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

南蔡城內部,大部分區域的建築以街巷開放分佈,但爲駐軍、學舍、官署等功能性以及冶安的需要,北城區域還是分隔開建成六座獨立的坊院,彼此之間用高大的坊牆隔開,進出會進行嚴格的管控。

韓圭在北城迎春坊爲徐懷修建了靖勝侯府,五進三跨的大院子。

不過靖勝侯府建成後,徐懷就下令暫時先充當州學在南蔡的分舍使用——現在資源這麼緊缺,南蔡城裡有太多的房舍需要建造,徐懷一年也難得過來一趟,靖勝侯府肯定不能白白空置在那裡。

盤龍寨大捷之後,徐懷就第一時間在南蔡設立州學分舍,主要設立武士齋舍、匠師齋舍兩科,鼓勵流民子弟報考,第一批就選錄三百名青少年子弟入學。

州學分舍起初時的條件非常艱難、簡陋,只是在城中建了一批棚屋,傳授軍事以及算學、營造、水利及器械等知識。

目前條件有所改善,除了將靖勝侯府充當學舍外,還建造了專門的住宿區,計劃七月過後,將生員擴大到六百人。

從建造楚山城以及黃羊湖圍堰以來,楚山從來都不缺組織建造大型水利營造工程的能力,建繼二年動用數萬工輜兵破滍水引流入潁,更是汝潁大捷的關鍵點。

而接下來不計一切代價的在南蔡組織三座超級大垸以及荊江、漢水大堤的建設,除了二十多萬南蔡民衆需要更多的田地及棲息繁衍空間外,通過一系列規模龐大、時間持續長的工造建設,對南蔡十數萬青壯男女也是一個深度梳理與組織的過程。

南蔡十數萬青壯男女,特別是其中近八萬青壯男丁,最爲值得徐懷及楚山衆人所重視的一點,那就是他們基本上都是經受了戰亂蹂躪摧殘,被迫逃離家園之後數年來顛沛流離、飽受苦難。

有時候或許這會讓人變得麻木不仁,但麻木不仁的另一面則是意志堅定、堅強不屈。

同時他們要比荊湖民衆,對赤扈人有着更深切入骨的仇恨,內心有着強烈得多的驅逐胡虜、收復中原的意願,自然也是楚山最優質的兵源。

只要楚山堅持以驅逐胡虜、收復中原爲核心宗旨,他們也必然是楚山最堅定的支持者。

不要說朝中士臣了,南陽、襄陽以及江淮等地的士紳地主,對楚山在汝蔡等州實行均輸田利、糧食統購、抑制豪貴、將卒及家屬優先等一系列有違傳統的新政,是極其排斥甚至惶惶不安的。

然而從河淮、河洛等地南逃的士紳、士子,他們大多數人都沒能在建鄴、襄陽獲得一席之地。

在逃離家園之後,他們被迫顛沛流離,歷經苦難,甚至眼睜睜看着親人慘遭屠戮,會在南下途中或在滯留灘澤荒野時因飢病而死,他們頑固不化的舊有觀念則已經徹徹底底被這殘酷的現實打碎掉。

他們甚至有着比普通饑民更爲強烈的收復中原、重返家園的願念。

楚山開辦武士齋舍以來,就注重從南逃難民中招尋有一定文化底子的青壯及少年,這三四年來陸續編入軍中,補充基層軍將武吏,基本上作戰都較爲勇敢,對楚山的認同度也高。

在南蔡投入如此之巨,也是爲了在相當程度緩解楚山兵員緊缺的困境。

目前,軍情司對東洲寨的暗中扶持、栽培,也是千方百計的引導河淮等地流民出身的軍將武吏,在東洲寨佔據主導地位。

如此一來,就算沒有趙善、劉福金等人潛伏在東洲寨內部,軍情司也能確保東洲寨絕大部分的軍將武吏從心理上更親近楚山,從而爲將來某一天招安、收編東洲寨,從根本上消除障礙。

