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各有進展

李淵大軍戰勝了宋老生,奪取了霍邑之後,在這裡補充糧草,開倉放糧,再次招攬周圍的勇士、壯漢參軍入伍。

同時,李淵派出了李世民、李建成、李孝恭、李神通、竇毅等人,兵分數路,攻打臨汾郡的其它誠邑、縣鎮,不出十日,整個臨汾郡全都都淪陷了,被李唐軍平定。

順着汾水再往南,就是絳郡了。

那裡的隋軍守兵只有三萬,根本擋不住李唐大軍的推進。

而且,絳郡通守任環,曾跟李淵有厚交,因此暗中兵變,挾持了太守、府兵郎將,直接投誠了。

李淵大喜,從晉陽起兵,到絳縣,幾乎一路順暢,不到沒有損耗多少人馬,擴增了一般人數,兵力達到十五萬衆了。

下一關就是河東郡,河東乃戰略要地,宛如關中門戶。

戰國時期,秦國和魏國,圍繞河西、河東兩地,曾展開了長達百年的爭奪戰。

從關內去往河東、河北等地,一半要經過這裡的渡口和路線。

過了河東郡後,又風陵渡,也有孟津渡,對岸就是馮翊和潼關了。

不過,目前河東郡的守將是大將軍屈突通,一位剛正不可,忠君愛國之人,深懂帶兵打仗之道,暫被封爲河東招討使,阻抗李唐大軍的南下。

屈突通早作準備,收縮方向,集中重兵主要防衛河東,有六七萬人,要完全擊敗唐軍有些困難,但固守絕對沒有問題了。

李淵帶兵行至龍門鎮,派先鋒去試探,結果被屈突通的軍隊硬扛住,死傷不小,因此,唐國公猶豫不決,想要從龍門渡河,去往洛川之地,然後再向關內進發,雖然道路崎嶇一些,但沒有如此堅固防線,爲此詢問謀臣武將的建議。

裴寂認爲先解決屈突通而後入關纔是正理,勸道:“這屈突通是大隋一員猛將,而且懂得帶兵之道,當年在楊素帳下爲將,也是屢立戰功,如今佔據了蒲關與河東要塞,地利形勢重要,我軍當不惜一切代價平定,否則前有京城之守,後又屈突之援,此乃孤軍深入,腹背受敵,兵家大忌。”

不少人點頭應和,覺得裴寂說的大有道理,不攻克屈突通,直接繞去攻打京城,一旦屈突通包抄在後,腹背受敵,等若絕境,後果不堪設想。

李世民這時站起身,他曾得到葉珺瑤的秘密交待,分析唐公這個人性格猶豫,謹慎小心,做事好瞻前顧後,不夠果斷,一到了分歧之處,總要穩妥起見,會貽誤戰機,所以,特意告知,一旦到了龍門,有謀士建議跟屈突通硬碰的時候,需要及時反駁、糾正。

當時李世民記下來,沒想到今日真的被預測了,他開口道:“父王,孩兒認爲,當兵貴神速,趁機早渡,以定人心,我軍若停留在此,跟屈突通消耗着,會白白浪費掉戰績,而且死傷巨大,不好攻克,誰也沒有把握一定能擊敗穩重悍勇的屈突通,倘若我們能從龍門渡口過了黃河,早一日拿下西京,挾天子以令諸侯,到時候一封聖旨下去,就可以讓屈突通棄城投降了,這纔是上策。”

李淵聽完之後,覺得二兒子雖然偏激,但是這話也有道理,跟屈突通硬碰,十萬大軍都得葬送在這,到時候,慘勝拿下河東,已經無力攻打潼關了。

相比之下,洛川、馮翊之地容易攻克,最後下涇陽,繞過函谷天險,拿下西京就容易了。

但是,這樣太過冒險,不符合李淵的性格,所以他猶豫不定。

謀士武將們各執一詞,相互爭論。

最後,李世民退而求其次,提出分兵兩路,一部分兵馬跟屈突通鏖戰,拖住他的隊伍,另一部分兵馬,直接從龍門渡河,進入洛川郡,再向南進軍。

щщщ .ttκд n .co

李淵聽到這樣兩面兼顧的策略,才答應下來,由李建成、李神通、竇軌等人率左軍對抗屈突通,李世民、劉弘基帶領右軍先一步從龍門渡河,繞路進攻大興城,李淵自己則擁兵三萬,在龍門朕聽候消息。

……..

