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請守

“許相公,文帥、靖勝侯都在我家宅子飲酒呢!”

許蔚從宮裡出來,候在宮門外的朱芝便迎上前來。

許蔚擡頭看月牙已經升起東邊的宮牆譙樓,與等候在附近的扈隨,一併隨朱芝前往朱府;將臨朱府時,看到武威郡王趙翼的車駕從長街另一側而來。

徐懷與朱沆、文橫嶽、錢擇瑞等人在朱府恭候已久。

將許蔚、武威郡王趙翼接到書齋坐下,錢擇瑞迫不及待的問道:“南遷之事,可有轉機?”

許蔚嘆着氣搖頭,說道:“因爲徐侯反對南遷,趙範得鄭懷忠授意,幾乎是不加掩飾的在襄陽搬弄徐侯及楚山的是非,這已非常清晰的表明了鄭家的立場——陛下此際也實在不想逼迫鄭家太甚。淮王這時候也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明確支持南遷。之前陛下留我們在宮中,所議主要都是南遷之部署!”

“還是沒有一點轉機啊!”錢擇瑞有些沮喪的嘆息道。

襄陽諸多文武將吏,錢擇瑞與許蔚、文橫嶽纔是最爲堅定反對南遷之事的。

堅守太原的經歷令他們深刻認識到,在山河破碎、江山將傾之際,滿朝文武及大越軍民有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將是何等的重要。

他們都擔心南遷除了會動搖此時猶堅持與虜兵作戰的將卒士氣外,還有可能削弱大越臣民抵抗胡虜的意志。

在這一點,朱沆及胡楷二人的想法,都還不及錢擇瑞、許蔚、文橫嶽三人堅定;而武威郡王趙翼的心思則更要遊離不定得多。

趙翼甚至都覺得徐懷今日在朝宴之上的言辭過於激烈了,因此在朝宴之後,他先推脫有事返回郡王府,拖到得知宮議結束,才趕過來與衆人相聚。

侍女端上茶來後,許蔚這纔將宮議的諸多細節說給衆人聽,臨了看向徐懷說道:“……雖然宮中議事提及欲使楚山兼守舞陽、葉縣、襄城,但陛下還是擔心楚山未必能承受這麼大的壓力,遂使我先找你問一聲……”

“但凡朝廷驅使,徐懷及楚山衆絕不會推卸!舞陽、葉縣、襄城,楚山可以兼守!”徐懷說道。

“南遷已成定局,即便會留一部兵馬在河洛南部山地牽制敵軍,也必然有限,今年秋冬說不定會有十數萬虜兵往淮上進逼過來,楚山就這點人馬,怎麼守?”朱沆急道,“陛下定是擔心淮王、周鶴這些人拿話欺你,才叫許公先過來問一聲的!”

“淮王與周鶴這些人,還是想着看楚山的好戲,你切莫中他們的計!”錢擇瑞說道。

“我今日在朝宴之上所言,皆我肺腑也,”

徐懷站起來,走到門檻前看向庭中月色,俄而轉過身來,看向衆人說道,

“但凡有利社稷,我徐懷雖粉身碎骨,不敢辭也——楚山目前是軍馬實力尚弱,秋冬也極可能會迎來更大規模的強敵進攻,但我徐懷倘若畏難避險,與鄭懷忠之流無異,當初又怎麼可能去奔援太原?許公、錢郎君,你們與文帥當初又是以怎樣的心志死守太原城不棄的?許公、錢郎君,你們不要再勸我了,我一定要接下舞陽、葉縣、襄城的防守,就是要世人再一次看到,只要有破釜沉舟之志,即便十數萬虜兵,在楚山面前,也都只是紙糊的老虎而已!”

“好!”文橫嶽拍股讚道。

“我原本擔心南遷之事,影響太難預測,”許蔚點頭說道,“徐侯能爲磐石固守淮上,想來也能最大限度降低南遷的影響!”