相比較之下,荊湖當地底層農戶出身的義軍將卒,對打擊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的意願更爲強烈,從心理上也更抗拒招安、收編;同時也因爲沒有經歷切身之痛,他們對赤扈人踐踏中原的仇恨多少有些空中樓閣,感受不夠真切——

當世普通民衆,家國觀念要比後世淡薄得多。

像孫彥舟、胡盪舟等這些人,暗中與赤扈人勾結,心理上其實是沒有太多礙障的。

“……蔣昂還是更在意東洲寨根基扎不紮實,他即便看不慣胡盪舟等人,也鬧了不少矛盾,卻也沒有特意強烈的意願去驗證他們是否真與赤扈人暗中勾結;卻是在江雄、張聰等人強烈主張下,纔派人前往贛州興國縣覈實田儒生的家世,目前應該已經將覈實的消息帶回東洲寨了……”

在驛館省親夜宴過去,王文衝、王明啓等已經遷居進南蔡城的王氏族人告辭離開,僅有韓圭、徐勝、姜燮等少數幾人仍陪坐堂前,周景才歷歷細說東洲寨及洞荊聯軍內部荊湖派與流民派當下的情況。

說洞荊聯軍也好,洞荊義軍也罷,其實主要就是由兩類羣體構成:

一是洞庭湖及荊江沿岸州縣的底層貧農,男女老少加起來有二三十萬人;一是逃避戰亂南下的饑民,規模更爲龐大,差不多有七八十萬人投附洞荊聯軍,因此他們南下流亡,絕大多數人都變得一無所有,困於飢病,也更無所顧忌。

不過,洞荊義軍最初發起暴|亂的中堅力量,卻是與周邊州縣底層貧農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三十六家水寨勢力。

三十六家水寨頭領、頭目,在佔據洞荊聯軍上層位置之後,也更願意提拔、任用周邊州縣出身的軍將武吏,並視之爲嫡系、親信,可以稱之爲荊湖派。

目前荊湖派是洞荊聯軍的主導力量。

不過,南下流民投附洞荊聯軍的規模太龐大了,洞荊聯軍自身的組織能力又有限,不得不任用流民出身的武將軍吏,利用宗族鄉族天然形成的凝聚力,去統領各自的族人鄉衆。

這就導致在洞荊聯軍內部,中下層軍將武吏,南下流民出身的佔了七八成,則可以稱之流民派。

徐懷使軍情司花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扶持東洲寨,更多還是要通過東洲寨去聯絡、團結洞荊聯軍內部、南下流民出身的流民派將領。

相比較僑縣南蔡吸納二十四五萬南下流民,就能爲楚山提供近八萬青壯後備軍事力量,整個洞荊聯軍的內部,南下流民青壯更是高達二十多萬。

倘若將洞庭湖及荊江沿岸還沒有投附洞荊聯軍的流民勢力都算上,這個數字可能高達四十萬。

倘若真正叫葛伯奕順利剿滅洞荊匪亂,如此規模的流民青壯,就有可能爲淮王府一系所掌控——楚山即便不暗中拖淮王府的後腿,也要爭取有朝一日能控制一部分流民青壯,不使之爲淮王府全部所有。