就在李淵這邊興師動衆要進攻西京時候,劉武周已經派宋金剛帶來五萬大軍,從雁門郡出發,進攻樓煩和太原郡。

晉陽城目前駐守的總管是齊王李元吉,此子年剛十四,生性頑劣,終於沒有父親和兄長在家,一直被管轄貫了的他,可以自己做一回主了。此子素日少學,沒有帶兵打仗和治國安民之才,但是卻喜好遊獵玩樂,心地偏狹,專事奸邪,下手也狠毒,沒有任何同情心。

當初李淵深知晉陽的重要性,視爲兵源和糧草的大本營,人心安定之根本,派別人駐守,亂世中對誰都不放心,擔心擁兵自重,不是自立爲王,就是投靠別人,所以才留下小兒子名義上鎮守,輔助親信竇誕、司馬劉德威、右衛將軍宇文歆等輔助。

此時,李元吉得知宋金剛帶兵打來的消息,渾不在意,派車騎將軍張達率三萬步卒抵禦,繼續在晉陽城內胡作非爲,逐漸已導致民聲載道。

……..

王世充跟李密交鋒過後,折損了三萬多人馬,也深知瓦崗軍中猛將如雲,他麾下的武將,無法單獨抵擋瓦崗五虎將,所以,不敢明着在跟瓦崗軍列陣廝殺了,必須得智取。

雖然是平手,但李密卻是非常惱火,因爲他威名遠播,正是最紅火的時候,卻被那個平日只會溜鬚拍馬,帶着胡族血統,祖輩爲奴的佞臣王世充,給險些擊得慘敗,自然覺得憋氣。

這就好像一個國棋手,被下臭棋的人給逼平了,別提多鬱悶。

而且瓦崗軍的一位謀士柴孝和,在那一晚渡河中,因爲王世充伏擊,墜河淹死,這是李密的一位得力謀臣。

但最讓他記恨的,是因爲這次失利,那些瓦崗舊人,如翟寬、翟弘、黃君漢等人,在不斷私下嘲笑,故意譏說李密大敗,損傷慘重,被一個王世充那樣的貨色給擊敗了,這足以顯示出‘李氏當有天下’天命說的滑稽,正印證了那個讖語的虛假性,還想着勸翟讓重新做回瓦崗軍的老大。

