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

且不管敵軍是否已露出怯避之意,徐懷在汝州以西部署防禦,卻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很多時候守軍體現越堅定、越不容摧折的抵禦意志,越能削弱或壓制敵軍的進攻意願;反之則會令原本並沒有特別強進攻意願的敵軍,變得躍躍欲試起來。

楚山除了在庇山以南河谷交錯修造五座小型營壘,營壘之間以長壕、柵牆相接外,還在庇山以北,在箕山南坡那彷彿女子裙裝一般起伏的褶皺嶺谷間,擇地修造三座營壘。

徐懷目的是要以營壘羣、長壕、柵牆以及庇山陡峭如戰刀橫持的狹長山體,在北滍水上游北側支流渡馬河以東,構建一條長逾三十里的防線,將河洛敵軍阻攔於汝州盆地的西部。

從襄城、葉縣往西,到汝州城(樑縣),約有一百五十里路程之間,乃是郟縣、魯山兩縣轄地:

早些年北滍水南北兩岸皆有驛道相通,其北岸驛道,乃是許蔡汝潁等州縣的商旅,經襄城進入汝州的必經之路;而南岸驛道則是荊襄商旅經葉縣前往河洛的必經之路。

兩條驛道於楊樓溝河口以西的馬家渡合二爲一,通過汝州城後再繼續西延。

河洛軍暫時沒有要將萬餘赤扈騎兵精銳從伊闕、大谷關附近調入汝州盆地的意圖,勵鋒堂以及長史院所屬的騾馬輜重隊伍,便從襄城、葉縣出發,每日無一刻或停的,將成千上萬石的糧食、鐵料等海量物資,源源不斷的通過這兩條驛道運往汝州城,運往最前線的庇山營壘。

短時間內組織汝州民夫有難度,也難以如臂使指,徐懷則從葉縣、舞陽等地徵調數千民夫,沿着南北驛道,在原有驛站、塢寨的基礎上,同時加強以及擴建十二座護驛營壘,以郟縣、魯山縣城爲支撐,形成橫貫整個汝州盆地東部、不懼小股敵騎襲擾的交通線。

這一切,不僅意味着楚山從兵力原本就緊缺的西線,抽調萬餘精銳戰兵、州兵彌補汝州防線的不足,不僅意味着楚山直接從舞陽、烏桕等地抽調上萬青壯民夫進入汝州,用於營壘防寨及驛道的修築,還意味着每日數以千石糧秣等巨量物資的消耗。

不過,之前常爲徐懷揮霍無度而叫苦不迭的史軫,這一次卻恨不得將家底都翻出來,支援汝州防線的建設。

守住庇山一線,或者說在汝州城以西,以庇山爲核心形成穩固的防線,則意味着楚山將徹底把整個汝州東部地區兼併進來。

並不僅僅侷限於汝州盆地的東部地區,還包括整個箕山東部以及伏牛山的東北部的廣袤山地。

雖說箕山東南麓的襄城以及伏牛山東北麓的葉縣,早就劃入楚山行營的防禦範圍之內,但楚山之前所能管轄,僅限於襄城以及葉縣縣城附近二三十里範圍之內的山嶺。

從葉縣縣城往西,絕大部分伏牛山山地,則隸屬於汝州的郟縣、魯山、樑縣、汝陽等縣;從葉縣縣城往南的大部分山地,則屬於南陽府冶下的方城、向城兩縣。

從襄城以西,大部分箕山(嵩山南脈),南坡隸屬於汝州下轄的郟縣、魯山、樑縣諸縣,北坡則隸屬敵軍控制登封縣。

這些山地,之前歸屬於鄭懷忠統領的河洛行營治下,鄭懷忠南撤後,則隸屬於楊麟統領的汝州及左驍勝軍冶下。

雖說徐懷一直強調左驍勝軍應該更好的依託伏牛山、箕山的險要地形,抵禦佔據河洛地區的虜兵南下,但左驍勝軍後續還是將重心放在汝陽、樑縣等城池的守禦上。

楊麟非是不想,實則不能也。

主要原因乃是楊麟冶下沒有一隊精練能幹的地方吏治隊伍,短時間並不能真正掌握汝州地方事務。

河洛敵軍沿伊水大舉南下,在迫在眉睫、自身難以抵擋的生死威脅之下,汝州盆地內部的鄉紳士族,要麼遵從楊麟的清野令,放棄塢寨莊園撤入樑縣等城池以避戰亂,或直接舉家逃往南陽、襄陽等地,或舉族避入山中,要麼打開塢堡屯寨,迎接左驍勝軍精銳入駐加強防禦。

