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

諸將吏義憤填膺,劉世中、蔡元攸最終還是沒有敢將兵部郎中劉俊於大同城前勸降時被射殺的消息強壓下去。

徐懷與盧雄、朱芝走入徵用刺吏府充當的都統制行轅,正有不少役卒在行轅西院忙碌,準備將劉俊的靈堂搬過去。

“朱小郎君,這個節骨眼上都火燒眉毛了,你又跑哪裡去了?”一名身穿青袍官袍的中年人,看到朱芝陪同徐懷、盧雄走將進來,急着直跺腳的問道,“劉郎君遭遇不幸,兵部在應州就只有你我二人能替劉郎君張羅後事,凡事我都得找你商議,你卻轉身不見蹤跡,可不是要將我活活急死?”

“史軫郎君,諸事你拿主意便是,何必要分你我?”朱芝說道,“徐軍侯與盧爺到應州來,天大的事我也不能將他們冷落了!”

聽朱芝說話,史軫太陽穴旁的青筋就禁不住要抽搐,下意識就要厲聲質問朱芝,什麼時候招應人就成比天還大的事兒了,劉俊郎君的屍骸還沒有冷呢!

不過史軫在兵部堂院廝混的半輩子,心裡很清楚他與朱芝同爲最是微末的九品朝官,實質卻不盡相同的。

擔任諸部司院令史、書令史等低級差遣,乃是科考取士之外,通過恩蔭、功舉等途徑踏入仕途的主要途徑之一。

不過,史軫年逾五旬,靠着在兵部任勞任怨抄寫了三十年的公文才混到這個位子,跟才二十一二憑藉軍功與恩蔭、虛銜都已經升到正七品的朱芝爭個意氣,他這大半輩子不是白混了?

史軫暗暗吸着涼氣,將惱怒衝動的話強嚥下去,轉而用一種嗔怪的語氣數落道:“我要是事事做主,最終不合你的意,還不是要挨你的數落?”又朝徐懷、盧雄施禮道:“兵部書吏史軫見過徐軍侯、盧爺……”

兵部令史、書令史等操持書函的官員衆多,史軫與朱芝同在郎中官劉俊麾下任事,對朱家以及王稟相公家的故事如數家珍,也曾見過盧雄跟隨王稟出入都堂,當然也能猜到眼前這個被朱芝敬稱爲軍侯的年輕人是何等人物。

然而正是清楚這裡面的諸多故事,看到徐懷與盧雄、朱芝並行走進這行轅院中,史軫心裡又是震驚又是困惑。

不說是王稟、王番父子早就跟桐柏山衆人翻臉了嗎?

史軫地位微末,但數十年蝸居於朝堂一隅,對種種故事可以說是如數家珍。

外面到此時都以爲蔡鋌當年是持詔誅殺王孝成,甚至很多朝堂王公大臣,都不清楚裡面的始末。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流水的朝官、鐵打的刀筆吏。

朝廷裡各個都堂院司的令史、書令史以及地位更微末的司吏、院吏等等刀筆吏,大多數人都在汴京,在朝堂的各個犄角旮旯蹲了大半輩子,沒事還喜歡坐一起聊八卦、互通消息,大越王朝的種種秘聞,能瞞過別人,但最不可能瞞過他們。

他們中有幾個人不知道蔡鋌當年有個屁秘詔?

而桐柏山剿匪事以及王稟遇刺等傳聞,也很是就在都院堂吏之間流傳開來,乃至徐懷的身世,史軫他們都揣測有可能是真。

因此他們也就能猜到劉世中舉薦徐懷內藏的心思是什麼。

一是明面上堵住朝野有人爲當年事翻案的可能,叫他人難以公然說王孝成妻兒之死有別的什麼陰謀,另一方面也是將徐懷與王稟、王番父子捆綁到一起。

因爲徐懷的身世很有可能是真,因此誰要跟徐懷牽扯上關係,就不僅僅是與蔡係爲敵了,而是會令朝堂所有的士臣以之爲忌。

蔡鋌矯詔一事,到現在都沒有真相大白,別人看不透裡面的蹊蹺,史軫在都堂院司做了半輩子的刀筆吏,能不明白?

也恰恰如此,史軫相信王稟、王番父子與徐懷及桐柏山衆人進行切割、分道揚鑣的苦衷。

也恰恰如此,史軫心裡才又震驚又困惑,盧雄、朱芝與徐懷公然登堂入室,是怎麼回事?

“史郎君有禮了,”徐懷還禮道,“我赴應州途中,逢劉俊郎君遇難而歸——劉俊郎君死於國事,我雖然是一個武人,但也絕不願看到有些人想敷衍其事,遮掩劉俊郎君的忠貞義節之名,特與盧爺過來弔唁。兵部在應州諸多事,還賴史郎君多加操持!”

“不敢以郎君自居,全憑李相公念史軫在兵部勞碌半生實在可憐。”史軫謙遜說道。

書令吏在都堂陪院雖是微末,卻是入仕了。

這在汴京成千上萬計的刀筆吏裡,也是需要相公一級的人物舉薦,纔有這個跳躍龍門的機會。

“史郎君真是謙遜,”徐懷笑道,“朱芝我還是知道,吹拉彈唱都有一手,但署理部務就太爲難他了。劉俊郎中在朱芝之外,特意將史郎君帶上,我相信在整個兵部,說史郎君乃諸吏之首,應該是一點都爲過的!”

