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田事

胡楷受任防禦使,持天子符節坐鎮蔡州,權柄要比尋常意義上的知州大得多——即便大越立朝以來的祖宗法都旨在防範權臣坐大,但汴梁都受虜騎兵鋒威脅,此值非常之時,朝中也非一點都不知妥協、變通。

胡楷雖說對諸路勤王兵馬以及與蔡州協助防禦的汝州、許州、陳州等地僅有節制權,但蔡州直接治下,即便是授印官敢違擰其意志,胡楷都可以直接先奪其職,而不用像以往只能彈劾奏報,交由朝中議決;對有不法之舉的屬吏,胡楷更是擁有先斬後奏之權。

雖說胡楷調到中樞後與蔡鋌等人不和,未能在樞密院坐穩位置,被踢到兵部任職較爲沉寂,距離宰執相位也有些距離,但他年少成名,歷仕翰林院及地方路司州縣三十載,也叫他門生故吏遍佈各地。

同時胡氏在鄂州還是大族。

即便胡楷在京中任職時身邊並沒有多少子弟追隨,但在胡楷持天子符節到蔡州坐鎮,需要用人之際,飛騎傳書,便有一批門生故吏丟下手中一切,趕來蔡州相投。

胡楷擁有開府、任命屬吏的權力,他處置掉一大批蔡州官吏,蔡州的軍政事務並沒有因此癱瘓掉;相反的,相應的工作由趕來相投的門生故吏接手,很快就理順過來了。

胡楷對蔡州軍政權柄的掌控能力,比徐懷想象中的要強得多。

這卻是性情過於剛直、流貶唐州時身邊僅有盧雄一人相隨的王稟所不能相比的。

這種情況下,徐懷自然也是謹守本分,不去對州務指手劃腳。

除了新置楚山縣的諸多事務以及在大復山東北麓的青衣嶺修築都巡檢司大營外,徐懷所負責的主要工作,就是率部承擔陳州東部地區的斥候、巡防,防止虜騎從穎水東北岸,穿插到蔡州防禦區的腹地來。

目前胡楷對京南四州防禦的部署,除了將襄陽府軍(京西南路)、江陵府軍(荊湖北路)、潭州府軍(荊湖南路)等武備鬆馳、沒有多少野戰能力的勤王援軍,填入陳州、許州、蔡州之間的城池之中嚴防死守外,就是挑選少量能戰精銳,在各城之間斥候、巡防。

一方面是遏制小股虜騎滲透到京西地區燒殺擄劫掠,另一方面,要是偵察到有大股虜騎南下的動向,則能提前示警,能及時將民衆都撤入城寨之中,堅壁清野,儘可能減少京南地區的損失。

桐柏山卒南撤後,作爲蔡州屯駐大營麾下唯數不多、擁有野戰能力的兵馬,自然要將這些任務承擔起來。

斥候、巡防區域,涉及陳州、蔡州東部一百五六十里範圍六座城池、數十座塢寨,徐懷這時候不可能再親自出馬,面面俱到的將所有事情都承擔下來。

徐懷則任命徐忻、燕小乙、烏敕海、烏敕戈、袁壘、範宗奇、王竣、魏大牙、杜仲、徐四虎等十人爲騎營都將,各率部一隊騎兵,輪替進入上述地區進行斥候、巡防。

而在新設置的楚山縣,除了在大復山東北麓谷口設置都巡檢司大營外,徐懷先在桐柏山道東口的周橋驛,以及大復山與桐柏山北嶺之間的石嶺門增設兩座巡檢司軍寨,以郭君判、朱承鈞爲巡檢使,以沈鎮惡、孟老刀爲副軍使,各率領一營兵馬駐守。