“我想現在去見陛下以明心志,還要煩請許公辛苦一番相陪!”徐懷說道。

…………

…………

“今日朝宴之上,臣是有些按捺不住脾氣,但臣所言字字句句皆是臣發自肺腑。臣也堅信楚山上下皆有破釜沉舟之志,兇殘虜兵雖有數倍之巨,也不足畏也!”

徐懷跪在殿中,懇聲說道,

“請陛下許臣兼守舞陽、葉縣!”

說實話,楚山想兼守舞陽、葉縣,阻力不在周鶴、高純年這些人身上。

南遷建鄴新都之後,淮上的戰略地位就會下降,至少不會南面的南陽等地更高。

這也意味着淮上整體所能得到的支持會相應的削弱,但所面臨的軍事壓力,卻會因爲河洛兵馬的南撤而激增。

不要說從守鞏縣就對楚山衆人滿腹意見及警惕的周鶴、高純年、吳文澈等人了,徐懷都敢保證鄭懷忠也絕對願意將整個淮上防線都丟給楚山。

唯有“自不量力”的楚山在十數萬虜兵進逼之下栽個大跟頭。

這樣才能證明他們從河洛撤出,纔是再正確不過的選擇,是真正的老成謀國之道,而非徐懷所指責的“畏敵怯戰”。

徐懷想獨守淮上的真正阻力,實際上是建繼帝及朱沆、許蔚、錢擇瑞、文橫嶽等真正擔心楚山守淮上防線承受軍事壓力太大、會導致太過慘烈的傷亡。

朝宴之上的那番話,徐懷更主要還是說給建繼帝及朱沆、許蔚、錢擇瑞、文橫嶽等人聽的,以打消他們勸阻的念頭。

“你起來坐下說話,你我君臣不需要拘此等俗禮,”建繼帝走到殿中,要將徐懷挽扶起來,搖頭道,“我讓許公去見你,就是怕你會應承這事!我不是懷疑你的心志,但就是怕你真要破釜沉舟,與虜兵拼個兩敗俱傷啊——朕能用之兵將,就你們幾部,而且還以楚山最爲強韌。楚山要是打殘了,我如折臂膀啊!再者,抵禦胡虜也不是楚山一家之事!”

“臣雖然不畏死,也不會輕拿楚山三四十萬民衆的性命,與鄭懷忠爭什麼意氣,更不會因私人恩怨,而害朝廷社稷大計,”

徐懷堅持跪在殿中說話,說道,

“南遷之事難以更改,而南遷必然會重挫大越軍民士氣。抵禦之事,如逆水行舟,不進而退,這道理同樣適用於河洛兵馬身上。河洛兵馬從平陸等地撤下來,意志力一旦鬆懈下來,非要充分休整才能恢復。因此,與其與鄭懷忠共守淮上,臣寧願一力擔之,以確保淮上今年冬季萬無一失。要不然,淮上今冬再受重創,臣實在難以想象將卒軍心會動搖到何等程度。此外,臣在朝宴之上所說強弩、魯縞之說,也絕非胡說八道只爲針對鄭懷忠。實情確實是虜兵今年冬季絕不可能完成在河淮等地的兵備調整,其進攻作戰有很大的缺陷、破綻,即便是十倍兵馬侵凌淮上而來,臣也有把握將其擊退,這絕非臣自不量力。倘若臣覺得抵擋不住,覺得抵擋吃力,在陛下跟前也絕對不會羞於啓口的!請陛下放心!”

“你坐過來說話,”建繼帝神色稍緩,將徐懷攙扶起來,與許蔚一併坐到錦榻上問話,“你願守葉縣、舞陽,確不是與鄭懷忠爭意氣?”

“臣雖然不恥鄭懷忠暗中之齷齪,但軍國之事,臣豈敢兒戲?”徐懷說道,“臣追隨陛下守鞏縣,那時就料得赤扈之禍其烈不能免也。臣習兵法,初乃臣父部將代授,繼而師從王稟相公,微時也曾跋涉楚淮山水而觀之,此時得臣叔父等人襄助,確認秦嶺、伏牛、楚淮及淮水一線,實乃抵禦胡虜最佳之地也。而就楚山如何禦敵,臣與叔父等人閒時不知道推演多少遍了。臣其他不敢保證,至少在胡虜重整河淮軍政之前,楚山必然無憂也!”