“……”史軫再是謹慎恃重,叫徐懷這一通猛誇,也禁不住有些暈了,忙說道,“軍侯謬讚,史軫不敢當!”

“……”

朱芝心裡奇怪,卻也不耐煩徐懷與史軫在那裡搭話茬,拉着他往靈堂方向走去。

走出一段路,朱芝疑惑的問道,

“史軫,一個刀筆吏,你與他廢那麼多話作甚?”

“飛將軍李廣半生征戰,不知道遭遇多少惡敵,然後失道兵敗自剄時卻說,‘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你便應該知道刀筆吏可不像你所以爲的那種無足輕重……”徐懷笑道。

劉世中、蔡元攸彈壓不住,消息傳開,夜裡聞訊趕來弔唁的將吏很多,他們也多爲契丹殘敵的無恥行徑激憤,但不管怎麼說,徐懷在驍勝、宣武兩軍將官眼裡依舊是居心叵測的外人,看到徐懷與盧雄、朱芝走進靈堂裡來,都側目以視。

範雍要刻意的保持距離,進行轅之後便去找上峰稟報接應徐懷的情況,徐懷又使鄭屠跟朱芝走動,多找機會跟史軫及兵部其他在應州的吏目接觸。

徐懷不受別人待見,便與盧雄他們站在一旁說話,他也看得出盧雄疑惑爲何要在史軫這個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人身上下功夫,壓低聲音解釋:“史軫應是有能耐的一個人,才爲劉俊所倚重,但這個現在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與朱芝是兵部在應州唯二的代表,而兵部隨行到應州的司吏應該只會聽史軫的招呼,朱芝還攬不住人……”

伐燕軍在劉世中以河東經略使執掌的都統制行轅之外,蔡元攸作爲宣撫使,實際承當監軍職責;郭仲熊作爲河東轉運副使,實際承當糧秣軍械等物資轉輸之職。

兵部派員從徵,主要是在軍械轉運、發放以及計功等方面進行協助、監管,在伐燕軍處於從屬地位,重要性也要低得多。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兵部在應州的官員是獨立於都統制行轅之外的,甚至還有權力對都統制行轅的事指指點點。

郎中官劉俊在時,輪不到朱芝、史軫說話,但劉俊爲大同守軍射殺,朱芝、史軫卻是兵部在應州的唯二代表。

這時候兵部在應州的聲音非常的無足輕重,但等到驍勝軍、宣武軍在恢河兩岸被赤扈騎兵殺得四分五裂,被殺得都統制行轅都不存在時,朱芝、史軫二人代表兵部,意義就有可能有所不同了。

驍勝軍、宣武軍四分五裂,殘兵敗卒逃亡山野,人心惶惶,茫然不知出路之時,他們又天然對桐柏山卒不信任,這時候有一個能拿得出口的正當名義或者說名份,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要超乎人的想象。

就像第一次北征伐燕,徐懷早就預料到天雄軍的潰滅,但親自率役卒跟隨監軍使院而動,其實也是看準葛懷聰等人無法控制亂局之時,無足輕重的監軍使院有取而代之收攏潰兵的可能;而事實後續也一直都是以監軍使院的名義接掌戰場指揮權,率領天雄軍殘部逃回朔州。

在當時如此混亂的情形,有沒有這個名份,解忠、朱潤、雷騰等人,誰會鳥徐懷他們?更不要說這麼多人能穩住心思,先撤往武周山裡整頓了。

盧雄微微嘆了一口氣,忍不住感慨道:“王番還是缺了一些擔當,要不然留朱沆郎君在嵐州主持軍政,你居中運籌,事態未必沒有轉寰的餘地啊!”

徐懷搖了搖頭,苦笑道:“你要這麼說,我倒要謝王番了——我實在擔不起這擔子。人力有時盡,天意命難爲,盧爺也不要對我寄望太高,我也只會做我力所能及之事!”

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八十五章 龜甲船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十章 收編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十三章 人心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二十九章 故人第一百零七章 韓圭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一百八十二章 晉家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十七章 莫慌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九十九章 交談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守豈相易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一十七章 敵意難揣第八十五章 劫人
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一百零八章 牢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四十二章 跳出泥潭去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一百一十章 初戰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蔡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九十三章 西撤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六十三章 使臣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一百零一章 渡河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援軍第一百三十六章 譁變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九十七章 誘餌第八十五章 龜甲船第一百二十六章 佳人心冤第一百七十章 相候第六十章 雷霆之怒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五十三章 強襲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八十五章 捉將第十章 收編第二十九章 憑風好借力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十三章 人心第四十三章 柳暗花未明第一百三十二章 封還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一百二十九章 故人第一百零七章 韓圭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攻城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四十章 越宮曉月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一百八十二章 晉家第八十四章 有詐第九章 作戰方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吏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八十四章 對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二十七章 傳習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一百零二章 相疑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第六十三章 惶惶心驚夜第十七章 莫慌第六十八章 禍從天上來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七十八章 訓子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九十九章 交談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守豈相易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二十章 大姓宗族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六十章 作繭自縛第一百一十七章 敵意難揣第八十五章 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