說道,“王相說待汪伯潛離開,再着你們過去相見。”

蔡鋌因罪入獄,汪伯潛則成爲樞密院的主官。

徐懷想起王孔趕到朱府找他,說王稟臨危受命兼領京畿都防禦使,執掌汴梁防禦諸事,卻沒有兼領兵部尚書或樞密使這樣的職銜,使他的領兵權看上去更名正言順,看來所謂的“全權掌握”也是有限度的。

想到這裡,徐懷低聲問道:“汪伯潛是副帥,王相調兵遣將,需要他的副議才能生效?”

史軫點點頭,又壓低聲音說道:“在宮中王相曾建議急調桐柏山卒入京,協同京畿防禦,卻是左相王戚庸、汪伯潛等人極度勸阻,這事才做罷。”

“……”聽史軫如此說,徐懷除了苦笑,還能有什麼表情?

王稟知道他不願意率桐柏山卒入京,所以之前閉口不言這事,也不問他的意見,想着直接奏請天宣帝應允,將生米煮成熟飯,令他無法拒絕。

王稟卻是沒有想到王戚庸、汪伯潛等人會堅決反對這點。

徐懷對此並無半點意外。

他屢立戰功,此時他身爲王孝成之子也是大白於世,景王趙湍見面就說矯詔事——事情都捅破到這地步,最終景王、王稟還是拽着史軫進宮面聖,上上下下不就防範着他還心存怨恨嗎,怎麼可能同意他帶兵進入汴梁城?

大廈將傾,王稟想拋開一切顧忌,挽狂瀾於既倒,卻不想別人心裡算計未停。

“你能如願回桐柏山去,我卻沒法脫身了——我這次就不應該回汴梁。”史軫叫苦道。

“你就應該留在王相身邊,我已經着人護送你家人出城了,你不需要有什麼牽掛。”徐懷說道。

史軫除了對敵我形勢有着遠超世人的卓越見識外,他作爲《武經總要》的實際修纂者,對治軍統兵及防禦事的實務操作,也爛熟於心,只是還沒有多少機會付之實踐。

王番也好、朱沆也好,以及盧雄、鄭壽、呂文虎、王孔等人,在王稟身邊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都不及史軫一人。

徐懷不指望能說服王稟離京,原本就打算將史軫留給王稟,所以這時候也不會理會他的賣慘,又問他:“景王殿下他呢?”

“景王殿下還在宮中——官家及諸相對我們所獻的備虜策爭議很大,景王極力支持,王戚庸等人則以爲既無必要,時間上也來不及。目前這事還沒有定論,但依我所見,很可能會進行折中……”

“史先生以爲會是怎樣一個折中法?”徐懷問道。

史軫說道:“官家很可能會調派得力士臣前往鄭州、宋州、魏州、蔡州坐鎮,將勤王兵馬聚於四地,以限制虜兵肆虐。在四鎮節帥的人選上,王相在宮中則建議朱沆郎君出知蔡州兼領南面勤王軍都總管,任命你爲南面勤王招討軍的前軍統制,受朱沆郎君節制——然而這件事還沒有定論,王相就不得不急着趕到侍衛步軍司來與諸將商議防禦事,我也不可能單獨留在宮裡替你打聽消息。汪伯潛剛從宮裡過來,對你們如何安置,或許他帶來了什麼消息,你等會兒見王相,王相便會告訴你……”



第一百六十六章 和議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二百二十四章 夜訪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二十四章 九里關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三十六章 統兵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一百二十八章 殘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惡虎第二章 屠城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十一章 節制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十章 去淮川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二章 避禍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十八章 奪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二十三章 暗棋第二百五十四章 殿中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三十章 西進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擇第四十九章 擒賊先擒王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
第一百六十六章 和議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四十章 水輪風箱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一百七十三章 破襲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二百二十四章 夜訪第一百四十八章 點撥第八十二章 殺人算賞錢第二十四章 九里關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九十章 殺賊遊園夜第六十六章 暗夜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零二章 不歸第一百九十七章 驚蛇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第九十二章 拯救大兵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三十六章 統兵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一百二十八章 殘兵第一百三十六章 蛛絲馬跡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二百三十二章 制置司第九章 鐵棍攪得江海涌第六十二章 貼身相隨第一百七十六章 來客第一百零三章 朔州城頭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二百一十六章 潛伏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一百六十七章 軟禁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二百七十章 出海第一百八十一章 督戰來監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十四章 調令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四十七章 少年如惡虎第二章 屠城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一百二十三章 兵力第十一章 節制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十章 去淮川第一百二十章 楚山之秘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四十三章 富貴送上門第一百八十六章 突襲岢嵐第二章 避禍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二百三十二章 泥足深陷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十八章 奪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二百二十八章 獻策第二十八章 良刀如美人第二十三章 暗棋第二百五十四章 殿中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三十章 西進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一百九十六章 抉擇第四十九章 擒賊先擒王第二十四章 深夜談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