“你要是有把握守淮上,那是最好,”建繼帝微微頷首道,“襄陽前些日子議論,朕也有耳聞,朕也知道你是受委屈的。不過,鄭懷忠玩那一套,大概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心思,有什麼事寧願暗中攪動風雨,卻不願在朕跟前言明。朕也甚是頭痛,你就放心裡去了。總之,朕心裡一切都是清楚的。”

“陛下英明——臣雖不恥鄭懷忠爲人,但從來不擔憂陛下會受奸佞矇蔽!”徐懷說道。

“哈哈,話也不要說這麼重嘛!”建繼帝還是極力緩和徐懷與鄭懷忠的心思,說道,“南遷之事,許相應該都跟你說過了吧,以你之見,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徐懷說道:“臣所最擔憂的,也是臣爲何強烈反對輕棄河洛的理由。輕棄河洛,將令虜兵在河淮再無側翼威脅,他們一旦啃不動有山水之險可守的楚山,戰略重心有可能會全面轉向江淮。陛下前往建鄴,督促諸將操練兵馬,不可一日或歇啊!”

“最初胡楷屬於鄭懷忠撤到南陽後兼守舞陽,但又擔心你與鄭懷忠不偕,”建繼帝說道,“現在楚山獨守淮上,鄭懷忠所部如何安排,你有什麼建議?”

“此事胡樞帥必能考慮周詳,臣若妄議,又要受鄭懷忠攻詰!”徐懷說道。

“你說朕聽,不入起居注,”建繼帝說道,“你難道還擔心徐相、喬大官會跑到鄭懷忠面前告你的密?”

“陛下這麼說,是要老臣告退啊!”喬繼恩站在建繼帝身旁笑道。

“鄭懷忠所部撤到南陽休整,陛下應使之兼守商州——甚至在南撤之前,應督促鄭懷忠全力打通洛水上游的盧氏與洛南之間的棧道,並使鄭懷忠所部留一支兵馬守禦盧氏,與守伊河上游的伊陽的楊麟所部互爲犄角,以牽制更多的敵軍!”徐懷說道。

“商州啊,”建繼帝感慨了一聲,說道,“朕知道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攔截第十五章 登城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一百五十五章 雙柳莊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二百六十章 婚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援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二章 舊識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十七章 少年逢春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二十章 舊吏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義第二十一章 刀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六十二章 老卒第二百二十四章 夜訪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十七章 換血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一百六十五章 建鄴第一百章 人心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十一章 襲寨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霧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九章 馳援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
第一百六十一章 攔截第十五章 登城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一百五十五章 雙柳莊第二十二章 舊案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七十六章 鑿穿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零八章 狩獵第二百六十章 婚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試射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一百八十一章 傳話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援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二章 舊識第一百八十五章 開端即尾聲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十七章 少年逢春第一百五十一章 喜訊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二十章 舊吏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義第二十一章 刀第一百九十一章 洛陽攻略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一百四十五章 流民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兵第一百三十五章 夜戰第三十五章 故人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六十二章 老卒第二百二十四章 夜訪第三十二章 雌兔眼迷離第一百一十四章 豎子成名第九十九章 相勸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八十九章 奉旨第十七章 換血第二百二十八章 投誠第七十五章 捉拿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一百六十五章 建鄴第一百章 人心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一百八十七章 徐徐圖之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一百一十六章 劣局第四十六章 強攻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十一章 襲寨第一百四十章 新旨第二百零六章 渡口第六十一章 意許無遺諾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霧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九十一章 意氣用事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三十二章 撤軍第九章 馳援第四十六章 截河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一百一十六章 夜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赴京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三十七章 選將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一百二十八章 緣由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九章 信任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一十三章 交易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七十六章 疑雲動驚雷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近城第六十九章 風雨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