楊麟從這些塢堡村寨,無論是徵調糧秣,還是徵募鄉勇補充守軍的不足,也沒有遭受到太強烈的抵制,各方面都非常的順從。

不過,楊麟在汝州統治的觸手,卻沒有辦法有效的向汝州盆地兩側的伏牛山以及箕山內部延伸——不要說接管山地塢堡村寨的守禦了,徵糧募勇等事都無法有效開展下去。

這種情形,與匪亂之前的桐柏山大姓宗族在縣治之外保持相對獨立、封閉地位,極爲相似。

本質原因同樣是傳統的縣治對鄉野地方的控制手段極爲有限。

不過,楊麟做不到的,不意味着楚山做不到。

楚山崛起的根基,就是對桐柏山南北嶺絕大部分山地的控制與經營,繼而擴大到對大復山、金頂山及燈臺架等山的控制與經營上去,也早已形成一整套以巡檢司、鄉司製爲核心的統治手段——楚山這些年同時也以傷病、年齡等因素退出營伍的老卒爲基礎,在一批通習吏事的武吏率領下,形成近千人規模、絕對忠誠於行營指揮的巡檢司、鄉司吏冶隊伍。

因此楚山才能夠完全繞開鄉豪士紳,直接掌控諸村寨糧秣徵購、屯田墾荒、興修水利道路橋樑、秋冬操練、徵募役工以及兵勇選募等等一切事務。

楚山治下雖然總計僅五十萬軍民,卻因此爆發出難以想象的軍事潛力。

楚山目前所開墾糧田有限,但正因爲鄉司體制極大壓制鄉豪士紳兼併土地坐食地利,壓制土地主對糧食的囤積,這才確保有限的糧產,能更多的用於民衆自食,補彌軍隊及諸多工造事務用糧的不足。

而楚山目前對桐柏山、大復山等山地的經營與開發,不僅貢獻了近一半的糧食產出,還囊括絕大部分的煤鐵開採、冶煉、金銀礦開採以及桐油、茶、烏桕子、木材、藥材等大宗貨物產出;大部分的畜牧養殖也是利用山地間相對平緩的坡谷地。

面對京西、河洛敵軍強大的軍事壓力,楚山還沒有能力佔領、經營地勢開闊的平川地區。

汝水沿岸大部分平原地區,名義上都隸屬於楚山,也有着數以百萬畝的肥沃良田,但楚山目前只能任其荒蕪,更多是組織軍民,對臨近大復山、金頂山以及燈臺架山的坡嶺區進行屯墾。

因此,就現階段而言,易爲敵騎滲透襲擾的汝州盆地對楚山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兩側廣袤的伏牛山、箕山山地,價值則更大。

當然,前提則是楚山軍在汝州城以西,以庇山爲核心建立穩固的防線。

…………

…………

朱芝隨同其父朱沆返回建鄴復旨,旬日之後他又單獨攜帶新的聖旨趕來汝州。

大半個月,朱芝都在馬背上渡過,令粗習武技、自詡騎術過人的他,人到庇山,叫侍衛攙扶下馬來,連腳都站不直溜,大腿已被馬鞍磨得血肉模糊,鮮血從襖褲滲出。

“什麼,要調左驍勝軍前往襄陽休整?”楊祁業聽朱芝宣讀過聖旨,一時間怔站當場,費解的朝徐懷看去。

“陛下與諸相這是怎麼意思,難不成楚山軍任勞任恕,就要承擔一切?”從舞陽趕來汝州,協助徐懷處理汝州軍務的徐武江,以及王舉、王憲、唐盤、史琥等統兵將領,這一刻也都是極其不解,甚至都感到非常的氣憤。

不要說楚山諸將了,楊祁業及楊耀宗等左驍勝軍諸將以及汝州官吏,旬日來也都以爲徐懷節制蔡汝兩州、左右天雄軍及左驍勝軍,抵禦京西、河洛之敵,是理所當然之事。

楊祁業子承父位,接任左驍勝軍統制,沒有出乎衆人的意料,但衆人萬萬沒有想到,朝廷並沒有令左驍勝軍留在汝州接受徐懷節制的意思,反而將其調往襄陽休整,歸由襄陽留守文橫嶽統領。

