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謀

纓雲見衆人坐在客堂之中皆陷入沉默,她都覺得壓抑得難受,彷彿有重物壓在身上喘不過氣來。

她四月上旬隨徐懷離開汴梁,雖說她跟隨在父王身邊很努力的學習軍政、努力瞭解當前大越所面臨的形勢,但畢竟才兩個多月,她完全想不到形勢竟然已經惡劣到無可挽回的地步了。

徐懷跟景王趙湍拱手說道:

“臣這次北上看丹朱嶺形勢,看到流民遍野,而州縣卻拿不出糧食賑濟,以致好些瘦骨嶙峋的民衆看到我們一行人停下來吃食,也虎視眈眈欲上前來打劫,臣才陡然意識到形勢大壞,河東難恃,接下來該怎麼辦,還需要殿下與錢郎君、朱沆郎君、喬大官好好思量……”

徐懷也不說他對當前的惡劣形勢早就預料,只說是這次北上驚覺,這樣也能叫錢尚端、喬繼恩等人好受一些。

而這次他將遮掩衆人眼睛的最後一層迷霧扯下來,將當前的真實形勢血淋淋的揭穿在衆人面前,但後續應該怎麼做,他也沒有急着去多說什麼。

一方面如此惡劣的真實形勢,衆人消化需要時間;另一方面最終的主意,得景王趙湍來拿,得讓錢尚端、喬繼恩他們幫着出謀劃策,不能他將所有的話都說了。

再一個,錢尚端、喬繼恩他們不是蠢人。

他們是有自身的侷限性,同時也不像徐懷能以果推因,對未來難免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總是會無法避免的將事情往好的一面去想,擺脫不了“好謀難斷”的弱點。

徐懷這時候將殘酷的真實形勢揭開來,相信錢尚端、喬繼恩他們必然會有自己的思考。

當然了,錢尚端、喬繼恩、張辛乃至包括景王趙湍,之前也只認識到太原是赤扈人挖下的死亡陷阱,都不主張倉促去解太原之圍,但是還沒有想到實際的情勢要比他們想象的更爲危急。

他們之前甚至以爲在晉州、潞州拖延三五個月,應該能找到轉機。

乍然間認識到實際的形勢如此惡劣,他們也是有些發矇,怔然不知要說什麼。

時間再急,徐懷也不至於兩三天都耽擱不起,待要起身告辭,景王趙湍驀然問道:“鄭公會不會也早就看透這點?”

徐懷微微一怔,說道:“我對鄭公接觸有限,猜不透鄭公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徐懷說的是實話,有限的幾次接觸,鄭懷忠都不帶正眼瞧他的,也是三天之前才與鄭懷忠信賴的謀士趙範有過一番交談,那還是趙範懷揣太多心思主動找上門來的,他對鄭懷忠、趙範之流,能有什麼瞭解?

然而景王這個問話也提醒了他。

他是否看輕了鄭懷忠、趙範二人,鄭、趙二人此時也已經看透形勢,這才徹底下定決心,將籌碼都押到景王身上的?

“且不管鄭公是否也看透形勢,都可以開誠佈公談一談。”錢尚端有些不確定的說道。

景王趙湍看向徐懷、朱沆,眼神裡透漏出徵詢的意味。

徐懷點點頭,認可錢尚端的建議。

鄭懷忠、趙範倘若是在看透形勢之後才決然將籌碼押到景王身上,他以後需要更加註意鄭懷忠、趙範,但眼下大家已經在綁在一棵樹上的螞蚱。

更關鍵的一點,他們要提前爲糟糕透頂的形勢做最壞的打算,也不可能繞開鄭懷忠、趙範二人。

“我與朱沆郎君夜裡去拜見鄭公?”錢尚端看向景王問道。

之前鄭懷忠領着趙範趕來驛館參見景王,乃是表露心跡,但他畢竟是河東制置使兼領兵部侍郎,此時入駐州衙署理公務,地位不比王稟身前稍低,景王不能真對他招之即可呼之即去。

真要開誠佈公的談,還得是錢尚端與朱沆兩人出面去拜見鄭懷忠。

…………

…………

徐懷回到營舍將鎧甲脫御下來。

天氣已炎熱起來,他們出晉城北上,一路都衣不解甲看太嶽山及丹水河沿岸的地形,三天跑下來渾身又餿又臭,拿井水將全身擦洗一遍,換上短衫蹲營舍前的老槐樹蔭下,就着鹹醬、涼茶,手裡拿着麥餅,一邊掰餅細細嚼着,一邊看西天那絢麗的晚霞。