這也是史軫年後得知許蔚病逝的消息之後,向徐懷所獻之謀。

在党項即將全面淪陷的當下,在建繼帝身體有可能會出狀況的情況,這步棋重要的程度,甚至不亞於在汝蔡備戰對抗河洛、京西之敵。

爲此,徐懷使周景專爲此事留在南蔡坐鎮,將軍情司近一半的人手都集中過來,推動諸事一步步往前邁進。

“在洞荊聯軍內部荊湖派佔據絕對的主導權,對南下流民利用之心居多,也有意壓制流民派武吏軍將在洞荊聯軍內部上升——近來與荊南、荊北兵馬對戰,流民將卒損傷頗重,而之前所謂打擊貪官污吏、均田地貧富等口號也都沒有兌現,洞荊聯軍中下層已經有相當不滿的聲音了。我們也想了一些辦法暗中安排人手,去接觸了義軍裡的一些流民派軍將,當然暫時也沒有直接用楚山的名義,只能說是摸一下底。差不多能確實這些流民軍將,對東洲寨在白露湖以南臨江地區大規模墾殖很感興趣,甚至都不怎麼擔心荊州駐軍覬覦一側;這主要也是洞荊聯軍內部的南下流民,生存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我覺得下半年東州寨還可以繼續加大對附近流民勢力吸納程度,但相應的,我們對東洲寨的資助也要加強。”

“那就加強,咬緊牙關都要把這事給辦了,”徐懷說道,“勵鋒堂今年爭取多運五萬石糧食進白露湖……”

“之前爲修南蔡城及小鶴嶺大垸,就已經花費掉八十萬貫錢,接下來南蔡還要建造三座大垸及荊江、漢水大堤,至少需要耗用一百萬貫錢,”徐勝頭痛的叫道,“這個已經遠遠超過最初的估算了……”

僑置南蔡之初,行營估算楚山拿十數二十萬貫,再從鄂州籌借四五十萬貫,大體就夠用了,但僑置之事推進還不到一年,就已經花費掉八十萬貫;等南蔡縣大體建設完成,耗用差不多是最初估算的三倍。

這還是楚山將吏體系足夠透明高效,徐懷管御也嚴,中間貪沒極少。

之所以遠超估算,主要還是一下子容納的流民太多了,大規模建造聚居點就比估算超過三倍,而數目極其龐大的老弱婦孺都得拿出糧食來接濟,確保他們在南蔡有一兩間房棲身。

將近八萬青壯男丁作爲後備軍事力量看待,役使做工都會保持極大的剋制,避免對身體消耗過巨,還要想盡辦法給他們多增加營養,幾個方面疊加,耗用自然是要遠超預估了。

史軫所獻之策,楚山僅有幾人知道全貌,因此徐勝等人能理解不計代價的經營僑縣南蔡,卻不理解爲何要如此力度、甚至不顧觸犯忌諱的暗中扶持東洲寨。

好在,徐懷這些年在楚山已經建立絕對的威信,即便有所不解,執行方面卻不成問題……

第一百二十八章 殘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五十三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一章 途中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二百二十六章 功成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九章 信任第二章 舊識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四十二章 夜話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十二章 安排第一百二十九章 故人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十九章 援至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九十一章 姦情敗露第二十章 舊吏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七十九章 惡世生賊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八十二章 必經之地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七十九章 司戶城第一章 京師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一百四十五章 將行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十五章 制司第十二章 安排
第一百二十八章 殘兵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一百二十章 相邀第三十九章 身邊人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五十三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一章 途中第五十六章 形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三十三章 縱深第二百二十六章 功成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九章 信任第二章 舊識第一百三十一章 蕭林石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四十二章 夜話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一百七十一章 北岸第一百四十三章 赴京第三十章 探路第二百三十八章 君臣第一百七十五章 國公爺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五十四章 神玉山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一百五十九章 提前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十二章 安排第一百二十九章 故人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十九章 援至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六十五章 淪陷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六十八章 籌謀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第一百一十四章 定策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九十一章 姦情敗露第二十章 舊吏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一百一十一章 小物大用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七十九章 惡世生賊心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四十三章 攻城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八十二章 必經之地第一百五十九章 坐鎮雙柳莊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七十九章 司戶城第一章 京師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一百五十八章 馳援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七十五章 丈夫生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二十一章 計中計謀中謀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七十七章 去留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八十二章 不甘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一百四十五章 將行第三十九章 留中第一百零八章 河灘第十五章 制司第十二章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