徐懷將剩下的三千馬步軍,都集中到都巡檢司大營,以徐心庵、唐盤、殷鵬、唐青、韓奇、王憲等人爲指揮使,各統一營兵馬操訓不輟。

徐武磧、潘成虎、王舉、蘇老常、徐武江、徐武坤、徐武良、周景、唐天德、鄭屠以及從府州歸來的柳瓊兒以及荻娘等人則作爲副手,協助徐懷處置日益繁雜的縣衙及大營軍政事務。

雖說楚山都巡檢司大營所承擔的斥候任務,僅限於陳州、蔡州東部地區,但徐懷並沒有放棄對整個河淮防禦戰場的關注。

柳瓊兒回到桐柏山後,越雨樓就在重新組建起來。

除了原有的情報分析人員外,還從軍中抽調擅於潛伏、僞裝、偵察等事的精銳,由周景統領指揮,加強對情況的直接刺探、蒐集工作。

“元月五日,赤扈東路軍騎兵主力直接從霸州以東的低窪地往南穿插,僅用三天時間便馳行七百餘里,穿插到魏州頓丘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強攻頓丘縣城,然後大軍擁往魏州城下。得幸魯王早一步進駐魏州城,除了隨扈六千騎兵外,還從衛相等州徵召諸多兵馬,使得魏州守軍足有兩萬五千人。魏州城池也堅險,赤扈人未敢倉促動手,而是在城下驅逐俘民修築營壘,做出欲圍攻魏州的架勢,目的應是吸引河北北部諸城的守軍馳援魏州,以便圍點打援。赤扈人這次卻是料錯了,他們在魏州城下停留了五天,雄、莫、霸、定諸州守軍巋然未動,其騎兵主力才繼續南下。目前已有兩支萬人隊,進入京畿地區,但其主力會不會直撲汴梁城下,還不得而知……”

站在楚山都巡檢司大營前,徐懷與王舉、徐武磧等人聽周景說及赤扈東路軍騎兵主力在汴梁東北方向的最新動態。

大復山與金頂山之間,地形談不上多險要,但跟玉皇嶺與獅駝寨之間的谷地相似,亂石堆積,兩側的山勢陡直,蓄不住雨水,因而開荒難度很大。

而在大復山、金頂山以東,則是沿吳寨河兩岸的淮北平原,淺丘平川都宜開墾種植糧食。

因此大復山以東人煙綢密,而大復山與金頂山之間的山谷,僅有一些獵戶、藥農以及實在迫於無地耕地的貧農棲息居住,人煙稀少。

徐懷他們也找不到合適的寨子,直接徵用來改建成營城。

考慮到要將大復山、金頂山之間數萬畝之廣的谷地,用來牧馬,徐懷他們最終還是在吳寨河出大復山東北青衣嶺的河口西岸,找了一處相對平闊的土地建造大營。

說是平闊,那也是相對兩翼高峻的峰崖而言。

吳寨河源出大復山中段的千眼嶺,大體在羣山之間自西往東,從青衣嶺北口流出。其上游溪河位於崇山峻嶺之間,水勢湍急;出青衣嶺的溪口位置,也是丘山起伏不平,往北則是從金頂山支衍出來的扶溝山、風回嶺,成爲谷地的天然屏障。

從桐柏山徵調上千名民伕爲役,才十多天的工夫,伐木開山,也僅僅平整出三五十畝的場地,外圍圈建起一道柵牆,臨時充當大營。

柵寨之中,除了緊急建造了幾座木棚房舍作爲都巡檢司衙舍外,徐懷他們現在都還住行軍帳蓬裡。

青衣嶺大營,不需要多大,但真正興建起來的城牆需要足夠堅厚,還緊挨着青衣嶺的山勢與吳寨河西岸,後續的修建難度自然不會低。

徐懷同時還計劃在滾石溝山口修一座小寨,緊挨着青衣嶺北麓開僻連接青衣嶺大營與滾石溝小寨的道路,再沿滾石溝往南開山僻路,橫穿大復山。

這條山道與吳寨河上游的溪澗相交,在那個點還要建一座哨寨,作爲桐柏山北嶺與大復山的中轉站,防止小股敵兵往桐柏山深處滲透,以利人員及物資的中轉。

要不是考慮到這場慘絕人寰的戰事將持續多年難休,要不是他們在朔州大發戰爭財,手裡積攢五十餘萬貫財貨,徐懷短時間內壓根就不奢望能做成這事。

而從桐柏山大規模徵募士卒,也導致山裡青壯勞動力驟減。

前期徵發的這些民伕,等到春耕之時都要及時解散歸家——山裡田地本地就是以坡地旱田爲主,勞動力投入多而產出少,但不管怎麼樣,糧食生產絕不能落下。

要不然,主要依靠從唐州、鄧州,通過山道運輸糧食進來,得白白消耗多少財貨?