待夕陽墜入西山之後,暮色四合,與錢尚端一起前往州衙拜見鄭懷忠的朱沆,從營舍前經過,走進來招呼徐懷、徐武磧一併再去驛館:

“趙範已隨錢郎君先去見殿下了——鄭懷忠、趙範對接下來的形勢確實極爲悲觀,只是之前不知道我們這邊的看法,三天前拜見殿下時有所保留。”

“這個鄭懷忠不簡單啊,在鞏縣竟然按兵不動!”徐武磧蹙着眉頭說道。

徐懷全力經營楚山,對河淮形勢糜爛早有預判;史軫也早就果斷謀求退路;蕭林石率契丹殘部退守西山之時,對南朝的形勢發展,也只寄望大越最終能在淮河與赤扈人形成對峙、僵持,他們都是有大眼光、大謀略的人物,但除開這三人外,徐武磧目前還沒有發現其他人將形勢看得如此透徹。

赤扈人北撤之後,朝野很多人甚至都還變得樂觀起來,即便是錢尚端、張辛等人受到楚山衆人的影響,對惡劣形勢猶缺乏足夠清醒、深刻的認識,還需要徐懷今日徹底吹開迷霧。

鄭懷忠、趙範他們對形勢能有如此準確的判斷,當然不簡單,但恰恰如此,想到他們在鞏縣手握重兵卻按兵不動,徐武磧更是如梗在喉。

朱沆神色也凝重起來,他知道徐懷在鞏縣突襲清泉溝寨時,鄭懷忠作爲西軍勤王兵馬的副帥,陝西五路勤王兵馬行營副都總管,當時就率數萬前鋒軍在鞏縣卻按兵不動。

之前他們以爲是鄭懷忠怯敵畏戰,或水平有限無法果斷把握戰機所致,現在看來,鄭、趙等人城府要更爲深沉。

“……”徐懷微嘆一聲,說道,“倘若鄭懷忠是梟雄人物,這樣的惡局,由他坐鎮關中,未必不是好事。”

河淮糜爛已成定局,但能不能在江淮形成有效的防線,關中與洛陽作爲側翼,能否拒敵於外,將極其關鍵。

在這種層次上,鄭懷忠、趙範倘若真是梟雄之輩,至少能叫人對側翼更有信心一些。

還有一個極關鍵的,就是蕭林石能否率契丹殘族,從西山撤到延麟等地,需要鄭懷忠這麼一個在西軍極有地位與影響力的人物首肯。

徐懷他們在路上沒有耽擱,趕到驛館景王住處,趙範與錢尚端也纔剛剛落座。

“徐軍侯,”趙範看到徐懷與朱沆、徐武磧走進來,非常謙遜的站起來拱手行禮。

“趙先生客氣。”徐懷還禮道,這時候卻是確認趙範在自己面前如此低聲下氣實是心虛了。

簡單寒暄過後,趙範便直奔主題,說道:“鄭公不願北上,也是知道朝中糧秣難以爲繼,寄望三路兵馬倉促北上接敵能一舉挫之,此謀危害實大,將葬送大越社稷。然而朝中並無鄭公爭辯的餘地,爭辯便是怯敵,有些話自然也就無法吐之爲快。之前沒有在殿下面前言明,也是擔憂會有誤會,卻不想殿下對形勢早有洞悉,鄭公爲之前的猶豫,特遣趙範過來向殿下謝罪!”