左驍勝軍雖然在之前諸戰中受到重創,但強軍的底子還在,並沒有被打垮掉。

大批老卒以及精銳武吏經歷血與火的考驗,鬥志越發昂揚,只要及時補充新卒進去,再經過一定時間的休整、操練,恢復到汝陽失陷之前的戰鬥力,只是時間問題。

左驍勝軍倘若留在汝州,在經過充分的補充、休整之後,楚山將直接掌握四萬五千餘精銳戰力,再加上操練有素的地方兵馬,對抗京西、河洛之敵,勉強還是能承受得住的。

現在朝廷要將左驍勝軍調到襄陽休整,楚山所直接掌控的精銳戰力,頓時間缺掉一大塊,這時候再想獨力去扛京西、河洛之敵施加的壓力,難度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徐武江、王舉、周景、王憲、唐盤、史琥、烏敕海等將,第一念頭就是想着朝廷並不想將左驍勝軍置於楚山的掌控之中,有意限制楚山實力膨脹得太厲害,纔會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執意要將左驍勝軍調走?

徐懷一時間臉色也是陰晴不定,沉默端詳手裡的聖旨。

“……”看到王憲、唐盤等將都有些沉不住氣,史軫問朱芝,“除陛下手諭外,胡公與朱沆相公,可有什麼話捎來?”

“只有陛下手諭。”朱芝只是負責傳旨,他自己對建繼帝竟然決意調左驍勝軍前往襄陽休整,也感到非常的費解,但他也不清楚建繼帝召集諸相廷議,是如何作出這樣的決策的。

“陛下如此安排,或許是迫不得已,我們當體諒陛下的難處……”史軫朝徐懷說道。

“史先生是說唯有左驍勝軍南下襄陽,鄭懷忠纔會奉旨統兵前往淮南參戰?”徐懷眉頭微揚,問道。

韓圭也贊同史軫的猜測,說道:“陛下是不是如此想,我們只能猜測,畢竟這種事不能落諸筆端的!”

徐懷閉眼想了片晌,睜開眼,看向楊祁業說道:“陛下運籌於建鄴,我們即便一時難以理解,也當奉旨行事……”

有時候事情可能比想象中還要簡單。

楚山此時是可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授”,拒絕朝廷將左驍勝軍調往襄陽休整,但隨之而來,鄭懷忠必然也會找尋種種藉口,拒絕緊急出兵淮南參戰。

朝廷將左驍勝軍調到襄陽休整,這一步極其非常的微妙:

一方面這可以說是限制楚山實力擴張太快,可以說淮上及汝州在朝廷整個防禦佈局上的地位進一步下降。

這應該是周鶴、高純年以及顧藩等人所極力推動的事,建繼帝需要向他們做一些妥協。

另一方面左驍勝軍調往襄陽,實際上是將鄭懷忠所坐鎮、駐守的南陽,放到左驍勝軍與楚山軍南北夾峙的微妙形勢之中。

倘若朝廷在淮南戰場上遭受重挫,不能成功解壽春之圍,肯定是沒有能力去動鄭懷忠的,甚至還要加倍籠絡,但倘若朝廷在淮南戰場僥倖獲勝,鄭懷忠就需要認真的想一想,朝廷到時候要追究他抗旨不遵、拒絕出兵的罪名,他還有多少掙扎的餘地。

這或許是建繼帝得知楊麟死訊之後,悲痛與震怒之下,展露的獠牙……

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十九章 泌陽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十章 韓時良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七十章 名實相副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九十七章 軍怨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來客第五十四章 破盾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章 人心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一百二十三章 總歸要打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九十三章 金明河上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一百章 大捷第三章 難民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二百零一章 開墾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六十四章 長夜驚魂第一百四十九章 前鋒第九十八章 餘音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三十六章 統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九十章 說服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四章 景王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擇
第一百六十九章 傳訊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八十一章 戰果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捷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八十六章 惡言相向第十九章 泌陽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一百零七章 馳援第十章 韓時良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五十九章 鐵橋第八十七章 父子第七十章 名實相副第四十六章 藏身匿跡第一百三十九章 緩戰第二百零一章 大勢失去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九十七章 軍怨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七十七章 大寇陳子簫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寒夜來客第五十四章 破盾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一百三十六章 借爾小命一用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章 人心第二百一十九章 定策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七十三章 密會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十八章 故人相見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一百二十三章 總歸要打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一百九十三章 晨霧第九十三章 金明河上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一百章 大捷第三章 難民第一百六十二章 堪輿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軍寨第一百三十六章 突擊第二百零一章 開墾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一百八十七章 行軍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六十四章 長夜驚魂第一百四十九章 前鋒第九十八章 餘音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三十五章 不白之冤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三十三章 入城第三十六章 統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建言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聖意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二百六十七章殘都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九十章 說服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三十八章 烏敕氏第四十五章 促膝廊前說恩義第一百三十章 將計第四章 景王第九十九章 巨陵鎮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