這種風聲傳入了李密耳中,引發了他強烈的不安,還有濃烈的殺意。

第三百四十三章 是與非第二百零九章 好感破滅第七百五十五章 公佈於衆第五百零五章 朝會賜婚第九百八十一章 父女重逢第一百六十章 正面掩殺第四百七十二章 趁機陷害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九百三十八章 突厥谷蠡王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屑交談第九百九十一章 華律新法第三百一十章 楊族密謀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江淮聚兵第七百八十五章 安撫降臣第七百五十九章 兩虎相爭必一傷第九百二十七章 唐國降第七百一十五章 進軍扶風第八百四十七章 兩軍會師第四百八十五章 北巡第五百三十七章 安置難民第六百七十三章 大興破第三百八十五章 破城第七百三十九章 爆破城門第四百零七章 落崖第九百五十八章 大反攻第四十章 雖遠必誅第四百七十二章 趁機陷害第六百五十一章 西京來人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朝議(下)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一百二十七章 殺機四伏第一百零一章 重陽之日第七百八十八章 難得糊塗第三百四十七章 榮歸故里第一百三十七章 仁壽宮變 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六十一章 一戰告捷第三百五十四章 初創十八騎第四百三十九章 僕骨王部第七十一章 十招之約第八百七十八章 相見歡第二百六十四章 吐谷渾女人第五百八十七章 羣情激憤第九百六十三章 阻擊不斷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五百七十四章 各施計謀第一千二十章 飼養新技術第五百六十九章 軍令狀第三百零四章 新添美婢第六百九十章 謀巴蜀第八百三十一章 夏軍迎戰第六十八章 吟詩一首第六百一十二章 防範未然第二百五十七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嚴懲不貸第四百三十三章 三敗俱傷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軍勢如虹第一百二十九章 閒談第五百零三章 相顧無言淚千行第八百五十四章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第四百三十九章 僕骨王部第三百零一章 緩和矛盾第二百七十四章 鬥嘴冤家第四百二十五章 補天閣傳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託孤之意第九百二十七章 唐國降第三十一章 路見不平一聲吼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革鼎乾坤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圍第一千零二章 胥吏的擴用第六百四十二章 禁典預言第四百一十六章 患難與共第八百一十章 應對之策第五百二十五章 軍權與民政第七百六十六章 李唐江山危第七百九十八章 先破朱陽城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進駐江都城第九百六十七章 人心惶恐第一百三十二章 過隘口第七百三十四章 替罪羊第九百零一章 犯大華雖遠必誅第二百二十八章 郎情妾意第八百一十九章 虎牢在手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局勢不妙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六十七章 騎虎難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戰火蔓延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合謀第四百零八章 做人留一線第八百七十三章 殺身成仁第六十章 犒賞三軍第八百八十二章 治國朝令的探討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撤離第一千零四十章 不得不退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局勢不妙第五百八十二章 圖謀楊隋第八百七十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六十九章 連環陣第六百零六章 退位讓賢
第三百四十三章 是與非第二百零九章 好感破滅第七百五十五章 公佈於衆第五百零五章 朝會賜婚第九百八十一章 父女重逢第一百六十章 正面掩殺第四百七十二章 趁機陷害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九百三十八章 突厥谷蠡王第九百四十九章 不屑交談第九百九十一章 華律新法第三百一十章 楊族密謀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江淮聚兵第七百八十五章 安撫降臣第七百五十九章 兩虎相爭必一傷第九百二十七章 唐國降第七百一十五章 進軍扶風第八百四十七章 兩軍會師第四百八十五章 北巡第五百三十七章 安置難民第六百七十三章 大興破第三百八十五章 破城第七百三十九章 爆破城門第四百零七章 落崖第九百五十八章 大反攻第四十章 雖遠必誅第四百七十二章 趁機陷害第六百五十一章 西京來人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朝議(下)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征北伐第一百二十七章 殺機四伏第一百零一章 重陽之日第七百八十八章 難得糊塗第三百四十七章 榮歸故里第一百三十七章 仁壽宮變 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投羅網第二百六十一章 一戰告捷第三百五十四章 初創十八騎第四百三十九章 僕骨王部第七十一章 十招之約第八百七十八章 相見歡第二百六十四章 吐谷渾女人第五百八十七章 羣情激憤第九百六十三章 阻擊不斷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五百七十四章 各施計謀第一千二十章 飼養新技術第五百六十九章 軍令狀第三百零四章 新添美婢第六百九十章 謀巴蜀第八百三十一章 夏軍迎戰第六十八章 吟詩一首第六百一十二章 防範未然第二百五十七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九百四十八章 大戰前夕的平靜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嚴懲不貸第四百三十三章 三敗俱傷第三百五十六章 二十四軍勢如虹第一百二十九章 閒談第五百零三章 相顧無言淚千行第八百五十四章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第四百三十九章 僕骨王部第三百零一章 緩和矛盾第二百七十四章 鬥嘴冤家第四百二十五章 補天閣傳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託孤之意第九百二十七章 唐國降第三十一章 路見不平一聲吼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革鼎乾坤第九百二十二章 秦王突圍第一千零二章 胥吏的擴用第六百四十二章 禁典預言第四百一十六章 患難與共第八百一十章 應對之策第五百二十五章 軍權與民政第七百六十六章 李唐江山危第七百九十八章 先破朱陽城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進駐江都城第九百六十七章 人心惶恐第一百三十二章 過隘口第七百三十四章 替罪羊第九百零一章 犯大華雖遠必誅第二百二十八章 郎情妾意第八百一十九章 虎牢在手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局勢不妙第四百二十二章 義軍遍地第六十七章 騎虎難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戰火蔓延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合謀第四百零八章 做人留一線第八百七十三章 殺身成仁第六十章 犒賞三軍第八百八十二章 治國朝令的探討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撤離第一千零四十章 不得不退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局勢不妙第五百八十二章 圖謀楊隋第八百七十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六十九章 連環陣第六百零六章 退位讓賢