好在此時已有流民逃避戰亂南下,徐懷也不用擔心招募不到青壯進行後續的工造。他甚至已經在考慮利用這些青壯,在桐柏山裡修建更多的滾水壩,將更多的荒山谷地改造成宜於耕種的農田。

桐柏山是山多田少,但地域要比一般的縣大得多,羣山之間像玉皇嶺與獅駝嶺之間那樣還未開發的谷坡地其實還有很多。

大姓宗族以往就差不多已經壟斷了山裡於溪谷、淺山所開墾的熟地,沒有新開墾坡地旱田的強烈意願;而小戶貧農,又沒有能力去搞這種需要成百上千人組織起來、需要投入大量錢糧才能行得通的大型開墾工程。

官方也無心在山裡組織開墾工作。

投入十數二十萬貫錢糧,開墾一二萬畝坡地山田,或能爲山裡增加一二萬石糧食產量,但考慮到這些坡地谷田是那樣的難伺,耕種投入的勞動力就多,單純以收佃計算,三五十年都未必能收回成本。

這要是在太平盛時,唯有傻子才樂意去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何況坡地山田,在雨季又容易受到山洪泥流的衝擊。

然而戰事一旦暴發,所有的經濟民生,邏輯都必須改變。

山地開荒種地成本再高,也要比通過崎嶇山道,從外界運入糧食低廉。

更何況徐懷知道他的行事風格不討人喜歡,誰知道以後別人會不會拿錢糧之事來卡他的脖子?

所以徵兵之事完成之後,徐懷就讓蘇老常、程益帶着人手,勘測北嶺、大復山,尋找能開墾的溪源谷地。

徐懷都覺得他骨子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種田本能,只是過去兩年他在朔州,沒有機會發揮。

這次回到桐柏山裡,他對田事的關注程度,甚至使得他這時對周景彙報赤扈東路軍主力在魏州、汴梁一線的動向多少有些漠不關心了。

在別人揣測赤扈東路軍主力後續的可能動向,他也是多少顯得有些漠不關心的說道:“赤扈東路軍主力,下一步會直接撇開汴梁,去圍攻鄭州……”

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八十章 觀敵第八章 議和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零九章 未雨綢繆時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二十三章 暗棋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十章 收編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國殤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零一章 殿議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十七章 縣政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六十四章 選擇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八十章 議和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二十四章 南侵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雪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五十章 圍困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
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一百七十章 突圍之事第八十章 觀敵第八章 議和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一百零九章 未雨綢繆時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一百一十七章 棄留第二十三章 暗棋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五十五章 破敵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十章 收編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一百四十二章 奉詔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十三章 人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國殤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一百九十九章 求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七十九章 信函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一百五十二章 火龍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九十四章 荊湖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四十七章 微瀾第一百零一章 殿議第五十一章 掩藏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一十八章 爲難自己第六十四章 示敵以弱第六十二章 氈衣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十七章 肅金樓第四十四章 選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十七章 縣政第九十五章 殘戰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一百一十三章 入冬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六十四章 選擇第六十九章 豈因女流不英雄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八十章 議和第一百零三章 遷都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二十四章 南侵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一百五十六章 淺攻進築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二百零六章 晉家老小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雪第一百零四章 附從第三十七章 假癡不癲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二百三十章 集結第一百三十章 議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問案第一百八十章 殲滅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八十三章 鐵橋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五十章 圍困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一百七十三章 殺敵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