“鄭公心有憂慮,又怕軍心動搖,哪裡有過錯?”景王趙湍寬慰趙範說道,“但現在大家都開誠佈公,有什麼話還請趙先生盡言。”

形勢之惡劣,之前都已分析透,現在也與鄭懷忠、趙範取得共識,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大家要怎麼做的問題。

而鄭懷忠、趙範在北上之前就已經意料到這點,徐懷相信他們早有思慮,便坐在一旁看趙範怎麼說。

趙範見衆人都朝他看過來,知道這次無法再有保留,拱拱手,說道:“赤扈人以太原爲餌,我們不咬鉤,他們在秋後也會集結大軍再次南下。而我等在蒲州、潞州、澤州集結再多的兵馬,糧草難以爲繼,便是連城池都不能去守!”

晉蒲澤潞等河東中南部地區,之前長達半年時間受到虜兵的滋擾圍困,各個城池的存糧都極其有限,像晉城已有成百上千饑民斷糧餓死,此時更是迫切需要外界運糧過來賑濟。

現在大軍開拔過來,只會進一步加劇地方有限存糧的消耗。

朝廷說是從關中調糧到河東,目前也只能一點點的擠出來,即便能勉強敷用,但根本無法在任何一座城池形成足夠的積儲。

這也就意味赤扈人再次南下,他們除了後撤,任何一座城池都不能去守,要不然就會頓陷絕地、死地。

趙範代表鄭懷忠過來,建議就是鄭懷忠將直接上表朝中,舉薦有功在身的景王出掌河中府(蒲州),率宣武軍守與關中僅一河之隔的河中府治蒲阪。

此外鄭懷忠會遣一將率精銳守陝州位於黃河北岸(茅津渡北口)的平陸城。

只要赤扈人東路軍再從河北直插黃河南岸,鄭懷忠不會與赤扈人的西路軍主力接戰,會率所部主力直接撤往平陸、蒲阪,封鎖住虜兵從河東直接進攻洛陽、關中的通道。

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做出放棄參與第二次汴梁防禦戰的決心,保存住實力。

景王這邊在汴梁有任何需要舉薦的官員,鄭懷忠都可以河東制置使的名義,將他們調到河東來,並安排到河中府去,爲接下來的大變作準備——朝廷現在指望鄭懷忠北上接敵,要錢糧沒有,要幾個人以及幾頂官帽子絕不會阻攔,說話絕對比景王要好使得多。

而所謂的大變,就是汴梁失陷後,他們擁立景王爲新帝……

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霧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二百六十五章圍殲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三十章 接戰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一百章 人心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六十九章 先行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十章 去淮川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五章 駐與戍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一百八十二章 渡淮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一百九十二章 獻策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六章 殿議第九十八章 餘音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九十九章 恐嚇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三十三章 信裡虛情真意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二百二十六章 會合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山意圖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
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五十四章 相疑難相知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一百五十一章 水戰第四十七章 破山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霧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一百七十章 廷議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二百六十五章圍殲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一百一十二章 迎敵第一百三十二章 圍砦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九十九章 鑿穿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舊憶第一百六十二章 霜雪第十二章 其人之道第三十章 接戰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二百二十章 相邀第七十六章 州衙第一百章 人心第七十四章 史軫歸來第八十九章 尋跡第一百六十九章 先行第一百六十一章 怯戰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五十六章 進城第十章 去淮川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十五章 恭喜大當家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八章 柳林之內有堂奧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下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一百二十九章 萬萬而已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四十一章 猜測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五章 駐與戍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一百八十二章 渡淮第二百三十四章 拔寨第二十章 討糧路行遲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一百九十二章 獻策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功第五十八章 孤卒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六章 殿議第九十八章 餘音第八十七章 用事當用急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見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四十章 監軍使院第一百四十一章 且做糊塗鬼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一百五十七章 統兵第五十九章 敗算第九十九章 恐嚇第一百零五章 金蟬再有脫殼時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一百一十九章 迎敵第三十三章 商洛第三十三章 信裡虛情真意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價而沽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二百二十六章 會合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一百零六章 決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西山意圖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